法國哲學的中國視角

2020-12-06 人民網

原標題:法國哲學的中國視角

思想者

思想者小傳

馮俊 1958年生,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教育部哲學教指委原副主任委員,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原理事長,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著有《開啟理性之門——笛卡爾哲學研究》、《法國近代哲學》、《當代法國倫理思想》、《後現代主義哲學講演錄》、《當代中國哲學家文庫·馮俊卷:從現代走向後現代》等著作,發表論文200餘篇,主持翻譯和編纂教材20餘本,主編叢書文集近50本。

今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在演講中說道:「我青年時代就對法國文化抱有濃厚興趣,法國的歷史、哲學、文學、藝術深深吸引著我。讀法國近現代史特別是法國大革命史的書籍,讓我豐富了對人類社會政治演進規律的思考。讀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狄德羅、聖西門、傅立葉、薩特等人的著作,讓我加深了對思想進步對人類社會進步作用的認識。」字裡行間,他談到了法國哲學的影響力和中國人對法國哲學的興趣。

自17世紀法國耶穌會士來華傳教,隨後來華的巴黎外方傳教會士給中國帶來法國哲學,同時又把當時中國哲學界佔主導地位的宋明理學帶回法國,就產生了中法哲學的相互交流和理解問題。當時在中國發生了著名的關於中國文化的「禮俗之爭」;在法國,著名的宗教哲學家馬勒伯朗士也寫出了《一位中國哲學家和一位基督教哲學家的對話》。

400多年來,中法哲學的交流一直在延續和發展。那麼,法國哲學到底關注哪些問題,我們中國人又對法國哲學的哪些問題比較感興趣呢?藉此機會,向大家作一介紹。

理性與非理性的交疊對峙

400多年來,在法國哲學的發展進程中,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一直是糾結在一起的兩條主線。時而理性主義佔主導地位,時而非理性主義佔主導地位

文藝復興時期的蒙田是法國哲學的先驅,他對於17世紀的笛卡爾和帕斯卡爾產生了雙重的影響。首先,蒙田的懷疑主義影響了笛卡爾「懷疑一切」的方法論和自由的批判精神。蒙田的座右銘「我知道什麼?」運用古羅馬時期的皮羅主義的論據來說明,一切事物都是值得懷疑的。蒙田被人們看作是具有批判精神的自由思想家。笛卡爾對於從經驗獲得的知識以及以往科學知識的懷疑,對現成的知識進行批判,敢於懷疑一切,都是受到了蒙田的影響。

蒙田也影響了帕斯卡爾的非理性主義和人學。文藝復興以來的一些人文主義者頌揚了人類的偉大、尊嚴和理性,而蒙田揭示了人類的渺小、可悲和信仰。這就使得帕斯卡爾在更高層次上進行綜合,既讓我們看到人的偉大和尊嚴,又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和可悲;既看到人類理性能力的作用,同時又看到理性的無能和信仰對它的超越。帕斯卡爾充分肯定了幾何學的作用,並且在他的科學研究中也廣泛地運用了幾何學中的證明和推演方法。然而,帕斯卡爾也認為幾何學的方法是有限的。在他看來,過分抬高理性或理智的作用是一種理性的獨斷,而以人心或內心為基礎的敏感性的精神、微妙的精神及精確性的精神和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繫,是人們的一種良好洞見力。在笛卡爾和帕斯卡爾之後,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都得以確立。

18世紀是理性主義的時代。18世紀的法國哲學家將由上一個世紀的哲學家所確立的理性主義變成一種現實的政治原則。理性主義成為他們反對封建意識形態、勾畫新社會藍圖的標尺。理性成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標準,以往的一切都要在理性的法庭面前接受審判。

19世紀是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雙峰對峙的時代。19世紀的法國哲學中雷諾維耶的新批判主義和孔德的實證主義繼承了啟蒙哲學的傳統,而比朗、柏格森和布隆代爾這三位改變法國哲學發展方向、奠定法國現代哲學基礎的哲人,則繼承了非理性主義的傳統。

到了20世紀,除巴什拉等人的科學哲學和結構主義哲學體現了理性主義的原則之外,薩特的存在主義是非理性主義,後現代主義也屬於非理性主義的一種體現。德希達、福柯、德魯茲等人追隨尼採和海德格爾,對西方自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經由笛卡爾直至康德、黑格爾的形上學傳統進行了徹底的批判。但從總體上來看,20世紀的法國哲學是非理性主義佔主導地位。

可見,400多年來,在法國哲學的發展進程中,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一直是糾結在一起的兩條主線。時而理性主義佔主導地位,時而非理性主義佔主導地位。這種糾結的狀態一直貫穿始終。

「進步」與「解放」的價值重估

對於「進步」,後現代主義有一系列疑問:人類的歷史是否真是在不斷進步的?「進步」難道不是一種烏託邦式的理想?再則,「進步」真是一件好事情嗎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法國從工業社會進入後工業社會,現代性和後現代性成為法國哲學討論的重要主題。崇尚理性、自由、平等、進步的啟蒙精神是現代性的突出體現。

盧梭是現代性最早的批判者。他通過把自然和文明對立起來,對資本主義的文化、社會政治制度和教育方式進行了全面的批判。盧梭意識到,科學藝術的進步和發展是與人民的幸福相矛盾的,文化和文明的發展與人的道德水準未必成正比。因為假如現實生活中的文化被以奢侈、金錢和低級趣味為主體的時尚所左右,就會完全變成一種「金錢文化」和低格調的「俗文化」。

盧梭認為,從自然狀態進入到社會狀態,就使人類從平等進入到不平等。人類社會每前進一步,不平等就加深一步。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評價盧梭這一學說時寫道:「這樣,盧梭就看到了不平等的產生是進步。可是這種進步包含著對抗,它同時又是退步……文明向前進一步,不平等也就向前進一步……壓迫者被壓迫,這就是否定的否定。」如恩格斯所說,盧梭的這部著作「可說是精彩地顯示了自己的辯證的起源」。它不但是對人類只是在上帝面前才是平等的那種基督教封建學說進行思想鬥爭的武器;同時,它也包括了法國資產階級的革命口號「平等、自由、博愛」。法國革命爆發以前35年,盧梭就不但已經認識到革命的必然性,而且在哲學上、在法理上證明了革命的正當性。

當然,盧梭並不是認為,在社會狀態中,人就註定是不自由和不平等的。恰恰相反,盧梭把不自由、不平等的社會狀態看作是不合理的社會狀態。盧梭想要實現的否定之否定,是使人在一種全新的社會狀態中達到一種更高級的社會的自由和平等。後來,盧梭的這一思想深深地影響了黑格爾思想的形成。

如何看待理性和進步,是法國後現代主義哲學所思考的兩個問題。福柯等人反對理性的總體性、理性的暴力和理性的極權主義。「進步」以及與它相聯繫的「解放」概念也是後現代主義要「解構」的。對於「進步」,後現代主義有一系列疑問:人類的歷史是否真是在不斷進步的?「進步」難道不是一種烏託邦式的理想?再則,「進步」真是一件好事情嗎?「進步」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後果呢?怎麼看到「進步」所帶來的人的自由的不斷喪失、自然環境的不斷惡化?

對於 「解放」,後現代主義也有不同的看法。首先,後現代主義認為,「解放」是一個宏大敘事和元話語,是為後現代主義所擯棄的;其次,人的解放的過程也是逐漸取得主體地位、成為獨立主體的過程,而主體的形成、建構過程,同時也是人逐漸被規訓化的過程,因而最終是限制人、制約人,使人喪失自由。至此,後現代主義不僅解構了法國啟蒙哲學的理性主義原則,同時還把啟蒙哲學的「進步」和「解放」概念也解構了。最後,後現代主義認為,科學有可能使人走入誤區,製造出滅絕人類的武器;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過度濫用,會導致環境汙染、生態平衡的破壞,使地球越來越不適於人類的生存;更為嚴重的是,科學不能解決人的精神問題——無論是人的道德、價值、理想信念,還是人的終極關懷等,都不是科學和理性所能解決的。

相關焦點

  • 劉永謀:關注法國技術哲學
    奧託瓦、拉圖爾為例劉永謀(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關注法國技術哲學關注法國技術哲學劉永謀(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斯蒂格勒去世,媒體、藝術界和文藝研究界反響強烈,世界技術哲學界反應並不大。從全球範圍來看,有影響的建制性技術哲學發展主要以美國、德國、荷蘭和中國為代表,而法國是否有重要的技術哲學學術共同體,在很多人看來都是存疑的。實際上,法國學界對自己是否存在技術哲學傳統,一直爭議不斷的。雖然在20世紀90年代初,法國技術與哲學學會成立,但迄今為止,技術哲學並沒有在法國學術界確立為公認的哲學分支。
  • 尼採逝世120周年|他如何影響了戰後的法國哲學?
    在二戰後,在法國知識分子圈裡,尼採開始被「重新發現」。德勒茲所寫的《尼採與哲學》,成為了尼採思想在法國哲學史上的轉折點。尼採的思想從此深刻地改造了法國「後現代」哲學甚至人文學科的面貌。說到法國哲學的「新尼採主義」轉向,我們不得不提到該運動的旗手德勒茲和福柯。其中,德勒茲的《尼採與哲學》是該轉向的最重要的轉折點。因此,德勒茲是我們理解尼採思想在法國哲學流變中的重要人物。
  • 尼採逝世120周年 | 他如何影響了戰後的法國哲學? - 新京報 - 好...
    在二戰後,在法國知識分子圈裡,尼採開始被「重新發現」。德勒茲所寫的《尼採與哲學》,成為了尼採思想在法國哲學史上的轉折點。尼採的思想從此深刻地改造了法國「後現代」哲學甚至人文學科的面貌。說到法國哲學的「新尼採主義」轉向,我們不得不提到該運動的旗手德勒茲和福柯。其中,德勒茲的《尼採與哲學》是該轉向的最重要的轉折點。
  • 西方近現代哲學中的最強陣容:法國啟蒙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
    法國啟蒙哲學1,法國啟蒙運動的特點法國啟蒙運動是18世紀在歐洲興起的啟蒙運動的組成部分,但它是最為徹底和影響最大的,最具代表性。它不僅在當時影響巨大,而且在後來的世紀裡影響深遠。它的特點有:它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歷史進步的運動。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只能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只能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 2015年05月28日 08: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何萍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
  • 2016年法國高考哲學作文題最新出爐:試試看你會寫嗎?
    中國日報巴黎6月15日電(記者 庹燕南 實習記者 崔荻)法國當地時間6月15日,2016年法國高中會考(Bac)拉開了帷幕。當日中午,在每年最引人注目的哲學考試結束後,走出考場的法國高中考生們有的大呼「簡直是一場災難!」
  • 專訪法國人類學家凱克:從動物的視角理解病毒與防疫
    法國哲學史學家、人類學家弗雷德裡克·凱克(Frédéric Keck)的新書《病毒博物館:中國觀鳥者和生命邊界上的健康哨兵》(Avian Reservoirs: Virus Hunters and Birdwatchers in Chinese Sentinel Posts)關注的正是相關問題。此書聚焦於SARS疫情之後,東亞地區針對跨物種傳染病所做的防範研究。
  • 《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研究》出版
    國外學界對中國哲學研究展開了持續深入研究,論著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研究成果和方法論等都值得重視。清華大學丁四新教授等著《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研究》近日由浙江大學出版,引起學界關注。此前我們曾就他主持的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出土簡帛四古本《老子》綜合研究」請教,近日我們就《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研究》撰寫和出版情況請教了丁四新教授。
  • 華東師大哲學系「中國哲學全英文碩博士項目」鬱振華教授在美講中國哲學
    當地時間6月3日,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全英文碩博士項目「授課教師、「長江學者「鬱振華教授應美國俄勒岡大學孔子學院邀請,在尤金市公共圖書館舉辦題為
  •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寫給現代人看的中國哲學
    其中影響力較大和廣受好評的有:鍾泰的《中國哲學史》、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以及《中國哲學簡史》、任繼愈的《中國哲學史》、牟宗三的《中國哲學十九講》、蔡仁厚的《中國哲學史》與勞思光的《新編中國哲學史》等。  胡適先生的「大綱」是用現代學術方法系統研究中國哲學史的第一部著作,其創舉與缺陷自不必多說。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思想體系、哲學原理不能脫離此岸世界的人的感性物質活動的歷史,歷史具體決定了思想體系的哲學性質,而不是相反走向「思辨觀點」的神秘性質。辯證法與馬克思哲學恩格斯說過,繼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之後,近代德國哲學產生了,並且在黑格爾那裡完成了。「它的最大功績,就是恢復了辯證法這一最高的思維形式。」
  • 西方哲學與現代中國
    而在中國,普遍來說,在科技與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大眾對西方哲學還缺乏了解。所以請李猛老師首先談談西方哲學對現在的中國社會有怎樣的意義。李猛:我在課上也對學生們講過這個問題,中國對西方哲學思想的關注,主要是因為中國進入了現代社會。
  • 中國哲學發展成就與時代擔當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哲學學科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重視以科學的眼光批判分析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傳統中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因素得到深入發掘,從一般思維規律的角度對中國哲學的基本特質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揭示。同時,著重從理解中國革命的視野出發,重新詮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尋找中國革命的文化前提,探討中國哲學的邏輯演進歷程。改革開放以來,原汁原味地詮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中國哲學研究的主要趨向。
  • 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哲學方法到當代空間化社會批判哲學
    Philosophical Method of Political Economics to the Critical Philosophy of Contemporary Spatialized Society  作者簡介:劉懷玉(1965- ),男,河南南陽人,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與法國馬克思主義研究
  • 推薦|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文庫:《卡爾·馬克思的哲學與神話》
    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必須立足於中國,以寬廣的世界眼光,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意義、世界意義、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文庫」擬將國內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經典著作和高端的研究成果匯集起來,以理論性、綜合性、前沿性為選編特點,進行系統、規模地引進和收錄,力爭實現此研究領域的寬覆蓋。
  • 世界上著名的哲學名著有哪些,中國著名的哲學著作有哪些?
    對稱關係是宇宙的最深層本質,對稱規律是社會的最根本規律,對稱原理是科學的最基本原理,主體與客體(包括思維與存在)的對稱關係是人與自然的最根本關係,所以哲學嚴格來講就是對稱哲學。 哲學是非常具有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會對各種問題進行研究,以更為合適的方式將其闡述出來,涉及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 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
    原標題: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 中國科學技術哲學的學科建制性發展始於自然辯證法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成熟於改革開放後,是中國社會發展新思維的重要提供者與變革參與者。迄今,中國科學技術哲學已成為對中國當代社會與思想影響深遠的學科之一。
  • 中國哲學是人類的源始哲學
    中國哲學是人類的源始哲學的哲學根據是,西方哲學的根本哲學原理:哲學的本體決定哲學的主體。中國哲學是一切哲學的本體,則中國哲學就是人類的源始哲學。源始哲學對於哲學自身的自性本然的規定性是:哲學研究同在存在的時顯和哲學研究同在時在的實在存在的時顯。
  • 論中國生命哲學思想的內涵與意義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的國家,其哲學思想源遠流長,並經過了歷史沉澱和時間檢驗。中國哲學思想集中體現了孔孟精髓、民族智慧,需要我們一代代傳承下去,中國哲學是一種生命哲學,是對諸多生命智慧的充分展現。如今,人們對生命有了更多新的認識,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進步,自然的主導和社會的主體被人代替。
  • 道家哲學是中國哲學的根基嗎?
    ,數十年間,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好像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那就是,中國哲學有無主幹,如果有,這個主幹是什麼?以前,我們認為中國哲學的主幹是儒學,這似乎是大家約定俗成的看法,只是沒有多少學者明確說出來而已。因為沒有學者提出疑義,也就沒有論證的必要。換言之,儒學是中國哲學的主幹,還不成為問題。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周玉燕、吳德勤首次提出道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陳鼓應先生隨後於90年代初提出道家哲學是中國哲學的主幹,凸顯道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哲學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