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研究》出版

2020-11-25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圖1 清華大學丁四新教授等著《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研究》 本網記者曾江/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曾江 通訊員夏世華)《詩》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國外學界對中國哲學研究展開了持續深入研究,論著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研究成果和方法論等都值得重視。清華大學丁四新教授等著《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研究》近日由浙江大學出版,引起學界關注。此前我們曾就他主持的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出土簡帛四古本《老子》綜合研究」請教,近日我們就《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研究》撰寫和出版情況請教了丁四新教授。

  丁四新教授主要從事先秦兩漢哲學、出土簡帛思想、儒家哲學與經學的研究。現為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學科負責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曾任武漢大學哲學學院與國學院二級教授,哲學系主任。丁四新表示,《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研究》是一部綜述性的書稿,目的是追蹤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的研究。這個項目從2006年起,迄今已屆十年。當時由於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管理方啟動「海外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動態追蹤計劃」,丁四新受邀主持海外中國哲學研究的追蹤項目。丁四新表示,考慮到個人的研究興趣及團隊成員的外語能力,將追蹤的範圍具體劃定在「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研究」上,綜述的主題限定在先秦兩漢一段時間內。從總體上看,英語無疑是當代海外中國哲學研究的主導語言。這個項目的目標是具體展示近十年來英語世界特別是英美澳加學界早期中國哲學研究的概況和成績,並為國內中國哲學界提供一定的參考。十年間,在預定的範圍內一共完成了6個相關子題,6篇綜述文章。

  據悉,《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研究》全書由六章構成,它們是由六篇文章直接編輯而成的。這六章依次為《英語世界的先秦儒學研究》、《英語世界的先秦道家研究》、《英語世界的墨子研究》、《近十年英語世界的名家哲學研究》、《英語世界的秦漢哲學研究》和《英語世界的易學研究》,前五章寫於2006-2010年,末一章則寫於2016年。該書六章曾以文章的形式發表在武漢大學有關單位主編的系列《海外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年度報告》上,部分文本亦曾發表在《哲學動態》2006年第11、12期,《人文論叢》2010年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和《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論叢》第2輯(武漢大學2010年版)上。

  關於英語世界的先秦儒學研究,丁四新表示,近年英語世界的先秦儒學研究主要圍繞孔子、孟子和荀子等的思想展開,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方面,都有較大拓展,大體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基於不同思想先見和理論進路,出現了多個風格迥異的《論語》新譯本;其二,對孔子之道、孟荀的人性論、荀子的禮論與正名思想等展開了多角度的深入探討;其三,從現代性的視角,對先秦儒學展開了自由主義、實用主義、全球化、普遍性、德性倫理、環境倫理等的研究。綜合來看,這些研究在問題儀式上更為多元,視角更為多樣,思考細膩,詮釋深入。其局限性體現在對《論語》文本真實性的過度質疑,對新出楚地簡帛中的先秦儒學史料的關注和研究不足等。

  道家向來深受歐美學界關注。丁四新介紹說,近年來英語世界的先秦道家研究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首先,出現了多個《老子》的英語譯本、改編本和評註本,簡帛《老子》也納入了研究視野;其次,從不同理論視域對《莊子》展開了細緻的思想解讀;再次,將《老子》、《莊子》置入西方哲學視野中,一方面將其與西方哲學家的思想加以比較,一方面將其與現代西方哲學的新動向密切聯繫起來;最後,老莊「道的哲學」已經被整合到現代西方文化中。從方法論來看,他們的研究更側重於比較研究和哲學詮釋。其不足表現在對漢語世界的相關研究成果關注不夠,對老莊文本的哲學解讀未盡準確等。

  此外,從《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研究》可以了解到,英語世界的《墨子》研究及墨學研究集中在「十論」和《墨辯》,以及其政治、倫理、宗教思想和邏輯學、認識論等領域。對名家哲學的研究則主要體現在對名家概念的討論,對《公孫龍子》特別是《白馬論》和《指物論》顯示出濃厚的興趣,從語言哲學角度系統研究中國古代名家思想,顯示出語言分析的優勢。對秦漢哲學研究,主要關注秦漢之際早期中國哲學「學派」觀念的創設,《史記》的翻譯與司馬遷的史學思想,秦漢時期的宇宙論與政治文化,馬王堆黃老帛書與《淮南子》的黃老道家思想,董仲舒與漢代儒學等。在易學研究領域,論著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研究範圍不斷擴大,問題意識更為多元,視角也更為多樣,研究方法從傳教士漢學的宗教路徑和分析心理學路徑轉變到當前重視考證學、比較哲學、比較文化和科學解釋的路徑上來。

相關焦點

  • 《中國哲學關鍵詞》英文版出版
    《中國哲學關鍵詞》英文版出版 2020年06月04日 18:3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吳屹桉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推薦|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文庫:《卡爾·馬克思的哲學與神話》
    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必須立足於中國,以寬廣的世界眼光,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意義、世界意義、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文庫」擬將國內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經典著作和高端的研究成果匯集起來,以理論性、綜合性、前沿性為選編特點,進行系統、規模地引進和收錄,力爭實現此研究領域的寬覆蓋。
  • 學者翻譯前蘇格拉底哲學殘篇
    作者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報訊(記者張春海 張夢穎)在古典學和古希臘哲學的研究熱潮中,如何進一步深入研究前蘇格拉底哲學,需要學者做出探索。5月10日,《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原文精選的批評史》出版座談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與會學者表示,前蘇格拉底哲學是西方哲學的源頭,我國學者應注意前蘇格拉底哲學家殘篇的翻譯。  《前蘇格拉底哲學家》由G. S. 基爾克、 J. E. 拉文、M. 斯科菲爾德三位劍橋大學學者合著,是英語世界研究前蘇格拉底時期哲學思想的基本參考文獻之一。
  • 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拓荒者——李達哲學思想研究
    一、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系統傳播   在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中,李達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最為深刻,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也最為系統。正如著名史學家侯外廬先生所說,「就達到的水平和系統性而言,無一人出李達之右」。
  •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寫給現代人看的中國哲學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新加坡]賴蘊慧著,劉梁劍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3月第一版,35.00元  自胡適先生寫《中國哲學史大綱》以來,有關中國哲學的導論或教材便層出不窮。其中影響力較大和廣受好評的有:鍾泰的《中國哲學史》、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以及《中國哲學簡史》、任繼愈的《中國哲學史》、牟宗三的《中國哲學十九講》、蔡仁厚的《中國哲學史》與勞思光的《新編中國哲學史》等。  胡適先生的「大綱」是用現代學術方法系統研究中國哲學史的第一部著作,其創舉與缺陷自不必多說。
  • 林施望:《英語世界的南戲研究傳播與研究》
    南戲作為中國最早成熟的戲曲形式,關注的學者原本不多,但在《永樂大典戲文三種》被重新發現後,國內學者首先開始投人精力,而英語世界的南戲研究學者,雖然限於語言的障礙和文本爬梳能力的限制,未能第--時間加以研究,但在借鑑中國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也取得了數量不多,但有一定質量的研究成果。本書所選的兩部研究專著和四篇研究論文,可以大致反映出英語世界的南戲研究從肇始到逐漸關注具體作品的過程。
  • 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張勇先教授出版《英語發展史》
    由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常務副院長張勇先撰寫的《英語發展史》(中文版)已完稿,近期將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發行(下圖為樣書)。北京大學資深教授胡壯麟、清華大學英語教授程慕勝、華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秦秀白分別為該書作序。
  • 【思想中國】謝地坤:外國哲學研究七十年回顧與展望
    與此同時,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一大批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被翻譯成漢語在中國出版,瞿秋白、李達等人還撰寫和發表了介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論著,特別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大大加深和拓展了中國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在人民大眾間普及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
  • 學術| 中國哲學英譯的理論與實踐——從一次哲學翻譯(中譯英)工作...
    這可以說是當代中國哲學的理論性著作(不同於哲學史的論著)在英語世界的實質性出場。這也引發了當今學人關於哲學翻譯尤其是中國哲學英譯的理論探索。在中國哲學走向世界的進程中,經典作品與當代優秀成果的外譯具有重要意義。關鍵術語凝結著一種理論的核心,反思中國哲學基本範疇的現有譯名並重新釐而定之,不止是一項翻譯工作,還是兩種不同文化與思想傳統的深入交流與相互激發。
  • 世界哲學大會開幕!這些著名學者都來了!
    曾先後在牛津大學、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等校作學術訪問和學術研究。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哲學、中西比較哲學、倫理學、形上學等,在海內外出版學術著作10餘種。他最近發表的專著是三聯出版社出版的《莊子的思想世界》,最近發表的文章包括《政治實踐與人的德性——儒學視域中的為政和成人》《儒學發展的歷史向度》等。
  •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在中國:70年回顧與反思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在中國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從新中國成立之初通過學習蘇聯、對舊的唯心史觀及西歐中心論進行批判而開始的初步研究,到改革開放之後對歷史哲學概念、研究範圍及重要流派和人物進行探討,從而建立起基本的研究體系,再到21世紀以來對後現代西方歷史哲學及其新趨向的研究。
  • 十卷本西方哲學巨著《勞特利奇哲學史》出版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勞特利奇哲學史》中文總主編馮俊介紹該書翻譯出版情況。 房程 攝   中新網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 馬海燕)歷經15年翻譯、總字數逾540萬的十卷本西方哲學巨著《勞特利奇哲學史》23日與此間專家學者見面。該書匯聚了國內頂尖哲學研究者翻譯,原著水平之高、翻譯水平之高,受到廣泛關注。  「《勞特利奇哲學史》出版發行暨西方哲學的翻譯、研究與寫作研討會」23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
  • 《哲學思維方式與領導工作方法》出版
    [書籍信息]  作 者:韓慶祥 等 著  出 版 社:紅旗出版社  ISBN :978-7-5051-4777-5  出版日期  2004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8年入選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2014年入選「萬人計劃」第一批哲學社會學領軍人才。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國務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評議組成員,兼中國人學學會副會長、中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副會長。
  • 用英語撰寫中國哲學
    馮友蘭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講中國哲學的講義經過整理,就以《中國哲學簡史》為名,由美國麥克米倫公司出版。  就文化背景來說,《中國哲學簡史》原是講給西方人的。面對對中國哲學比較陌生的聽眾,講授紛繁複雜、源遠流長的中國哲學,確實有很大難度,非大家難以勝任。馮友蘭對此有高度自覺:「小史者,非徒巨著之節略,姓名、學派之清單也。譬猶畫圖,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
  • 中國道路的哲學觀念
    曾被評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先進工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青年。兼任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副會長,中國人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長期致力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學習與研究。
  • 世界變了,你還沒變!《人類世的哲學》出版,新的時代亟需一種新的哲學
    何謂「未來哲學」——「人類世的哲學」?人們通常說哲學是反思性的,那麼為何現在變成「未來的」了?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孫周興的新書《人類世的哲學》日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並在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舉行了出版座談會,近三十位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圍繞這一越來越成為學界熱點的「未來哲學」話題展開了討論。■《人類世的哲學》出版座談會《人類世的哲學》主題是「技術與未來」,書名意在突出人類此在的危急性。
  • 英皇家學會《哲學會刊》:世界最早同行評議期刊
    作者:松林  10月26日,世界上最早的科學出版機構英國皇家學會宣布,從即日起,將永久免費在線開放其歷史悠久的期刊檔案庫,公開資料中包括最早的同行評議期刊——皇家學會《哲學會刊》。  《哲學會刊》由英國皇家學會出版,創建於1665年,是世界上第一本科學研究方面的專門性期刊,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同行評議期刊。
  • 英語世界最早的王陽明專著《The Philosophy Of Wang Yang-Ming》
    《The Philosophy Of Wang Yang-Ming》是英語世界最早的王陽明專著,1916年由The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出版發行,作者:Froderick Goodrich Henke(中文簡稱:亨克,美國人,心理學和哲學博士)。
  • 南哲新聞|洪修平教授英文版禪學專著在海外出版發行
    洪修平教授英文版禪學專著在海外出版發行我校哲學系洪修平教授的禪學專著《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英文版《Chan-Buddhist Philosophy: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作為國家「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
  • 西方文明起源於中國 英語英人起源於中國
    所以可以說,英語就像是我們國家一個地方的「方言」一樣。李國防老師的研究成果,已寫成一本《英漢同源》詞典正式出版。已用國學來教英語,效果非常好。湖南商學院王佩良教授受杜鋼建教授研究所啟發,從2007年開始從英語詞組結構與發音及含義上來研究英語與漢語的關係,他發現英語是以漢語的發音和含義為基準,將26個字母按不同的方式組合成英語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