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是人類的源始哲學

2021-01-08 姜偉延生護寶

中國哲學是人類的源始哲學的哲學根據是,西方哲學的根本哲學原理:哲學的本體決定哲學的主體。

中國哲學是一切哲學的本體,則中國哲學就是人類的源始哲學。

源始哲學對於哲學自身的自性本然的規定性是:哲學研究同在存在的時顯和哲學研究同在時在的實在存在的時顯。

源始哲學規定:哲學不去直接研究在與自在,哲學不直接研究單一的在與自在的連續消息的變化。

哲學通過同在存在的時顯和同在時在的實在存在的時顯,間接研究同在存在和同在時在的實在存在之中的在與自在的時顯過程之中的相對變化,形成了源始哲學的範疇結構,構成範式和構成範例的時顯。

時思的人為構成的展開,成為人為的時體範疇結構的構成範式,時思人為地將構成範式的時物,再人為的加入具體時料,人為的構成了具體的時物,時思人為的將具體時物展開的演示和推論,為時顯的自然開顯,由於時物之中的構成具體實物自性本然的連續消息與時偕的共時性集合,自然的發生了具體時物和具體時料的離散消息的自顯開顯和與時偕行的自然的時顯。

後來哲學的所謂本體決定主體,絕對不能夠成為哲學的說一說而已,本體決定主體就是源始哲學對於意識思維模式的許多的規定性。

源始哲學揭示並且規定:時者是意識思維過程的最高統攝者,最權威的規定者,也是最高統治者。但是,時者統攝與規定必須要效法自然的自性本然的時質和時量,時者不能統攝和規定時量,時質,時顯。時者不能夠以統攝和規定的方式決定時顯和時顯結果,是源始哲學對於後來哲學極其重要的哲學性質的規定性。

源始哲學規定:哲學是人類思維方式的集合表達,哲學不只是哲學家的思維方式。

源始哲學規定:時者的實在存在,是每一個人都自明性的知道時者實在的存在。

相關焦點

  • 哲學本體在中國,不是與西方哲學「亮劍」,而是與西方哲學的融合
    哲學的本體在中國,不是與西方哲學的「亮劍」,而是與西方哲學的融合與統一哲學不是西方的。哲學是人類的,哲學是人類的思維。哲學作為人類思維的方式,人類思維的直接對象,人類思維的間接對象,人類思維的內容物的到達方式的人類認識自然與社會和改造自然與社會的「科學之母」的精確科學的哲學,由西方哲學建制為哲學體系以後,出現了幾次關涉哲學體系的根基和基礎的變革,人們都在疑問,西方哲學出了什麼樣的哲學問題,為什麼停滯不前。
  • 孫周興《人類世的哲學》:新的時代亟需一種新的哲學
    》的主題是「技術與未來」,意在突出人類此在的危急性,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世代,新的時代亟需一種新的哲學。龐學銓認為,未來哲學」的根本任務應該是在自然人類和非自然人類,或人類和技術的矛盾當中,尋找到一種平衡。 技術逼問人類思考什麼是人性 近些年,哲學界一直有關於「第一哲學」的討論。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哲學部主任趙培傑十分不贊成把科技哲學稱為「第一哲學」,在他看來,「未來哲學」最為接近這一位置。
  • 中國哲學的「本體」
    中國哲學界經常鬧些本土哲學的爭論。比如有些人認為中國沒有西方哲學那樣的本體論;即便像有些見解的,看法也很膚淺。比如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鄧曉芒就簡單地斷言說,中國哲學是以「無」為本體,西方哲學是以「有」為本體。事實究竟是怎麼樣的呢?▎先說什麼叫本體?
  • 道家哲學是中國哲學的根基嗎?
    ,數十年間,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好像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那就是,中國哲學有無主幹,如果有,這個主幹是什麼?以前,我們認為中國哲學的主幹是儒學,這似乎是大家約定俗成的看法,只是沒有多少學者明確說出來而已。因為沒有學者提出疑義,也就沒有論證的必要。換言之,儒學是中國哲學的主幹,還不成為問題。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周玉燕、吳德勤首次提出道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陳鼓應先生隨後於90年代初提出道家哲學是中國哲學的主幹,凸顯道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哲學中的地位。
  • 《中國哲學前沿》英文哲學雜誌
    《中國哲學前沿》英文哲學雜誌 2016年08月12日 10:05 來源: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法國哲學的中國視角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教育部哲學教指委原副主任委員,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原理事長,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著有《開啟理性之門——笛卡爾哲學研究》、《法國近代哲學》、《當代法國倫理思想》、《後現代主義哲學講演錄》、《當代中國哲學家文庫·馮俊卷:從現代走向後現代》等著作,發表論文200餘篇,主持翻譯和編纂教材20餘本,主編叢書文集近50本。 今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對中西哲學的比較,道出中國哲學最大的特點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萊不尼茲作為中國哲學的局外人,他的這個觀察基本是正確的。但是,抓住這一個顯著的特點,的確是了解中國傳統哲學特點的一個可靠的路標。這裡要說明的是,「實踐哲學」,它也是一個來自西方的概念。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將它用來闡明中國哲學的特點。
  • 哲學的「個性」與「個性」的哲學
    「哲學」一詞源自古希臘文「philosophy」,其詞根意為「愛智慧」,由日本「哲學之父」西周翻譯成中文並傳入中國。哲學的「個性」,是指作為智慧之學的哲學,隸屬特定的認知主體,從產生伊始便具有特定的民族性和時代性。「個性」的哲學,則是指不同的認知主體基於自身的學思體悟和生命情趣,構思出的具有差異性的哲學流派。
  • 蘇格拉底|古希臘哲學
    後來雅典人幡然悔悟,為之平反昭雪,並因其對哲學的重大貢獻,獲得了後世「聖人「的讚譽。1 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將「認識你自己」作為其哲學原則的宣言。1.1 哲學的對象從自然轉向人自身在上一篇《智者學派|古希臘哲學》中已經提到,智者學派的積極意義之一在於將哲學研究的對象和範圍從宇宙自然逐漸轉向人和社會。
  • 中國道路的哲學觀念
    著有 《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時代的哲學回聲——趙劍英學術自選集》《哲學的力量——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哲學》《復興中國》等。主編或參與主編《論中國模式》(中英文版)《馬克思哲學論壇文叢》(共7卷)《馬克思主義哲學範疇研究》等。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人民日報》等報刊上發表論文和文章近百篇。
  • 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拓荒者——李達哲學思想研究
    該書深刻地分析了物質生產在人類社會形成和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明確指出物質生產是「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鑰匙」,清晰地闡明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以及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係等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代表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啟蒙傳播階段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對唯物史觀的理解的最高水平。該書出版後,轟動了當時的思想界,至1933年即印行14版之多,在革命者中廣為流傳。
  •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寫給現代人看的中國哲學
    其中影響力較大和廣受好評的有:鍾泰的《中國哲學史》、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以及《中國哲學簡史》、任繼愈的《中國哲學史》、牟宗三的《中國哲學十九講》、蔡仁厚的《中國哲學史》與勞思光的《新編中國哲學史》等。  胡適先生的「大綱」是用現代學術方法系統研究中國哲學史的第一部著作,其創舉與缺陷自不必多說。
  • 沒有哲學的國度——胡適,經學壓制了哲學的發展,中國只有思想!
    哲學源自思想?還是思想包含哲學?答案不唯一,但學術一定有問題!哲學與思想究竟有什麼聯繫?說到思想大家普遍給出的定義是,思想是一個系統性的概念。能夠觸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去解決人類社會所出現的問題,甚至能夠準確預言未來的基本發展方向。如果一個思想並不系統,無法囊括進整個社會的基本狀態,那麼最多只是想法。
  • 近現代西方哲學先驗和超驗的對象性就是中國古代性哲學而沒有其它
    現代科學和現代性科學主義,是從近現代西方哲學體系中脫離出來的。笛卡爾和萊布尼茨是近代哲學家,又同時是西方數學家。近現代西方哲學的根本哲學原理在於人類思維方式的先驗與超驗。包括康德哲學的物自體概念,即中國古代性符號結構哲學體系,康德自已將其來源均定義為,早期人類思維活動的先驗的超驗思維和生產勞動結果。
  • 用英語撰寫中國哲學
    馮友蘭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講中國哲學的講義經過整理,就以《中國哲學簡史》為名,由美國麥克米倫公司出版。  就文化背景來說,《中國哲學簡史》原是講給西方人的。面對對中國哲學比較陌生的聽眾,講授紛繁複雜、源遠流長的中國哲學,確實有很大難度,非大家難以勝任。馮友蘭對此有高度自覺:「小史者,非徒巨著之節略,姓名、學派之清單也。譬猶畫圖,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
  • 中國哲學發展成就與時代擔當
    為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實的學理基礎,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對中國哲學的期許,也是中國哲學工作者肩負的使命與擔當。  自20世紀上半葉中國哲學學科誕生以來,這一學科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面對時代挑戰、將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帶入新境界的過程。
  • 尼採 哲學的源頭
    民族的醫生拒絕哲學。 所以,誰想為哲學做辯護,誰就必須表明健康的民族為什麼需要哲學並且已經運用了哲學。如果他能夠表明這一點,也許病人自身會獲得這樣一種富有成效的見識:為什麼恰恰對他們來說哲學是有害的。
  • 通過記憶哲學反思人類增強
    當前,記憶增強已成為反思人類增強的一個新興點。以往人們討論人類增強較為依賴身體與心靈以及技術與人類的二元論假設,而哲學對二元論長久的批判也說明了這一假設存在的問題。這一假設更容易為多數人所接受,但接受並不意味著合理。隨著記憶作為克服身心二元論的一種方法被柏格森提出,也隨著與記憶修改和增強有關的記憶科學的迅猛發展,記憶哲學成為一個較好的可以選擇的視域。
  • 「哲學與認知科學的交鋒與交融」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
    平臺的宗旨是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整合哲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其他學科相關資源,在人民大學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與認知科學跨學科研究新路。開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徐飛主持,中國人民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朱信凱、哲學院教授劉曉力、心理學系系主任胡平分别致辭。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哲學支配「普遍歷史」的預設,哲學精神將合乎理性的目的引入世界運轉,向普遍歷史引入目的論原則,這是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帶著「普遍原理」所要達到的「有條理的陳述」和「嚴肅判斷」的歷史觀。問題在於,「黑格爾是在經驗的、公開的歷史內部讓思辨的、隱秘的歷史發生的。人類的歷史變成了抽象精神的歷史,因而也就變成了同現實的人相脫離的人類彼岸精神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