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生於公元前469年,將一生獻給了「愛智「事業。一位典型的述而不作的思哲人,我們只能通過其學生(克賽諾封、柏拉圖)以及其學生的學生(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來了解他的思想。
蘇格拉底以牛虻自詡,針砭時世、探索真理。但是,最終卻以「褻瀆神明「和「腐化青年「的罪名被判死刑。
後來雅典人幡然悔悟,為之平反昭雪,並因其對哲學的重大貢獻,獲得了後世「聖人「的讚譽。
1 認識你自己
蘇格拉底將「認識你自己」作為其哲學原則的宣言。
1.1 哲學的對象從自然轉向人自身
在上一篇《智者學派|古希臘哲學》中已經提到,智者學派的積極意義之一在於將哲學研究的對象和範圍從宇宙自然逐漸轉向人和社會。而在蘇格拉底這裡,真正完成了這個過渡,他明確提出:自然萬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並不是物質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內在目的,亦即「善」。但是認識自然的本性為我們的能力所不及,所以哲學的真正對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
1.2 認識人自己
所謂認識人自己,也就是認識人自身中的「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蘇格拉底所強調的人的主體性地位必須與智者學派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相區分。智者學派過度高揚個體,否定和貶低了普遍性、真理的確定性,從而走向了相對主義或懷疑主義,則不可能真正認識自己。
2 德性即知識
「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2.1 德性即知識
前面已經提及,認識人自己就是認識人自身的「善「,即認識心靈的內在原則。蘇格拉底稱之為「德性「,德性原指事物的本性,在這裡特指人之為人的本性。
蘇格拉底認為,一個人只有真正認識了自己,才能實現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而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就是清晰確定的知識。所以蘇格拉底把德性和知識等同起來,得出了「知識即德性,無知即罪惡」的結論。
在他看來,趨善避惡是人的本性,「無人有意作惡」。行善還是作惡,關鍵取決於一個人的的知識。
2.2 關於該觀點的後世評價
2.2.1 第歐根尼·拉爾修稱蘇格拉底為「倫理學的創始人「,因為這個觀點奠定了理性主義倫理學的基礎。
2.2.2 亞里斯多德提出了批判,認為這個觀點取消了靈魂的非理性部分,忽視了激情和性格的作用,自然也就混淆了德性和知識的差別。
2.2.3 尼採批判了由蘇格拉底肇始的傳統思想文化和道德觀念。他認為蘇格拉底「德性就是知識「這一口號把知識當作人生的最高目的和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導致理性被看作是萬能的原則,卻忽視和否定了人的直覺和本能。因此,必須拋棄蘇格拉底式的傳統理性主義,重估一切價值。
3 蘇格拉底的方法
蘇格拉底的母親是一位助產婆,他將自己的方法稱為「助產術「。不同的是,他所實施的對象是男人而非女人,是靈魂而非肉體。
3.1 自知我無知
首先,蘇格拉底的方法是一種懷疑法。他曾到處尋找比他更有智慧的人,但那些認為自己有智慧的人,其實並不智慧,反倒證明了蘇格拉底是智慧的,因為他承認自己無知。這樣,他就確定了「知道自己無知」的重要命題。他認為,人們只有承認自己的無知,才能從貿然的意見中解放出來,從而為接受智慧提供前提。
3.2 助產術
其次,蘇格拉底把自己的方法比作母親從事的「助產術」,也被他稱為「辯證法」,就是聚在一起討論問題,按對象的種屬加以辨析。蘇格拉底通過發問與回答的形式,運用比喻、啟發等手段,使對方對所討論之問題的認識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漸深入,最後得出正確認識。
蘇格拉底的這個方法包括四個環節:1.反譏。(第一步)指通過反問揭露對方談話中的矛盾或漏洞,讓他以「自知我無知」的謙虛心態出場。2.歸納。(重要步驟)指通過對答問者具體而片面的意見的否定,一步步地將其導向普遍的、確定的、真實的知識。3.誘導。(助產術的實質)指通過啟發、比喻等方式,幫助對方說出蘊藏在頭腦中的思想,進而考察其真偽。4.定義。(助產術的目的)指通過對所論德性的共同性質做出說明,獲得確切的概念性認識,並牢牢掌握它。
蘇格拉底的方法,其目的是將普遍的東西提到首要地位,通過反譏、歸納和誘導的反覆論證,追求一種絕對的永恆的共性,追求最高的德性——善的最終把握,並把它看做比個別事物更加真實的存在,為柏拉圖理念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4 「是什麼「的問題
蘇格拉底提出的「是什麼」的問題,為整個西方哲學史確定了基本的方向。
蘇格拉底的對話大多以追問「是什麼「為主題,例如「什麼是正義「、「什麼是美「等等,而他所要的答案,並不是「具體的正義的行為「、「特殊的美的表現「,而是正義的本質、美的本質。也就是說,他在追尋事物的本質規定,渴望認識事物的定義或概念。
正是這種追求知識確定性和普遍性的信念,奠定了蘇格拉底在理性主義認識論原則上的源始地位。所以亞里斯多德指出:「可以很公平地將兩件事情歸於蘇格拉底,即歸納論證和普遍定義。這兩者都涉及科學知識的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