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哲學的任務在於啟蒙民智、喚醒良知

2021-01-08 讀書廣記

在哲學史上,蘇格拉底是一個重要的改革者,西塞羅就曾說:「蘇格拉底把哲學從天上帶到了地上,帶到了家庭和市場上,帶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蘇格拉底之前,哲學家們都有著不食人間煙火的清高特徵,他們四處遊走、聚眾講學,向弟子們高談宇宙的起源及萬物的本性,積極追究物因、式因、動因和極因,把哲學當成了一門研究初始原因的學問。伊奧尼亞派的創始人泰勒斯就 曾因仰望星空而不慎跌入坑裡,所以人們都嘲笑他說:當哲學家能夠認識天上的事物後,就再也看不到腳底下的東西了。

為了避免栽跟頭,蘇格拉底把眼界從天空轉移到了大地,他不像其他哲學家那樣外出遊學、四處遊歷,除了應徵入伍之外,其餘時間都待在國內。蘇格拉底對各地的自然環境、風俗習慣並不感興趣,他只關心的是城邦內的公共事務。為此他經常在人群中奔走,積極到廣場上去散步,他不停地發表講話,誰愛聽就可以隨便去聽,從來不用交學費;他也不在於別人是否同意自己的看法,認為交流與辯論的目的不在於說服對方,而是要為自己打開思路,以便找到真理。

這個特立獨行之人通過自己的行動與言論,對哲學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古希臘哲學的轉折點。

01蘇格拉底對哲學的內容進行改革

在柏拉圖所寫的《斐多》裡,記載了蘇格拉底的一篇自述,他向好友們闡明自己思想轉變的過程。

蘇格拉底說在他年輕的時候,「曾經熱切地希望知道那門稱為自然研究的哲學,希望知道事物的原因,知道一件東西為什麼存在,為什麼產生,為什麼消滅」,並把這種研究視為高尚的事業。但是,在經過多年的探索之後,他發現人類是那麼的渺小與無力,宇宙的起源對於人來說太過遙遠了,我們既沒能力去研究這些問題,更沒有條件來證實每一種假設的結論。那些熱衷於天上事物的自然哲學家都把理論建立在猜測之上,阿那克西美尼說世界是一團氣,赫拉克利特說它是一把火,恩培多克勒則乾脆把水、火、土、氣全部囊入其中,說世界就是這四樣元素構成的。然而,這些獨斷的哲學家都沒法證實自己的觀點,擺脫不了樸素的性質。

在研究失敗後,蘇格拉底對這種自然哲學理論感到失望,他說:「我再也不相信自己懂得這個、那個事物的產生、消滅或存在的原因了,再也不能承認那種方法了。」將哲學看作對一切初始原因的研究,會把人的思維引入歧途,到最後什麼都學不到。蘇格拉底認為哲學就像美術、音樂、工藝和修辭一樣,也是一門技藝。畫家能教人作畫、樂師能教人演奏、木匠能教人手藝、修辭家能教人演講,而那些自然哲學家能把什麼東西教給我們呢?他們告訴我們宇宙起源於一滴水、一把火、一團氣,萬物要麼是原子要麼是虛空,然而這些知識究竟有何意義呢?如果我花錢去追隨一名哲學家,他教給我的東西都是自己猜測的、無法證實的東西,那麼這跟花錢去聽一個相聲先生插諢打科有何區別?——它們不能傳授技藝、增長學問,只是用來消遣而已。

因此,蘇格拉底決定放棄這種類型的哲學研究,他的弟子色諾芬在《回憶錄》裡說:

「蘇格拉底不像大多數其他哲學家那樣爭論事物的本性是什麼,猜測智者們稱之為世界的那個東西是怎樣產生的,天上的每一件事情是由什麼必然的規律造成的,而是努力指出,選擇這種思考對象的人是愚蠢的。」

蘇格拉底認為人應當承認自己的無知,不要把自己當做能夠洞察一切宇宙真相的天神。對天上的事物、宇宙的起源進行猜測,這不是人的本分工作,哲學家們應該把目光從天空轉移到大地,去關心與人類有關的事情,研究什麼是虔誠、什麼是公道、什麼是明智、什麼是剛毅、什麼是治國之本、什麼是善良品質等等事關「美德」的問題。

02哲學家能把什麼東西教給我們?

差不多與蘇格拉底同時期,古希臘還出現一群名為「智者」的哲學家。他們就像明星一樣備受吹捧,每到一個城邦都會有許多人前來聽其講話,為此不惜付出高昂的學費,這與蘇格拉底的「免費哲學」產生牴觸,為此他曾試圖弄清楚這樣一個問題——哲學家們究竟能把什麼東西教給他人,以至於人們要為此付出學費?

柏拉圖所寫的《普羅泰戈拉篇》中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天凌晨,希波克拉底忽然闖入蘇格拉底的家裡,他興奮地對好友說著名的智者普羅泰戈拉已經來到雅典了。蘇格拉底對這名狂熱的追星族感到不解,他在迷糊中說道:「你為什麼那麼關心這件事?普羅泰戈拉傷害過你嗎?」

希波克拉底笑著回答說:「他當然傷害了我,他對自己的智慧保密,不讓我分享。」

蘇格拉底也笑了,他說:「如果你付足了學費,說服他,那麼他也會使你聰明的。」

於是,希波克拉底邀請蘇格拉底一起湊錢,以便請普羅泰戈拉過來講課。對此,蘇格拉底提出了疑問,他說醫生能傳授給我們醫術,使我們也能成為醫生;雕刻師能教我們雕刻的技術,讓我們也找到相同的飯碗;然而普羅泰戈拉能教給我們什麼呢?跟他學習當一名智者,以後也以知識付費為生嗎?

據說普羅泰戈拉曾教過一個年青人怎麼訴訟,並和他約定當首場訴訟獲得勝利後,才會向他收學費,否則就不用交。令這名學生沒想到的是,他畢業後遇到的第一場官司居然是被普羅泰戈拉所告,指控他他沒有交學費。這樣,如果學生訴訟贏了,那麼按之前的約定他得交學費;而如果輸了,法官也會判他需要向普羅塔哥拉補交學費。

既然智者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學費,那麼他們把這種收學費的技術傳授給學生,教學生們怎樣通過忽悠別人交學費來獲取收入——那麼,智者們究竟是不是傳授騙術的騙子?

這個問題一下子困擾住了兩人,他們不明白智者(或哲學家)這種職業能夠為社會提供什麼服務,智者究竟能把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傳授給他人?

03哲學家們的工作在於啟蒙民智

天亮之後,蘇格拉底便同希波克拉底去找普羅泰戈拉,希望解開心中的疑問。當時普羅泰戈拉正在卡利亞裡的家中做客,一長串的人都跟隨著他,從長廊的這頭走到那頭,傾聽他的談話。蘇格拉底不慌不忙地走向前去,與這名老者打招呼。

在普羅泰戈拉的主持下,大家圍成一個圓圈,坐在一起交談。蘇格拉底講明了來意,他想知道如果拜普羅泰戈拉為師,這名智者究竟有什麼東西可以教給自己的學生,能使他們在哪些方面取得進步?

聽完這名後輩的發問,普羅泰戈拉表示樂意解答,他說:「智者的技藝是一種古老的技藝,但是從前做過這種事情的人害怕被人怨恨,於是採用了偽裝」,他們或者像荷馬一樣用詩歌做掩護以便向人們說教,或者像阿伽索克萊斯那樣通過音樂與戲劇來啟蒙民智,目的就是為了引起民眾的注意,並躲避當權者的控制。當權者希望把城邦的公務當成自己的家事,讓所有人都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以便自己能夠獨斷專行。而智者卻在辯論術的掩護下,向人們傳授某種有別於算數、幾何、天文、音樂、醫療等職業化知識以外的東西。這種知識究竟有什麼內容呢?對此,普羅泰戈拉解釋說:

「就是學會恰當地照料私人事務和國家事務,這樣他就能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條,也能夠在城邦中成為強大的人,就國家事務作最好的發言和採取行動。」

這樣,所謂「智者的技藝」其實就是偽裝下的「政治技藝」,他們許諾把人教育成心智健全、品德高尚的公民,使受教育者擁有「美德」。

普羅泰戈拉的話令蘇格拉底大受啟發,原來哲學家們並不是要把某種具體的知識教給人們,而是要引導人們去獨立思考,培養自己的人格,以便成為一個擁有「美德」的人。正因這些啟蒙民智的人經常領先於時代,所以要麼遭受當權者的迫害,要麼會被庸眾所攻擊。故而他們常常採用一些偽裝的手法,把自己打扮成詩人、戲劇家、音樂家和智者等身份。

04認識你自己,追求政治美德

普羅泰戈拉要把美德傳授給學生,這種做法打破了蘇格拉底原本「不相信美德可教」的想法,使他發生了動搖。普羅泰戈拉告訴他,人們之所以能從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中掙脫出來,組建城邦,過上政治生活,就是因為正義與尊敬同胞這兩種美德的作用。為了維護正義,人們才通過制定法律來懲罰那些害群之馬;為了尊敬同胞,他們之間又形成許多倫理道德規範。因此,「美德必須進入每個人的行為」。

如果城邦裡的統治者殘暴獨斷,民眾又愚昧無知,那麼這樣的共同體是不會有前途的。他們會不斷地破壞自己的法律、刷新道德的底線,一天一天淪喪下去,直到因內亂或外敵入侵而滅亡為止。

哲學家們的使命就是要號召人們都來認識自己,將正義、節制、友愛等政治美德教給公民。督促他們遵紀守法、明辨是非、關心城邦的公共事務,積極去維護正義,保障每個人所享有的合法權利。這樣,哲學家們的眼界才從天上回到了人間,關心人類的福祉而不是宇宙的起源。

在《申辯篇》裡,蘇格拉底已經接受了「哲學家傳授美德」的思想,他督促雅典的公民們首先要關心和改善自己的靈魂,告訴他們政治美德可以為個人和國家帶來財富及其他一切福利,並且說「這就是我的教義」。他立志要像牛虻一樣,經常叮咬這個昏昏欲睡的城邦,不讓自己的同胞在愚蠢無知之中沉淪下去,如父如兄地督促他們關心美德、關心政治、關心倫理。

然而,蘇格拉底這種不做偽裝的啟蒙,最終為自己引來了殺身之禍。他被當權者指控為不信神以及敗壞了青年,並最終由愚昧的民眾通過投票來表決處死,這對柏拉圖產生了極大的震動,他在自己的著作中以蘇格拉底為代言人,深刻地緬懷這位真正的人類導師。

相關焦點

  • 喚醒靈魂的對話:讀《蘇格拉底咖啡館》
    但是,我們的對話喚醒了我們什麼呢?打卡進入工作場所裡,我們對話;趕著鐘響的最後一刻進入教室裡,我們對話;在晚餐開動前回到家裡,我們對話。在夜闌人靜,獨自一人時,縱然我們會自我對話,但有時,我們卻害怕與自我對話,於是選擇進入網絡與別人繼續對話。可是,為什麼我們會不願意與自我對話呢?
  • 蘇格拉底之死:做一隻有人類良知的「牛虻」
    而他信奉的神靈僅僅是他自己的良知。面對第二項指控,毒害青年,蘇格拉底說,我來來往往所做的無非是勸告各位,勸告青年人和老年人,不要只關心自己的身體和財產,輕視自己的靈魂。在他看來,美德不是由金錢產生,反對過分重視金錢,輕視自己靈魂的風氣。他所做的只是把這一切告訴了青年人而已,又有何罪?一辯後被判有罪。
  • 《蘇菲的世界》—哲學啟蒙老師
    《蘇菲的世界》,作者是挪威的喬斯坦賈德,是一位在大學裡教過多年哲學的老師,是一位鑽研哲學的著名作家。 本書是一本透過一名十五歲少女的視角來認識和解讀哲學的小說,是一本帶著趣味而又不枯燥的小說,更是一本梳理古今哲學思想和發展史的小說。
  • 蘇格拉底|古希臘哲學
    後來雅典人幡然悔悟,為之平反昭雪,並因其對哲學的重大貢獻,獲得了後世「聖人「的讚譽。1 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將「認識你自己」作為其哲學原則的宣言。1.1 哲學的對象從自然轉向人自身在上一篇《智者學派|古希臘哲學》中已經提到,智者學派的積極意義之一在於將哲學研究的對象和範圍從宇宙自然逐漸轉向人和社會。
  • 小蘇格拉底學派|古希臘哲學
    由於對蘇格拉底哲學思想的不同理解,形成了許多派別。哲學史上把蘇格拉底的其他學生所創立的派別統稱為「小蘇格拉底學派「,以區別柏拉圖學派這個大門派。1 麥加拉派創始人是歐克裡德,重要代表有歐布裡德等人。2 昔蘭尼派創始人為阿里斯底波,其與蘇格拉底交往較多,也熟悉普羅泰戈拉的學說。昔蘭尼派的特點也可以歸結為兩點:一、快樂原則。他們把蘇格拉底的善規定為快樂,認為尋求快樂是人的本性,注重肉體而不是靈魂,一旦快樂來臨就應盡情享受。
  • 讀《世界哲學史》3-1——古希臘哲學之前蘇格拉底時期
    1、前蘇格拉底時期——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2、鼎盛時期——以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為代表的哲學3、後亞里斯多德時期——亞里斯多德之後的希臘羅馬哲學前蘇格拉底哲學>前蘇格拉底時期哲學家的思想全部都只留下了一些殘卷,這個時期不同哲學家的思想彙編在《名哲言行錄》中。
  • 學者翻譯前蘇格拉底哲學殘篇
    學者翻譯前蘇格拉底哲學殘篇 2014年05月14日 08:5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春海 張夢穎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解惑丨何為「良知」,中國哲學中的「良知」概念
    原標題:解惑丨何為「良知」,中國哲學中的「良知」概念 在中國哲學中,「良知」的概念來自孟子:「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在理學家那裡,良知被歸結為天理,而王陽明主張心是主宰,把天理歸結為良知:「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傳習錄·答顧東橋書》)「天理在人心,亙古亙今,無有終始。天理即是良知。知思萬慮,只是要致良知。」
  • 體現蘇格拉底哲學觀念
    我講演的目的在於我們如何更進一步、更深入地理解柏拉圖的著作及其思想。  張巍1971年生,上海人。1996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古典學學士學位,2006年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古典學博士學位,2006年9月起執教於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主要從事古希臘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研究,目前致力於早期希臘詩歌、古希臘神話以及柏拉圖哲學研究。
  • 蘇格拉底:智慧與知識——學習哲學就是學習死亡
    哲學不是知識的本體,而是一種活動。哲學不是對事物進行理論或解釋,而是反思我們知識的結構——我們自己的知識,以及集體的知識。這是一種保持思想紀律的方式:不輕信,不懶惰,不縱容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在現代世界,哲學是一種很大程度上退回到學術界的實踐。它與晦澀的術語和可怕的寫作聯繫在一起。但這並不是說學術哲學家本身有什麼問題。
  • 蘇格拉底是有名的哲學家,通過諷刺式的演講,反對哲學的形式
    提到蘇格拉底,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他是一位有名的哲學家。而我們今天就聊一聊這位人物。蘇格拉底終生生活在雅典,他既不演講也不著述。不僅不著述,他還反對以任何形式記載哲學,因為他認為文字會扼殺哲學精神。哲學對蘇格拉底來說是一種社會活動,是兩個或多個尋求真理的人之間的交談。
  • 早期的蘇格拉底式對話構成了西方哲學思想的基石
    蘇格拉底是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沒有留下任何書面作品。他的思想中存在的是對他的教導和對話的二手描述 - 包括最著名的是他的朋友,學生和哲學繼承者柏拉圖組成的他的審判和執行的描述。在Euthyphro,蘇格拉底審視了虔誠的概念,並展示了他質疑雅典當局的傾向。
  • 老子、莊子還有蘇格拉底,你最欣賞誰的哲學理念?
    對於哲學自己是不懂的,只知道那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平日裡讀了中國大哲學家老子的《道德經》,也看了國外最有名的哲學派始祖蘇格拉底的一些著作,還看了很多莊子的著作,可是,人卻是蠢笨而愚鈍的,什麼是哲學呢?還是一頭的霧水。今天,我就把這三位大師的思想拿出來分享一二,以供大家一娛。
  • 康德宗教哲學的基礎問題及其兩個走向
    這是康德批判哲學時期在概念上設定上帝是最高的道德或理性存在者的根源:上帝是最高的道德存在者,更是自然的創造者和終極原因。如果德福一致是可能的,只能來自上帝的計劃或旨意。但與傳統基督教神學一開始就在信仰中視上帝為一切的起點和終點相比,康德的啟蒙哲學則是從人的道德性存在出發的,即把道德視為人類生活和反思上帝之存在意義的基本起點。
  • 蘇格拉底與孔子:兩位東西方聖哲,有哪些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
    兩人最相同的地方就在於,善於啟發學生積極獨立思考問題,主動地學習,積極地獲取智慧。兩人都以對話的形式闡述自己的思想,回答學生的提問,並對學生進行教育,但都沒有留下自己的著作,而只有由學生所記述的言行。孔子思想代表作《論語》是其弟子,根據孔子相關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而成的。
  • 歷史名人雕塑藝術品精雕展;簡述蘇格拉底的一生
    蘇格拉底(希臘語:Σωκρτη,英譯: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公民陪審員,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被並稱為"古希臘三賢",更被後人廣泛地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他身為雅典的公民,據記載,蘇格拉底最後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處死刑。
  • 西方哲學奠基人蘇格拉底,學習他的20句至理名言,領會智慧人生
    提到西方哲學,就不得不聯想到古希臘,因為在古希臘,存在三位哲學史上三位重量級的人物——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這三位並稱「古希臘三賢」,被後人廣泛地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今天,要一起來了解「古希臘三賢」中輩分最高的蘇格拉底,用他20句至理名言,感受西方哲學的魅力。
  • 什麼才是啟蒙呢
    在康德的「啟蒙」概念中,意志、權威和對理性的運用被聯繫起來,被視作個體行動的前提與準則。福柯從對康德的這些論述的評析出發,反思了啟蒙理性與現代性二者之間的關聯問題,指出我們應把現代性視作一種「態度」,視作一種堅持對我們所處時代保持批判精神的氣質,繼而把這種哲學態度轉換為多種追問的任務。
  • 哲學的「個性」與「個性」的哲學
    「哲學」一詞源自古希臘文「philosophy」,其詞根意為「愛智慧」,由日本「哲學之父」西周翻譯成中文並傳入中國。哲學的「個性」,是指作為智慧之學的哲學,隸屬特定的認知主體,從產生伊始便具有特定的民族性和時代性。「個性」的哲學,則是指不同的認知主體基於自身的學思體悟和生命情趣,構思出的具有差異性的哲學流派。
  • 俄羅斯哲學中的反「啟蒙」與現代性的內在悖論
    俄羅斯哲學中的反「啟蒙」與現代性的內在悖論 2018年01月26日 16:5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車玉玲 字號 關鍵詞:俄羅斯;思想家;文化;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