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從前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翩翩飛舞的一隻蝴蝶,自我感覺真是快意極了,不知道自己是莊周了。可是突然就醒了,看見自己分明還是那個僵直臥在床上的莊周。不知道是莊周做夢化為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夢中化為了莊周呢?莊周與蝴蝶,必定是有分明的,這種物我的轉變就叫做「物化」。
自從知道了這個名叫莊周的男人後,我就時常看到自己變成了那隻翩翩起舞的蝶,這樣的夢是常做的,而這些不真實的夢,它們都飄浮在輕如絲縷的雲端之上,心緒在那時候都是暢然的,在夢裡,有了像蝴蝶一樣輕盈的翅膀,少了那副笨重的身軀,還有那顆遲鈍的頭顱。
身體與夢境經常徘徊在虛擬與現實之間,有時會分不清哪是現實,哪又是夢幻,哪一個是真實的自己,而真實的自己又是誰呢?是那個叫著張三或李四的名字,長著大眾化的臉龐的人嗎?
對於哲學自己是不懂的,只知道那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平日裡讀了中國大哲學家老子的《道德經》,也看了國外最有名的哲學派始祖蘇格拉底的一些著作,還看了很多莊子的著作,可是,人卻是蠢笨而愚鈍的,什麼是哲學呢?還是一頭的霧水。
今天,我就把這三位大師的思想拿出來分享一二,以供大家一娛。
老子,減少私慾,知足不爭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是楚國苦縣厲張曲仁裡人,他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生卒年月不詳,大約在公元前571年-約公元前471年間,而在公元前520年發生了一件大事,當時的周王室發生了爭奪王位的內戰,長達五年的內戰以王子朝失敗而告終,王子朝失敗後,把周室的典籍都帶去了楚國,老子所掌管的圖書也被帶走,他就被罷免而回到了住所,最後,又受到當局的迫害,不得不「自隱無名」流落四方,後來,在他西行要去秦國時,關令尹喜請老子留言,故得老子寫下5000字的《道德經》。
在《道德經》裡老子提倡人們要減少私慾、知足而不爭,他認為理想的政治是無為而治,他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構成、變化和根源,他認為「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老子的道是一種超形象、超感覺的觀念性的存在,是沒有顏色、沒有聲音、沒有味道自然而然的東西。
說真的,初看老子的《道德經》真是一臉的迷茫,什麼是道?看不見也摸不著,它大到天地無法包容,它又小到細微無法辨析,因為無形所以無法把控,我們人類啊太喜歡抓住能看得見的東西,只有把那些實實在在的東西放在手心裡,才能體會到那種擁有的快感。
其實,我很贊同老子的「知足而不爭,減少不必要欲望「的觀念,人性在善與惡間無形的變化,此起彼消,而欲望是惡之本源,當然欲有好有壞,但是如果壞的欲望超越了善的底線,那麼它就會如同野草下的火焰,最後只有燃燒儘自己方能解脫一切。
當然,老子也承認事物是在矛盾中發展變化的,在他看來無為正是為了有所作為,這本書我是看了好幾遍,但還是沒有領悟到他的真諦,而對於老子本人來說,總覺得是一個白髮老顏有些怪異的老者,而他的思想像他的容顏一樣的老舊,自己怎麼樣都無法走進他的內心。
蘇格拉底,我是一個一無所知的人
有時候真是無法想像,蘇格拉底是和老子只相差100多年的人,在自己主觀的印象裡,感覺老子要比他老太多了,一個好像一直是一位老邁的年長者,而另一個則是一個中年的胖子。
蘇格拉底的生卒是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間,他可以說是整個哲學界中最神秘難解的人物了,他從未留下任何的文字,卻是對歐洲思想的影響最重大的人物之一,他生在雅典,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大部分都在市中心廣場與市場等地方,與他遇見的人閒談,有時候他會好幾個小時不動地站在那裡,像一個呆子一樣地思考著問題。
在當時他就被人看成是謎一樣的人物,在他死後更被譽為許多哲學學派的始祖,我看過一些資料說他是一個長相很醜的人,說他肚子大、眼睛凸、而且還有一個獅子一樣的鼻子,但是,他的性情卻是極為可親的,而我們之所以現在知道一些蘇格拉底的情況,只是因為他的弟子,柏拉圖的著作,柏拉圖曾撰寫過幾本《對話錄》,他用類似戲劇對白的方式來討論哲學,但是,我認為蘇格拉底本人究竟說過些什麼,會一直成為一個謎團。
他與老子是不同的,老子沉迷於他的道理,沉默著關閉著無為著,而蘇格拉底卻是一直在暢談著,他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在與人談話的過程中看著無意要指導別人,事實上他給人的印象卻是他想從和他談話的人身上能學到些什麼,所以,他並不像孔子一樣給別人講課,而是他在與別人進行討論。
他在剛開始與人談話時,好像是一個一無所知的愚人,但是在討論的過程中,他就會設法使他的對手承認自己的理論或觀點是錯誤的,最後,對方詞窮之際,不得不認清是非與對錯。他是那種假借自己的無知的方式被後人稱為「蘇格拉底式的反諷」,這使得他能夠不斷揭露人們思想上的弱點。
所以,最後那些和他談過話的人都被當成了出醜的對象而被別人恥笑,到了後來愈來愈多的人視他為眼中釘,特別是那些有頭有臉的人物,而他還在自嘲道「雅典是一匹駑馬,而我就是一隻不斷叮著它,讓它具有活力的牛蠅」。蘇格拉底還說過一句比較出名的話就是「我只知道一件事情,就是我的一無所知。」
他以他的無知來應對人們單純意義上的有知,他早就看清了事物的本質,就是空空如也,人們都不願承認自己的無知,認為自己像表面看起來那樣的什麼都知道,在大自然面前其實人類永遠都是無知的,而人們往往都看不清這些,所以在當時他的失敗也是必然的,但是,他卻把他的思想永遠地留給了人間。
我還比較欣賞他的另一個觀點,他認為人如果違反自己的理性就不會快樂,一個人如果在撒謊、舞弊、中傷害別人,而他們本身也深深明白這種行為是不對的,那他們就永遠也不會獲得快樂!
莊子,因循變化,自然而然
莊子(約前369-前286),是戰國中期哲學家,莊氏,名周,字子休,漢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山東東明)人,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
對於這個男人,自己心裡總是會抑制不住的喜歡,他不像老子那樣老氣橫秋,也不像蘇格那底那樣醜而多言,他像一個翩翩的公子,化成一隻美麗的蝴蝶,所以,對於他的書自己是有些偏愛的,也比較欣賞他的「因循變化,順其自然」的觀點。
讀他的書可以說是一種享受,既不晦澀也不深奧,它們是生動而活潑的,它們是一個個鮮活而能看得見的,他的蝶與魚就生動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他第一次提出了寓言與小說的概念,創作了近200多個寓言故事,他開創了以虛構的手法,來反映現實和表現想法的先河。
他認為人應該放下對生死的執著,放下那些功名利祿的束縛,可以暫時與俗情的世界絕緣,忘卻知識、智力、禮樂、仁義,甚至是我們的軀體,達到一種精神上的絕對自由。
自己很喜歡他的一篇寓言故事,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和惠子在濠水橋上遊玩,莊子說:「您看白魚悠閒自在地遊水,這是魚兒的樂趣啊。」而惠子說:「您不是魚,哪裡知道魚的樂趣呢?」莊子又說:「您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樂趣呢?」惠子說:「我不是您,當然不知道您的想法,您原本也不是魚,所以您也不知道魚的樂趣啊。」莊子說:「還是從我們開頭的那個話題說起,您所說『您在哪裡知道魚的樂趣』通過這句話,就已經說明知道了我曉得魚的樂趣才問我的啊!」
這個故事很有趣,他說明了人的主觀認識能力與知識的可靠性也是相對的,沒有客觀的標準,所以知與不知是不能證明和區分的,沒有客觀標準的東西,就沒有討論對錯與真假的必要。
寫在最後
說了那麼多,那什麼是哲學呢,自己實在是愚鈍也解釋不清楚,只能片面地理解為「我從何處來?要到何處去?「特引用以下片段進行正解:
哲學一詞,中文最早使用於19世紀末、從日本的漢文"哲學"使用引用過來,是philosophia(熱愛智慧、追求真理)的日本漢文翻譯,詞義是"以辯證方式,一種使人聰明、啟發智慧的學問",是探索"人與自然"關係的一種方式。哲學可以看作一種尺度。這種尺度的作用在於,從理性存在物本身出發,去尋找理性的本質(本源)以及自存與世界其他存在物的關係。哲學(英語:Philosophy,源於希臘語:Φιλοσοφα),按照詞源有「愛智慧」的意思。在學術界裡,對於哲學一詞並無普遍接受的定義,也預見不到有達成一致定義的可能。單就西方學術史來說,哲學是對一些問題的研究,涉及等概念。 哲學是對普遍而基本的問題的研究,這些問題多與實在、存在、知識、價值、理性、心靈、語言等有關。
其實何為哲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生活的態度,是遵循自然還是放下不爭?是感受到自己的無知從而虛懷若谷?還是盲目的自大肆意的妄為?
人生其實不長它就在短短的須臾間,讓我們放下那些沉重的負累,好好地、開心地、自由自在地活好自己的每一天吧,懷著一顆敬畏自然的心,心存善念愛自己、愛家人、愛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