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家哲學,給中國人的人生哲學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提供了另外一條道路。
總的來說,中華民族的人生哲學是積極進取的,是昂揚向上的,用易經中的話說,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說,我們的人生,要學習天地自然萬物,他們無時不刻不在向前運行,沒有停息的時刻。所以,人活著就要奮鬥。就像是孔子那樣,知其不可而為之,無論前路如何,我們總要把事情幹好,無路能否成功,先幹了再說。
但我們知道,人要是一直繃著,就像彈簧一樣,總有一天會斷掉。人跑得太快,連靈魂都跟不上身體的腳步,所以,中國人的人生哲學,需要另外一種哲學來調劑,讓我們的人生不至於崩潰,讓我們在努力奮鬥的時候,有可以停下來休息的精神家園。
這種人生哲學,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產生,這就是老子和莊子的道家哲學。最終,道家哲學和儒家哲學,一陰一陽,成為中國文化的兩種精神,源遠流長。
老子的人生哲學,有幾個特點。總的來說,是守柔的人生哲學。
具體來說,道家的人生哲學有三個特點,都是消極的退縮的冷靜的人生哲學。
第一是提倡人生要學會裝傻,這就是人生的守愚哲學。老子曾經對孔子說,「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用我們的俗話來說,就是聰明人死得早,笨的人無煩惱。其實,這就是在反對儒家的積極進取的人生哲學。老子強調低調的哲學,這種低調的哲學,在老子看來,是和光同塵。
老子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聰明的人,從來不輕易賣弄、顯露自己的與眾不同,而是隱藏自己的光輝,與大眾同塵。 老子告訴我們,人生的煩惱來自於攀比,來自於驕傲,來自於欲望,要是我們能守愚的話,去掉人生的驕嬌二氣,去掉人心中過多的貪慾,像莊子筆下的「呆若木雞」一樣,做到大智若愚,這樣才能守住自己的幸福。而和光同塵,其實就是水的特點與優勢。水能滋潤萬物,誰能隨時變化其形狀,水總是很謙虛很平靜,這也就是老子說上善若水的原因。
第二,老子強調,我們要守靜。人生紛紛攘攘,但是我們的心靈一定要保持安靜,就像是一潭安靜的湖水,清澈見底毫無雜質。所以,老子主張人生要靜。真正的君子,每臨大事有靜氣,而不是心浮氣躁。老子說,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
一杯渾濁的水,只有慢慢靜下來,才能變渾濁為清澈。人的心就像是一面鏡子,只有安靜下來,才能映照萬物,才能通體清澈。而這也是水的優勢。這同樣也論證了上善若水的道理。
第三,是守柔。老子的哲學是自然哲學。他也許從自然界中得到啟發。他發現,凡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東西,都是柔軟的,凡是堅硬的東西,都是快要死了或者已經失去生機活力的東西。比如樹木青翠柔軟,生機勃勃,而枯木總是很堅硬易斷。老子還拿舌頭與牙齒作比較,說舌頭柔軟,即使年齡很大了,舌頭也不會掉,而牙齒堅硬,很容易掉下來。老子把這個觀察應用到人生哲學上去,認為柔軟可以戰勝堅強。老子說,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說,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那麼,如果說有一種東西能符合老子的人生哲學的特徵的話,那麼非水莫屬。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說,天下的最高境界的事物,就是水了。你看水那麼柔弱,它默默地為天下做貢獻,卻從來不去炫耀不去爭功。別人都不想去的地方,水從來不去抱怨什麼,心甘情願地處於最柔弱最卑微的地方。水是最接近於道的境界的事物了。水雖然很柔弱,但他的能量卻是巨大的,他可以戰勝這世界上的一切的東西。
這就是老子所崇尚的狀態。我們的人生要像水一樣,善於處在柔弱的地位,但是在需要爆發的時候,卻有無窮無盡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