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老子為什麼說上善若水?老子從水的身上學到了哪些人生哲學?

2020-12-04 好玩的國學

老子的道家哲學,給中國人的人生哲學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提供了另外一條道路。

總的來說,中華民族的人生哲學是積極進取的,是昂揚向上的,用易經中的話說,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說,我們的人生,要學習天地自然萬物,他們無時不刻不在向前運行,沒有停息的時刻。所以,人活著就要奮鬥。就像是孔子那樣,知其不可而為之,無論前路如何,我們總要把事情幹好,無路能否成功,先幹了再說。

但我們知道,人要是一直繃著,就像彈簧一樣,總有一天會斷掉。人跑得太快,連靈魂都跟不上身體的腳步,所以,中國人的人生哲學,需要另外一種哲學來調劑,讓我們的人生不至於崩潰,讓我們在努力奮鬥的時候,有可以停下來休息的精神家園。

這種人生哲學,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產生,這就是老子和莊子的道家哲學。最終,道家哲學和儒家哲學,一陰一陽,成為中國文化的兩種精神,源遠流長。

老子的人生哲學,有幾個特點。總的來說,是守柔的人生哲學。

具體來說,道家的人生哲學有三個特點,都是消極的退縮的冷靜的人生哲學。

第一是提倡人生要學會裝傻,這就是人生的守愚哲學。老子曾經對孔子說,「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用我們的俗話來說,就是聰明人死得早,笨的人無煩惱。其實,這就是在反對儒家的積極進取的人生哲學。老子強調低調的哲學,這種低調的哲學,在老子看來,是和光同塵。

老子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聰明的人,從來不輕易賣弄、顯露自己的與眾不同,而是隱藏自己的光輝,與大眾同塵。 老子告訴我們,人生的煩惱來自於攀比,來自於驕傲,來自於欲望,要是我們能守愚的話,去掉人生的驕嬌二氣,去掉人心中過多的貪慾,像莊子筆下的「呆若木雞」一樣,做到大智若愚,這樣才能守住自己的幸福。而和光同塵,其實就是水的特點與優勢。水能滋潤萬物,誰能隨時變化其形狀,水總是很謙虛很平靜,這也就是老子說上善若水的原因。

第二,老子強調,我們要守靜。人生紛紛攘攘,但是我們的心靈一定要保持安靜,就像是一潭安靜的湖水,清澈見底毫無雜質。所以,老子主張人生要靜。真正的君子,每臨大事有靜氣,而不是心浮氣躁。老子說,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

一杯渾濁的水,只有慢慢靜下來,才能變渾濁為清澈。人的心就像是一面鏡子,只有安靜下來,才能映照萬物,才能通體清澈。而這也是水的優勢。這同樣也論證了上善若水的道理。

第三,是守柔。老子的哲學是自然哲學。他也許從自然界中得到啟發。他發現,凡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東西,都是柔軟的,凡是堅硬的東西,都是快要死了或者已經失去生機活力的東西。比如樹木青翠柔軟,生機勃勃,而枯木總是很堅硬易斷。老子還拿舌頭與牙齒作比較,說舌頭柔軟,即使年齡很大了,舌頭也不會掉,而牙齒堅硬,很容易掉下來。老子把這個觀察應用到人生哲學上去,認為柔軟可以戰勝堅強。老子說,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說,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那麼,如果說有一種東西能符合老子的人生哲學的特徵的話,那麼非水莫屬。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說,天下的最高境界的事物,就是水了。你看水那麼柔弱,它默默地為天下做貢獻,卻從來不去炫耀不去爭功。別人都不想去的地方,水從來不去抱怨什麼,心甘情願地處於最柔弱最卑微的地方。水是最接近於道的境界的事物了。水雖然很柔弱,但他的能量卻是巨大的,他可以戰勝這世界上的一切的東西。

這就是老子所崇尚的狀態。我們的人生要像水一樣,善於處在柔弱的地位,但是在需要爆發的時候,卻有無窮無盡的能量。

相關焦點

  • 老子的上善若水,讓人體會出了多少人性之惡
    有人也許沒有完整地讀過道德經,也沒有聽說過老子曾經說過的很多話,可是一但提到「上善若水」這個成語,都會很熟悉,甚至自己還經常用這個成語,追求這種品質。老子讚美上善若水之德,以引起世人對上善的深刻理解,反襯出現實社會中的人性之惡,最終又用人性之惡,烘託出了人性的原始之善。所以上善若水成為老子哲學思想中千古傳誦的盛名格言。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 老子講「上善若水」的7種境界,你若能達到4種,就很了不起了
    歡迎來到文學漫談,今天我們來了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話「上善若水」,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也是最著名的一句話。為什麼說「上善若水」呢?,老子認為悟道人的平性與水很接近。老子說解釋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
  • 水的哲學,老子與孔子是如何評價水的?
    孟子說水從源頭滾滾流出來,不論白天黑夜源源不斷,不見停歇。它流到坑窪地帶,就慢慢積攢成水坑、池塘、湖泊,等湖泊中水滿便又繼續往下遊流去,最終匯入大海。可如果是無源之水,比如七八月時候的大雨,雖然來勢洶洶,一瞬間就把水溝積滿,但用不了多久水溝就會幹涸掉。
  • 都說「上善若水」,到底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很多人都誤解了
    孔子和學生子貢一起看「東流之水」,子貢好奇地問老師:「為什麼君子見『大水』必須要觀看呢?」孔子解釋說,水和很多東西都相似,它似德、似法、似義、似道、似勇、似正、似志、似察、似善化,包容萬象,妙不可言。其實,孔子自己也曾經向老子求學,從老子那裡學到了水的智慧。
  • 海洋日說水:上善若水,水有水德
    恰巧今天是國際海洋日,在海洋日說水,從中國的「上善若水」說起。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現已成為一個時髦的文化標籤。不一定每一個使用這一標籤的人,都理解這句話裡的靈魂:水。水?不理解?
  • 老子是怎麼解釋「道」的?為什麼道家要人順應天道?
    「道」是無法正面說它的,但是老子總想說為什麼沒辦法正面說它,如果一定要說,那就玄之又玄了。比方說「有物混成」,說「道」是某種東西吧?那你說這個東西是什麼東西呢?「先天地生」,「道」肯定是天地的根,天地形成之前先要說這個"道」,所以「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寂就是沒有聲音,寥是沒有形狀,獨立而不改,顯然是沒有辦法去描述它的,既無聲又無形,但它卻"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 《老子》是怎樣被後人誤讀的?
    ‍‍‍‍‍‍‍‍「大器晚成」、「上善若水」、「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些道理,皆出自《老子(道德經)》。作為道家經典,《老子》玄而又玄,如果要「悟」,可以悟得天花亂墜;但如果要「懂」,那就費力多了。錢鍾書先生作過一個合情合理的推論,說最終的學習目標當然是「道」,但是,「道」隱而無跡,樸而無名,神龍不見首尾,太不容易學了;沒辦法,退而求其次,效法天地好了,但天地也不好學,寥廓蒼茫一片,不知道從何學起才對;沒辦法,再退而求其次,效法天地之間常見的事物好了:第八章「上善若水」;第十五章「曠兮其若谷」;第二十八章「為天下谿」;
  • 《道德經》:水到底有什麼德行?「上善若水」是什麼樣的境界?
    《道德經》的第八章章節名叫「上善若水」,水有什麼優良品質,當得起老子「上善」的評價?我們先來看原典: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推崇天地自然,所以主張師法天地自然,以返璞歸真,回歸到先天赤子的狀態。而在天地自然中老子最推崇的是水,認為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德行。水的特性是趨下,最後處在水窪水溝中。在人身上來說,「善下」看似愚蠢,其實高明。因為起來非常糟糕環境,看起來,其他人不喜歡這種情況。但其實這樣達到了「不爭」的目的,這樣沒有人沒有爭搶。
  • 參悟老子的3大人生法則,做生活的智者
    01 對於「上善若水」一詞,相信我們並不陌生,甚至可以說是耳熟能詳。無論是在名家的書房,還是在老總的辦公室,都可以看到「上善若水」的字畫或者牌匾。那麼,它的出處是哪裡呢? 老子在《道德經》第八章提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懂得了出處以後,那麼,它的具體涵義又是什麼呢?
  • 道家的興起|老子、莊子,誰是道家的創始人?
    先秦道家學派是由老子創立,或者道家學派以老子為宗。《莊子·天下篇》中說:「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老子也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 老子「知其雄,守其雌」,是常德,是天地乾坤之道,更是人生哲理
    老子《道德經》的自然哲學思想,作為中國傳統哲學文化傳承至今,以唯物的自然哲學詮釋著東方文化思想,也讓我們從中體悟出了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讓我們能夠不斷的在思考中得到人生的真諦。老子《道德經》中「知其雄,守其雌」的哲學,說出了天地乾坤之道的人生哲理,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生命了的意義。
  • 心本《德道經》校正今本《道德經》:上善似水,靜而得道
    王本: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校正結果(緣由詳見《帛書老子校注》原文):1、今本「上善若水」,甲、乙原文為「上善治水」和「上善如水」,「治」與「似」同音,此處應訂正為「上善似水」。2、今本「水善利萬物不爭」,高明先生先生並不否認,但根據王弼注釋,更傾向於「水善利萬物而有靜」。
  • 示人以卑下不是憨人,從老子論水的德行中悟出的智慧
    老子在《道德經》裡有一句非常經典的名言:」上善若水「,可以說這是水的德行的最好詮釋,上善,是一種最高的善,具備這個善的人,就有了水一樣的德行。老子在《道德經》裡告訴我們:「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水」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水不爭無尤。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
  • 如果你能達到「上善若水」的七個領域中的四個,那就太好了
    為什麼說「上善若水」?老子認為,懂道的人的安寧是非常接近水的。老子說解釋:「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因為水滋養所有生物,樹木、花草繁茂;人體70%由水組成,如果人體脫水,就要及時補充水分。
  • 「上善若水」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深受人們的喜愛?
    「上善若水」僅僅四個字,卻博大精深,寓意深刻,從古到今,曾經被許多人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甚至把它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上善若水,是一個成語,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江本勝用我們中國的文化故弄玄虛,水的奧妙之處,老子早就說過
    江本勝《水知道答案》一書,他用科學的形式解釋水的奧妙,但最後經驗證,卻是「偽科學」,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為本身他觀點的確立就是建立在「道」的基礎上,強調了善念的重要性,而我國兩千年前的老子,早就有了這樣的觀點,怪不得中國人不買帳。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 一位德國哲學家眼中的老子:《道德經》可以用網際網路思維解讀
    中國讀者對《道德經》中的話語如數家珍,「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上善若水」等無不融入了我們的彝倫日用。義大利語版《道德經》21世紀以來,隨著中華民族復興於東方,這部影響中國幾千年的道家哲學經典,在世界的另一端也引起了更多的重視和追捧。
  • 老子名字的來歷,一說法是因為他的成就,另一說法打死我也不信
    我們所熟知的上善若水、大器晚成、玄之又玄等數百條成語都出自《道德經》。那麼,今天我們討論一個問題,李耳為什麼又叫老子呢?關於李耳為什麼叫老子這個問題,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和李耳的成就有關,而另一個和傳說中李耳的身世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