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文學漫談,今天我們來了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話「上善若水」,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也是最著名的一句話。
為什麼說「上善若水」呢?,老子認為悟道人的平性與水很接近。老子說解釋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因為水滋養眾生,有水的滋潤樹木、花草長得鬱鬱蔥蔥;人身體70%的成分由水構成,要是人身體脫水,就得及時補充水分。老子講大自然中的水,無條件地奉獻給萬物,但從不來不與萬物去「爭」,這裡的爭,是指水不為自己爭奪利益,還非常的低調。人們常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的一生都想往高處走,誰也不想低人一等。所以,為了有高的地位,就勾心鬥角,搶佔人生制高點。而水它滋養眾生,但自己卻是低姿態,非常安靜的往低處流,在人們不願意的低洼之處聚集。
老子說水利眾生,把高處讓給萬物,自己卻無怨無悔,坦然地處於最低的位置,這種品性來自說是「故幾於道」。幾就是接近的意思,這就把什麼是道,用水的品性闡述得非常清晰。通俗點說就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同樣是水,老子說「上善若水」,而孔子卻說「逝者如斯乎」。孔子把老子看作人間的「龍」,說他深不可測,難以捉摸,老子講的道,是無形的,人們很難理解,但老子用水形象地比喻,讓人們恍然大悟,把道的無形,變成了水的品性,把無形變成了有形。
從前流傳一個故事,說有個年輕人,被人算計,錢財被騙光。他一時想不開,就想跳河。恰巧在河邊遇到一位靜坐的智者。這這問他為什麼要輕生,他把被騙經過說給智者聽。智者微笑著把他領回家,讓他從地窖裡搬出一大塊堅冰。智者讓他用斧頭把柄敲碎,可是年輕人用很大力氣也只是在冰上滑下一道痕跡,冰仍然堅不可摧。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才砍掉幾個冰碴。他說這冰實在太硬了。我砍不動了。
智者也不說話,讓他把冰放入大鍋中,下面用柴火燒,不一會冰就慢慢融化了。智者問年輕人,你沒領悟出什麼嗎?年輕人說我有些懂了,我用的方法不對,沒想到一物降一物啊。智者搖頭說道,我是讓你看到,人生成功的幾種境界。
(1)冰是什麼,在冬天水能結冰,水本身柔弱,結成冰變得很堅硬,這就是人要想成功,就要有水的謙遜,冰的堅貞不屈的精神。
(2)水能變成冰,也能化成氣,氣是無形的,但氣可以凝聚在一起,形成更強大的氣流,就變得孔武有力。這種氣流還能聚氣生財。
(3)水淨化萬物,蕩滌著世間的的塵埃,無私地包容、接納萬物,然後自我慢慢淨化自身,這也是成功人生的一個境界,水能接納包容。
(4)水柔軟無形,看似無力,但從高處往下流時,有柔有剛,可耐心無限,也可剛硬水滴石穿。這就是以柔克剛。
(5)水能上能下,水在天空聚成雲霧,水在下化作雨露。水從高處向下匯成河流,能高聳雲端,又能低如海洋。所以水能伸能屈。
(6)在易經中,水為陰性,為寒性,但水有一顆善良的心。她哺育萬物,不爭不鬥,從來不知道索取,這是水接濟眾生的博大情懷。
(7)水能聚能散,是自由行走有靈性的物質。需要時聚集成雨,滋潤萬物生長;散時無跡可尋,在天地之間飄蕩。水像大德之士,功成名就之時,隱身而退。
總之,老子說的「上善若水」,是說水如善良的人心,這和佛教說的善是一回事,如果人心都如水,那麼這個世界就是美好的。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爭,停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以上7種境界 你能達到幾個?能達到4個,你就很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