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能方能圓,曲直隨形!

2020-12-06 永恆水一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能方能圓,曲直隨形!

先來看河上公通行版和帛書修正版的差別,如下:

通行版: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帛書版: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一章兩個版本有五處大小不同的地方,一是「似水」的「似」變成「若」,但兩者都是「像」的意思;二是「有靜」變成「不爭」;三是「居」變為「處」,兩者之間意思差不多。四是「故幾於道矣」的嘆詞「矣」被去掉;第五是「上善若水 水利萬物而有靜」這一句的斷句方式,這主要愛「有靜」和「不爭」的影響,雖然在所要表達的意思上基本一致,但是在解讀上所體現出來的意境有很大不同:

「不爭」這裡明顯是承於第七章中的「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用擬人的手法賦予了「水」仿佛有意識形態,表達它能爭而不爭,表示主動地「不爭」。「有靜」,靜主要相對於動而言,動靜之宜,主要取決於萬物對於水的需要,所以它動的時候是被動(如水循環,每一個環節都是隨勢而動。);它靜的時候還是被動於形勢(如止水,停止沒有流動的水是因為有東西阻止著它的流動)。所以「不爭」和「有靜」兩個詞對於表現事物的本質是有天壤之別的。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有靜」這個詞更加貼切於水的本性。所以下文以帛書版進行闡述。

第一句: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上,至上、最。善,這一章裡主要有兩種意思,一是良好,二是善於、擅長。利,有益於。有,這裡理解為秉持。靜,柔和且安靜。這一句的大意是:世間最為良好的事物以及最善於實現自身作用的事物,就像是水一樣;水它最為擅長的事情是有益於世間萬物的生存和繁衍,卻始終秉持著它柔和且安靜的本性。

第二句: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這裡理解為「停留在」。惡,險惡。幾於,十分接近。這一句的大意是:水可以停留在大家認為十分險惡的地方,但卻不會受到什麼傷害,所以說它的這種境界已經十分接近了「道」的境界。

第三句: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居,居住。善,善於。心,心境。淵,深淵。與,交往。仁,仁慈。言,言語、言論。信,誠信。政,執政。治,治理。事,處事。能,能力。動,行動。時,時機。這一句的大意是:所以要追尋水的境界,比如居住要善於選擇良好的地勢;心境要像深淵一樣深邃而不被人察覺;和別人交往的時候要表現仁慈的一面;發表言論的時候要善於建立起良好的誠信;執政的時候要能夠善於治理;處事的時候要善於表現出能力;行動的時候要善於抓住時機。

第四句:夫唯不爭,故無尤。夫唯,正因為、正是。尤,怨恨、過失。這一句的大意是:正是因為能夠秉持如水般的這種接近於道的狀態,和不與世間萬物相爭的心態,所以可以避免很多的過失,也可以避免引發別人的怨恨。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問答第8章-上善若水與上善治水之辨
    本章的「上善若水」作為老子著名格言經常被引用,可以說是一種最完善的思想格局,不管我們從哪個角度去解釋,都不能改變這是一種高境界的理論。這也是下面我要提出另一種看法的前提。當我在仔細閱讀帛書甲本後,發現原文寫的是「上善治水」,說明老子的原義和王弼本告訴我們的有很大差別。
  • 《道德經》上善若水也被篡改,帛書本出世才真相大白!
    《道德經》通行本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帛書本第八章: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道德經》:水到底有什麼德行?「上善若水」是什麼樣的境界?
    《道德經》的第八章章節名叫「上善若水」,水有什麼優良品質,當得起老子「上善」的評價?我們先來看原典: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有最上等道德修養的人就像水。水善於滋養萬物卻不和萬物爭鋒,停留在眾人都不願意停留的地方,所以非常接近「道」的境界。這種人,居住善於選擇利於行道出,心靈善於保持在空虛如深淵的狀態。
  •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領悟到水的境界與好女人的智慧——彭敖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譯文:上善之德,若水之德。生命之心本章老子核心還是講道,把水德比做道,表達出來水的存在是最接近道的,也表達了聖人的境界更像水一樣接近道;大善的聖人最好的行為就是像自然界的水一樣呵護大家
  • 我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到底隱含著什麼樣的人生智慧?
    為什麼那麼多大佬都喜歡在辦公室或家裡掛上一幅「上善若水」的字畫?因為水最接近於道,這個成語出自《道德經》第八章,它的原文是:【原文】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我讀經典】古文今譯: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 心本《德道經》校正今本《道德經》:上善似水,靜而得道
    第八章甲本:上善治(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潚(淵),予善,信,正(政)善治,事善能,蹱(動)善時。夫唯不靜(爭),故無尤。乙本: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爭(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 道教道德經中的心性修行,如何上善如水?
    出品方|道教九龍道學研究院今天本道長和各位同修,講述一下什麼是道家的心性修養,祝願各位道眾六時吉祥,證悟大道。道教修煉一本道德經就是一部深奧的經文,如何達成上善如水的境界,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就是在一種眾生世人作惡多端,整天被貪嗔痴等欲望,財色名利控制自己的心性最終做下種種惡業,源自於內心的貪慾,導致種種殺盜淫妄隨之而生,一個人能夠放下欲望,就能夠形成大善若水,身歸自然,清靜無為。
  • 海洋日說水:上善若水,水有水德
    恰巧今天是國際海洋日,在海洋日說水,從中國的「上善若水」說起。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現已成為一個時髦的文化標籤。不一定每一個使用這一標籤的人,都理解這句話裡的靈魂:水。水?不理解?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
  • 解讀《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他所著的《道德經》用樸素的辯證法講述了無為而治的道理,其中「上善若水」一詞頗有些耐人尋味。 平常不論是在電視劇裡,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一幅山水墨畫上題有「上善若水」四個大字。仔細讀來,總會有一些恍然大悟存在其中。 首先是「善」這個字,平常所說的「善」就是指為人向善,所以就會將這種意思帶入裡面。
  • 說一說「上善若水」,什麼樣的善才能稱為上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並且為其中博大的胸襟,淡泊的境界所折服。但感佩之後,我們是否應該思考,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 「上善若水」的水總共有幾種德?道德經告訴你是七種
    【第八章】上善若水。(虛而不實,故有大用)(重在「流」字)(淵兮似心)1、至高的品德像水一樣。2、「水往低處流」、「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3、此之謂水之二德。發揮到人事就是「水之七德」如下。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水之七德)1、居善地:最底下的位置,也可以說的「一線」。何以善?
  • 名言名句欣賞,上善若水,你知道它的意思嗎?
    老子著作《道德經》裡上善若水章中寫過這麼一段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水呢是最善的,人應該向水學習。
  • 「上善若水」用英語怎麼說?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 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第八章在看譯文之前,我們先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 老子講「上善若水」的7種境界,你若能達到4種,就很了不起了
    歡迎來到文學漫談,今天我們來了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話「上善若水」,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也是最著名的一句話。為什麼說「上善若水」呢?,老子認為悟道人的平性與水很接近。老子說解釋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書法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通過小故事看大哲理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人的品格應該向水一樣,做事情行雲流水,靜止如水。聯合國書畫家協會會員劉鍇明行草書法《上善若水》 (作品來源:易從網)一位年輕的商人被搭檔出賣,人財兩空,痛不欲生,想跳湖自盡。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雖然世傳本很多,但說到原始版本,我們並沒有發現最早的老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都是傳抄本,沒有一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經》。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 老子的上善若水,讓人體會出了多少人性之惡
    有人也許沒有完整地讀過道德經,也沒有聽說過老子曾經說過的很多話,可是一但提到「上善若水」這個成語,都會很熟悉,甚至自己還經常用這個成語,追求這種品質。老子讚美上善若水之德,以引起世人對上善的深刻理解,反襯出現實社會中的人性之惡,最終又用人性之惡,烘託出了人性的原始之善。所以上善若水成為老子哲學思想中千古傳誦的盛名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