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能方能圓,曲直隨形!
先來看河上公通行版和帛書修正版的差別,如下:
通行版: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帛書版: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一章兩個版本有五處大小不同的地方,一是「似水」的「似」變成「若」,但兩者都是「像」的意思;二是「有靜」變成「不爭」;三是「居」變為「處」,兩者之間意思差不多。四是「故幾於道矣」的嘆詞「矣」被去掉;第五是「上善若水 水利萬物而有靜」這一句的斷句方式,這主要愛「有靜」和「不爭」的影響,雖然在所要表達的意思上基本一致,但是在解讀上所體現出來的意境有很大不同:
「不爭」這裡明顯是承於第七章中的「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用擬人的手法賦予了「水」仿佛有意識形態,表達它能爭而不爭,表示主動地「不爭」。「有靜」,靜主要相對於動而言,動靜之宜,主要取決於萬物對於水的需要,所以它動的時候是被動(如水循環,每一個環節都是隨勢而動。);它靜的時候還是被動於形勢(如止水,停止沒有流動的水是因為有東西阻止著它的流動)。所以「不爭」和「有靜」兩個詞對於表現事物的本質是有天壤之別的。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有靜」這個詞更加貼切於水的本性。所以下文以帛書版進行闡述。
第一句: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上,至上、最。善,這一章裡主要有兩種意思,一是良好,二是善於、擅長。利,有益於。有,這裡理解為秉持。靜,柔和且安靜。這一句的大意是:世間最為良好的事物以及最善於實現自身作用的事物,就像是水一樣;水它最為擅長的事情是有益於世間萬物的生存和繁衍,卻始終秉持著它柔和且安靜的本性。
第二句: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這裡理解為「停留在」。惡,險惡。幾於,十分接近。這一句的大意是:水可以停留在大家認為十分險惡的地方,但卻不會受到什麼傷害,所以說它的這種境界已經十分接近了「道」的境界。
第三句: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居,居住。善,善於。心,心境。淵,深淵。與,交往。仁,仁慈。言,言語、言論。信,誠信。政,執政。治,治理。事,處事。能,能力。動,行動。時,時機。這一句的大意是:所以要追尋水的境界,比如居住要善於選擇良好的地勢;心境要像深淵一樣深邃而不被人察覺;和別人交往的時候要表現仁慈的一面;發表言論的時候要善於建立起良好的誠信;執政的時候要能夠善於治理;處事的時候要善於表現出能力;行動的時候要善於抓住時機。
第四句:夫唯不爭,故無尤。夫唯,正因為、正是。尤,怨恨、過失。這一句的大意是:正是因為能夠秉持如水般的這種接近於道的狀態,和不與世間萬物相爭的心態,所以可以避免很多的過失,也可以避免引發別人的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