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原名李耳,楚國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道教的創始人。他所著的《道德經》用樸素的辯證法講述了無為而治的道理,其中「上善若水」一詞頗有些耐人尋味。
平常不論是在電視劇裡,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一幅山水墨畫上題有「上善若水」四個大字。仔細讀來,總會有一些恍然大悟存在其中。
首先是「善」這個字,平常所說的「善」就是指為人向善,所以就會將這種意思帶入裡面。其實不然,這裡的「善」有美好的意思,泛指一些做人的道理,就是告訴世人要做一個「正確」的人。
現在很多人不會把握如何做人,並不是你一心向善就是在做一個好人,而是尊重客觀事實規律才行。「上」字的意思就像是一個形容詞一樣,給這句話描述的「善」以最高評價。「若」字倒是很好理解,就是「像」的意思。古人也經常用「若」來作比喻,例如「求賢若渴」中「若」字就是這樣的意思。
很多人會以為「善」是這個詞的精華,但「水」才是。就以我們生活中的水來說,它柔韌而不剛強,為生命之源。
簡單介紹了四個字的大致意思,但現在才是這個詞真正的精華所在。「善」和「水」兩個字是對照用的,其中蘊含寓意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是做事方面,眾所周知,水往低處流,這教會我們抬頭做事低頭做人,也隱喻人們空有雄心壯志,只說不做。
不得不說,當今社會紛繁複雜,人們只是一味地追名逐利早就將這最基本的道理忘卻了。當我們將水倒入碗中,水就呈現出碗的樣子。將水倒入瓶中,水又呈現瓶子的形狀。如同人做事一樣,不懂得轉寰只是一門心思地胡攪蠻纏,最終將做無用功。誠信也是做事的基本準則,水就如此。萬流歸海,這一路的艱辛誰又能懂。
但這是它們的使命,也是必須做到的,因此一路上遇到陡峭的地方便湍急,遇到平坦的地方便順暢,一直遵循規律,中規中矩。水還隱喻做人方面,世人常常喜歡看水,每當看到平靜的湖面總會使內心也得到一絲平靜,這教會人們要時常剖析自己的內心,尋找生命的真諦。匆匆忙忙的生活之後會引來煩躁空虛,稍微靜一下,就會聽見這個世界發出的各種聲音。
平常的水還會是我們的清潔用品,它將生活的一切清理得乾乾淨淨,這就好比做人需要有一顆明鏡一樣的心,不被他人左右,自有一桿秤。最後也是最嚴重的環境問題,水是萬物之源,這要從人類的起源說起。
眾所周知,人類起始於黃河岸邊,正因為有水才有了生命,水也同時是無私奉獻的,它將自己的所有一切獻與這片土地,從不索取報酬。但有時又會像一個審判官一樣,將世人贈予它的醜惡重新還給他們。
「上善若水」如同警示標語一樣,告誡世人做水一樣的人,擁有淡然且處事不驚的氣魄。
參考文獻:
《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