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上善若水也被篡改,帛書本出世才真相大白!

2020-12-05 國際道學網

《道德經》通行本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道德經》帛書本第八章: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一章,兩個版本之間主要有兩處差別,其一:水善利萬物而不爭vs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其二:與善仁vs予善天。

第一處差別其實無關緊要,因為不管是不爭,還是有靜,都符合老子的一貫思想。不過結合上下文來看,帛書版的「有靜」放在這裡要更合適一些。其一:「爭」是動態的,「靜」即為不爭;然而此「不爭」卻又並非不能爭,一旦發動起來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所以「靜」要更加符合水的特性。其二:爭」是偏於主觀的,用來形容客觀的「水」也似有不妥。

第二處差別影響可就大了。「與善仁」,當時我讀到這裡的時候也始終心存疑惑:為什麼《道德經》全文唯獨此一處對「仁」是肯定態度?其他處如「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大道廢,有仁義」,「天地不仁」等等,都是認為「仁」不合天道。再結合《莊子》中對老子談仁的描述「夫仁義慘然,乃憤吾心,亂莫大焉」,此處實不該出來個「與善仁」,當真讓人如鯁在喉一般。

直到看了帛書版,才眼前一亮豁然暢通,原來此處不是「與善仁」,而是「予善天」!

為了把「仁」字強行竄入進來,捉刀者可謂用心良苦。首先「予」字被改為「與」,同音不同字,從「給予」變成了「交往、待人」之意。與人相交才談得上「仁」,不然如果是「予善仁」的話就說不通。仁者愛人,而非仁者予人,又有何善可陳呢?能無私予人的,唯有上天,所謂「天道無親,恆予善人」。所以此處也有幾個版本此處寫的是「予善人」,然而這樣的話,卻又與其他幾處的「善」字意義完全相異了,故流行不廣。

然後就是把「天」改為了「仁」。「天」的特性是什麼?老子在第七十七章中提到:「天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天是怎麼予人的呢?有多的就損去,有少的就補足,也就是「損有餘而補不足」。這才是此處「予善天」的意義:像天一樣「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去「予人」,方可謂之「善」。所以老子又說:「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唯有道者乎?」前後文承接,語義暢通無礙。

而強行把「予善天」改為「與善人」,可以說與老子之意完全相左,誤導眾人,罪莫大焉。

《莊子》中曾有記載:孔子拜見老子大談仁義,說仁義才是人的本性,中正且和外物,兼愛且無偏私,這就是仁義。老子卻說,性情遷移才需要強調兼愛;自私太甚才需要強調無私。天地原本就有自己的運行規律,不能以自然的狀態行事,不能順應著規律去進取,卻如此急切地標榜仁義,這才是擾亂了人的本性啊!

《莊子》還說:素材沒有被分割,誰還能用它雕刻為酒器;白玉沒有被破裂,誰還能用它雕刻出玉器;人的自然本性不被廢棄,哪裡用得著仁義;人固有的天性和真情不被背離,哪裡用得著禮樂。分解原木做成各種器皿,這是木工的罪過;毀棄人的自然本性以推行所謂仁義,這就是聖人的罪過。

所以最好的品質,是天真淳樸的自然天性;最好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生活。天真淳樸不能人為培養,只能保護不丟失;自然而然不能人為創造,只能保證不破壞;不丟失不破壞,這就是無為。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問答第8章-上善若水與上善治水之辨
    文 | 楊吉德「上善若水」和「上善治水」有兩個區別:「若水」指的是品格修養,「治水」指的是政府治理;「上善若水」重在「善」字,「上善治水」重在「上」字。問:我們已經習慣於將「上善若水」作為立身之本的最高境界,除了帛書甲本屬於早期版本,還有什麼理由讓我們對「上善治水」產生認可呢?答:我們不能孤立地解讀某一個章節的文字,那樣很容易產生隨意性。《道德經》有一個大的編排體系,每個章節的順序編排是固定的,不能隨便更改,將這一章調整到另一章的前面或後面,那是不行的。
  • 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出土,雖只改了寥寥數字,意境卻完全不同
    1973年,中國考古界出了一件大事——被篡改前的《道德經》出土了。當年,在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東郊四千米處的瀏陽河旁,挖出了三座馬王堆西漢古墓。出土的文物數不勝數,其中有幾篇薄薄的帛書,就是我們盛行四海的經典國學《道德經》2000多年前的版本,一時震驚世界!然而經過學者們的對比研究發現,帛書中的很多內容,與流傳至今的版本頗有差異。
  • 心本《德道經》校正今本《道德經》:上善似水,靜而得道
    高明先生是著名的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採用歷史文獻學對上百種世傳版本進行勘校,同時結合曆代名家注釋,得出一個結論: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是至今後人篡改最少的版本,世傳眾多版本經後人篡改已經嚴重失真,世傳王弼本(王本)《道德經》最接近帛書《老子》原貌。
  • 解讀《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他所著的《道德經》用樸素的辯證法講述了無為而治的道理,其中「上善若水」一詞頗有些耐人尋味。 平常不論是在電視劇裡,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一幅山水墨畫上題有「上善若水」四個大字。仔細讀來,總會有一些恍然大悟存在其中。 首先是「善」這個字,平常所說的「善」就是指為人向善,所以就會將這種意思帶入裡面。
  • 《道德經》:水到底有什麼德行?「上善若水」是什麼樣的境界?
    《道德經》的第八章章節名叫「上善若水」,水有什麼優良品質,當得起老子「上善」的評價?我們先來看原典: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有最上等道德修養的人就像水。水善於滋養萬物卻不和萬物爭鋒,停留在眾人都不願意停留的地方,所以非常接近「道」的境界。這種人,居住善於選擇利於行道出,心靈善於保持在空虛如深淵的狀態。行為善於保持仁慈,言辭善於恪守信用,治理國家善於處理政務,處世善於發揮才能,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
  • 我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到底隱含著什麼樣的人生智慧?
    為什麼那麼多大佬都喜歡在辦公室或家裡掛上一幅「上善若水」的字畫?因為水最接近於道,這個成語出自《道德經》第八章,它的原文是:【原文】上善若水。【我讀經典】古文今譯: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居處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待人善於真誠相愛,說話善於遵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處事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掌握時機。
  • 道教道德經中的心性修行,如何上善如水?
    道教修煉一本道德經就是一部深奧的經文,如何達成上善如水的境界,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就是在一種眾生世人作惡多端,整天被貪嗔痴等欲望,財色名利控制自己的心性最終做下種種惡業,源自於內心的貪慾,導致種種殺盜淫妄隨之而生,一個人能夠放下欲望,就能夠形成大善若水,身歸自然,清靜無為。
  •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能方能圓,曲直隨形!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能方能圓,曲直隨形!先來看河上公通行版和帛書修正版的差別,如下:通行版: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帛書版: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一章兩個版本有五處大小不同的地方,一是「似水」的「似」變成「若」,但兩者都是「像」的意思;二是「有靜」變成「不爭」;三是「居」變為「處」,兩者之間意思差不多。
  • 說一說「上善若水」,什麼樣的善才能稱為上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並且為其中博大的胸襟,淡泊的境界所折服。但感佩之後,我們是否應該思考,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 《道德經》傳世本與帛書本
    《道德經》又稱為《老子五千言》或者《老子》、《五千言》等,有傳世本和帛書本、楚簡本、漢簡本等諸多版本。我們大部分讀者看到的都是傳世本《道德經》,說到傳世本我們就不能不說兩個人。一個是西漢初年的河上公,這是個得道的世外高人,歷史上對他的記載可以說寥寥無幾。
  • 海洋日說水:上善若水,水有水德
    恰巧今天是國際海洋日,在海洋日說水,從中國的「上善若水」說起。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現已成為一個時髦的文化標籤。不一定每一個使用這一標籤的人,都理解這句話裡的靈魂:水。水?不理解?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 「上善若水」到底是啥意思?其實很簡單,只是一般人都誤解了
    「上善若水」到底是啥意思?其實很簡單,只是一般人都誤解了「上善若水」這個成語大家應該都聽過或者見過吧?很多人會顧名思義去理解這個成語,認識是真正的善良會像水一樣源源不斷地流出來。其實這並不是「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所以這個詞會被人誤解,那麼這個詞真正的含義是什麼呢?小編今天就跟大家來說一說「上善若水」到底是啥意思?其實很簡單,只是一般人都誤解了。在最早「上善若水」這個詞的出現是在我國古代的《道德經》中。當時的意思是「偉大的善良就像是水一樣,水會幫助自然界成長,但是不會奪取自然界的任何東西。我們先來說一說水這個東西被人們怎麼看待的吧?
  • 老子的上善若水,讓人體會出了多少人性之惡
    有人也許沒有完整地讀過道德經,也沒有聽說過老子曾經說過的很多話,可是一但提到「上善若水」這個成語,都會很熟悉,甚至自己還經常用這個成語,追求這種品質。老子讚美上善若水之德,以引起世人對上善的深刻理解,反襯出現實社會中的人性之惡,最終又用人性之惡,烘託出了人性的原始之善。所以上善若水成為老子哲學思想中千古傳誦的盛名格言。
  • 上善若水,水的一些品格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道德經》中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水的一些品格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廣濟通達。水最有愛心,最具包容性、親和力,故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之說。
  •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領悟到水的境界與好女人的智慧——彭敖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譯文:上善之德,若水之德。水有七德,為聖人所效法:水善處卑下,聖人則安分修身;水淵默沉靜,聖人則含藏內斂;水潤澤萬物,聖人則仁懷天下;水知所行止,聖人則重諾守信;水潤物無聲,聖人則無為而治;水因勢隨形,聖人則順勢而為;水應時變化,聖人則相時而動。聖人效法水德,造福蒼生,不存爭心,因此不會招致怨咎。
  • 文史隨筆「上善若水」成語的解釋——最高境界的德行
    「上善若水」,最完美的德行就是像水一樣。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水的優秀品德有: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汙淖是一種奉獻。水的品行說不完,它始終為人類服務。
  • 名言名句欣賞,上善若水,你知道它的意思嗎?
    老子著作《道德經》裡上善若水章中寫過這麼一段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水呢是最善的,人應該向水學習。
  • 書法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通過小故事看大哲理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人的品格應該向水一樣,做事情行雲流水,靜止如水。聯合國書畫家協會會員劉鍇明行草書法《上善若水》 (作品來源:易從網)一位年輕的商人被搭檔出賣,人財兩空,痛不欲生,想跳湖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