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心本《德道經》的編寫,主要依據高明先生的著作《帛書老子校注》。高明先生是著名的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採用歷史文獻學對上百種世傳版本進行勘校,同時結合曆代名家注釋,得出一個結論: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是至今後人篡改最少的版本,世傳眾多版本經後人篡改已經嚴重失真,世傳王弼本(王本)《道德經》最接近帛書《老子》原貌。
第八章
甲本:上善治(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潚(淵),予善,信,正(政)善治,事善能,蹱(動)善時。夫唯不靜(爭),故無尤。
乙本: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爭(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王本: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校正結果(緣由詳見《帛書老子校注》原文):
1、今本「上善若水」,甲、乙原文為「上善治水」和「上善如水」,「治」與「似」同音,此處應訂正為「上善似水」。
2、今本「水善利萬物不爭」,高明先生先生並不否認,但根據王弼注釋,更傾向於「水善利萬物而有靜」。
3、甲本「居眾之所惡」疑脫落「人」字,眾版本大多有「人」字,高明先生認為應有「人」字,可是本人認為沒有「人」字,「眾」應指眾生,不僅僅指人,還有其它生物,因而本人認為甲本無誤。
4、今本「與善仁」應訂正為「予善天」,「仁」非道家之用詞,乃後人篡改。「正」通「政」,「政善治」可同用。
王弼註:人惡卑也.道無水有.故曰幾也.言(人)[水]皆應於(治)[此]道也。
心本《德道經》第八章整理如下:
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白話文翻譯:上善之人好像水一樣,水善利於萬物而且虛靜無為。居眾生所厭惡的地方,因此如同道一樣。居住效仿大地,心胸深不可測,言語有誠信,行為效仿上天,國政能大治,做事量力而行,行動合乎時機。所以人只有不爭權奪利,才會沒有過錯和怨恨。
故事說明:《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呂尚,是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滅商的功 臣。他在沒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時候,隱居在陝西渭水邊一個地方。那 裡是周族領袖姬昌(即周文王)統治的地區,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對自己的注意,建立功業。
太公常在番的溪旁垂鈴。一般人釣魚,都是用彎鉤,上面接著有 香味的餌食,然後把它沉在水裡,誘騙魚兒上鉤。但太公的釣鉤是直 的,上面不掛魚餌,也不沉到水裡,並且離水面三尺高。他一邊高高 舉起釣竿,一邊自言自語道:「不想活的魚兒呀,你們願意的話,就自 己上鉤吧!」
一天,有個打柴的來到溪邊,見太公用不放魚餌的直鉤在水面 上釣魚,便對他說:「老先生,像你這樣釣魚,100年也釣不到一條魚 的!」
太公舉了舉釣竿,說:「對你說實話吧!『我不是為了釣到魚,而是 為了釣到王與侯!」
太公奇特的釣魚方法,終於傳到了姬昌那裡。姬昌知道後,派一 名士兵去叫他來。但太公並不理睬這個士兵,只顧自己釣魚,並自言 自語道:「釣啊,釣啊,魚兒不上鉤,蝦兒來胡鬧!」
姬昌聽了士兵的稟報後,改派一名官員去請太公來。可是太公 依然不答理,邊釣邊說:「釣啊,釣啊,大魚不上鉤,小魚別胡鬧!」
姬昌這才意識到,這個釣者必是位賢才,要親自去請他才對。於 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換了衣服,帶著厚禮,前往番溪去聘請太 公。太公見他誠心誠意來聘請自己,便答應為他效力。
後來,姜尚輔佐文王,興邦立國,還幫助文王的兒子武王姬發, 滅掉了商朝,被武王封於齊地,實現了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
通過以上故事可知,姜尚(姜子牙)是道家思想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又被後世稱為「武聖」,七十二歲才出山協助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功成身退,被封為齊國國君,可謂善始善終。他直鉤釣魚的故事流傳至今,故事表達的思想與本章很相似,直鉤釣魚看似荒謬,其實是大智若愚,姜尚的修為已經上升到水的境界,72歲才伺機而動,厚積薄發,不勉強魚兒上鉤,你情我願,輔助周王平定天下,這種行為叫「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心得體會:
1、本章是《德道經》中爭議最多的一章,自帛書《老子》出土後,世傳版本《道德經》遭到人們質疑,爭論焦點是:是「上善治水」還是「上善似水」。高明先生的校正更傾向於「上善似水」,反對者認為水有善有惡,大禹治水就是實證,水只有通過治理才是「上善」,更有利於的證據是帛書《老子》原文為「上善治水」。
對於這種說法,本人贊同高明先生的說法,「治」和「似」同音,而且帛書《老子》乙本寫的是「上善如水」,王本是「上善如水」,「似」、「如」、「若」三者含義相似。再者結合老子全文,水善近於道,既然與道相似,就不是人為行為,而是無為,用「大禹治水」這種「有為」證明「無為」好像不妥。
還有老子文中「上德不德」與「上善似水」含義類似,上德之人沒有德的想法,無思無為,方能得大道。因此「上善似水」這種無為的「上善」更接近道的含義。
2、本章另一個爭論是「予善天」還是「與善仁」,從老子的思想體系來講,「仁」並不是他所推崇的,文中很多地方都反映出老子對「仁」是持不支持態度,比如「大道廢,有仁義」,比如「失道而後有德,失德而後有仁」,比如「絕仁棄義,民復孝慈」,都證明等同於道的水不會「與善仁」,此處疑為後人儒家篡改,因此「予善天」是老子本義,天是天道的意思。
3、本章老子通過觀察自然,思考後得出一個結論:水的特性最接近道。通過講述水的作用和狀態,闡述了「水善利萬物而有靜」,然後再說人的行為要像「水」一樣才是「上善之人」,才能沒有過錯和怨恨。
綜上所述,本章老子用「水」再次闡述了什麼是道,水的特性接近於道,「上善似水,靜而得道」,姜尚直鉤釣魚的行為,正是他按道家思想指導自己的行為,從而成就了偉業,同時成功身退,利物不爭,避免了很多儒士「兔死狗烹」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