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本《德道經》校正今本《道德經》:上善似水,靜而得道

2020-11-29 靜以為史

前言:心本《德道經》的編寫,主要依據高明先生的著作《帛書老子校注》。高明先生是著名的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採用歷史文獻學對上百種世傳版本進行勘校,同時結合曆代名家注釋,得出一個結論: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是至今後人篡改最少的版本,世傳眾多版本經後人篡改已經嚴重失真,世傳王弼本(王本)《道德經》最接近帛書《老子》原貌。

第八章

甲本:上善治(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潚(淵),予善,信,正(政)善治,事善能,蹱(動)善時。夫唯不靜(爭),故無尤。

乙本: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爭(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王本: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校正結果(緣由詳見《帛書老子校注》原文):

1、今本「上善若水」,甲、乙原文為「上善治水」和「上善如水」,「治」與「似」同音,此處應訂正為「上善似水」。

2、今本「水善利萬物不爭」,高明先生先生並不否認,但根據王弼注釋,更傾向於「水善利萬物而有靜」。

3、甲本「居眾之所惡」疑脫落「人」字,眾版本大多有「人」字,高明先生認為應有「人」字,可是本人認為沒有「人」字,「眾」應指眾生,不僅僅指人,還有其它生物,因而本人認為甲本無誤。

4、今本「與善仁」應訂正為「予善天」,「仁」非道家之用詞,乃後人篡改。「正」通「政」,「政善治」可同用。

王弼註:人惡卑也.道無水有.故曰幾也.言(人)[水]皆應於(治)[此]道也。

心本《德道經》第八章整理如下:

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白話文翻譯:上善之人好像水一樣,水善利於萬物而且虛靜無為。居眾生所厭惡的地方,因此如同道一樣。居住效仿大地,心胸深不可測,言語有誠信,行為效仿上天,國政能大治,做事量力而行,行動合乎時機。所以人只有不爭權奪利,才會沒有過錯和怨恨。

故事說明:《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呂尚,是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滅商的功 臣。他在沒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時候,隱居在陝西渭水邊一個地方。那 裡是周族領袖姬昌(即周文王)統治的地區,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對自己的注意,建立功業。

太公常在番的溪旁垂鈴。一般人釣魚,都是用彎鉤,上面接著有 香味的餌食,然後把它沉在水裡,誘騙魚兒上鉤。但太公的釣鉤是直 的,上面不掛魚餌,也不沉到水裡,並且離水面三尺高。他一邊高高 舉起釣竿,一邊自言自語道:「不想活的魚兒呀,你們願意的話,就自 己上鉤吧!」

一天,有個打柴的來到溪邊,見太公用不放魚餌的直鉤在水面 上釣魚,便對他說:「老先生,像你這樣釣魚,100年也釣不到一條魚 的!」

太公舉了舉釣竿,說:「對你說實話吧!『我不是為了釣到魚,而是 為了釣到王與侯!」

太公奇特的釣魚方法,終於傳到了姬昌那裡。姬昌知道後,派一 名士兵去叫他來。但太公並不理睬這個士兵,只顧自己釣魚,並自言 自語道:「釣啊,釣啊,魚兒不上鉤,蝦兒來胡鬧!」

姬昌聽了士兵的稟報後,改派一名官員去請太公來。可是太公 依然不答理,邊釣邊說:「釣啊,釣啊,大魚不上鉤,小魚別胡鬧!」

姬昌這才意識到,這個釣者必是位賢才,要親自去請他才對。於 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換了衣服,帶著厚禮,前往番溪去聘請太 公。太公見他誠心誠意來聘請自己,便答應為他效力。

後來,姜尚輔佐文王,興邦立國,還幫助文王的兒子武王姬發, 滅掉了商朝,被武王封於齊地,實現了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

通過以上故事可知,姜尚(姜子牙)是道家思想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又被後世稱為「武聖」,七十二歲才出山協助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功成身退,被封為齊國國君,可謂善始善終。他直鉤釣魚的故事流傳至今,故事表達的思想與本章很相似,直鉤釣魚看似荒謬,其實是大智若愚,姜尚的修為已經上升到水的境界,72歲才伺機而動,厚積薄發,不勉強魚兒上鉤,你情我願,輔助周王平定天下,這種行為叫「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心得體會:

1、本章是《德道經》中爭議最多的一章,自帛書《老子》出土後,世傳版本《道德經》遭到人們質疑,爭論焦點是:是「上善治水」還是「上善似水」。高明先生的校正更傾向於「上善似水」,反對者認為水有善有惡,大禹治水就是實證,水只有通過治理才是「上善」,更有利於的證據是帛書《老子》原文為「上善治水」。

對於這種說法,本人贊同高明先生的說法,「治」和「似」同音,而且帛書《老子》乙本寫的是「上善如水」,王本是「上善如水」,「似」、「如」、「若」三者含義相似。再者結合老子全文,水善近於道,既然與道相似,就不是人為行為,而是無為,用「大禹治水」這種「有為」證明「無為」好像不妥。

還有老子文中「上德不德」與「上善似水」含義類似,上德之人沒有德的想法,無思無為,方能得大道。因此「上善似水」這種無為的「上善」更接近道的含義。

2、本章另一個爭論是「予善天」還是「與善仁」,從老子的思想體系來講,「仁」並不是他所推崇的,文中很多地方都反映出老子對「仁」是持不支持態度,比如「大道廢,有仁義」,比如「失道而後有德,失德而後有仁」,比如「絕仁棄義,民復孝慈」,都證明等同於道的水不會「與善仁」,此處疑為後人儒家篡改,因此「予善天」是老子本義,天是天道的意思。

3、本章老子通過觀察自然,思考後得出一個結論:水的特性最接近道。通過講述水的作用和狀態,闡述了「水善利萬物而有靜」,然後再說人的行為要像「水」一樣才是「上善之人」,才能沒有過錯和怨恨。

綜上所述,本章老子用「水」再次闡述了什麼是道,水的特性接近於道,「上善似水,靜而得道」,姜尚直鉤釣魚的行為,正是他按道家思想指導自己的行為,從而成就了偉業,同時成功身退,利物不爭,避免了很多儒士「兔死狗烹」的下場。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上善若水也被篡改,帛書本出世才真相大白!
    《道德經》通行本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帛書本第八章: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道德經》問答第8章-上善若水與上善治水之辨
    文 | 楊吉德「上善若水」和「上善治水」有兩個區別:「若水」指的是品格修養,「治水」指的是政府治理;「上善若水」重在「善」字,「上善治水」重在「上」字。當然從訓詁學的角度,可以有另一種解釋,高明訓釋:「帛書甲本首句作『上善治水』,古文『臺』與『以』同字,『治』與『似』同音,故借『治』字為『似』,為『上善似水』。」如果帛書甲本原文說不通,用訓詁釋文就是學問;如果因為訓詁而錯解了原文,把前期文字附會後期文字,就不能算是學問了。所有的文字證明,凡帛書甲本與帛書乙本、王弼本不同者,後者基本為錯改,應以甲本為是。
  •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能方能圓,曲直隨形!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能方能圓,曲直隨形!先來看河上公通行版和帛書修正版的差別,如下:通行版: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帛書版: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一章兩個版本有五處大小不同的地方,一是「似水」的「似」變成「若」,但兩者都是「像」的意思;二是「有靜」變成「不爭」;三是「居」變為「處」,兩者之間意思差不多。
  • 道教道德經中的心性修行,如何上善如水?
    出品方|道教九龍道學研究院今天本道長和各位同修,講述一下什麼是道家的心性修養,祝願各位道眾六時吉祥,證悟大道。道教修煉一本道德經就是一部深奧的經文,如何達成上善如水的境界,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就是在一種眾生世人作惡多端,整天被貪嗔痴等欲望,財色名利控制自己的心性最終做下種種惡業,源自於內心的貪慾,導致種種殺盜淫妄隨之而生,一個人能夠放下欲望,就能夠形成大善若水,身歸自然,清靜無為。
  • 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出土,雖只改了寥寥數字,意境卻完全不同
    首先,在書名上就有很大的不同到了:根據帛書上所寫,是"德" 在前,"道"在後,應為《德道經》,而現在的版本卻是"道"在前,"德"在後,雖然僅僅是一字之差,但是卻有天壤之別。接著我們再來看看內容,比如說《道德經》第二章。傳世本:"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 解讀《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他所著的《道德經》用樸素的辯證法講述了無為而治的道理,其中「上善若水」一詞頗有些耐人尋味。 平常不論是在電視劇裡,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一幅山水墨畫上題有「上善若水」四個大字。仔細讀來,總會有一些恍然大悟存在其中。 首先是「善」這個字,平常所說的「善」就是指為人向善,所以就會將這種意思帶入裡面。
  • 《道德經》傳世本與帛書本
    《道德經》又稱為《老子五千言》或者《老子》、《五千言》等,有傳世本和帛書本、楚簡本、漢簡本等諸多版本。我們大部分讀者看到的都是傳世本《道德經》,說到傳世本我們就不能不說兩個人。一個是西漢初年的河上公,這是個得道的世外高人,歷史上對他的記載可以說寥寥無幾。
  • 《道德經》:水到底有什麼德行?「上善若水」是什麼樣的境界?
    《道德經》的第八章章節名叫「上善若水」,水有什麼優良品質,當得起老子「上善」的評價?我們先來看原典: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有最上等道德修養的人就像水。水善於滋養萬物卻不和萬物爭鋒,停留在眾人都不願意停留的地方,所以非常接近「道」的境界。這種人,居住善於選擇利於行道出,心靈善於保持在空虛如深淵的狀態。行為善於保持仁慈,言辭善於恪守信用,治理國家善於處理政務,處世善於發揮才能,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
  • 還原真實《道德經》,從帛書《老子》開始(四)
    引言: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合稱帛本《老子》),距今2000多年的歷史;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又出土了一個更早的竹簡本《老子》,通過比對,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本《老子》,也就是後人常說的《道德經》或者《老子五千言》,是至今世人篡改最少的版本。
  • 我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到底隱含著什麼樣的人生智慧?
    為什麼那麼多大佬都喜歡在辦公室或家裡掛上一幅「上善若水」的字畫?因為水最接近於道,這個成語出自《道德經》第八章,它的原文是:【原文】上善若水。【我讀經典】古文今譯: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居處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待人善於真誠相愛,說話善於遵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處事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掌握時機。
  • 帛書老子《德道經》論德(38)
    《經典文字辯證書》:「《春秋》說以「人十四心」為德。」德字由雙人傍、十、四、一、心五部分組成,意為「一心為眾人做到十種善行」,遵守「非禮勿言、勿聽、勿視、勿行」四項行為準則。 《黃 帝內經·靈樞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炁也,德流炁薄而生者也」,揭示了德的生命能量性。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雖然世傳本很多,但說到原始版本,我們並沒有發現最早的老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都是傳抄本,沒有一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經》。
  • 《道德經》:水有七善,人有七智,悟透便是人生贏家!
    在高中時期,歷史老師為我們解讀《道德經》,說道家思想無為,與世無爭,是消極的態度,年輕人還是不要讀了。當時因為他說的話,讓我往後的很多年,都沒有再讀《道德經》,等自己工作後,又回頭再讀國學經典作,才發現歷史老師的解讀是大流,但與老子所講背道而馳。
  • 愛因斯坦的書架上有本《道德經》
    只要讀一讀歐美那些拜服在老子腳下並受到老子「點撥」的哲學界、科學界、政界大咖們讀了《道德經》之後所發的「讀後感」,你就會知道老子在國外有多火。尼採,這位宣稱「上帝已死」、把基督教批得體無完膚的哲學「狂人」驚嘆說:「《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也是老子的粉絲。
  • 名言名句欣賞,上善若水,你知道它的意思嗎?
    老子著作《道德經》裡上善若水章中寫過這麼一段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水呢是最善的,人應該向水學習。
  • 「上善若水」的水總共有幾種德?道德經告訴你是七種
    【第八章】上善若水。(虛而不實,故有大用)(重在「流」字)(淵兮似心)1、至高的品德像水一樣。有人云:「見水之象,則知善地在下不在高」。2、心善淵:居下而不怨,不羨慕,不嫉妒。離中需,心善淵。海量也。何以?當知「吃虧是福」,「得便宜處失便宜」的道理,因為"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心若守此便小成於《金剛經》雲的金剛不壞之心,破萬法而守一心。3、與善仁:一視同仁,無分別。謂之「不仁」。
  • 《道德經》全文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jī)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ǎi)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yí)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領悟到水的境界與好女人的智慧——彭敖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譯文:上善之德,若水之德。水有七德,為聖人所效法:水善處卑下,聖人則安分修身;水淵默沉靜,聖人則含藏內斂;水潤澤萬物,聖人則仁懷天下;水知所行止,聖人則重諾守信;水潤物無聲,聖人則無為而治;水因勢隨形,聖人則順勢而為;水應時變化,聖人則相時而動。聖人效法水德,造福蒼生,不存爭心,因此不會招致怨咎。
  • 老莊文化:大樹參天——讀《道德經》有感
    老莊文化:大樹參天——讀《道德經》有感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有一位大聖大智者,窮其畢生精力,給後人栽下了一棵參天大樹。這位智者,就是被我國三大教派之一的道教尊奉為教祖的老子。他的《道德經》有如一棵冠頂參天、四季長青的智慧之樹,蔭庇後人、惠及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