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又稱為《老子五千言》或者《老子》、《五千言》等,有傳世本和帛書本、楚簡本、漢簡本等諸多版本。我們大部分讀者看到的都是傳世本《道德經》,說到傳世本我們就不能不說兩個人。一個是西漢初年的河上公,這是個得道的世外高人,歷史上對他的記載可以說寥寥無幾。他常年在黃河岸邊修行,世人都稱他為河上公、河上丈人、河上真人等。他對老子的五千言進行了編撰注釋,留下了《河上公章句》一部著作,其要旨主要是修仙養生之道,對後世影響深遠。
另外一個人是三國魏晉時期的王弼,此人對《道德經》做了註解。由於《老子五千言》的散逸,留存的原文屈指可數,所以王弼版的《道德經注》曾是兩千年來研究學習老子思想不可多得的經典。直到上個世紀的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帛書版《老子五千言》甲乙兩本,轟動了世界,讓世人對傳世本《道德經》又有了重新的認識。
原來帛書版的《老子五千言》從內容上看有許多地方與傳世本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馳大相逕庭。另外帛書版並不叫《道德經》而是叫《老子五千言》,也不分「道經」和「德經」,還有就是在前後順序上帛書版的內容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帛書版《老子》甲乙兩本的傳抄年代也略有不同,甲本應該在西漢初年劉邦登基以後,乙本在漢文帝登基之後。帛書版《老子》與傳世本《道德經》相校讎以後,發現帛書版的更接近老子本人的思想,也更接近老子所著《五千言》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