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升華人生的真理

2020-11-29 張易趣

道德經本章,透視劉備:知人善任,大智若愚。呂布:力勝群雄,敗給本性。

道德經三十三章。老子本章重點倡導:人要自我修養,豐富自己的人生知識。從「知人」和「自知」,「勝人」和「自勝」,引伸至「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以此升華自己的人生格局。老子這幾句經典,在人生中,立身處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意為:如果一個人能夠看清楚別人的優缺點,而且能省視自己秉性之長短,擇善而從,才能算是有智慧的聰明人。例如:歷史故事「三國」,其中的人物劉備,他就是一位「知人」及能夠「自知」者也。劉備他為什麼要三顧茅廬,聘請諸葛亮當其軍師?就是劉備他「知人及自知」之舉。劉備知道自己沒有排兵布陣之能,更不具備諸葛亮的「經天緯地」之才,但他深知:要成就大事者,非賢明之人相助不可。他懂得「知人善任」、及「虛懷若谷」處世,促使「三國」天下的諸多英雄賢將為他所用,助他奪得了三分天下。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意為:能夠戰勝他人,是體現了你的力量而以,但要戰勝自身的弱點,才算得上真正的強者。正如:「三國」中的人物呂布,他驍勇無比,堪稱三國第一猛將。但他有勇無謀,貪圖名利,貪戀美色,為了貂蟬不肯出城,結果讓曹操用水淹了。最後註定只能在落魄的處境中,自縊而亡!他的武力雖能戰勝天下群雄,恰恰敗給了自己的本性弱點!人往往就是被自己所打敗,要自我克制弱點,戰勝欲望,唯有極少數真正的強者。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意為:能知足而適可而止的人,就是富有。堅持不懈,知難而進的人,是有志者。比喻: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財富似乎成為人們的「信仰」,促使人們一味去追逐物質財富。但財富多的人,精神世界卻往往是乏味的。由於追求物質感受,精神領域自然會有所空虛。那些能做到知足而放鬆者,精神與物質都富有,使人生更有質量。所以,注重追求精神感受的人,對物質是較容易滿足的。而那些為了達到某種志向的目標,不畏挫折,嘗盡苦辣,而堅持到底的人,就是屬於有志者。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意為:不失為人本分,負責任做事,就能長久。人身軀雖死亡了,但人的精神不朽,才是真正的長壽者。正如:《老子.道德經》簡短五千多字,內容卻是廣博精微,包羅萬象。是老子借鑑自然規律的現象,作出:不失人類社會所需的精神文化,成為流傳千古而不衰的寶典。而老子本人,雖然死去了二千多年,但他的傳世巨作,卻一直影響著人類,也正是應證老子他言行一致,「死而不亡者壽」的內含。

本章啟示:要看透一個人不容易,要做到「知人善用」更是不易。要了解自己也不容易,真正能看到自己和別人的優缺點,還要能夠做到「揚長補短」,才是一個有智慧的聰明人。有如此修為的人,就稱得上是「勝人」和「自勝」的強者。俗話說:「人生不過百」,但人生的道路卻總是在施工中。人只有走過坎坎坷坷路,才能領悟到「知足常樂」的真諦。也只有在事業的道路上,無論遇到多少次挫折,都毫不退縮,才算是有意志的成功者。在我們華夏歷史長河中,那些成賢成聖之人,德行和精神不斷鼓舞著後人,得到後世傳頌。他們就是老子表述的「死而不亡者壽」。即是:他們的生命從「量變」轉化為」質變」,其精神得到了不朽的延伸。

——易趣、 2018,10/13

相關焦點

  • 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勝者強,知足者富,真是人生大智慧
    老子雖然是2000多年前的人物了,但是他的思想對後人影響真的很深,用來作為一生的為人處世、行為準則,真的一點也不落伍,非常具有道理/對於人性的老子有一句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紅方先生:什麼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先生問家人們:什麼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不要拿著自己的知識和別人比知識,你若不是世界第一,那人外一定有人!權,色,利,情,亦復如是!真正的是和自己比,幹掉自己,敢於對自己的靈魂開刀!今天你的心是否比昨天更清淨,更有力量,更有使命!
  •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強自勝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強自勝(本文以帛書修正版的內容進行闡述)第三十三章原文: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基本注釋:知,知道、明白。智,智慧、聰明。明,自明,即自我明確。勝,戰勝。力,力量。強,剛強。足,滿足。富,富有。強行,堅持不懈。志,志向。所,根本。久,長久。死,這裡指物質形態的殞滅。亡,這裡指精神或根本性的消亡。壽,長壽,這裡引申為堅忍不拔。第一句: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
  • 什麼是「智」,什麼是「慧」,如何做到「智慧雙修」?
    首先,我們來談談什麼是「智」,什麼是「慧」。很多人認為讀《道德經》能夠增長智慧,但是在道德經中,很少提到「慧」字,如果沒有記錯,只有在第十八章中「智慧出,有大偽」這句話中出現了「慧」字。但是,這並不代表道德經沒有講「慧」,裡面更多地用「明」,表達「慧」的意思。比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人生中的「智」與「慧」
    中華傳統文化是智與慧結合的文化。但是很多人學習傳統文化將智與慧割裂甚至對立起來,有些傳統文化機構甚至說,讀傳統文化經典書架上的其他書籍都可以丟了。道德經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經裡面只有一個地方提到「慧」這個字,「智慧出,有大偽」,而道德經裡面的「明」更接近「慧」。「慧」更多出現在佛學的經典中。
  • 愛因斯坦推崇的最高智慧,就是簡單,道德經用五千字成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中國人推崇智慧,追求富有智慧的生活。道德經用五千字成為萬經之王!愛因斯坦將智慧分為5個等級,智慧、明智、卓越、天才、簡單。
  • 《道德經》:人類所有的煩惱,都因為處理不好3種關係
    《道德經》道德觀從是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等3種道德關係的角度展開論述的。1,人與自我的關係有人衣食無憂,有人勞碌一生,有人心事重重,有人無憂無慮,其實不管是出於那種情況,都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缺少自我認識,不了解自己,不清楚自己心裡真正想要什麼。《道德經》第三十三章有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讀書使人進步 讓人升華
    我們每個人看待世界的角度,都是一定的,我們很難跨越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從而獲得其他的角度。去閱讀,去讀書,就可以看到別人看待世界的角度。看到其他人的角度,就是看到另外的人生風景,豐富自己的人生,讓我們活個明白。看到前人的總結,看到被人的思考,獲取他們的精神營養,獲得生活的智慧,更好過自己的人生。
  • 道德經智慧:有本事的人,多看看天道思維,多讀助你一帆風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老子認為,能了解別人的稱為機智,能認識自己的才叫有智慧和通達。同樣的,能戰勝別人的只能說明這個人有能力,而只有那些戰勝自己的人才可以稱作強者。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道德經》經典的5句話,講訴人生大智慧,不愧是「萬經之王」
    現在很多人不愛讀國學了,有些人被洋槍洋炮打怕了,失去了文化自信力,殊不知,外國人正在潛心研究中國的老莊哲學,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經》。一邊是國人輕視下中國傳統文化,一邊是外國人在中國傳統文化找真理,真是可惜,可悲,可嘆。今天給大家講講《道德經》中經典的5句話,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道德經》:混得好的人,或都懂這五條處世天機!建議多看看!
    今天, 就帶大家一起,感悟這豆瓣評分高達9.5的文化瑰寶《道德經》;從古代先哲那裡,學習人生智慧,感悟成功之道。《道德經》:混得越好的人,越懂得這五條處世天機為人之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一個人知命以後,心中沒有疑惑,能夠坦然接受一切,自然不需要算命。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趨炎附勢,是世人之常態。
  • 《道德經》第5講:專心致志,內藏睿智,自知自勝
    道德經前面說的是《道德經》第二十七章的前半部分內容,那麼再來講講這後半部分的內容,講的是:「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些話則是老子想要教別人去做人,去當聖人的準則。老子認為啊,聖人呢,他們總是善於去救人,所以就很少有那些被遺棄的人;善於經常去物盡其用,所以啊,就沒有被廢棄的物品。這些呢,就叫做內在的聰明智慧。 所以說,從聖人的行為準則裡面,老子推導出了一個普世真理與定律。
  • 源自「萬經之王」的十大經典成語,每一個都濃縮了人生的大智慧
    今天筆者就給大家精選了10個出自《道德經》的成語,讓我們一起去體驗道家獨特的處世智慧和超凡的人生境界吧。4、天道好還成語出處:《道德經》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成語釋義:指上天可主持公道,善惡終有報應。
  • 《道德經》很難看懂?歸根結底其實就講了4個方面!
    但輝總以為,人都是複雜的。所以,即使再怎麼豐富的語言,在人面前,都會顯得蒼白。記得和Z君談古論今的時候,曾經說過不想看《老子》了。因為看過之後才發現,原來好的思想都被傳承下來了。甚至不好的思想,也被後人加以修正,拿來做自己的名言了。所以,想不明白,我們還花那麼多精力去研究那些古籍幹什麼呢?還想鑽牛角尖,還想牽強附會地編造些故事出來,然後證明他們的偉大麼?
  • 中國人最缺的5個大智慧,《道德經》早就講透了
    不過,在一位「嗜國學如命」的老靈魂眼裡,《道德經》的真正妙處,還遠不止於此。因為《道德經》找到人生目標真正活得好的人,都「為而不爭」他是黃向軍。從大學教授,企業高管,再到市井攤販聽他講《道德經》的人,都能照見自己的人生黃向軍講的《道德經》,到底有什麼不一樣,能讓人聽上3遍、5遍,10遍仍覺不過癮?
  • 紀星羽┃知人者智,自知之明:大腦用進廢退(認知心理學知識三)
    文/甲木乙木(紀星羽)2020.10.22筆者攝於東湖某店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意思是,能夠認識別人的人是聰明的,能夠認識自己的人是明智的。能夠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克服自己的人是堅強的。哲學的三個終極問題:我是誰?我來自哪裡?要到哪裡去?這說明人類至今對自身的認識還不夠充分。曾經有好多人以為,大腦的神經細胞不可再生,所以每喝醉一次酒除了傷害內臟器官以外,還會傷害大腦的神經細胞,一旦大腦的神經細胞受損就不可再生,因此,人就會變得越來越笨。
  • 道德經:看不清別人沒事,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無知,做事要把握尺度
    《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其實就是告訴我們了解別人的智謀,認清自己才是真正的智慧,話說回來,道家一直推崇的「無為而治」。很多人都容易把「無為」理解為「不作為」,而完全忽略了「無為」的後半句:「無為而不為」。
  • 《道德經》全文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 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 周哈裡窗:心靈之窗,自知者明
    人的心靈是扇「窗」,緩緩地打開窗才是真正的「我」,一直以為最了解我的人是自己,沒想到依舊是逃不脫「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樊籠。開放自我,屬於在模型「窗」的左上方,屬於自由活動領域,是對所有人公開的部分,比如性別、外貌和個人的一些公開內在信息:特長、愛好、工作範圍等等。這個區域的大小取決於自我心靈的開放程度、他人的關注度、人際交往的廣度、個性的張揚程度、信息開放的利害關係等。「開放自我」是最基本的信息,也是自我了解與評價的基本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