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很難看懂?歸根結底其實就講了4個方面!

2020-12-05 大象和小羊

給老子的評價,是消極的無為。但輝總以為,人都是複雜的。所以,即使再怎麼豐富的語言,在人面前,都會顯得蒼白。

記得和Z君談古論今的時候,曾經說過不想看《老子》了。因為看過之後才發現,原來好的思想都被傳承下來了。甚至不好的思想,也被後人加以修正,拿來做自己的名言了。所以,想不明白,我們還花那麼多精力去研究那些古籍幹什麼呢?還想鑽牛角尖,還想牽強附會地編造些故事出來,然後證明他們的偉大麼?

我看不必。Z君說,由於歷史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我們不可能用今人的思想去強求古人。說得對。但反過來,古人就是古人。我們在尊重他們對歷史所做出的貢獻的同時,也該承認他們思想局限性這個事實。再怎麼吹捧,再怎麼修飾,他們都還是凡人。不是麼?

開始說說《道德經》吧。這本書看似很難,其實也就講了這4方面。

關於求學。最出名的莫過於「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了。虛心,是態度問題。「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足不出戶的潛心讀書。再一句「為學日益」,強調知識的日積月累。虛心,安心,持之以恆,這都是積極的。但我們也看到了諸多例如「絕聖棄智,民利百倍」「使民無知」「絕學無憂」等論調。為什麼呢?因為「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把治國的困難,歸咎於人民智慧多,然後讓民絕學,這,也太讓人哭笑不得了。呵呵

關於工作。「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把事情拆分,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把能做的易做的一點點的做了,事情就迎刃而解了。而「飄風不終朝,聚雨不終日」,則警告我們要勞逸結合,把事情分輕重緩急對待,有的放矢。

關於處世。「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是也。不爭,去掉了著力點,自然就挑釁不起來。而要避風頭,自然就「不敢為天下先」了。甚至還要「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了。「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啊,何必強出頭呢?雖則《道德經》沒提倡作為,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也勉強可以認為是對事對物的分析判斷吧。也是一點作為吧。

關於修養。「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送人玫瑰手留餘香,可惜懂得這個道理的人太少。而「將欲取之,必故與之」的人,卻特別多。是以差之毫厘謬以千裡。所以往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但無論如何,「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一直提倡不作為,皆因自有天安排啊。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一言一行都是影響著世界,誰說老子不作為呢?

相關焦點

  • 《齊善鴻講道德經》: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讓你有更多啟發和思考
    說起《道德經》,我們最先想到的應該是,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作品。我們很多人都讀過,小時候讀只是看懂皮毛,而長大了在翻開才深知裡面的智慧。對於西方人來說,除了《聖經》之外,《道德經》的發行量也特別大。《道德經》的本質是希望閱讀的人可以將其中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然後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生活。以前讀《道德經》覺得裡面的智慧寶貴,但是總是無法全面的應用到生活中。直到我讀了這本《齊善鴻講道德經》。這本書詳細地為我們講解了《道德經》每一個章節的核心要義,沒有晦澀難懂的原文,而是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把老子的智慧,講給我們聽。
  • 《道德經》中的「大音希聲」,是什麼含義?需要從四個方面解讀
    導語:老子在《道德經》的第四十一章,提出是:「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這段話中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成為千百年來,大家爭論比較多的話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 中國人最缺的5個大智慧,《道德經》早就講透了
    作為「央視名嘴」白巖鬆口中的「生命之書」,它只短短5126個字,就講透了在中國社會生存,受用一輩子的處事智慧。讓你讀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不過,在一位「嗜國學如命」的老靈魂眼裡,《道德經》的真正妙處,還遠不止於此。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道德經》裡老子講的道有很多層面,如果搞混了,你就搞不懂什麼是道了,為什麼?比如說很多人一說「道」,就是玄妙,虛無飄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是一種什麼神奇力量好像一說到「道」就非常神奇,其實老子並沒有把道講的那麼神秘,為什麼?
  • 讓《道德經》不再「高冷」範兒《齊善鴻講道德經》新書上市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說起老子和《道德經》,世界上無數人心懷敬仰和嚮往,它們不僅在中國,更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然而,《道德經》的難度也和它的盛譽一樣知名,經常勸退普通讀者。如何輕鬆學到《道德經》的精髓?
  • 齊善鴻講《道德經》,看點在哪裡?
    書作者齊善鴻是南開大學教授、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學習《道德經》已經30多年。他的初衷是運用老子的思想智慧以利生活,而非純粹的知識學習,因此他格外關注經文所包藏的「落地的人生智慧」。結合30年來的修行與探索,以及向社會各界人士請教時吸納的精華,他寫下了這本解讀書。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意思?聽王蒙講孔孟老莊,也講人生哲學
    話雖如此,但文言文的生疏和生僻,跨越時代產生的溝通代溝,還有關注點之間的落差等因素,讓我們在啃《論語》、《道德經》等原著的時候,難免有些許的距離感。特別是人生經歷尚少,未曾體驗過生活不易的少年時代,直接讀和記,體驗感其實非常差。
  • 《道德經》:掙錢總是不夠花,看懂這兩句話,生財有道
    大家在現實社會中,是不是會遇到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時常讓你頭痛,時常讓你苦惱不已,這就是現實的無奈吧,對於社會中的很多問題,其實古人早就總結出很多經驗,這些經驗對於我們大家來說,那是非常有用的,畢竟古人的經驗那是他們一生摸索出來的,就像孔子,老子這些大聖人一般,還有很多古時候的名言警句
  • 《道德經》裡所講的道究竟是什麼
    《道德經》在我國流傳了幾千年,歷史以來對它的研究從來都是趨之若鶩。除了平頭百姓,那些真正想要修道得道的人,更是將整副身心投入進去,想要最終得到一個結果--得道升仙。歷史上關於得道的人記述的也不算少。今天,讓雲來和大家分享一下《道德經》裡所講的「道」究竟是什麼。
  • 為什麼道德經是企業家必讀經典
    其中多少帝王豪傑,文臣武將,棟梁之才莫不是把道德經作為必須修學的智慧經典,人生必讀。但是因為歷史太久,傳承遺漏,個人理解,以及其他原因,人們對道德經的認識,理解,其實是不一而足。有人說他是統攬世界的百科智慧,有人說他是提倡無欲無為的心靈雞湯,有人說他是宇宙哲學,有人說他是齊家治國修身的教科書。那麼道德經到底是一本什麼書,到底講的什麼,這裡跟大家做一個通俗的探討。
  • 道德經中的道家絕學
    《道德經》是道教的經典之作,但是如今的人們卻早已看不懂《道德經》所寫的內容,以及書中所傳達的智慧,這就需要一位學識淵博的先生為我們詳細解讀《道德經》,《齊善鴻將道德經》就是一本刪繁就簡,幫助我們領會道教精髓的書籍。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子沒有向孔子闡述什麼是道,卻在出函谷關時,特意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給關令尹,其用意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從歷史看來,《道德經》對於開啟人們的智慧,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道德經》能開啟人們的智慧,裡面有許多的話涵義極深,很少有人能真正看懂的。
  • 走進老子故裡,聽老子講《道德經》(一)
    在河南鹿邑縣城東5公裡有在河南鹿邑縣城東5公裡有個太清宮鎮,這裡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道教鼻祖老子的誕生地。歷史上有名的《道德經》就是老子在此悟道撰寫而成的。踏著歷史的古蹟,尋找老子思想的真諦。殿內是「道德天尊」塑像,是老子的化身。似乎在向世人講述「道可道以及道,明可明非常名」的哲理。三清殿。三清大殿裡的三尊塑像玉清原始大尊、上清雲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他們分別代表了老子在天地形成不同的時期的三個化身。告誡人們「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 為什麼教科書裡很少講《道德經》,社會也不提倡老莊思想?
    為什麼教科書裡很少講《道德經》,社會也不提倡老莊思想?《道德經》對我國的文化有何影響?《道德經》又稱老子五千言,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中的上善若水、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思想是高深的唯物主義觀點,也是辯證的哲學理論。對我國幾千年來的文化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因而《道德經》又被稱為萬經之王。其實不僅是教科書,就連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道德經的影子,只是很少有大片段的描述罷了。
  • 《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德經》是講道的。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其實都來源於這個道,所以中國文化的中心要點就是一個「道」字。「道」這個字是廣義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宏觀的。老子講的《道德經》這本書,是春秋戰國階段的事。我們都知道老子西出函關,在那裡被關尹子所求寫出了《道德經》。這本書流傳很久了。經過學術考據,有很多的版本,每種版本的次序的排列也各有各的問題。這些屬於考據學的範圍,我們就不去討論了,討論起來的話,非常的廣博宏大。關於老子其人,我們現在所講的,大部分是根據司馬遷寫的《史記》。
  • 《道德經》中的成長之道,含義頗深,少有人懂
    《道德經》古往今來都是很多人們研習的重中之重,但是無論研習有多深刻,真正能夠董的其中意味之人少之又少。小編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一篇道德經的深層次研習,真正的做人成長之道。道德經之道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美女叫夏姬,是春秋時期四大美女之一,為了爭奪它,幾個國家發動戰爭,夏姬先後做過三次王后,嫁過七個丈夫,最終國破家亡,「殺三夫一君一臣,亡一國兩卿」。毫無疑問,夏姬是美麗的,但是一般來說美人不需要有好的結局的。
  • 《道德經》第5講:專心致志,內藏睿智,自知自勝
    善言無瑕謫那麼這《道德經》裡的「辯證法「,算是給大家絮絮叨叨地講了不少,這回啊,我要講的是這《道德經》裡說的,如何取長補短這,我們就得看看《道德經》的第二十七章了。 這章呢,裡面的內容是這麼說的:「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這幾句的意思是說啊,那些特會悄無聲息走路的人,他們走起路來,連痕跡都不會給你留下;那些會察言觀色能言善道的人,和你聊天,都不會落人話柄的;古時候的人,算術算不清還要藉助什麼柱子算盤之類的工具,而那些特會算術的人,根本就用不著。
  • 霍金看了《道德經》才寫的《時間簡史》
    這幾句家喻戶曉的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道經的開篇。也是整部道德經的開篇。大多數人知道這幾句話,但是卻不知道,這幾句話實際上講的是關於宇宙起源的問題。看完本期視頻,你也許會感到驚訝,2500年前的老子,對於宇宙起源萬物的規律,描述的和如今天文研究的結果如出一轍。也就是說,西方近百年來的天文研究,其實只是用自認為科學的方法,證實了幾千年前我們祖先智慧的真實性。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黑---它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邏輯階段,絕對精神作為純粹抽象的邏輯概念,超時空、超自然、超社會地自我發展著。第二階段是自然階段,絕對精神轉化為自然界,表現為感性事物的形成。第三階段是精神階段,絕對精神又否定自然界,先後表現為主觀精神(個人意識)、客觀精神(法、道德、倫理等社會意識)和絕對精神,又返回到自身。
  • 《道德經》:爭議非常多的一篇,先講前半段,十有八九會搞錯
    《道德經》是一本千古奇書,有人說是天下最早的哲學,有人說是修道的經典,有人說聖人之言,可知不可行。眾說紛紜,莫衷是一。但兩千多年過去了,這本典籍,不僅沒有堙沒在歷史長河之中,相反,被翻譯成了多國語言版本,無數人正在從這本典籍中汲取屬於自己的智慧。不僅是中國人,全世界到處都有人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