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爭議非常多的一篇,先講前半段,十有八九會搞錯

2020-12-05 瀟湘莫大

《道德經》是一本千古奇書,有人說是天下最早的哲學,有人說是修道的經典,有人說聖人之言,可知不可行。

眾說紛紜,莫衷是一。但兩千多年過去了,這本典籍,不僅沒有堙沒在歷史長河之中,相反,被翻譯成了多國語言版本,無數人正在從這本典籍中汲取屬於自己的智慧。不僅是中國人,全世界到處都有人在讀。

東臺老是會想,我們自己老祖宗的東西,到現在,都沒有一個絕對權威的版本,外國人真能靠著一兩個翻譯本能看出花來?不好說。但就算這樣,也沒有關係,所謂見仁見智,對於自己有得益的,就是好的。

《道德經》的每一個版本,都會有些細微的差別,而我們的老祖宗偏偏惜字如金,一個字,往往有很多意思在裡面。最叫人抓狂的,就是不使用標點符號,就是打個小墨點也好啊,偏不,覺得不美觀,於是乎,一篇文字下來,得細細的讀,仔細的分辨和斷句,不斷的揣測作者的意思,才能通讀。

這樣也好,也不好。造成了中國人在文字方面特有的朦朧美。

詩人賈島,對於「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一句,老是在想可不可以換成「僧敲月下門」會不會更好,以致走火入魔般,在大街上,一邊做推的動作,一邊做敲的動作,後來碰上韓愈,指點出來,敲這個字,更適合烘託夜深人靜的氛圍。推敲一詞,就是這樣來的。古人對於文字的錘鍊,由此可見一斑。

話題不扯遠了,來說《道德經》有爭議非常大的一篇文字,我們一起來推敲,哈哈。

《道德經》五十六章前半段: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前半段好翻譯:知道的人不說,說的人不知道。

大家不要笑,翻譯成這樣的,大有人在。翻譯錯了?沒錯,但也錯了。為什麼這麼說?

我們知道了真相,能不能真的做到不說,這是其一。知道了為什麼不說,是說不清還是不願意說,這是其二。知道了不說,到底為什麼原因不能說?這是其三。

大家都知道,我們往往發現了一個真相,都要急著說出來,這是人性,特別看見別人的行為好像不對,更是「好為人師」,不吐不快。但是老子這位大聖人又說「言者不知」,更是讓人糊塗,說出真相的人就是不明白真相的人?

那我自己到底知道不知道,說還是不說

東臺不知道各位讀者老爺、太太亂不亂,反正當時我是亂的。這就和佛法裡「非相非非相」有異曲同工之妙,似是而非,大有玄機。

其實,道德經不是東臺這麼讀的,斷章取義最是要不得,最理想也最合理的是,通讀。結合老子的一貫觀點,東臺覺得這樣解釋比較合情合理:

知道真相的人,不會去誇誇其談,而是去認真實踐。停留在言語討論上的人,往往因為沒有實踐,所以真相得不到肯定,說多了,連自己都會懷疑。

有了這個基礎,後面的就解釋得通,也具備貫穿性了。堵塞不需要的信息渠道,關閉欲望的門戶,打磨去尖銳的觀點,從無意義的紛擾中跳出來,中和掉自己咄咄逼人的光芒,全身心的觀察事物的細節。這些,才是體會玄妙的不二法門。

東臺年齡不算大,但也不算小,經歷過一些事,看過一些人,覺得這位2500多年前的聖人所說,句句切到要害。為什麼?

簡單來講,沒有出現或者沒有具體表現出來的事物,充滿不確定性,這是老子講的「玄」,已經出現的,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同樣會發生變化,這叫「妙」。文字早就有,但有人組合文字的方法不一樣,給讀者的感受很不一樣,所以我們誇獎說這個人文章「妙」,不會說他文章「玄」。

能夠通曉老子說的這一段文字,並認真去實踐,使自己的心思更專一,不受幹擾,於是,思維的深度和寬度反倒更大更深,對大家的心性只會更好,總結起來就一句話:凡事多實踐,少發表觀點,心無旁騖,才能鑽得下去。

(牛頓當年如果不是一個人坐在蘋果樹下,而是坐在城堡廣場這些地方,不一定能悟出「地心引力」,而是到處去找向他丟蘋果的人去了)

感謝大家的閱讀,歡迎大家關注東臺翻古,一起來輕輕鬆鬆的感悟人生的智慧點滴。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意思?聽王蒙講孔孟老莊,也講人生哲學
    話雖如此,但文言文的生疏和生僻,跨越時代產生的溝通代溝,還有關注點之間的落差等因素,讓我們在啃《論語》、《道德經》等原著的時候,難免有些許的距離感。特別是人生經歷尚少,未曾體驗過生活不易的少年時代,直接讀和記,體驗感其實非常差。
  • 《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德經》是講道的。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其實都來源於這個道,所以中國文化的中心要點就是一個「道」字。「道」這個字是廣義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宏觀的。老子講的《道德經》這本書,是春秋戰國階段的事。我們都知道老子西出函關,在那裡被關尹子所求寫出了《道德經》。這本書流傳很久了。經過學術考據,有很多的版本,每種版本的次序的排列也各有各的問題。這些屬於考據學的範圍,我們就不去討論了,討論起來的話,非常的廣博宏大。關於老子其人,我們現在所講的,大部分是根據司馬遷寫的《史記》。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道德經》裡老子講的道有很多層面,如果搞混了,你就搞不懂什麼是道了,為什麼?比如說很多人一說「道」,就是玄妙,虛無飄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是一種什麼神奇力量好像一說到「道」就非常神奇,其實老子並沒有把道講的那麼神秘,為什麼?
  • 齊善鴻講《道德經》,看點在哪裡?
    這本書有三大看點:1.通俗地回答了《道德經》到底在講什麼的問題;2.不刻意追求逐字逐句解讀,降低了經典的學習門檻,滿足了多元的學習需求;3.緊貼實際生活闡釋核心要義,將老子的智慧與生活中的痛點和盲點結合。
  • 為什麼道德經是企業家必讀經典
    在認識道德經之前,我們先對道德經的內容做一個了解。首先我們看看他的本書的底層思維邏輯。道德經到底講什麼首先老子提出空無的宇宙觀,告知人們世界是因人的感知而存在,而不是世界和人本來就存在的,而整個世界包括人所謂的存在都是源於人的自我感知和對比。其實此和佛學以及現代的量子力學其實是殊路同歸。然後筆鋒一轉告訴大家,因為世界是空無的,於是提出他的無為思想。
  • 讓《道德經》不再「高冷」範兒《齊善鴻講道德經》新書上市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說起老子和《道德經》,世界上無數人心懷敬仰和嚮往,它們不僅在中國,更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然而,《道德經》的難度也和它的盛譽一樣知名,經常勸退普通讀者。如何輕鬆學到《道德經》的精髓?
  • 為什麼教科書裡很少講《道德經》,社會也不提倡老莊思想?
    為什麼教科書裡很少講《道德經》,社會也不提倡老莊思想?《道德經》對我國的文化有何影響?課本中摘錄的只是其中比較著名的句子,如上善若水,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九層之臺起於壘土,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等都曾被課本應用,只是我們沒有看到具體道德經的字樣而已。這就如《道德經》中,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一樣,道德經的思想已貫穿於我國文化之中,隨時隨處都是道德經的影子。一言以蔽之,《道德經》本就是短小精悍,蘊含大道。其中的每一句話都是至理名言,蘊含著無窮的魅力。
  • 黑格爾哲學與老子道德經
    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黑---絕對精神不是消極被動或僵死不動的東西,而是一個具有創造性地、處於運動發展過程中的主體。老---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黑---它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邏輯階段,絕對精神作為純粹抽象的邏輯概念,超時空、超自然、超社會地自我發展著。
  • 《齊善鴻講道德經》: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讓你有更多啟發和思考
    《道德經》的本質是希望閱讀的人可以將其中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然後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生活。以前讀《道德經》覺得裡面的智慧寶貴,但是總是無法全面的應用到生活中。直到我讀了這本《齊善鴻講道德經》。這本書詳細地為我們講解了《道德經》每一個章節的核心要義,沒有晦澀難懂的原文,而是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把老子的智慧,講給我們聽。
  • 極簡史:《道德經》的來龍去脈
    我們可以根據郭店楚簡《老子》研究的一些成果推斷,早期的《道德經》並沒有形成五千字的篇幅,老聃寫完一千多字的祖本之後,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廣泛流傳,因為主要流傳方式是抄寫、背誦、講解,所以《道德經》在這一時期主要體現在不同作品對隻言片語的引用,韓非子是第一個系統解讀老子的人,但他並不是作全文的注釋,而是依老子之道理闡述自己的法治思想。
  • 《道德經》裡所講的道究竟是什麼
    《道德經》在我國流傳了幾千年,歷史以來對它的研究從來都是趨之若鶩。除了平頭百姓,那些真正想要修道得道的人,更是將整副身心投入進去,想要最終得到一個結果--得道升仙。歷史上關於得道的人記述的也不算少。今天,讓雲來和大家分享一下《道德經》裡所講的「道」究竟是什麼。
  • 1973年,原版《道德經》出土,與現在的相比,這幾處被篡改了
    你無法想像《道德經》這本無所不包的書,凡五千餘言竟然是幾千年老祖宗編出來的,放到現在依舊不過時,這就是老祖宗厲害的地方。隨著文物不斷出土,關於《道德經》的版本就有了不少的爭議。尤其是1973年原版《道德經》出土,與現在版本相比,這幾處被明顯改動了。《道德經》被篡改,這一點也不奇怪。比如孔子的《論語》,歷經千年發展,已經被曲解了。
  • 中國人最缺的5個大智慧,《道德經》早就講透了
    作為「央視名嘴」白巖鬆口中的「生命之書」,它只短短5126個字,就講透了在中國社會生存,受用一輩子的處事智慧。讓你讀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不過,在一位「嗜國學如命」的老靈魂眼裡,《道德經》的真正妙處,還遠不止於此。
  • 為何那麼多人喜歡《道德經》?深入研究道德經後,看出一身冷汗
    還有就是好的東西影響了……自然會被當權者剷除。但作者認為最可怕的還是喜歡神化自我,從孔子到道德經,從關羽到武術,明明是一個人,一家學術,幹嘛非要將他們封為神明呢?而道德經裡,到底講了什麼?·對道德經裡嚇人的解釋任何一門學說,都有對有錯,有積極的一面,也有狹隘的一面,比如道德經、比如孔子、比如朱元璋等,他們說的話,做的事,難道都是對的嗎?
  • 道德經中的道家絕學
    在這片神州大地上曾經誕生過很多學派,很多宗教,但是能被世人接受且真心信仰的卻不多,道教就是其中之一。《道德經》是道教的經典之作,但是如今的人們卻早已看不懂《道德經》所寫的內容,以及書中所傳達的智慧,這就需要一位學識淵博的先生為我們詳細解讀《道德經》,《齊善鴻將道德經》就是一本刪繁就簡,幫助我們領會道教精髓的書籍。
  • 《道德經》中老子說的不爭是什麼意思,原來它可以化解戰爭
    前些日子我在一篇文章裡提到過關於"中國語言與文字的起源"過程,其核心就是通過抽象思維認識"易象象形",闡述了我們國家語言與文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我們要用抽象思維認識並解析戰爭的根源。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用到過爭這個字:"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等等。到目前為止還有許多解《道德經》者對爭字仍存在爭議。其實老子不單是教我們如何做事,同時也在講事物與事物之間的效應規律。
  • 道德經第35章:面對各種誘惑我們該怎麼辦?道德經教我們正確選擇
    所以說我們現在真是生活在一個最好的時代,只要能遵道而行,去到哪裡都可以生活的很不錯,戶籍沒有限制,工作時間有相對自由的多,甚至想上班可以上班,用人單位非常之多;想做生意可以做生意,門檻又低,政策又好;不想上班,也不想做生意,還可以像雅風老師一樣選擇做自媒體,也可以生活的很不錯是不是?
  • 《道德經》很難看懂?歸根結底其實就講了4個方面!
    所以,想不明白,我們還花那麼多精力去研究那些古籍幹什麼呢?還想鑽牛角尖,還想牽強附會地編造些故事出來,然後證明他們的偉大麼?我看不必。Z君說,由於歷史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我們不可能用今人的思想去強求古人。說得對。但反過來,古人就是古人。我們在尊重他們對歷史所做出的貢獻的同時,也該承認他們思想局限性這個事實。再怎麼吹捧,再怎麼修飾,他們都還是凡人。不是麼?
  • 《道德經》:混得好的人,或都懂這五條處世天機!建議多看看!
    人行走於世間,無論你本事多大、手段多強,都不能逆天而行。順應天規,通達順遂;不應天規,早晚吃虧。其實,早在千年前,老子就堪破了天規。今天, 就帶大家一起,感悟這豆瓣評分高達9.5的文化瑰寶《道德經》;從古代先哲那裡,學習人生智慧,感悟成功之道。《道德經》:混得越好的人,越懂得這五條處世天機為人之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
  • 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出土,雖只改了寥寥數字,意境卻完全不同
    第一種是講人才是晚年成就的,也就是成才的年齡很大,第二種是講人才是自然而然成就的,表示大才都不是刻意成就、人為造就而來的。要是放在整個道德經的全文來看,自然是"大器免成"貫穿全文,不料,我們現在常常說的反倒是"大器晚成"了!有人說,這些都可能是傳抄錯誤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