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裡所講的道究竟是什麼

2020-11-22 水往雲來

《道德經》在我國流傳了幾千年,歷史以來對它的研究從來都是趨之若鶩。除了平頭百姓,那些真正想要修道得道的人,更是將整副身心投入進去,想要最終得到一個結果--得道升仙。歷史上關於得道的人記述的也不算少。今天,讓雲來和大家分享一下《道德經》裡所講的「道」究竟是什麼。

什麼是道呢?老子認為,道是不可以名狀的,雖然知道它的存在,但是不知道到底要用什麼方式來給它一個準確的定義。這個很類似佛教裡佛陀對法的描述,就是法也是不可以描述的,如果你認為法是這樣的,那麼你所知道的法就不是真的法。但是很多人理解偏了,以為佛陀講的是沒有法。

其實用老子所講的對於道的解釋,就很清楚明了的知道,這個世界上,是有「道」和「法」的。但是由於人們的思想太過於單一和狹窄,又很容易落入某一種思維定式,比如說道是這樣的,人就會以為是這樣的。但是道是在不停地發生著變化的。會隨著時間、事物、空間的變化而相應發生變化的。

道的涵義不僅僅只是這一點。它是宇宙中萬事萬物的起源。道德經中提到這一點: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在這裡,所謂的一、二、三,都是在道的演化之下,事物產生的不同變化與組合,從而產生了不同的物質而已。事物從很單一的模式,然後進行兩位一體的結合,或者進行三位一體的結合,繼而產生不同的東西。不管是任何一種結合方式,裡面都有道的因素存在。因為從一開始,就是由道所產生的。後面的任何事物,裡面都存在互相組合,互相形成一個個的關係鏈。這些關係鏈,都是因為有道的緣故,才能夠發生這種變化。

如果要舉例說明的話,比如道產生了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它始終按照自己的方式來運行。但是道又在不停的產生這種東西,多了之後,它們之間就互相發生關係。比如它們互相之間可以看得到,然後就有了「有」的概念。因為在有之前是沒有的。互相之間為了證實彼此的存在,就產生了有。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彼此之間是不同的性質的。也就是一個「你」和「我」的關係。那麼這個關係用一個有和無的概念就很好理解了,於是,由此又衍生出一個東西,叫做「陰陽」。其實這個陰陽是因為彼此都存在的關係,一旦其中一個沒有了,那麼就打破了陰陽的概念,就又回到了一的狀態。也就是說,陰和陽是因為對方的存在而存在的關係。同時也是一個互相對立的關係。

從這裡也可以說明,在道的思想體系裡,任何一種生命或者物質,都是由道所構成的。因為道是最原始的,是構成萬物的最基礎的因素。任何東西的構成、運行都離不開道。哪怕是對陰陽的認識也好,對太極之前的太虛的認識也好,都是基於道的觀點上所產生的。

雖然道產生出了萬物,但是它始終都是按照自身的特點來運行的。並不會因為產生多了東西就要按照衍生出的這些東西來改變自己的狀態。這樣,萬事萬物都會因為各自有道的規則存在而以各自的道的標準來運行。

也就是說,因為道是按照道的方式來運行的,那麼它產生的太虛也好,太極也好,萬事萬物也好,也都是按照道的標準來運行的。在不同的境界中,就存在著道的不同的運行方式。因為不同的東西本身就是由道演化而成的,用另外的一種思想角度來說,就是它們都是道在不同境界中的化身。

其中包括人類社會。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裡的道究竟是什麼?真相就在這裡
    跨越千年,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自老子留下《道德經》這部經典著作之後,無數人都在想盡一切辦法去解讀《道德經》,都想搞明白老子所說的道到底是什麼。有人說,道就是道理;有人說,道是規律;也有人說,道是程序,等等,不同的人對道有著不盡相同的解讀。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道德經是2500年前春秋時代的老子所著,被稱為萬經之王。我們要學習道德經,除了要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基本常識,還要先老子其道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在逐章解讀道德經之前,我們今天就先來探討一下老子其道。2000多年來,人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含義眾說紛紜,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意思?聽王蒙講孔孟老莊,也講人生哲學
    之乎者也,昂揚頓挫,故紙堆裡的先賢思想,經由朗朗讀書聲的傳誦,成為了學生時代難以磨滅的記憶。國學裡的經典和精華,也因此得到傳承和發展。話雖如此,但文言文的生疏和生僻,跨越時代產生的溝通代溝,還有關注點之間的落差等因素,讓我們在啃《論語》、《道德經》等原著的時候,難免有些許的距離感。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嬰兒、女人和水!
    在老子《道德經》中,一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中的「道」似乎成了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道德經全篇都在講道,可是很多人看了依然一頭霧水,「道」到底是什麼?道德經中,有三樣東西常用來比喻道:嬰兒、女人和水。
  • 齊善鴻講《道德經》,看點在哪裡?
    書作者齊善鴻是南開大學教授、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學習《道德經》已經30多年。他的初衷是運用老子的思想智慧以利生活,而非純粹的知識學習,因此他格外關注經文所包藏的「落地的人生智慧」。結合30年來的修行與探索,以及向社會各界人士請教時吸納的精華,他寫下了這本解讀書。
  • 《齊善鴻講道德經》: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讓你有更多啟發和思考
    《道德經》的本質是希望閱讀的人可以將其中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然後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生活。以前讀《道德經》覺得裡面的智慧寶貴,但是總是無法全面的應用到生活中。直到我讀了這本《齊善鴻講道德經》。這本書詳細地為我們講解了《道德經》每一個章節的核心要義,沒有晦澀難懂的原文,而是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把老子的智慧,講給我們聽。
  • 「道德經」的「道」字理論與宇宙多維空間理論不謀而合
    一、「道」字詳解《道德經》裡的「道」字隨處可見,從其所表達的意義大致分為四種:第一種:名詞,宇宙多維空間的意思,即陰性世界。如天道。第二種:名詞,道德之意,指人的思想行為(素養、品性、品質)。如人道。第三種:名詞,是統領之意,指方向、方法和手段。如王道第四種:動詞:說或講的意思。
  • 讓《道德經》不再「高冷」範兒《齊善鴻講道德經》新書上市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說起老子和《道德經》,世界上無數人心懷敬仰和嚮往,它們不僅在中國,更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然而,《道德經》的難度也和它的盛譽一樣知名,經常勸退普通讀者。如何輕鬆學到《道德經》的精髓?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道德經》裡老子講的道有很多層面,如果搞混了,你就搞不懂什麼是道了,為什麼?比如說很多人一說「道」,就是玄妙,虛無飄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是一種什麼神奇力量好像一說到「道」就非常神奇,其實老子並沒有把道講的那麼神秘,為什麼?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更有甚者,有些教派的教徒更是把《道德經》當教派「魔法書」看待。結合《道德經》的原文上下文來考察,如何看也不是單純的道德勸誡,更無神秘主義色彩的元素在其中。這兩種解讀都是遮蔽了老子對當時社會思考後,所給出的特殊視點。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 為什麼教科書裡很少講《道德經》,社會也不提倡老莊思想?
    為什麼教科書裡很少講《道德經》,社會也不提倡老莊思想?《道德經》對我國的文化有何影響?《道德經》又稱老子五千言,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中的上善若水、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思想是高深的唯物主義觀點,也是辯證的哲學理論。對我國幾千年來的文化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因而《道德經》又被稱為萬經之王。其實不僅是教科書,就連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道德經的影子,只是很少有大片段的描述罷了。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中他只得以「或曰……或曰」來搪塞後世的讀者,但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
  • 什麼是無為而治,道究竟是什麼,「科學」才是真正闡釋老子的道
    流變首先《道德經》是不是系老子一人所作,至今仍是一個謎,而且老子的身世至今也沒弄明白。至於《道德經》本身就版本眾多,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版本到底是系老子所作還是後世之人轉注修改而成都以很難分清楚。例如漢墓出土帛書《道德經》無論甲本還是乙本,和現今的傳世通行本都有很大區別。
  • 什麼是道?尹喜攔住老子留下《道德經》參透出其中奧妙
    《史記》記載當年函谷關關令尹喜攔住,強行留下《道德經》一書。之後老子西去,尹喜也辭官歸隱,有一種說法是尹喜後來跟隨老子西去,成了老子的弟子。另外一種說法是尹喜歸隱山林,潛心研究《道德經》,還寫下了心得體會九篇,收錄在《漢書藝文志》中,被後文稱為《文始真經》。《文始真經》共分為九篇,基本上以《道德經》為總綱寫成,如果看不懂《道德經》的人可以先讀一讀《文始真經》,對理解《道德經》會有一些幫助,《文始真經》第一篇名字叫《宇》。
  • 《道德經》一書,到底說了些什麼?東嶽老師的課,已經講完了
    老子畫像也就是說,雖然我本人也曾解讀過《道德經》一書,但是,我並不認為自己的解讀就一定是究竟,恰恰相反,我聽了王東嶽老師的課之後,反而覺得自己所解讀的內容過於膚淺,有太多的地方甚至差強人意。那麼,《道德經》一書,到底說了些什麼呢?其實在王東嶽老師的課中,他已經講完了。
  • 《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不止屬於道家的道,就是諸子百家乃至我們幾千年的文化都在「道」的這個範圍,也是源頭中所包含著的。廣義的 「道」是如此的廣闊,容納百川,乃至超越形上形下,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精神。老子講的《道德經》這本書,是春秋戰國階段的事。我們都知道老子西出函關,在那裡被關尹子所求寫出了《道德經》。這本書流傳很久了。經過學術考據,有很多的版本,每種版本的次序的排列也各有各的問題。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意思?聽王蒙談論孔孟老莊,以及人生哲學
    因此紙堆裡的聖賢們的思想,通過誦讀的聲音,成為學生們對時代的不可磨滅的記憶。因此國學經典和精華得到了繼承和發展。一個更好的建議是了解聖人,他們的思想,他們的智慧和他們的生活方式。經典釋義將原文與釋義、故事與真相、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對在入門漢學館求知的人非常友好,另一方面,他也濃縮和理解了讀者的人生哲學,很有意思。王蒙老師的《王蒙講孔孟老莊》就是這樣。
  • 01.道可道也(《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
    01.道可道也(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真經五千言,開篇就是道。第一句常有人這樣理解:能說出來的,就不是永恆的道;永恆的道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筆者想要問了,既然說出來的不是道,那這五千言都在幹嘛呢?當然,你也可以說是「強為之容。」這和以筏喻佛法是一個道理。
  • 道德經和量子力學中的宇宙說的太像了,這是巧合嗎?
    老子出關道德經怎麼來的洋洋灑灑五千多字的道德經究竟是怎麼來的呢?自然發展規律道德經中的宇宙那麼道德經究竟講了些什麼?道德經開篇即說:「道可道,非常道」,那何謂道?在《道德經》中老子採用了追溯法,從表象追溯到天地陰陽二種現象,由於這兩種能量元素的產生,宇宙才產生了規則,在這種規則和規律之下才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宇宙,當時誰會想到?在2500年後,當代的天文觀測和量子力學等技術才證明了老子所說的一部分事實。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這件事情從側面也說明,孔子一生所講述的,不是如何修道,而是如何做人。老子沒有向孔子闡述什麼是道,卻在出函谷關時,特意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給關令尹,其用意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從歷史看來,《道德經》對於開啟人們的智慧,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