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無為而治,道究竟是什麼,「科學」才是真正闡釋老子的道

2020-12-02 授漁與授愚

老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的《道德經》上下五千言,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那麼到底什麼才是無為而治呢,作為現代人又該如何去理解老子的思想呢,以下從幾個方面去細談。

流變

首先《道德經》是不是系老子一人所作,至今仍是一個謎,而且老子的身世至今也沒弄明白。至於《道德經》本身就版本眾多,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版本到底是系老子所作還是後世之人轉注修改而成都以很難分清楚。例如漢墓出土帛書《道德經》無論甲本還是乙本,和現今的傳世通行本都有很大區別。有時候一字之差就會造成整個文意千差萬別,把標點點在不同地方在理解上也會有很大差異。因此想要弄懂全部的《道德經》何其之難!

主旨

雖然《道德經》產生了眾多的流變,但是它所表達的主旨基本還是保留流傳下來,所以我們重點去探討它的主旨,也就是「無為而無不為」。要理解「無為」得結合上下文去分析,因此人們對「無為」的理解也產生了多種意思。有人認為「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就是什麼都不做自然什麼都做成了,這個說法顯然不成立。因為人是要吃飯要生存的,要生存必然就會去勞作,而勞作必然也會產生競爭、交換等一系列的行為。

於是又有人說「無為」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既然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也就是人為的用智方式,這就成了儒家思想了。儒家思想裡講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儒家思想倡導人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所以老子的「無為」肯定不是指有所為有所不為!

獨立學者王東嶽說古往今來沒有一個人正確理解老子的「無為」思想,於是給出了自己理解:老子的無為是反對一切文明化作為叫無為。這個解釋正確嗎?顯然存在巨大歧義,什麼叫文明化作為,文明化是到底是自然進程還是人為選擇的呢,通過現代的進化論我們知道文明化是自然進程而非人為選擇。因為全球各個地方的原始居民的發展都是向著文明化,隨著人們的對自然界的認知增多,文明化就會自然發生。所以人為地去反對自然化進程,怎麼可能做得到呢。文明化以利弊分析的話,它肯定是有利的。老子作為古代最厲害的智者,怎麼可能去反對人類有利的發展呢?

「無為」應該是一種境界,而非一種作為。要想更好地理解「無為」,得看老子的無為思想是從哪裡總結的。《道德經》無論是道篇在上還是德篇在上,無論是分章還是不分章,它的歸結點都是通過「天之道」而總結「人之道」。所謂天之道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則,例如「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你要想御今之有,你必須知執古之道,首先得把握住天之道。再如「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天離道最近,它的特質持久穩定,所以終身不死。

「無為」的思想得歸結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從不講什麼仁義道德,對待萬物都一視同仁,聖人也應該不講情義,對待百姓一視同仁。老子通過總結天之道,從而得出人之道,這是典型的歸納總結法。然而天之道到底是什麼呢,老子並沒有深入研究,只是通過大概的一些現象歸納出「天之道」。

我們用今天的話來講,「天之道」也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則,老子並沒有弄清楚天之道具體是怎樣的,那麼「人之道」也就無從說起了。老子並不是天文學家,也不是科學家,老子只是對很多的事物有深入的哲思。所以「天之道」並不透徹,「人之道」自然有偏差,「無為」思想也就不成立。

解謎

那麼以今天「科學」的思想來理解老子,「無為」也就是順應天地之間自然法則去生存,天地間的自然法則是什麼?不就是我們現在科學所研究的嗎,科學裡又可以分為天文學、物理學、化學、數學、生物學等等。今天的人類通過對自然法則的研究總結出了許多定律,因而現代的人利用這些定律能使人類生活的更豐富多彩。

試想,如果老子那個時代他知道了進化論,知道了萬有引力定律,知道了直流交流電等等,那麼老子還會提出「無為而無不為」嗎?

馬王堆出土漢代帛書

雖然老子《道德經》文意深奧,包涵廣博,但通同為道家代表人物的列子在《愚公移山》裡說「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何苦而不平?」同理可理解《道德經》並不再增加也不再減少,而今人的思想卻一直在增加,各種先進手段也層出不窮。想要解讀《道德經》全部意思極其老子本意指日可待!

相關焦點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說的究竟是什麼?由此揭密老子的「道」
    這段話主要是在闡釋道:道不被人所理解是十分正常的事,畢竟真正的道是無名的,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並且,道不是唯一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無處不在,存在於天地萬物中。道生天地,又蘊含在天地間。由此可見,被現當代音樂領域所頻頻提及的「大音希聲」,其實並不是在說音樂,或者並不像表面那樣只是在說音樂,而是在說道。那麼,道究竟是什麼,「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又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大家對老子一書的文本的理解也是歧見分成,那麼老子思想的主旨究竟是什麼?老子寫道德經的本意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就鬥膽來聊一下,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理解。很多朋友都知道,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分別為道經和德經。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經,主要講道論;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是德經,主要講德論。
  • 老子的「道」指什麼?有什麼深層含義?
    (聖人不積極去作為,才不會失敗;不固執己見,才不會有過失)以上這些都是老子通過《道德經》向我們傳達的道理和生命感悟。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但修道缺「德」不行。
  • 老子究竟要告訴人們什麼大道理
    此前各章所涉之「道」,皆以「無為而治」為旨歸,給人的感覺好像是什麼都不做才合乎「道」,其實老子所說的「道」不是一個純概念、純符號性的死東西,而是永遠處於運動狀態的活勃勃、有生氣的存在;它生了萬物,又無時無刻不在「愛養萬物,化育萬物」;只是它「生而不辭」(第三十四章)、「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第十章)罷了。
  • 先祖老子告誡後代要無為而治 做事的時候不要做那些破壞大自然的事
    老子講道可道,不是隨便說的,他用道來講人生,講地球人男女,講地球白天與黑夜,講萬物生長,就像道的那樣,就是像在一個太極的框架結構裡一樣。人的辯證法也是陰陽要平衡,做人凡是清高的,那麼你就要學會包容,做人仁慈一些的就要遇事果斷,特別是你很強大的時候,要學會敬畏,敬畏天道,敬畏輪迴,敬畏大自然,敬畏每一滴水,敬畏每一滴糧食……人類,只有像老子所說的那樣,要明白通達陰陽之道,方能獲得智慧和健康的人生。
  • 《道德經》裡所講的道究竟是什麼
    除了平頭百姓,那些真正想要修道得道的人,更是將整副身心投入進去,想要最終得到一個結果--得道升仙。歷史上關於得道的人記述的也不算少。今天,讓雲來和大家分享一下《道德經》裡所講的「道」究竟是什麼。什麼是道呢?老子認為,道是不可以名狀的,雖然知道它的存在,但是不知道到底要用什麼方式來給它一個準確的定義。
  • 《道德經》裡的道究竟是什麼?真相就在這裡
    跨越千年,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自老子留下《道德經》這部經典著作之後,無數人都在想盡一切辦法去解讀《道德經》,都想搞明白老子所說的道到底是什麼。有人說,道就是道理;有人說,道是規律;也有人說,道是程序,等等,不同的人對道有著不盡相同的解讀。
  • 什麼是道?尹喜攔住老子留下《道德經》參透出其中奧妙
    之後老子西去,尹喜也辭官歸隱,有一種說法是尹喜後來跟隨老子西去,成了老子的弟子。另外一種說法是尹喜歸隱山林,潛心研究《道德經》,還寫下了心得體會九篇,收錄在《漢書藝文志》中,被後文稱為《文始真經》。裡面寫道:宇者,道也。宇是什麼意思呢,宇就是道,大多看過《道德經》的人都記得這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實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 老子的三觀是什麼?|楊鵬評點史記人物
    老子出生地在當今有河南鹿邑縣太清宮鎮與安徽省渦陽縣鄭店村之爭議,兩地相距不遠。老子出生在什麼地方?《史記》上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苦縣就在今天的河南鹿邑,當時這個地方屬於楚國。老子的生卒年沒有確切的記載,我們只能根據孔子的時間來大致推算。
  • 在中華文化中,「道」究竟是什麼?
    其實,「道」這個字,在很早以前就被賦予了很多含義,承載了很多內容。在先秦時期,道家和儒家並沒有那麼清晰的區分,他們都講道,不僅儒家和道家都講道,兵家也講道。甚至佛教在漢朝剛傳入中國時,也講道,後來才創造了佛家專有名詞「佛法」。
  • 老子的道本體論及其方法論意義
    對後者,任平先生作了創造性的闡釋。  老子的道本體論與作為哲學本體論最新發展的交往實踐觀及其基本模式有無歷史性的聯繫呢?是有的。我們知道,對於較為複雜的哲學思想來說,是可以而且應當結合新的實際作多角度、多層次詮釋的,對於老子哲學這樣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就更應如此。
  • 牛頓一生執著的,其實是老子之「道」!
    「道」是個抽象的假設性的名詞,老子有所感,它太大了,浩瀚到無邊天際;它太小了,小到音和形不可致詰,簡直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但老子又想表達,怎麼辦?老子低頭看看腳下,長嘆一聲便強為之名曰「道!」。這個「道」,它可以代表我們想要知道的所有一切概念,它包羅萬象涵蓋大千,點成面、面覆點,因些一點能追根溯源到面,由面亦可斷定點,「道」之大,廣悉焉!備至焉!
  • 老子為什麼勸世人斷絕學習?究竟什麼才是老子眼中的「真學問」?
    只有斷絕了(智辯、偽詐、巧利)的學習,才可保無憂。一般來說,都認為老子這一篇是說給執政者或管理者聽的。告誡管理者要減少欲望,心懷樸素,老百姓才能安定、安寧。不可否認,這是一種解讀方式。教人樸素、無私、寡慾的學問,本於「愛自己」的初心,是真正符合「道」的學習,這自然而然不在老子所說的「絕學」之列,相反應該大光其道,好好發揚。貳老鄭有一個哥們。
  • 南懷瑾:什麼是道?一是什麼?
    總而言之,什麼是道?老子講過一句話:「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什麼是一?道家有句話所謂「得其一,萬事畢」。你真正得到一,一切都成功。什麼是得一?其中問題還很多,禪宗後世又來一個話頭:「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含容道德深厚的人,得到道的呵護,與嬰兒得到母親的呵護一樣。對於嬰兒,有毒之蟲類不來蜇害,兇猛的野獸不來撲捉,善抓善捕的鷹鳥不來攻擊。他們筋骨柔弱卻能把東西牢固地握住,不知道兩性交合但是生殖器官卻能自然興奮起來,因為他們精氣純正。他們整天哭號卻不會嗓音沙啞,因為他們與自然的呼吸一樣和諧。知曉自然的和諧之氣,也就理解了永恆不變之道。
  • 道是什麼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  現在尚德稍微和各位談一下什麼是道。  所以德國大哲學家康德說:「人是無從了解形而上的物自體的。」中國哲學的發展,到了漢明帝時,印度佛法傳入中國。接著又有中土禪宗初祖達摩大師來中國,帶來印心的楞伽經,就構成了一種可以證知形而上是什麼的特殊方法,那就是:「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或用禪門的方法來說,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即亡言絕慮,便可證到形而上是什麼。
  • 從《流浪地球》,看《老子》的「道"
    這樣的觀點符合《老子》的「道」。《老子》第一個提出「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道」本意是人走的路,引申而具有規律的意義。春秋時「天道」已是指天象運行的規律,有時也包括人生吉兇禍福的規律的意義。《老子》吸取了「道」的這些含義,加以唯心主義的解釋,來構造《老子》的哲學體系。
  • 老子講: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究竟是什麼意思?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意思是陰陽,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存在的意思。老子這個老祖宗啊,就是擔心後輩們看不懂《道德經》,在《道德經》中不厭其煩的,翻來覆去的講解「道」,「有」,「無」這些個概念,真的是,太難為他老人家了。
  • 《老子》原文:「道」和「名」的關係是什麼?看清事物實質與表象
    那麼「道」與「名」之間有什麼聯繫呢?「道」比「名」更難明了,「道」比較抽象,看不見摸不著,只能去聽、去感。「名」更具體,可以看得見,可以使用。「名」與「道」又是可以轉化的。「名」裡面一定含有它自己的「道」。「道」也可以轉化為「名」來體現。舉個例子來說明:一個口風琴就可以稱為的「名」。那麼它的身上蘊含著物理轉化的能量,才能吹出優美的樂章。
  • 何為「道」 老子是怎麼理解的?(附視頻)
    關於什麼是「道」,在《道德經》的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為天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