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原文:「道」和「名」的關係是什麼?看清事物實質與表象

2021-01-15 宛若清兮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顯而易見,這兩句話之間是並列的關係,所表達的也是同一個含義。意思是可以言說的道理,可以命名的事物都不是恆久的。

那麼「道」與「名」之間有什麼聯繫呢?

「道」比「名」更難明了,「道」比較抽象,看不見摸不著,只能去聽、去感。「名」更具體,可以看得見,可以使用。

「名」與「道」又是可以轉化的。「名」裡面一定含有它自己的「道」。「道」也可以轉化為「名」來體現。

舉個例子來說明:一個口風琴就可以稱為的「名」。那麼它的身上蘊含著物理轉化的能量,才能吹出優美的樂章。這種看不見的東西是有著它自己的「道」的存在體現。這種轉化又通過口風琴這一具體物態呈現。這就是「道」與「名」的聯繫。

當然這些「道」和「名」都是言說的,普通那一種。都不是老子說的恆久的。

也就是說普通的「道」和「名」是實質與表象的關係。

「實質」與「表象」大家都懂,但是有時候又霧裡看花,迷者自迷。

比如現在的娛樂現象,已經不在道的範圍了,就是說已經亂了。表象是受歡迎,能博人眼球,打發時間,休閒娛樂。其實呢?就是浪費資源浪費精力。

實質是怎麼回事呢?利用人的獵奇心理,從眾心理,再加上營銷手段。

又比如一些心靈雞湯 引導你怎麼樣。

而人為什麼這麼容易隨大流呢?

實質是自己的空虛,或者沒有獨立自主的思想。根源找到了,怎麼解決是自己該思考的問題。

人的生命於時間長河來說是是多麼的短暫,怎樣讓生命有質量?

就算沒有智慧,沒有才能,至少可以做個好人。

就算沒有能力,沒有條件,至少,不要渾渾噩噩的過日子。

實質理清楚了,虛假的浮華的表象就能看懂了。

有句話,叫著,看清了,也就看輕了。

接著再說,老子的終極的「道」為什麼表達不出來。

這就是語言的局限性。

心裡的情感,你的言語永遠表達不透。

世間的大道更是難以言說的明白。

比如說「我愛你」到底有多愛?自己都說不清。

比如我喜歡一樣東西,為什麼喜歡?理由也說不完全。

因為語言是蒼白的它只是一種表達工具,當然語言表達能力強的人,溝通能力會好很多。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終極的大道我們只有閱讀《老子》一點點心領神會了。越用心,悟的越透吧!

相關焦點

  • 《老子》原文:「名可名,非恆名」這個世界就沒有永恆的存在嗎?
    這句話說的又很玄妙,讓人不能夠一下子就很清楚地知道它說的是什麼,而真正這種玄秘感又吸引了一部人的興趣,儘管不知道它說的是什麼意思,但是卻很喜歡去引用。這句話在字面上看極其的簡單,「道可道非常道」,僅僅六個字,而「道」字在其中出現了三次 。這表明這句話集中闡述的就是「道」這個重要的概念。三個「道」字之中,第一個「道」和第三個「道」是同樣的意義 ,就是作為老子哲學之核心概念的「道」。
  • 《老子》原文:「道可道,非恆道」——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老子》又名《道德經》作者老子的資料甚少,生卒年不詳,籍貫也有爭議,一說安徽渦陽,一說河南鹿邑。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老子為什麼稱呼為老子,有以下幾種說法:老子的母親懷老子用了九九八十一年的時間,才生下他。
  • 老子的道本體論及其方法論意義
    「道」是老子及道家哲學的最高範疇,道論是老子思想體系的基礎、核心和邏輯起點。在這種情況下,對道的規定性和實質的把握,就必然成為正確理解老子及道家思想的關鍵性環節。經過長期的初步的研究,筆者對老子「道」的規定性作了這樣的概括:「道」是既超越又內在於天地萬物及社會人生的形而上的存在本體和價值本體,它的實質是天地萬物最本質的共相,集中表現為矛盾法則或對立統一規律,對立面的協調、和諧或轉化是其落腳點,自然無為是道的根本特性,真善美的統一是道在價值觀上的集中體現。
  • 從《流浪地球》,看《老子》的「道"
    這樣的觀點符合《老子》的「道」。《老子》第一個提出「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道」本意是人走的路,引申而具有規律的意義。春秋時「天道」已是指天象運行的規律,有時也包括人生吉兇禍福的規律的意義。《老子》吸取了「道」的這些含義,加以唯心主義的解釋,來構造《老子》的哲學體系。
  • 45帛書《老子》第一章 老子不玩「捉迷藏」
    這位智者就是老子,老子說:我不知這個未知叫什麼,只能主觀的給她起了一個名字,叫「道」,勉強的描述一下,就是「大」。【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無名」派生出「有名」的狀態,由天之道即可以觀察人之道,這是老子哲學的邏輯所在。抽象概念是很難講解的,老子生活的年代,沒有「哲學」、「客觀」、「主觀」這樣的概念,於是要想把極其抽象的概念講清楚,老子只能在生活中 找一個能反映「道」的特徵例子,來解釋「無名」到「有名」狀態的派生關係,老子用了「始」和「母」。那麼什麼是「始」呢?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結合《道德經》的原文上下文來考察,如何看也不是單純的道德勸誡,更無神秘主義色彩的元素在其中。在這裡,結合下文關於人之道的語境,損和補是可以置換成懲罰和補償相關意義的。天道對於老子來說,就是超越性的自然,而不是人格化的神。因此,把老子關於自然的描述,解讀成懲罰和補償的相關涵義,不免顯得和老子的自然理念有悖。以此為軸點,我們就間接消解了《道德經》裡這句話是關於道德勸誡解讀的視點。
  • 什麼是無為而治,道究竟是什麼,「科學」才是真正闡釋老子的道
    流變首先《道德經》是不是系老子一人所作,至今仍是一個謎,而且老子的身世至今也沒弄明白。至於《道德經》本身就版本眾多,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版本到底是系老子所作還是後世之人轉注修改而成都以很難分清楚。例如漢墓出土帛書《道德經》無論甲本還是乙本,和現今的傳世通行本都有很大區別。
  • 老子的「道」指什麼?有什麼深層含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作為神仙的太上老君和歷史人物老子之間是什麼關係?
    還是歷史上西出函關、化胡而去的哲人老子?歷史上對於太上老君有太多的稱謂,太上老君的形象在漸漸豐滿的過程中也漸漸模糊不清。對於道教而言,太上老君與老子之間究竟是什麼樣的關係呢?按《史記》記載,老子為周代史官,上古巫史同源,老子同樣也繼承了古道教的傳統,並將其理性化,結合史家特有的歷史觀,構建了獨特的道論,創建了百家之一的道家,被後世奉為道祖。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說的究竟是什麼?由此揭密老子的「道」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裡講了「道」這個名稱的來源:道說的是天地誕生之前就存在的東西,也可以說是混沌,含著天地之氣。後來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沉為地,是謂天地。因此,道就是天地之母,是它生出了天和地。
  • 什麼是道?尹喜攔住老子留下《道德經》參透出其中奧妙
    之後老子西去,尹喜也辭官歸隱,有一種說法是尹喜後來跟隨老子西去,成了老子的弟子。另外一種說法是尹喜歸隱山林,潛心研究《道德經》,還寫下了心得體會九篇,收錄在《漢書藝文志》中,被後文稱為《文始真經》。裡面寫道:宇者,道也。宇是什麼意思呢,宇就是道,大多看過《道德經》的人都記得這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實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 老子是怎麼解釋「道」的?為什麼道家要人順應天道?
    「道」是無法正面說它的,但是老子總想說為什麼沒辦法正面說它,如果一定要說,那就玄之又玄了。比方說「有物混成」,說「道」是某種東西吧?那你說這個東西是什麼東西呢?「先天地生」,「道」肯定是天地的根,天地形成之前先要說這個"道」,所以「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寂就是沒有聲音,寥是沒有形狀,獨立而不改,顯然是沒有辦法去描述它的,既無聲又無形,但它卻"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 老子向人們揭示的宇宙誕生真相
    老子說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所以,人類越發展,離誕生的家園越遠,也越難找到回家的路。人們把知識分學、分科、分派……把問題弄得高深莫測,也使問題更加繁雜無序。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先哲老子,在幾千年前,圖難於宜,為大於細,觀察求證,對比推理,寂寥中看清世界,虛靜中辨明真理。
  • 究竟是什麼阻礙著我們看清事物的本質?
    一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這段話來自電影《教父》的臺詞,很多人都聽說過。不同的命運的區別在於,是否擁有一眼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開放性思維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事物,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多種結論綜合起來,就有了對事物比較全面的認識。每個人的生活領域都存在著局限性,也就限制了我們看問題的角度的多樣性。
  • 老子和莊子的道家的思想,講述的是什麼道理?
    科學和道家的影響不衝突也不在一個維度上。你是想說用科學技術來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用道家思想來作為為人處世的指導思想?或者是我沒理解清楚這個維度是什麼?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當年清政府也是想拆分的玩耍,結果你也知道。
  • 海德格爾對《老子》的現象學與存在論解讀
    這一現象似乎開啟了中國學者對於老子與海德格爾思想比較的興趣及信心。事實上,對老子思想的解讀歷史上本身就經歷了幾個階段,老子的道、有無等觀念原本包含著濃厚的宇宙生成論、辯證論意味。晚近西學東漸以來又普遍接受了對老子的本體論解讀。而海德格爾之後則開啟了現象學和存在論式的理解方式,這集中體現於對於老子「道」之「有」「無」和海德格爾存在與虛無的關係的相互詮釋。
  • 《聽老子講道》:「道」的五重含義
    要讀懂老子5000言,絕非短時之功,本篇據《聽老子講道》一書,對「道」本身的含義進行簡要概述。物質性的「道」,是道路,道即是路。「道」之所以被人們發現、命名,正是以道路作為傳載的工具。在道路早已出現的時候,天地萬物都還沒有名字。萬物,無論是先於或後於道路而存在,都是在有了道路之後,才有了人類對事物的命名。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大家對老子一書的文本的理解也是歧見分成,那麼老子思想的主旨究竟是什麼?老子寫道德經的本意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就鬥膽來聊一下,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理解。很多朋友都知道,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分別為道經和德經。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經,主要講道論;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是德經,主要講德論。
  • 《老子》的生態智慧及其現代意義
    《老子》一書中提出的「道生萬物」、「道法自然」,「自然無為」等思想,強調以主客交融和人性的方式來認識和對待自然,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蘊藏著豐富的生態智慧。  「道」是《老子》哲學體系的起點、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也是生態法則和自然規律,是其生態智慧的根本。
  • 孔子求道於老子,何為道?
    孔子求道於老子,何為道?文/棍掃山河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當時社會上學識最淵博的學者之一,受到後人的敬仰,並被後人尊為「孔聖人」。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問道與老子,在老子的指點下悟的生命的真諦,從此專心研究學問,造福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