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指什麼?有什麼深層含義?

2020-12-03 文眼看世界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要以天下百姓所想為自己所想。)

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聖人說,我不積極去作為,百姓能夠自覺遵循各種規則;我不愛爭鬥,百姓自然會一身正氣;我不多事,百姓自然會富足;我沒有過多欲望,百姓自然就會質樸、淳樸。)

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聖人不以自我為中心,不貪大,故能夠領導天下)

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聖人不積極去作為,才不會失敗;不固執己見,才不會有過失)

以上這些都是老子通過《道德經》向我們傳達的道理和生命感悟。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但修道缺「德」不行。《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樸,「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以用語言文字來描述,道,又不能用任何語言文字來宣說,這就是不生不滅,永恆不變的道;道,可以用一切的假名來稱說,道,又不能用一切的假名來稱呼它。道,是宇宙的本源,無始無終,過去現在未來,萬物如是。道自太虛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猖昌,至此宇宙才能成象,「先天祖氣」乃是宇宙最原始的狀態。即便是了無邊際的宇宙,它也是從「先天祖氣」中產出的此為道祖運:「吾不知誰之子,象地之先。」

老子的天道觀

天道觀是有關宇宙世界和天地運行的自然觀,是老子哲學的最核心組成部分,老子對於《道德經》的闡述並不同於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其他學說,其他學說基本上都是圍繞人類社會存在而展開命題的。如孔子等儒家倡行的仁義禮智信,無論是將祭祀作為儒家至高無上的禮的組成部分,還是將仁作為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前提條件是離不開「人」這一社會主要活動者,所以,儒家的學說更多是從倫理、政治角度解讀社會和人生。

老子卻不一樣,老子在《道德經》中採用的是推演的方法,層層剝開,露出內核,他提出了一連串的疑問,比如人類是怎麼存在的?世間萬物依靠什麼而生存?天地如何會存在?宇宙是什麼?這些都是哲學意義上極其高深卻又必須面對的問題,對每個人的認識提高和生命完善都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

帶著一連串的疑問,老子運用推演的方法,推演出人類、萬物、天地和宇宙的存在。老子認為,人類和萬物從哪裡來?因為有了天地,所以,才有了萬物,才有了人類。天地如何會存在?因為有宇宙的存在,所以才會有天地的存在。宇宙是什麼?老子也不知道宇宙是什麼,所以,老子就勉強把這種玄妙的實體稱之為「道」。

在老子的哲學中,對「道」的定義是十分玄妙、無法明確定義,只能解讀,雖然道玄而又玄,但卻又是真實存在的客觀物體。老子認為「道」是「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意思就是「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玄妙物體,可以稱之為「夷、希、微」,這三個字意思也是沒有形狀、沒有聲音,沒有實體。有些人甚至是一些學者也認為老子提出的「道」是形而上的概念,但也有很多哲人認為,在老子的世界觀裡,道不是形而上的概念,道是真實存在的客觀實體,儘管我們看不見、聞不到,摸不著,但是,道確實真實存在,因為道的存在,才會有天地的存在,因為天地的存在,才會有世間萬物和人類的存在,這就是老子所推演的「道」的哲學,也是我們學習《道德經》必須要明白、要徹底理解的基本概念。

老子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兩千多年前就覺察到宇宙是物質世界而非鬼神主宰,我們現在儘管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儘管能夠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但是,對於太空的了解和掌控又有多少呢?所以說,老子悟道悟出個宇宙世界,直到現在,人們仍然對宇宙世界知之甚少。人們依然在宇宙的大「道」中徘徊、探索。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無為而治,道究竟是什麼,「科學」才是真正闡釋老子的道
    流變首先《道德經》是不是系老子一人所作,至今仍是一個謎,而且老子的身世至今也沒弄明白。至於《道德經》本身就版本眾多,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版本到底是系老子所作還是後世之人轉注修改而成都以很難分清楚。例如漢墓出土帛書《道德經》無論甲本還是乙本,和現今的傳世通行本都有很大區別。
  • 《聽老子講道》:「道」的五重含義
    老子《道德經》中這個「道」字,從小孩的念誦,到成人的探究,再到老年的體悟,不同的年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知。就像它的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其斷句方式現在還存著爭議。對於多數人,簡單幾個字詞,單是聽上去,便覺得「玄之又玄」。
  • 丹頂鶴的丹頂指的是什麼 丹頂鶴這個名字是什麼含義
    導語:很多動物的名字都不是隨便取得,在我國,很多動物得名字都有特殊得含義。其中,丹頂鶴在我國歷史上被當作一等的文禽。那麼,你知道丹頂鶴這個名字是什麼含義嗎?具體丹頂鶴的丹頂指的是什麼?我們一起來了解。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道德經是2500年前春秋時代的老子所著,被稱為萬經之王。我們要學習道德經,除了要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基本常識,還要先老子其道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在逐章解讀道德經之前,我們今天就先來探討一下老子其道。2000多年來,人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含義眾說紛紜,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道教的核心「道」,「道」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是世界五大宗教之一。東漢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道教,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崇「道」。道教的核心即是道,道教奉老子為教主,基本信仰是道,這個道與作為道家學派代表老子的道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它是繼承老子的道而加以宗教型成。老子所說的「道」是道教教義的核心,是以「清靜為宗、虛無為體、柔弱為用」的一種「道」。
  • 老子講: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究竟是什麼意思?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意思是陰陽,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存在的意思。老子這個老祖宗啊,就是擔心後輩們看不懂《道德經》,在《道德經》中不厭其煩的,翻來覆去的講解「道」,「有」,「無」這些個概念,真的是,太難為他老人家了。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說的究竟是什麼?由此揭密老子的「道」
    在舉了「上士」「中士」「下士」分別對聞道的不同反應來說明這個道理後,老子接著就舉了種種例子來說明道的性質,而且這些例子幾乎都是以反義詞來說明的:「昧」指的是晦暗,不明,用「昧」來說明「明」,用「退」來說明「進」,用崎嶇來說平坦,用低低的山谷來說明高尚的德行……「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也是如此,體現了老子的世界觀:道是天地間的自然規律,是至高無上的東西。但它是隱含的,是無名的。
  • 《老子》原文:「道」和「名」的關係是什麼?看清事物實質與表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顯而易見,這兩句話之間是並列的關係,所表達的也是同一個含義。意思是可以言說的道理,可以命名的事物都不是恆久的。那麼「道」與「名」之間有什麼聯繫呢?「道」比「名」更難明了,「道」比較抽象,看不見摸不著,只能去聽、去感。
  • 從《流浪地球》,看《老子》的「道"
    這樣的觀點符合《老子》的「道」。《老子》第一個提出「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道」本意是人走的路,引申而具有規律的意義。春秋時「天道」已是指天象運行的規律,有時也包括人生吉兇禍福的規律的意義。《老子》吸取了「道」的這些含義,加以唯心主義的解釋,來構造《老子》的哲學體系。
  • 老子究竟要告訴人們什麼大道理
    「聖人」,有的注家認為是指「有道之人」,此說成理。但老子這裡所說的「聖人」是指遠古的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一類以天下為己任而不為己有的君王,也包括像老子這樣有道的先賢。此段中間三句,是說萬物有所作為而不言、不誇耀,也不憑著有功勞自以為是,反而功成不居。這是一種值得效仿的行為。老子重「行」而不重「言」。這裡「萬物」是主語,老子以萬物作比喻。
  • 老子論道,萬變不離其宗
    學習《道德經》,必須理解開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中的三個『』道『』字的真實含義。否則,我們就不能正確理解全部《道德經》。第一個『』道『』字,我認為是指世界本源和天地意志。從我們人類掌握的知識,恐怕永遠無法弄清楚世界本源。
  • 老子的三觀是什麼?|楊鵬評點史記人物
    老子出生地在當今有河南鹿邑縣太清宮鎮與安徽省渦陽縣鄭店村之爭議,兩地相距不遠。老子出生在什麼地方?《史記》上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苦縣就在今天的河南鹿邑,當時這個地方屬於楚國。老子的生卒年沒有確切的記載,我們只能根據孔子的時間來大致推算。
  • 《冰川凍土》爭議論文作者否認吹捧導師:文章有深層含義
    近日,一篇2013年在《冰川凍土》發表的論文引發爭議和關注,文中闡述「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被指「吹捧導師」。據國內媒體報導,論文作者徐中民本人回應,文章有深層含義,後有研究支撐。資料顯示,徐中民論文中談及的導師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程國棟。《冰川凍土》期刊官網顯示,程國棟為該期刊主編。目前,程國棟已經申請辭職。
  • 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所以,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環境中去體會老子的「道」,才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道」,否則,我們從老子對大道的抽象描述中難以明白「大象」為何物,更不會找到大道在哪了。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執大象,天下往老子的「大象」是怎樣的存在?王弼注釋:「大象,天象之母也。
  • 老子的道本體論及其方法論意義
    就後者而言,似可詮釋為:「道生一」之「一」指主客體尚未分化、混而為一的階段或狀態;「一生二」之「二」指主客體已經分立,主體可以作用於客體的階段,不過此時的主體尚未分化,因而還是抽象的而不是具體的,只包括自己不包括「他者」的;「二生三」之「三」是指一分為二的主體和它們藉以發生相互作用的客體,這種客體因為處於兩主體之間,因此稱為中介客體。
  • 什麼是道?尹喜攔住老子留下《道德經》參透出其中奧妙
    之後老子西去,尹喜也辭官歸隱,有一種說法是尹喜後來跟隨老子西去,成了老子的弟子。另外一種說法是尹喜歸隱山林,潛心研究《道德經》,還寫下了心得體會九篇,收錄在《漢書藝文志》中,被後文稱為《文始真經》。《文始真經》共分為九篇,基本上以《道德經》為總綱寫成,如果看不懂《道德經》的人可以先讀一讀《文始真經》,對理解《道德經》會有一些幫助,《文始真經》第一篇名字叫《宇》。裡面寫道:宇者,道也。
  • 《老子》原文:「道可道,非恆道」——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老子》又名《道德經》作者老子的資料甚少,生卒年不詳,籍貫也有爭議,一說安徽渦陽,一說河南鹿邑。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老子為什麼稱呼為老子,有以下幾種說法:老子的母親懷老子用了九九八十一年的時間,才生下他。
  • 淺談「道」的三層含義
    什麼叫「道」?有些信道教的人,還有一些與道教緣分很深的人,在一些重要的日子要到鶴鳴山、青城山的道觀裡去燒香。那麼,道教的「道」是什麼?與我們這裡的「大學之道」又有什麼關係?為什麼這個「道」,會成為中華文化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概念?
  • 《道德經》中的成長之道,含義頗深,少有人懂
    《道德經》古往今來都是很多人們研習的重中之重,但是無論研習有多深刻,真正能夠董的其中意味之人少之又少。小編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一篇道德經的深層次研習,真正的做人成長之道。道德經之道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美女叫夏姬,是春秋時期四大美女之一,為了爭奪它,幾個國家發動戰爭,夏姬先後做過三次王后,嫁過七個丈夫,最終國破家亡,「殺三夫一君一臣,亡一國兩卿」。毫無疑問,夏姬是美麗的,但是一般來說美人不需要有好的結局的。
  • 《道德經》:老子在裡面到底說了什麼?分享10句話為你講解大概
    但是這玄而又玄的《道德經》,又讓很多人對道德經摸不著頭腦,不明白老子在書裡面說了什麼。今天給大家分享10句話,看完你就大概明白,道德經在講什麼內容了。第一句話:《道德經》的來龍去脈《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分上下兩篇。《道經》在前,計三十七章,《德經》在後,計四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