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要以天下百姓所想為自己所想。)
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聖人說,我不積極去作為,百姓能夠自覺遵循各種規則;我不愛爭鬥,百姓自然會一身正氣;我不多事,百姓自然會富足;我沒有過多欲望,百姓自然就會質樸、淳樸。)
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聖人不以自我為中心,不貪大,故能夠領導天下)
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聖人不積極去作為,才不會失敗;不固執己見,才不會有過失)
以上這些都是老子通過《道德經》向我們傳達的道理和生命感悟。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但修道缺「德」不行。《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樸,「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以用語言文字來描述,道,又不能用任何語言文字來宣說,這就是不生不滅,永恆不變的道;道,可以用一切的假名來稱說,道,又不能用一切的假名來稱呼它。道,是宇宙的本源,無始無終,過去現在未來,萬物如是。道自太虛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猖昌,至此宇宙才能成象,「先天祖氣」乃是宇宙最原始的狀態。即便是了無邊際的宇宙,它也是從「先天祖氣」中產出的此為道祖運:「吾不知誰之子,象地之先。」
老子的天道觀
天道觀是有關宇宙世界和天地運行的自然觀,是老子哲學的最核心組成部分,老子對於《道德經》的闡述並不同於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其他學說,其他學說基本上都是圍繞人類社會存在而展開命題的。如孔子等儒家倡行的仁義禮智信,無論是將祭祀作為儒家至高無上的禮的組成部分,還是將仁作為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前提條件是離不開「人」這一社會主要活動者,所以,儒家的學說更多是從倫理、政治角度解讀社會和人生。
老子卻不一樣,老子在《道德經》中採用的是推演的方法,層層剝開,露出內核,他提出了一連串的疑問,比如人類是怎麼存在的?世間萬物依靠什麼而生存?天地如何會存在?宇宙是什麼?這些都是哲學意義上極其高深卻又必須面對的問題,對每個人的認識提高和生命完善都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
帶著一連串的疑問,老子運用推演的方法,推演出人類、萬物、天地和宇宙的存在。老子認為,人類和萬物從哪裡來?因為有了天地,所以,才有了萬物,才有了人類。天地如何會存在?因為有宇宙的存在,所以才會有天地的存在。宇宙是什麼?老子也不知道宇宙是什麼,所以,老子就勉強把這種玄妙的實體稱之為「道」。
在老子的哲學中,對「道」的定義是十分玄妙、無法明確定義,只能解讀,雖然道玄而又玄,但卻又是真實存在的客觀物體。老子認為「道」是「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意思就是「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玄妙物體,可以稱之為「夷、希、微」,這三個字意思也是沒有形狀、沒有聲音,沒有實體。有些人甚至是一些學者也認為老子提出的「道」是形而上的概念,但也有很多哲人認為,在老子的世界觀裡,道不是形而上的概念,道是真實存在的客觀實體,儘管我們看不見、聞不到,摸不著,但是,道確實真實存在,因為道的存在,才會有天地的存在,因為天地的存在,才會有世間萬物和人類的存在,這就是老子所推演的「道」的哲學,也是我們學習《道德經》必須要明白、要徹底理解的基本概念。
老子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兩千多年前就覺察到宇宙是物質世界而非鬼神主宰,我們現在儘管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儘管能夠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但是,對於太空的了解和掌控又有多少呢?所以說,老子悟道悟出個宇宙世界,直到現在,人們仍然對宇宙世界知之甚少。人們依然在宇宙的大「道」中徘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