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道」?有些信道教的人,還有一些與道教緣分很深的人,在一些重要的日子要到鶴鳴山、青城山的道觀裡去燒香。那麼,道教的「道」是什麼?與我們這裡的「大學之道」又有什麼關係?為什麼這個「道」,會成為中華文化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概念?如果我們不把這個基本概念搞清楚,我們學習中華文化就有可能抓不住這個「綱」。
道,有幾層基本含義。它首先有一個原始、基本的含義,那就是道路,就是通向一個目標必須經過的路途;第二個含義,是從這個道路所引申出來的,就是人們在社會上為人處事、工作生活要遵循的基本規範、原則,這就是道理,是大家共同認可的東西。我們經常說,一個人要講道理,不講道理就是不遵循我們大家認可的原則規範。過去有那麼多朝代,這些朝代是有道還是無道皇帝是有道之君還是無道之君,很大程度上,是指那個時代有沒有道理可講,作為最高統治者他講不講道理。有道之君就講道理,無道之君就無道理可講。
道的第三個含義,與我們傳統文化的關係就非常之大了。這個「道」的概念仍然來自傳統文化《易經》。不管道家的學問也好、儒家的孔孟之道也好,其根本思想可以說都是來自於《易經》。《易經》上怎麼講這個「道」呢?在《易經·繫辭》中就有這樣一個定義:「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我們大家上學時都學過哲學,其中也對「形上學」這個詞有印象,但大家弄清楚形上學是什麼沒?恐怕當年很多哲學老師也沒把它說清楚。其實說白了,形上學就是指關於精神範疇、精神領域的學問。
在《繫辭》的這個定義裡,有三個概念一定要理解清楚:其一是「形」,這是最重要的,處於中介地位,「形而上」就是比「形」高級的、從「形」開始往上面的東西,由「形」往上升華出來的就是道;反之,比「形」低級的、往下面走的、處在低一檔次的,就是「形而下者」,就稱之為「器」。所以在這一組概念中,「形」是最關鍵、也是最基礎的東西。
那麼,形是什麼呢?形,實質上就是指具體的物質,或者說構成我們這個大千世界的基本物質。
在這個基本物質之上,我們看不見、但能通過人的研究、通過人的精神、通過人的思維,從這些具體的物質中抽象出它的性質、它的變化規律,抽象出物質和物質之間的各種作用和關係等等,那麼這些就統稱為「道」。
道,就是人們通過思維總結出來的,並不是直接從物質形態上表現出來的,因此它相對於具體物質形態有一種超越性、抽象性,它屬於我們精神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