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子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是文化名人。古代典籍裡面提到老子的不少,例如《莊子》《列子》《孔子家語》和《禮記》。但是第一個給老子做傳記的,是司馬遷寫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楊鵬解道德經》大道之悟與踐行之路
一部讓你真正讀懂《道德經》的著作!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基因中都刻著《道德經》的信息,哈佛研究學者楊鵬融匯中西文化,開闢絕佳解讀路徑,帶你讀懂《道德經》,教你運用《道德經》。
大家好,這是掌上國學院「楊鵬評點《史記》人物」。今天我們講老子的三觀。這三觀,指的是宇宙觀、人生觀和治理觀。我研究老子《道德經》多年,出版過三本和老子有關的書。其中一本是《老子詳解》,這本書先後四次再版。還有一本是2016年在美國出版的《道德經》最新譯本DAODEJING。另外就是剛剛出版的《楊鵬解讀道德經》。我算是對老子的《道德經》比較熟悉。今天我想先介紹一下老子生平,然後分析一下老子的宇宙觀、人生觀和治理觀。主要的內容來自我剛出版的《楊鵬解讀道德經》這本書。
《史記》裡記載的老子
老子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是文化名人。古代典籍裡面提到老子的不少,例如《莊子》《列子》《孔子家語》和《禮記》。但是第一個給老子做傳記的,是司馬遷寫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老子出生地楚國苦縣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耼,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出生地在當今有河南鹿邑縣太清宮鎮與安徽省渦陽縣鄭店村之爭議,兩地相距不遠。
老子出生在什麼地方?《史記》上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苦縣就在今天的河南鹿邑,當時這個地方屬於楚國。老子的生卒年沒有確切的記載,我們只能根據孔子的時間來大致推算。有三個材料能夠讓我們知道老子生活的時間:一是《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二是《史記·孔子世家》,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是《禮記·曾子問》,裡面記載孔子去見老子的時候,遇到一次日食。這三個材料、尤其是結合天文學界關於古代日食時間的研究,我們可以判斷孔子第一次見老子的時間大約是公元前 518 年4月9號這一天。
這個時間孔子34歲。老子已經很老了,牙齒掉光了,大約不小於70歲。所以老子大約出生在公元前580年前後。大家知道,這是人類思想的重大突破期。老子、孔子和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古印度的釋伽牟尼佛祖,以及完成《聖經》舊約編纂的古猶太祭司們都屬於同一時期,學術界叫軸心期,這是人類文明爆炸的軸心期。老子是軸心期中國思想家中,最深刻的、最有突破性的一位。
史官李耳:明天道,治天下
《史記》說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周王室守藏室的史官。守藏室相當於現在的中央檔案館和國家圖書館,負責管理周王室的檔案和典籍文獻。上一課講史官時,我們講到過史官的職責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宗教祭祀,就是要負責溝通靈界和人界;二是觀象制歷,負責觀察星象,記錄星象,制訂曆法;三是要記言記事,編立史冊;四是要起草朝廷的文誥和法典。還有就是所有的這些檔案,都得有一個存放和管理的地方,守藏室負責檔案圖籍以及宗教法器的管理。
史官這些工作綜合起來就是兩個核心:一是明天道。 二是治天下。這正是老子《道德經》的核心。老子將明天道和治天下,將宇宙觀和執政觀高度的統一起來。
老子,其猶龍邪
《史記》中司馬遷通過孔子的話傳達出老子的特殊形象。孔子向老子問禮,老子批評和教導孔子,孔子心服口服,離開以後對弟子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獸,我可以用獵網。會遊的魚,我可以用魚線釣。會飛的鳥,我可以用矰這種箭來射。至於龍,它乘風雲而上天,我就無能為力、不了解它了。我今天見老子,他就如同龍。」孔子時代認為龍源於上天,神秘莫測、神奇有力。
孔子問禮於老子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孔子問禮於老子,老子是這麼說的:「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你所說的禮,這個禮的創造者,他們人和骨頭都已朽壞了,只剩下他們的一些言論而已。
這是什麼意思?是說周公他們當年制禮作樂,是針對當時的情況,為解決當時的問題。後人已經很難把握周公當時的具體動機以及他的策略和方法。時過境遷, 今天有今天的問題,周公當年留下的禮制,未必對解決今天的問題有用。
看起來,似乎老子並不太重視傳統。其實這種觀點在《道德經》裡有充分的表達。
老子對孔子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 。」《道德經》十四章裡面老子這麼說:「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要以今天的道, 今天的辦法,來駕馭現實中的一切。為什麼老子顯得那麼不重視傳統?因為他認為道是自在的,不受時間和歷史限制。所以道就在過去、現在和未來,要用鮮活的心智去認識現實中的道,而不是去翻陳舊的古代典籍。
儒道之別:教化VS自主
有意思的是,老子是周王室守藏室的史官,是當時的文化貴族,是當時對歷史傳統最了解的人,是掌握歷史典籍最豐富的人。結果他反而否認固守傳統的價值。孔夫子正好相反。孔夫子是平民出生,從小生活貧賤。但他好學,迷戀古代文化。孔子說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在面對古代文化時的態度,老子與孔子二人完全相反。
《聖經·創世記》之中,有知識樹和生命樹的隱喻。孔子似乎是屬於知識樹的思維,老子似乎是屬於生命樹的思維。《史記》中說「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世界上學老子的人都貶低儒學,學儒學的也貶低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李耳就是老子。「無為自化,清靜自正」,大家記住這個「兩分法」,「無為」指的是君王無為。「自化」指的是百姓自我演化。「清靜」是指朝廷清靜。「自正」是百姓自我走向正道。
這是儒道之間很大的差別:儒家要求君王去教化民眾,要求君王驅使百姓歸向正道。老子注重民眾的自主。孔子注重君王朝廷的教導和管理。這種「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情況在今天似乎仍然存在,儒道兩家仍然是相互排斥者居多。但老子和孔子兩人關係似乎很好,孔子去拜見老子,向老子請教,不止一次。
老子歸隱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史記》上說老子在周王室很長時間,看見周王朝已經衰敗了,就離開了。到函谷關時,函谷關的關令叫尹喜,對老子說:「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老師您要隱居了,勉強為我寫本書吧」。於是,老子留五千餘言後就離開了。不知道到哪兒去了。民間傳說老子去了崑崙山,傳說崑崙山有上通天界之道,老子是先知,返回天界去了。
老子的創世論宇宙觀
講完這個背景,我們來分析一下老子的三觀,他的宇宙觀、人生觀和治理觀。我們以《道德經》四十二章的幾句話開始,四十二章上說:「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講的是宇宙萬物的來源及宇宙萬物的基本運行秩序,這是宇宙觀。
我們先看第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它指的是有一個道這樣本源的力量,通過生一、生二、生三,最後創生出宇宙萬物。這是一種創生的宇宙觀,在哲學上稱為「創世論」。這是一種無中生有的宇宙觀,創世論的宇宙觀,創世記的宇宙觀。
《聖經》的開篇也是這樣:「起初,上帝創造諸天和大地。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講宇宙萬物是被創造出來的,是從無中生有的被創造出來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明宇宙萬物來源於道,道是宏大無比的創生力量,這是道的創世紀。我們可以把道的核心特徵總結為一個字:「生」,生長、創生、創造。就是無中生有的創生出宇宙萬物和宇宙的秩序。
老子為什麼會對孔子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這就是因為老子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的本質是創生,你來學習禮制,是過去創生的結果。老子認為重要的不是去關心過去創生的結果,而是要關心現在的創生, 未來的創生。去看現在的道,去體會現在的創生精神。
道的特徵是「生」,道創生出宇宙萬物。那宇宙萬物按照什麼樣的秩序運行?四十二章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講的是道的運行秩序,是宇宙萬物所遵循的秩序。萬物是陰陽衝氣的,它分成對立兩方的力量,相反對衝。所以「道」的第二個特徵就可以簡化為「衝」這個字,衝氣,對衝,相反對衝,相互競爭。「萬物負陰而抱陽」 對衝的結果是什麼?就是「和」。和,就是平衡。陰陽衝氣,達到平衡。這種對衝、衝氣是必然的、永恆的,是永遠在衝氣。這個平衡、這個和是動態的,是一種動態的平衡。所以道的第三個特徵可以簡化為和,太極圖就是「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的圖形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是老子的宇宙觀。
這個宇宙觀有三大特徵:第一是「生」,道是生,是一個創生的、創造的力量;其次是「衝」,是相反對衝,相反競爭;再其次是和, 這種衝氣的結果就是一個平衡。創生永遠在進行,對衝、競爭永遠在進行,不斷平衡的調整永遠在進行。
生-衝-和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老子這樣的宇宙觀引導我們去看宇宙的三大本質,這就是「生、衝、和」。我們要去觀察宇宙萬物之生,觀察宇宙萬物的相反對衝,觀察宇宙萬物的動態平衡。這種宇宙觀引導我們去看「生」,去看創生,看創造,看無處不在 、無時不在 、無人不有的生的力量 。
這種宇宙觀也引導我們去看「衝」,看對衝、 看衝突 ,看競爭,這是無處不在、 無時不在的 無人不有的力量。這種宇宙觀也引導我們去看「和」,看平衡,看和諧,看起伏,看熱與冷,看合約,看收益與貢獻,看義務與權力的統一。這些都是「和」的範圍。
有了「生、衝、和」的宇宙觀,會引出相應的人生觀,「生、衝、和」的人生觀。人性之中就充滿著「生、衝、和」的力量。所以「生、衝、和」在萬物之中,在萬民之中,也在每個人身上。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是有「生、衝、和」的,這是我們每個人最深的人性,由天道而來的人性。
看人要看生,因為人最愛生最怕死。生是多層面的:生個孩子是生。 創作一首歌是生。建立一個國家是生。蓋一棟房子是生。死也是多方面的:身體的死是死。精神被奴役而不能創生,是精神之死。靈魂不能永恆,這也是一種死。看人的生,要從多層面去看。看人的死, 也要從多層面去看。看人要看生也要看衝。人生下來就處於陰陽衝氣之中,處於競爭之中。競爭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有生就必有衝,必有競爭。這是天道的運行方式,也是我們生命存在的方式。競爭是消除不了的,一切試圖消除對立競爭的做法,只不過是換一種對立競爭的方式而已。所以,既不要怕看別人的衝氣,自己也不要怕去衝氣,這是生命存在的秩序。
看人要看和。人永在求創生, 人永在衝氣競爭之中。人與人之間就得有一個關係來平衡,在自然狀態下,這種平衡就趨向和諧。所以,人會處於自己最恰當的競爭生態位上。這種競爭的生態位會隨著創生的變化,隨著競爭的變化而調整。「和」的平衡點永遠在調整。那種把某個人、某一個群體固化在某個競爭生態位的做法,是不自然、不可持續的,它會引發更大衝突、更大的鬥爭。所以,「生、衝、和」是宇宙觀,也是人生觀。天道的秩序是「生、衝、和」的,人性的趨向是「生、衝、和」的,走向「生、衝、和」才走向人生的本質。
最好的治理是保護生-衝-和
分析了「生、衝、和」的宇宙觀與「生、衝、和」的人生觀,「生、衝、和」的治理觀、執政觀就自然清楚了。治理天下是治理什麼,就是治理萬物萬民中的「生、衝、和」。怎麼去治理「生、衝、和」?就是去保護自然的人性,尊重自發的秩序。治理天下,就是保護「生衝和」,就是護生、護衝、護和。
保護「生」,首先是保護生命,保護各種想法,保護創業。保護「衝」,就是保護相反競爭,保護公平的競爭秩序。保護「和」 ,就是保護人與人之間形成的自然關係。例如保護合約。治理天下就是成全天下人,就是保護天下人本性中的「生、衝、和」。所以君王就應該是一個大保安,朝廷就是保安機構。保安只是保護,而不是領導。保護人的「生、衝、和」,就是保護人的自我領導,自我成就。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說:「是以能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治理天下就是輔助萬物的自然本性,那個獨立自在的創生之道,它在人身上的表現,在人身上的存在,就是自然本性。而不敢去幹擾和破壞這個萬物之自然。這個「萬物之自然」是什麼?這個「萬物之自然」就是我們總結的「生、衝、和」。所以治理天下, 治理一個機構就是能「輔助萬物之生-衝-和而不敢為」。什麼是領導?領導就是要看到每個人身上的創生競爭和平衡的力量,保護這個力量,釋放這個力量,是以能「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一說起老子,說起《道德經》,大家都知道「無為而治」。「無為而治」是治理觀、執政觀,可不是人生觀。人生觀就是「生、衝、和」。所謂「無為而治」就是去保護,而不是去破壞「生、衝、和」的自然本性。「無為而治」就是「輔助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道德經》二十三章中說:「希言自然。」自然是希言的。那個獨立自在的創生之力量,祂是少發言的。老子的《道德經》也很希言,非常簡潔。我們把老子《道德經》五千言總結為:他的宇宙觀是創世論的宇宙觀,是「生、衝、和」,他的人生觀是「生、衝、和」,他的治理觀就是保護「生、衝、和」。「生、衝、和」是天道的根本特徵,是人生觀的取向,也是治理觀保護的對象。
詳情參見《楊鵬解讀道德經》
我用三段《道德經》的話來總結今天的講課內容。
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創生。「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是競爭與平衡。六十四章:「是以能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這是治理觀,就是輔助萬物之自然,輔助「生、衝、和」。第四十八章說:「 無為而無不為。」如果能夠做到「無為而治」,能夠「輔助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地去保護民眾身上的「生、衝、和」,這個國家就會非常富強。
我再總結一下老子三觀:他的宇宙觀就是天道是「生、衝、和」的,他的人生觀就是生命應當「生、衝、和」,他的治理觀就是治理=輔助「生、衝、和」。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