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三觀是什麼?|楊鵬評點史記人物

2020-12-09 騰訊網

[摘要]老子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是文化名人。古代典籍裡面提到老子的不少,例如《莊子》《列子》《孔子家語》和《禮記》。但是第一個給老子做傳記的,是司馬遷寫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楊鵬解道德經》大道之悟與踐行之路

一部讓你真正讀懂《道德經》的著作!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基因中都刻著《道德經》的信息,哈佛研究學者楊鵬融匯中西文化,開闢絕佳解讀路徑,帶你讀懂《道德經》,教你運用《道德經》。

大家好,這是掌上國學院「楊鵬評點《史記》人物」。今天我們講老子的三觀。這三觀,指的是宇宙觀、人生觀和治理觀。我研究老子《道德經》多年,出版過三本和老子有關的書。其中一本是《老子詳解》,這本書先後四次再版。還有一本是2016年在美國出版的《道德經》最新譯本DAODEJING。另外就是剛剛出版的《楊鵬解讀道德經》。我算是對老子的《道德經》比較熟悉。今天我想先介紹一下老子生平,然後分析一下老子的宇宙觀、人生觀和治理觀。主要的內容來自我剛出版的《楊鵬解讀道德經》這本書。

《史記》裡記載的老子

老子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是文化名人。古代典籍裡面提到老子的不少,例如《莊子》《列子》《孔子家語》和《禮記》。但是第一個給老子做傳記的,是司馬遷寫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老子出生地楚國苦縣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耼,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出生地在當今有河南鹿邑縣太清宮鎮與安徽省渦陽縣鄭店村之爭議,兩地相距不遠。

老子出生在什麼地方?《史記》上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苦縣就在今天的河南鹿邑,當時這個地方屬於楚國。老子的生卒年沒有確切的記載,我們只能根據孔子的時間來大致推算。有三個材料能夠讓我們知道老子生活的時間:一是《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二是《史記·孔子世家》,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是《禮記·曾子問》,裡面記載孔子去見老子的時候,遇到一次日食。這三個材料、尤其是結合天文學界關於古代日食時間的研究,我們可以判斷孔子第一次見老子的時間大約是公元前 518 年4月9號這一天。

這個時間孔子34歲。老子已經很老了,牙齒掉光了,大約不小於70歲。所以老子大約出生在公元前580年前後。大家知道,這是人類思想的重大突破期。老子、孔子和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古印度的釋伽牟尼佛祖,以及完成《聖經》舊約編纂的古猶太祭司們都屬於同一時期,學術界叫軸心期,這是人類文明爆炸的軸心期。老子是軸心期中國思想家中,最深刻的、最有突破性的一位。

史官李耳:明天道,治天下

《史記》說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周王室守藏室的史官。守藏室相當於現在的中央檔案館和國家圖書館,負責管理周王室的檔案和典籍文獻。上一課講史官時,我們講到過史官的職責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宗教祭祀,就是要負責溝通靈界和人界;二是觀象制歷,負責觀察星象,記錄星象,制訂曆法;三是要記言記事,編立史冊;四是要起草朝廷的文誥和法典。還有就是所有的這些檔案,都得有一個存放和管理的地方,守藏室負責檔案圖籍以及宗教法器的管理。

史官這些工作綜合起來就是兩個核心:一是明天道。 二是治天下。這正是老子《道德經》的核心。老子將明天道和治天下,將宇宙觀和執政觀高度的統一起來。

老子,其猶龍邪

《史記》中司馬遷通過孔子的話傳達出老子的特殊形象。孔子向老子問禮,老子批評和教導孔子,孔子心服口服,離開以後對弟子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獸,我可以用獵網。會遊的魚,我可以用魚線釣。會飛的鳥,我可以用矰這種箭來射。至於龍,它乘風雲而上天,我就無能為力、不了解它了。我今天見老子,他就如同龍。」孔子時代認為龍源於上天,神秘莫測、神奇有力。

孔子問禮於老子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孔子問禮於老子,老子是這麼說的:「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你所說的禮,這個禮的創造者,他們人和骨頭都已朽壞了,只剩下他們的一些言論而已。

這是什麼意思?是說周公他們當年制禮作樂,是針對當時的情況,為解決當時的問題。後人已經很難把握周公當時的具體動機以及他的策略和方法。時過境遷, 今天有今天的問題,周公當年留下的禮制,未必對解決今天的問題有用。

看起來,似乎老子並不太重視傳統。其實這種觀點在《道德經》裡有充分的表達。

老子對孔子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 。」《道德經》十四章裡面老子這麼說:「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要以今天的道, 今天的辦法,來駕馭現實中的一切。為什麼老子顯得那麼不重視傳統?因為他認為道是自在的,不受時間和歷史限制。所以道就在過去、現在和未來,要用鮮活的心智去認識現實中的道,而不是去翻陳舊的古代典籍。

儒道之別:教化VS自主

有意思的是,老子是周王室守藏室的史官,是當時的文化貴族,是當時對歷史傳統最了解的人,是掌握歷史典籍最豐富的人。結果他反而否認固守傳統的價值。孔夫子正好相反。孔夫子是平民出生,從小生活貧賤。但他好學,迷戀古代文化。孔子說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在面對古代文化時的態度,老子與孔子二人完全相反。

《聖經·創世記》之中,有知識樹和生命樹的隱喻。孔子似乎是屬於知識樹的思維,老子似乎是屬於生命樹的思維。《史記》中說「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世界上學老子的人都貶低儒學,學儒學的也貶低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李耳就是老子。「無為自化,清靜自正」,大家記住這個「兩分法」,「無為」指的是君王無為。「自化」指的是百姓自我演化。「清靜」是指朝廷清靜。「自正」是百姓自我走向正道。

這是儒道之間很大的差別:儒家要求君王去教化民眾,要求君王驅使百姓歸向正道。老子注重民眾的自主。孔子注重君王朝廷的教導和管理。這種「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情況在今天似乎仍然存在,儒道兩家仍然是相互排斥者居多。但老子和孔子兩人關係似乎很好,孔子去拜見老子,向老子請教,不止一次。

老子歸隱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史記》上說老子在周王室很長時間,看見周王朝已經衰敗了,就離開了。到函谷關時,函谷關的關令叫尹喜,對老子說:「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老師您要隱居了,勉強為我寫本書吧」。於是,老子留五千餘言後就離開了。不知道到哪兒去了。民間傳說老子去了崑崙山,傳說崑崙山有上通天界之道,老子是先知,返回天界去了。

老子的創世論宇宙觀

講完這個背景,我們來分析一下老子的三觀,他的宇宙觀、人生觀和治理觀。我們以《道德經》四十二章的幾句話開始,四十二章上說:「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講的是宇宙萬物的來源及宇宙萬物的基本運行秩序,這是宇宙觀。

我們先看第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它指的是有一個道這樣本源的力量,通過生一、生二、生三,最後創生出宇宙萬物。這是一種創生的宇宙觀,在哲學上稱為「創世論」。這是一種無中生有的宇宙觀,創世論的宇宙觀,創世記的宇宙觀。

《聖經》的開篇也是這樣:「起初,上帝創造諸天和大地。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講宇宙萬物是被創造出來的,是從無中生有的被創造出來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明宇宙萬物來源於道,道是宏大無比的創生力量,這是道的創世紀。我們可以把道的核心特徵總結為一個字:「生」,生長、創生、創造。就是無中生有的創生出宇宙萬物和宇宙的秩序。

老子為什麼會對孔子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這就是因為老子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的本質是創生,你來學習禮制,是過去創生的結果。老子認為重要的不是去關心過去創生的結果,而是要關心現在的創生, 未來的創生。去看現在的道,去體會現在的創生精神。

道的特徵是「生」,道創生出宇宙萬物。那宇宙萬物按照什麼樣的秩序運行?四十二章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講的是道的運行秩序,是宇宙萬物所遵循的秩序。萬物是陰陽衝氣的,它分成對立兩方的力量,相反對衝。所以「道」的第二個特徵就可以簡化為「衝」這個字,衝氣,對衝,相反對衝,相互競爭。「萬物負陰而抱陽」 對衝的結果是什麼?就是「和」。和,就是平衡。陰陽衝氣,達到平衡。這種對衝、衝氣是必然的、永恆的,是永遠在衝氣。這個平衡、這個和是動態的,是一種動態的平衡。所以道的第三個特徵可以簡化為和,太極圖就是「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的圖形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是老子的宇宙觀。

這個宇宙觀有三大特徵:第一是「生」,道是生,是一個創生的、創造的力量;其次是「衝」,是相反對衝,相反競爭;再其次是和, 這種衝氣的結果就是一個平衡。創生永遠在進行,對衝、競爭永遠在進行,不斷平衡的調整永遠在進行。

生-衝-和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老子這樣的宇宙觀引導我們去看宇宙的三大本質,這就是「生、衝、和」。我們要去觀察宇宙萬物之生,觀察宇宙萬物的相反對衝,觀察宇宙萬物的動態平衡。這種宇宙觀引導我們去看「生」,去看創生,看創造,看無處不在 、無時不在 、無人不有的生的力量 。

這種宇宙觀也引導我們去看「衝」,看對衝、 看衝突 ,看競爭,這是無處不在、 無時不在的 無人不有的力量。這種宇宙觀也引導我們去看「和」,看平衡,看和諧,看起伏,看熱與冷,看合約,看收益與貢獻,看義務與權力的統一。這些都是「和」的範圍。

有了「生、衝、和」的宇宙觀,會引出相應的人生觀,「生、衝、和」的人生觀。人性之中就充滿著「生、衝、和」的力量。所以「生、衝、和」在萬物之中,在萬民之中,也在每個人身上。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是有「生、衝、和」的,這是我們每個人最深的人性,由天道而來的人性。

看人要看生,因為人最愛生最怕死。生是多層面的:生個孩子是生。 創作一首歌是生。建立一個國家是生。蓋一棟房子是生。死也是多方面的:身體的死是死。精神被奴役而不能創生,是精神之死。靈魂不能永恆,這也是一種死。看人的生,要從多層面去看。看人的死, 也要從多層面去看。看人要看生也要看衝。人生下來就處於陰陽衝氣之中,處於競爭之中。競爭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有生就必有衝,必有競爭。這是天道的運行方式,也是我們生命存在的方式。競爭是消除不了的,一切試圖消除對立競爭的做法,只不過是換一種對立競爭的方式而已。所以,既不要怕看別人的衝氣,自己也不要怕去衝氣,這是生命存在的秩序。

看人要看和。人永在求創生, 人永在衝氣競爭之中。人與人之間就得有一個關係來平衡,在自然狀態下,這種平衡就趨向和諧。所以,人會處於自己最恰當的競爭生態位上。這種競爭的生態位會隨著創生的變化,隨著競爭的變化而調整。「和」的平衡點永遠在調整。那種把某個人、某一個群體固化在某個競爭生態位的做法,是不自然、不可持續的,它會引發更大衝突、更大的鬥爭。所以,「生、衝、和」是宇宙觀,也是人生觀。天道的秩序是「生、衝、和」的,人性的趨向是「生、衝、和」的,走向「生、衝、和」才走向人生的本質。

最好的治理是保護生-衝-和

分析了「生、衝、和」的宇宙觀與「生、衝、和」的人生觀,「生、衝、和」的治理觀、執政觀就自然清楚了。治理天下是治理什麼,就是治理萬物萬民中的「生、衝、和」。怎麼去治理「生、衝、和」?就是去保護自然的人性,尊重自發的秩序。治理天下,就是保護「生衝和」,就是護生、護衝、護和。

保護「生」,首先是保護生命,保護各種想法,保護創業。保護「衝」,就是保護相反競爭,保護公平的競爭秩序。保護「和」 ,就是保護人與人之間形成的自然關係。例如保護合約。治理天下就是成全天下人,就是保護天下人本性中的「生、衝、和」。所以君王就應該是一個大保安,朝廷就是保安機構。保安只是保護,而不是領導。保護人的「生、衝、和」,就是保護人的自我領導,自我成就。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說:「是以能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治理天下就是輔助萬物的自然本性,那個獨立自在的創生之道,它在人身上的表現,在人身上的存在,就是自然本性。而不敢去幹擾和破壞這個萬物之自然。這個「萬物之自然」是什麼?這個「萬物之自然」就是我們總結的「生、衝、和」。所以治理天下, 治理一個機構就是能「輔助萬物之生-衝-和而不敢為」。什麼是領導?領導就是要看到每個人身上的創生競爭和平衡的力量,保護這個力量,釋放這個力量,是以能「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一說起老子,說起《道德經》,大家都知道「無為而治」。「無為而治」是治理觀、執政觀,可不是人生觀。人生觀就是「生、衝、和」。所謂「無為而治」就是去保護,而不是去破壞「生、衝、和」的自然本性。「無為而治」就是「輔助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道德經》二十三章中說:「希言自然。」自然是希言的。那個獨立自在的創生之力量,祂是少發言的。老子的《道德經》也很希言,非常簡潔。我們把老子《道德經》五千言總結為:他的宇宙觀是創世論的宇宙觀,是「生、衝、和」,他的人生觀是「生、衝、和」,他的治理觀就是保護「生、衝、和」。「生、衝、和」是天道的根本特徵,是人生觀的取向,也是治理觀保護的對象。

詳情參見《楊鵬解讀道德經》

我用三段《道德經》的話來總結今天的講課內容。

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創生。「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是競爭與平衡。六十四章:「是以能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這是治理觀,就是輔助萬物之自然,輔助「生、衝、和」。第四十八章說:「 無為而無不為。」如果能夠做到「無為而治」,能夠「輔助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地去保護民眾身上的「生、衝、和」,這個國家就會非常富強。

我再總結一下老子三觀:他的宇宙觀就是天道是「生、衝、和」的,他的人生觀就是生命應當「生、衝、和」,他的治理觀就是治理=輔助「生、衝、和」。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相關焦點

  • 開學季,《裝在口袋裡的爸爸》作者楊鵬推出新書啦!
    這個夏天,為了小朋友最珍愛的動物童話故事,為了能直抵內心與孩子進行靈魂的溝通,中國少年科幻小說創作領軍人物,中國首位迪士尼籤約作家——楊鵬,>回歸童真,創作最柔軟、最真摯的《楊鵬首套動物童話》。楊鵬的作品屬於鵬程萬裡檔次。——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 鄭淵潔在中國兒童文學界,楊鵬絕對是個奇才。科幻、童話、動漫、劇作,什麼都能寫,且出手不凡,量多質精,令人豔羨。
  • 作為神仙的太上老君和歷史人物老子之間是什麼關係?
    還是歷史上西出函關、化胡而去的哲人老子?歷史上對於太上老君有太多的稱謂,太上老君的形象在漸漸豐滿的過程中也漸漸模糊不清。對於道教而言,太上老君與老子之間究竟是什麼樣的關係呢?按《史記》記載,老子為周代史官,上古巫史同源,老子同樣也繼承了古道教的傳統,並將其理性化,結合史家特有的歷史觀,構建了獨特的道論,創建了百家之一的道家,被後世奉為道祖。
  • 同樣都是記錄史實,《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更高?
    史記關於戰國的記載混亂,其實本來史記就是一部歷史小說。至於竹書,現代考證已經被確認為偽書,是漢代人所寫,偽稱是戰國著作。嚴格的歷史考證,還是要以考古實據為基礎,不然,聖經山海經都是史書了。《史記》基本就是歷史小說了,裡面是大量的作者猜想,大量的人物對話宮廷密謀基本都是編出來的,甚至帶有個人感情色彩。
  • 史記.南宋黃善夫刊本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以寫人物為中心,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卷(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 毀三觀是什麼意思?毀三觀是哪三觀?|三觀|是什麼-知識百科-川北...
    毀三觀是什麼意思?毀三觀是哪三觀?時間:2015-04-21 10:27   來源:紅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毀三觀是什麼意思?毀三觀是哪三觀? - 請問網絡上的毀三觀是什麼意思?毀三觀是哪三觀?三觀盡毀、三觀不正是什麼意思?
  • 老子天下第一?老子願意?道家始祖「老子」之名,到底作何解釋
    ·那麼問題來了,老子為什麼叫老子呢?總不可能是「老子天下第一」這個老子吧?未免太粗俗!當然,這是快看君的玩笑話,大家萬不可當真。老子【說法一】老子原名「老季聃」「老」才是老子的姓,老子不姓太史公的《史記》裡,是這麼寫的:「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但這個說法,有很多存疑之處。首先,如果老子姓李,為什麼叫老子而不叫李子?其次,周王室有大量王族處於失業狀態,守藏室不僅是國家圖書館,而且是國家文物館,而且是中央文獻博物館。守藏室之史,是一個極重要的職位,怎麼會給一個外人?
  • 《裝在口袋裡的爸爸》作者楊鵬曾是全縣高考狀元
    7月18日早晨,兒童文學作家、動漫公司製作人楊鵬發布了這樣一條微博。「楊鵬的筆一擰開就有寫不完的故事!」一位熟悉楊鵬的人這樣說。作為「70後」,楊鵬到目前為止正式出版的童話書已經上百本。2010年5月,由全球著名兒童書刊出版商迪士尼聯手童趣出版公司,在中國推出了楊鵬創作的《功夫米老鼠》系列圖書,楊鵬也因此成為國內首位迪士尼籤約作家。
  • 老莊之學,老子和《老子》,《老子》的政治思想
    《老子》認為,法律條令越詳細越明確,盜賊也就越多。因為社會極其複雜,不可能規定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要符合什麼標準。如果只靠法令組織社會活動,必然有許多漏洞可鑽,那麼鑽漏洞的盜賊就會多起來。應該說這是對法家不重視思想教育的批評。但是沒有法制,或法制不健全卻是中國歷來存在的弊端,與外國相比較以後,這種弊端就更加明顯了。墨家提出「尚賢」的主張。
  • 道家的興起|老子、莊子,誰是道家的創始人?
    原因可能在於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列傳》記載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的緣故。 但也有些學者認為,道家起自於對儒墨等學派的反動。根據這個意見,道家學派必然興起於孔子、墨子之後。但據《史記》的記載,老子與孔子是同時代人,且年長於孔子。孔子曾赴周向老子問禮。
  • 什麼是道?尹喜攔住老子留下《道德經》參透出其中奧妙
    《史記》記載當年函谷關關令尹喜攔住,強行留下《道德經》一書。之後老子西去,尹喜也辭官歸隱,有一種說法是尹喜後來跟隨老子西去,成了老子的弟子。宇是什麼意思呢,宇就是道,大多看過《道德經》的人都記得這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實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在漢代為了避文帝劉恆的諱,把恆改為常,那麼究竟什麼是道呢,關尹子曰: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尹喜說道是無法用人類的語言表達出來的,是無法用人類的思維來思考的。
  • 西施下落不明,老子行蹤成謎,這些古代的失蹤人口都去哪了?
    這些失蹤人口的傳說一個比一個離奇,卻奇不過老子倒騎青牛西出函谷關的事跡。關於歷史,大家往往更加信任有史料可辨證的歷史事實,卻也同時對他們保持質疑的態度,於是傳播得更快甚至更廣的反而是各類無法考證卻很有趣味的野史,比如說蘇小妹等虛構的人物,和被張冠李戴在歷史名人身上的史實。歷史傳說這種事情,向來是被作為兒童故事來說的。
  • 《道德經》:老子在裡面到底說了什麼?分享10句話為你講解大概
    但是這玄而又玄的《道德經》,又讓很多人對道德經摸不著頭腦,不明白老子在書裡面說了什麼。今天給大家分享10句話,看完你就大概明白,道德經在講什麼內容了。第一句話:《道德經》的來龍去脈《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分上下兩篇。《道經》在前,計三十七章,《德經》在後,計四十四章。
  • 《道德經》作者老子遺留的四大謎團:竟困惑後人千百年
    也讓我們想了解老子的好奇心點燃,如熊熊烈火不能阻擋。  一、老子出生之謎  按司馬遷《史記》記載,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姓李名耳,字聃。而在其他民間各種版本當中,李耳出生時比較奇異,據說李耳母親是懷孕八十一年才生下李耳,結果李耳一出生就鬚髮斑白。這讓人產生一個疑問,有正常史料記載的人出生從來沒有這樣的。
  • 專家釋讀馬王堆帛書:「老子」思想疑遭篡改
    據負責釋讀帛書 《戰國縱橫家書》的郭永秉博士介紹,這個故事在 《史記·趙世家》中也有記載,但主人公不叫 「觸言」,而是叫 「觸龍」。究竟是 《戰國策》對還是 《史記》對?  歷史上,不少學者對這個問題有過爭論,比如,清代大學者王念孫就認為,史記中的這個人名是正確的。 「看過 《戰國縱橫家書》後,就會知道王念孫的結論是對的,因為帛書上寫的也是『觸龍』。」
  • 太初有道:孔子和老子
    不,其實我哪裡是什麼聖人,我不過是因為孤兒出身,從小窮苦卑微,所以才學會了那麼多鄙賤的技藝,也通達了許多人情世故。真正的君子,是不會樣樣都會的。」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戰國之前,文化學術已經比較開放,到戰國時代就更加活躍了,有所謂「諸子百家」之說。孔子是「諸子」中的一子,「百家」中的一家。當時,比孔子年長二十多歲、資歷老見識多的還有老子,和儒家一樣影響較大的還有墨家。
  • 人生三觀是指什麼意思 人生三觀是指什麼意思啊
    很多人在交朋友時總是說「一定要三觀相同」。那究竟這人生三觀是指什麼意思呢?人生三觀指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三觀分別代表「對世界是怎樣的看法」「對人生、生命及其意義、目的等的看法」「對事物價值的判斷」。
  • 太上老君就是老子嗎?事實原來是這樣的
    老子就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次世化身。不僅在中國如此,在西方諸國亦是如此。自漢代道教盛行以來,道教就大力宣揚,所謂老子西出函谷關不知所蹤,其實是「入夷狄化胡」去了,而且讓他的弟子尹喜----就是那位讓老子為他寫下《道德經》五千言的函谷關令尹----化身為佛陀,教化西方諸國。
  • 想鑑古明今,那就讀讀《史記》
    《史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它保存、整理了自史前傳說的五帝時代到西漢中葉三千年間豐富的歷史資料,為中國歷史學奠定了基礎。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我們若要從原典上學習和研究中國歷史,就不能不讀《史記》。
  • 什麼叫三觀正常?什麼叫三觀扭曲?兩者之間區別又是什麼?
    那些傾向於做到的人,至少對做到的人保有尊敬的,就是三觀正常。記得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對送快遞來的人說謝謝,被同學嘲諷裝逼怎麼辦。誰會不知道應該對幫咱們的人說謝謝,服務員開門倒水,快遞員上門派件,如此種種,說句謝謝也是出於禮貌。
  • 什麼是無為而治,道究竟是什麼,「科學」才是真正闡釋老子的道
    老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的《道德經》上下五千言,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那麼到底什麼才是無為而治呢,作為現代人又該如何去理解老子的思想呢,以下從幾個方面去細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