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老子都是謀道之人,老子為我們留下了《道德經》,探索道追求道,孔子編纂《四書》《五經》並且在《論語》中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在《論語》中,孔子說過這樣一些話:「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這三句話的意思分別是說:「君子的道德有三項,我還沒有達到」;「聖人,我是看不到的了;只要看到君子,就可以了」;「這哪裡是仁,簡直可稱得上是聖了!連堯、舜都難以做到啊!」可見孔子是謙虛的,他從不以聖人自居,他是一位謀道之人。
另外,當孔子聽到大宰問子貢「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時,說過這樣一段話:「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這段話 在《論語·子罕》中,大意是說:「孔先生是聖人嗎?為什麼他有那麼多技藝呢?」「大宰真的了解我嗎?不,其實我哪裡是什麼聖人,我不過是因為孤兒出身,從小窮苦卑微,所以才學會了那麼多鄙賤的技藝,也通達了許多人情世故。真正的君子,是不會樣樣都會的。」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戰國之前,文化學術已經比較開放,到戰國時代就更加活躍了,有所謂「諸子百家」之說。孔子是「諸子」中的一子,「百家」中的一家。當時,比孔子年長二十多歲、資歷老見識多的還有老子,和儒家一樣影響較大的還有墨家。
墨子比孔子晚一些,但他的學派在戰國時代也是顯學,曾經很是風行。墨子繼承了孔子的一些思想,可他不像孔子那樣好古和中庸,他主張革新,平民意識比較強,提出了「尚賢」、「尚同」、「兼愛」、「非攻」、「非命」、「節用」等新觀點。墨子是公元前468年出生的,那時候孔子已經去世11年了。墨家在《論語》中沒有記載,在其他地方也很少出現。
據記載孔子和老子見面不止一次。孔子三十三歲那年去周天子的首都雒邑,即今天洛陽市王城一帶拜訪老子。當時老子正擔任周守藏室史官,就是周朝的文物、博物及圖書館館長。孔子年輕時就敬佩比自己年長許多的老子,曾經表示:「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能見到老子,孔子感到很榮幸,那時候他們還是有很多共同語言的,他們都有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都想在這個世界上發出自己的聲音,都有自己的學術學派。老子對孔子很關心,孔子也很樂意聽取老子的意見。
《論語》記載孔子回到魯國以後,對弟子讚嘆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另外,司馬遷也記述了孔子見過老子以後頗有收穫,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有這麼一句話:「孔子自周反於魯,弟子稍益進焉。」意思是說,孔子拜訪過老子以後弟子越來越多了。老子的教誨對孔子的私學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老子是對孔子一生產生很大影響的人物,是孔子拜訪學習過的最著名的老師。
孔子和老子的學說中,都提出了「道德」這個概念,不過這兩個「道德」涵義有所不同。《道德經》對「道」是這樣描述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老子的「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本體,是宇宙萬物的法則和規律。老子的「德」則是指依「道」而行,即符合規律、順應自然的思想和行為才可稱為「德」。可見,老子的「道德」就是依宇宙大道而行德。
而《論語》之「道」有時也指天道,更多的則是為人之道和為政之道。《論語》之「道」在不同場合有幾種不同的解釋,主要有兩種,第一種表示一定的人生觀、價值觀、政治主張或思想體系,主要是指「治國平天下」的「人道」和「政道」,即為人為政之道。如《論語·公冶長》「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又《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第二種表示天道、道理、道義、公道、公平、正義、秩序、行為準則和規範等意思。如《論語·公冶長》「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論語·泰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在《論語·裡仁》「朝聞道,夕死可矣」中,「道」既包含「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思想方針策略,還兼有更大意義上的天道、道義等意思。在《論語·衛靈公》中,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這裡的「道」也是兼有以上兩方面的意思。
《論語》中的「道德」主要還是指行政道的能力、思想品德,屬仁義道德之道德,是一種經世致用的倫理道德。
其實,在孔子思想深處還是比較崇敬老子的宇宙大「道德」的,不然的話,他見過老子之後怎麼會產生「其猶龍也」的感覺呢?老子的偉大和過人之處,不正是發現和闡述了「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的宇宙大「道」嗎?儘管孔子和老子見面的時候,老子的「道德」思想還沒有系統化,還沒有形成書面文字的《道德經》,但是他的「大道」思想給孔子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們倆人站的位置和角度不一樣,研究的範圍和領域也有所不同,雖然都提出了「道德」這個概念,其含義是有區別的。老子所講的道,可以說實際上就是老天的道上帝的道,只可惜老子在發現這個道並寫完《道德經》之後就出關去了,沒有進一步闡釋和發揚光大。後來發展起來的道教,雖然打著「道」的旗號,其教義卻和老子的《道德經》相去甚遠。
孔子是敬佩老子的,而且讚賞老子的宇宙大道。老子所講的道在孔子所編纂的儒家經典《五經》也有類似的意思體現,只不過名稱不同,老子稱其為「道」,《五經》中稱「天、天帝、上帝、天道」。
對此,孔子編纂的《詩經》和《尚書》中多有記述,例如《詩經·大雅》寫道:「天生烝民,有物有則」、「上帝臨女,無二爾心」,意思是說:上帝生下眾百姓,萬物一定有法則;上帝親自察看你們,千萬不要懷有二心。《尚書·泰誓》也寫道:「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意思是說:老天是萬物的父親,大地是萬物的母親,人是萬物中的靈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