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初有道:孔子和老子

2021-01-15 子君to君子

太初有道,感恩有你

孔子和老子都是謀道之人,老子為我們留下了《道德經》,探索道追求道,孔子編纂《四書》《五經》並且在《論語》中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在《論語》中,孔子說過這樣一些話:「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這三句話的意思分別是說:「君子的道德有三項,我還沒有達到」;「聖人,我是看不到的了;只要看到君子,就可以了」;「這哪裡是仁,簡直可稱得上是聖了!連堯、舜都難以做到啊!」可見孔子是謙虛的,他從不以聖人自居,他是一位謀道之人。

另外,當孔子聽到大宰問子貢「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時,說過這樣一段話:「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這段話 在《論語·子罕》中,大意是說:「孔先生是聖人嗎?為什麼他有那麼多技藝呢?」「大宰真的了解我嗎?不,其實我哪裡是什麼聖人,我不過是因為孤兒出身,從小窮苦卑微,所以才學會了那麼多鄙賤的技藝,也通達了許多人情世故。真正的君子,是不會樣樣都會的。」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戰國之前,文化學術已經比較開放,到戰國時代就更加活躍了,有所謂「諸子百家」之說。孔子是「諸子」中的一子,「百家」中的一家。當時,比孔子年長二十多歲、資歷老見識多的還有老子,和儒家一樣影響較大的還有墨家。

墨子比孔子晚一些,但他的學派在戰國時代也是顯學,曾經很是風行。墨子繼承了孔子的一些思想,可他不像孔子那樣好古和中庸,他主張革新,平民意識比較強,提出了「尚賢」、「尚同」、「兼愛」、「非攻」、「非命」、「節用」等新觀點。墨子是公元前468年出生的,那時候孔子已經去世11年了。墨家在《論語》中沒有記載,在其他地方也很少出現。

太初有道,感恩有你

據記載孔子和老子見面不止一次。孔子三十三歲那年去周天子的首都雒邑,即今天洛陽市王城一帶拜訪老子。當時老子正擔任周守藏室史官,就是周朝的文物、博物及圖書館館長。孔子年輕時就敬佩比自己年長許多的老子,曾經表示:「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能見到老子,孔子感到很榮幸,那時候他們還是有很多共同語言的,他們都有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都想在這個世界上發出自己的聲音,都有自己的學術學派。老子對孔子很關心,孔子也很樂意聽取老子的意見。

《論語》記載孔子回到魯國以後,對弟子讚嘆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另外,司馬遷也記述了孔子見過老子以後頗有收穫,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有這麼一句話:「孔子自周反於魯,弟子稍益進焉。」意思是說,孔子拜訪過老子以後弟子越來越多了。老子的教誨對孔子的私學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老子是對孔子一生產生很大影響的人物,是孔子拜訪學習過的最著名的老師。

孔子和老子的學說中,都提出了「道德」這個概念,不過這兩個「道德」涵義有所不同。《道德經》對「道」是這樣描述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老子的「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本體,是宇宙萬物的法則和規律。老子的「德」則是指依「道」而行,即符合規律、順應自然的思想和行為才可稱為「德」。可見,老子的「道德」就是依宇宙大道而行德。

而《論語》之「道」有時也指天道,更多的則是為人之道和為政之道。《論語》之「道」在不同場合有幾種不同的解釋,主要有兩種,第一種表示一定的人生觀、價值觀、政治主張或思想體系,主要是指「治國平天下」的「人道」和「政道」,即為人為政之道。如《論語·公冶長》「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又《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第二種表示天道、道理、道義、公道、公平、正義、秩序、行為準則和規範等意思。如《論語·公冶長》「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論語·泰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在《論語·裡仁》「朝聞道,夕死可矣」中,「道」既包含「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思想方針策略,還兼有更大意義上的天道、道義等意思。在《論語·衛靈公》中,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這裡的「道」也是兼有以上兩方面的意思。

《論語》中的「道德」主要還是指行政道的能力、思想品德,屬仁義道德之道德,是一種經世致用的倫理道德。

太初有道,感恩有你

其實,在孔子思想深處還是比較崇敬老子的宇宙大「道德」的,不然的話,他見過老子之後怎麼會產生「其猶龍也」的感覺呢?老子的偉大和過人之處,不正是發現和闡述了「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的宇宙大「道」嗎?儘管孔子和老子見面的時候,老子的「道德」思想還沒有系統化,還沒有形成書面文字的《道德經》,但是他的「大道」思想給孔子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們倆人站的位置和角度不一樣,研究的範圍和領域也有所不同,雖然都提出了「道德」這個概念,其含義是有區別的。老子所講的道,可以說實際上就是老天的道上帝的道,只可惜老子在發現這個道並寫完《道德經》之後就出關去了,沒有進一步闡釋和發揚光大。後來發展起來的道教,雖然打著「道」的旗號,其教義卻和老子的《道德經》相去甚遠。

孔子是敬佩老子的,而且讚賞老子的宇宙大道。老子所講的道在孔子所編纂的儒家經典《五經》也有類似的意思體現,只不過名稱不同,老子稱其為「道」,《五經》中稱「天、天帝、上帝、天道」。

對此,孔子編纂的《詩經》和《尚書》中多有記述,例如《詩經·大雅》寫道:「天生烝民,有物有則」、「上帝臨女,無二爾心」,意思是說:上帝生下眾百姓,萬物一定有法則;上帝親自察看你們,千萬不要懷有二心。《尚書·泰誓》也寫道:「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意思是說:老天是萬物的父親,大地是萬物的母親,人是萬物中的靈秀。

相關焦點

  • 孔子求道於老子,何為道?
    孔子求道於老子,何為道?文/棍掃山河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當時社會上學識最淵博的學者之一,受到後人的敬仰,並被後人尊為「孔聖人」。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問道與老子,在老子的指點下悟的生命的真諦,從此專心研究學問,造福於人。
  •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是老子和孔子的理想,也是他們的差異
    最早提出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人,大約是老子,然後就是孔子。老子見周室衰微、天下混亂,提出他的著名觀點:讓世界回到原始社會吧,那時候「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比老子年輕幾十歲的孔子不久後也提出了自己的理想:讓世界回到周公輔成王的時期吧,用周公的制度把社會建設成「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狀態。老子和孔子,二位聖人的目標完全一致——建設一個極度和諧、安定的中國社會。
  • 同時在世的三大聖人: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到底發生了什麼?
    蘇格拉底,柏拉圖奠定了西方研究人與物(科學)關係的傳統,釋迦牟尼系統地發揚了人與神(宗教)關係的傳統,而東方的孔子老子則系統地開創了研究人與人(道德)關係的傳統。思想與文明,和氣候、經濟、自然、環境一樣,有周期性。道教為什麼說老子化胡,就是因為佛教與老子的道德經同出一轍,有太多相似的道理。
  •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孔子問道解迷惑,老子出關名流傳!
    中國的民間文化積澱豐厚,不僅有豐富的民間故事,還有美麗的神話、動人的仙話,老子的神話、仙話就不少。 孔子向老子求教孔子很造虛好學,當時老於名聲很大,孔子決定去拜見老子,向他請教禮的問題。於是孔子一路風塵僕僕地從魯國山東曲阜來到周王都洛陽。那天老子剛洗了頭,正在晾頭髮。孔子一踏進門就被眼前的情景弄傻了,只看見老子披著長長的散發,理風而立,微微抬頭,雙目似閉又似開著,面上似笑又不笑,神情似醒又非醒。樹葉飄過,不動聲色;風吹拂臉,聲色不動,就像一株枯樹挺立在那兒!孔子心裡打了個問號:這就是當代最有名望的大思想家、大學問家老子?怎麼會這個樣子啊,像個枯木?
  • 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基本同時在世,這是蹊蹺嗎?三人誰貢獻大?
    蘇格拉底,柏拉圖奠定了西方研究人與物(科學)關係的傳統,釋迦牟尼系統地發揚了人與神(宗教)關係的傳統,而東方的孔子老子則系統地開創了研究人與人(道德)關係的傳統。思想與文明,和氣候、經濟、自然、環境一樣,有周期性。道教為什麼說老子化胡,就是因為佛教與老子的道德經同出一轍,有太多相似的道理。
  • 水的哲學,老子與孔子是如何評價水的?
    孔子多次「水呀水呀」得讚嘆水,水有什麼好讚嘆呢?孟子回答他:「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孟子說水從源頭滾滾流出來,不論白天黑夜源源不斷,不見停歇。它流到坑窪地帶,就慢慢積攢成水坑、池塘、湖泊,等湖泊中水滿便又繼續往下遊流去,最終匯入大海。
  • 基督《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
    這道太初與神同在。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約翰福音 1:1-5 和合本)經文解釋在《約翰福音》的剛開始約翰以「道」作為福音書之始,但並沒有立刻指出「道」是誰或是什麼。
  • 莊子的名句,孔子的名句,老子的名句,富有哲理,值得細品!
    各位詩友們,大家好,這篇文章的主題是莊子,孔子,老子的名句,希望大家喜歡,閒話不多說,直奔主題吧!一、莊子1、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譯文:人生在世,就像白色駿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一樣,忽然就過去了。
  • 到底是先有公雞還是先有母雞,老子和《聖經》早已告訴我們了
    到底是先有公雞還是先有母雞,老子和《聖經》早已告訴我們了先有公雞還是先有母雞,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問題由來已久,人們爭論不休。有人說:」沒有蛋,哪來的雞,「有人說:」沒有雞,哪來的蛋。「有人說:」先有雞,「有人說:」先有蛋「。到底是怎麼回事?
  • 老子解釋日環蝕
    孔子訪道 老子論道篇老子:「聽說你十分喜愛周禮,為什麼呢?」
  • 真·老子天下第一,兩千年前就道出宇宙真相,孔子都服他
    現在有很多人會有一句口頭禪,叫「老子天下第一」。聽起來十分的狂傲自滿,好像自己的才能無人能出其右。那麼這句話究竟是怎麼來的呢?沒錯,就是「老子天下第一」中的老子。老子姓李名耳,為什麼是「老子」而不是「李子」呢,這是因為古時候「李」和「老」同音,所以稱作「老子」。老子為什麼天下第一呢,因為這位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聰慧過人,其創立的道家學派獨樹一幟,在唐朝更是被皇帝追認為李姓始祖。
  • 孔子作為聖人為何被兩小兒辯日難倒,為何中國自然科學停滯兩千年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而早晚涼中午熱是由於太陽光照射轉到地球背面去了,而地球本身溫度很低,所以造成涼熱的差距,和距離也無關係。這則故事是出自《列子》,列子雖然遠沒有孔子有名,可是列子借這則故事來諷刺孔子,其實是想說:孔子你作為聖人卻連小孩子的問題都解決不了。孔子在教育弟子時是要他們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可是孔子卻是六合之外存而不論。
  • 老莊之學,老子和《老子》,《老子》的政治思想
    老莊之學,指《老子》和《莊子》的學說。這兩本書都把「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所以歷史上稱這一學派為「道家」。後來的道教、道士、道學,都受道家思想的影響。玄學家也奉《老子》《莊子》為經典。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在漢代,博學的司馬遷已經弄不清他是誰了。
  • 中華文化與聖經淺談之耶穌與老子
    然而,耶穌與老子,兩個不同時代的人,他們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呢?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回到過去,來到函谷關與伯利恆身臨其境,那會是怎樣呢?老子的道老子在《道德經》中,開篇說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譯文∶「道是可以道出來的,但不是尋常之道;道的名字也是可以叫出的,但不是尋常的名字。」
  • 太上老君就是老子嗎?事實原來是這樣的
    在很多神話作品和相關影視劇中,太上老君的形象給我們留下一個這樣的印象:太上老君就是修道成仙的老子,而且在天庭秩序中是作為玉皇大帝的屬下存在的。《封神演義》裡甚至還提到他有個師傅叫「鴻鈞老祖」。其實,翻一番道教經典就會發現,這裡邊有不少認識誤區。
  • 老子的三觀是什麼?|楊鵬評點史記人物
    有三個材料能夠讓我們知道老子生活的時間:一是《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二是《史記·孔子世家》,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是《禮記·曾子問》,裡面記載孔子去見老子的時候,遇到一次日食。這三個材料、尤其是結合天文學界關於古代日食時間的研究,我們可以判斷孔子第一次見老子的時間大約是公元前 518 年4月9號這一天。這個時間孔子34歲。老子已經很老了,牙齒掉光了,大約不小於70歲。
  • 範仲淹《嶽陽樓記》與老子《道德經》的淵源
    範仲淹,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學家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名篇《嶽陽樓記》,借作記之機,規勸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記敘、寫景、抒情、議論為一體,動靜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為雜記中的創新,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 外星人疑似潛伏地球五千年;孔子、老子、鬼谷子,李白等都可能是
    補天=給大氣層加厚,並彌補臭氧層,使得地球生命免受流星和紫外線的傷害。使用基因技術,創造了地球上的各種生命,其中一個物種進化成了人。經過蚩尤和女媧的改造,地球環境越來越適合生命生存,在地球上的生存外星人,也越來越多,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在蚩尤和黃帝的時代,地球上的外星人發生了分裂,兩派大戰。黃帝得到了母星的支持,母星派遣九天玄女助陣,一舉擊敗了蚩尤派別。
  • 道家的興起|老子、莊子,誰是道家的創始人?
    原因可能在於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列傳》記載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的緣故。 但也有些學者認為,道家起自於對儒墨等學派的反動。根據這個意見,道家學派必然興起於孔子、墨子之後。但據《史記》的記載,老子與孔子是同時代人,且年長於孔子。孔子曾赴周向老子問禮。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在這裡,結合下文關於人之道的語境,損和補是可以置換成懲罰和補償相關意義的。天道對於老子來說,就是超越性的自然,而不是人格化的神。因此,把老子關於自然的描述,解讀成懲罰和補償的相關涵義,不免顯得和老子的自然理念有悖。以此為軸點,我們就間接消解了《道德經》裡這句話是關於道德勸誡解讀的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