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王利營,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老莊之學。
老莊之學,指《老子》和《莊子》的學說。這兩本書都把「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所以歷史上稱這一學派為「道家」。後來的道教、道士、道學,都受道家思想的影響。玄學家也奉《老子》《莊子》為經典。
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在漢代,博學的司馬遷已經弄不清他是誰了。他舉出三個人,其中第一個是孔丘曾經問過禮的周守藏史老聃,又叫李耳,春秋時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東)厲鄉曲仁裡人。後來,學術界多數人認為老子就是這個李耳老聃。現存的《老子》一書,又叫《道德經》,成書於何時,也有許多爭議。一般認為它是戰國中期老子後學的作品,可以認為保存了春秋後期的老子的基本思想。《老子》一書五千言,是以詩歌形式寫成的,語言精闢、思想深刻,對後代產生深遠的影響。據《光明日報》1987年9月29日報導,美籍華人、農學博士秦維聰(原河南鹿色人)發起成立「李耳紀念獎學金」,他每年寄回1000美元,用來獎勵在當年高考中成績突出。品學兼優的10名應屆高中畢業生和有關的優秀教師。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極端混亂。許多思想家都提出治理社會的方案,形成了各種學派。這些學派互相爭論,就是著名的「百家爭鳴」。《老子》一書也是在爭鳴中產生的,並在爭鳴中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儒家提出仁義原則,認為恢復禮制就能穩定社會。《老子》認為那樣不行。實行禮制,不管你心裡是否願意,表面上都要按禮制行動。這樣強調了表面的形式,內心的忠信觀念就淡薄了,這是導致社會混亂的最根本的原因。孔子講「禮以行義」,所以,《老子》認為也必須拋棄儒家的仁義原則。
法家主張建立法律制度,按系統的法制來治理社會,遵令守法的受獎,違令犯法的受罰。大家都守法,社會就安定了。《老子》認為,法律條令越詳細越明確,盜賊也就越多。因為社會極其複雜,不可能規定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要符合什麼標準。如果只靠法令組織社會活動,必然有許多漏洞可鑽,那麼鑽漏洞的盜賊就會多起來。應該說這是對法家不重視思想教育的批評。但是沒有法制,或法制不健全卻是中國歷來存在的弊端,與外國相比較以後,這種弊端就更加明顯了。墨家提出「尚賢」的主張。
什麼叫尚賢呢?尚是崇尚、推崇的意思。尚賢就相當於現在表彰先進人物,提高模範人物的社會地位。為人民樹立好的榜樣。人民爭著學習先進,社會風氣就變好了。所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正是這個意思。但是,《老子》認為這也不行。因為人民都想當模範,這就產生競爭,競爭就會導致勝利和失敗的分化。這也是社會混亂的原因。所以,它認為還是不尚賢的好,大家都彼此彼此,吃大鍋飯,也就不爭了。大家都不爭,社會不就安定了嗎?儒墨兩家都推崇聖人,認為聖人有很高的智慧,能夠給人民帶來好處。他們都盼望這樣的「救星」來為人民賜福。《老子》不以為然,它認為如果沒有聖人及其智慧,那麼老百姓會得到更多的好處。
這也不行,那也不對,那麼,《老子》提出什麼好方案呢?它首先分析社會混亂的原因。按照禮制把人們分為君臣等級,在上面的君主,欲望很多,要收很多稅,要辦很多事業,要大有作為。而在下面的人民就很困難,自己吃不飽,還要拿很多東西奉獻給養尊處優的富足的貴族。這就使富者更富、貧者更貧,這是不合理的,也就是不合天道的。它認為天道是永遠合理的,所以符合天道就是合理的。天道是富足的人家要將吃不完的多餘的東西分送給吃不飽的貧苦人家。總之,在上頭的欲望太多,總想創什麼大事業,給人民帶來困難,是社會不安定的主要原因。用現代說法,就是統治者的壓迫剝削是社會茅店的主要根源。另一原因是社會發展,技術提高、科學發達,使人民有了智慧,也有了競爭意識,這也是社會示安定的原因。
根據上面的兩大原因,《老子》提出治理社會的萬案,首先要統治者無欲無為,沒有欲望,也不想有什麼作為,不要去剝削和壓迫人民,讓人民自然生活。其次要人民無欲不爭,沒有追求、不去競爭。如何牙能使人民無欲不爭呢?《老子》的辦法多褥很。一是「小國寡民」。要人民分散定居,形成許多小國家,人民也很少,只許在那一小塊土地上生活。不與鄰國串聯,即使雞叫狗吠的聲音都聽得見,人民到老死也不互相來往。
只要不串連,那就好管理了,也沒有那麼多複雜事。二是愚民政策。《老子》認為人民不好管理,就由於他們知道的東西太多了。所以古代善於管理人民的統治者,不是讓人民明白許多道理,而是使人民愚蠢。怎麼能使他們愚蠢呢?不讓他們使用先進的工具,不許他們遷移到遠處去,以防止他們開闊眼界,也不給他們學習文化的機會,把好東西藏起來,不證他們看見,他們就不會產生追求這些東西的欲望。這樣就可以使人民不亂想,使他們稀魚糊塗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