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莊之學,老子和《老子》,《老子》的政治思想

2020-12-04 王利營聊一聊

大家好,我是王利營,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老莊之學。

老莊之學,指《老子》和《莊子》的學說。這兩本書都把「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所以歷史上稱這一學派為「道家」。後來的道教、道士、道學,都受道家思想的影響。玄學家也奉《老子》《莊子》為經典。

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在漢代,博學的司馬遷已經弄不清他是誰了。他舉出三個人,其中第一個是孔丘曾經問過禮的周守藏史老聃,又叫李耳,春秋時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東)厲鄉曲仁裡人。後來,學術界多數人認為老子就是這個李耳老聃。現存的《老子》一書,又叫《道德經》,成書於何時,也有許多爭議。一般認為它是戰國中期老子後學的作品,可以認為保存了春秋後期的老子的基本思想。《老子》一書五千言,是以詩歌形式寫成的,語言精闢、思想深刻,對後代產生深遠的影響。據《光明日報》1987年9月29日報導,美籍華人、農學博士秦維聰(原河南鹿色人)發起成立「李耳紀念獎學金」,他每年寄回1000美元,用來獎勵在當年高考中成績突出。品學兼優的10名應屆高中畢業生和有關的優秀教師。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極端混亂。許多思想家都提出治理社會的方案,形成了各種學派。這些學派互相爭論,就是著名的「百家爭鳴」。《老子》一書也是在爭鳴中產生的,並在爭鳴中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儒家提出仁義原則,認為恢復禮制就能穩定社會。《老子》認為那樣不行。實行禮制,不管你心裡是否願意,表面上都要按禮制行動。這樣強調了表面的形式,內心的忠信觀念就淡薄了,這是導致社會混亂的最根本的原因。孔子講「禮以行義」,所以,《老子》認為也必須拋棄儒家的仁義原則。

法家主張建立法律制度,按系統的法制來治理社會,遵令守法的受獎,違令犯法的受罰。大家都守法,社會就安定了。《老子》認為,法律條令越詳細越明確,盜賊也就越多。因為社會極其複雜,不可能規定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要符合什麼標準。如果只靠法令組織社會活動,必然有許多漏洞可鑽,那麼鑽漏洞的盜賊就會多起來。應該說這是對法家不重視思想教育的批評。但是沒有法制,或法制不健全卻是中國歷來存在的弊端,與外國相比較以後,這種弊端就更加明顯了。墨家提出「尚賢」的主張。

什麼叫尚賢呢?尚是崇尚、推崇的意思。尚賢就相當於現在表彰先進人物,提高模範人物的社會地位。為人民樹立好的榜樣。人民爭著學習先進,社會風氣就變好了。所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正是這個意思。但是,《老子》認為這也不行。因為人民都想當模範,這就產生競爭,競爭就會導致勝利和失敗的分化。這也是社會混亂的原因。所以,它認為還是不尚賢的好,大家都彼此彼此,吃大鍋飯,也就不爭了。大家都不爭,社會不就安定了嗎?儒墨兩家都推崇聖人,認為聖人有很高的智慧,能夠給人民帶來好處。他們都盼望這樣的「救星」來為人民賜福。《老子》不以為然,它認為如果沒有聖人及其智慧,那麼老百姓會得到更多的好處。

這也不行,那也不對,那麼,《老子》提出什麼好方案呢?它首先分析社會混亂的原因。按照禮制把人們分為君臣等級,在上面的君主,欲望很多,要收很多稅,要辦很多事業,要大有作為。而在下面的人民就很困難,自己吃不飽,還要拿很多東西奉獻給養尊處優的富足的貴族。這就使富者更富、貧者更貧,這是不合理的,也就是不合天道的。它認為天道是永遠合理的,所以符合天道就是合理的。天道是富足的人家要將吃不完的多餘的東西分送給吃不飽的貧苦人家。總之,在上頭的欲望太多,總想創什麼大事業,給人民帶來困難,是社會不安定的主要原因。用現代說法,就是統治者的壓迫剝削是社會茅店的主要根源。另一原因是社會發展,技術提高、科學發達,使人民有了智慧,也有了競爭意識,這也是社會示安定的原因。

根據上面的兩大原因,《老子》提出治理社會的萬案,首先要統治者無欲無為,沒有欲望,也不想有什麼作為,不要去剝削和壓迫人民,讓人民自然生活。其次要人民無欲不爭,沒有追求、不去競爭。如何牙能使人民無欲不爭呢?《老子》的辦法多褥很。一是「小國寡民」。要人民分散定居,形成許多小國家,人民也很少,只許在那一小塊土地上生活。不與鄰國串聯,即使雞叫狗吠的聲音都聽得見,人民到老死也不互相來往。

只要不串連,那就好管理了,也沒有那麼多複雜事。二是愚民政策。《老子》認為人民不好管理,就由於他們知道的東西太多了。所以古代善於管理人民的統治者,不是讓人民明白許多道理,而是使人民愚蠢。怎麼能使他們愚蠢呢?不讓他們使用先進的工具,不許他們遷移到遠處去,以防止他們開闊眼界,也不給他們學習文化的機會,把好東西藏起來,不證他們看見,他們就不會產生追求這些東西的欲望。這樣就可以使人民不亂想,使他們稀魚糊塗地活著。

相關焦點

  • 《<老子>新說——馬王堆帛書老子賞讀》
    漢磚石像中老子形象 就在老子牽著青牛正要從函谷關西去歸隱,等待鎮守關卡的守衛盤查之時,老子與守衛之間的一段對話將註定對後世思想產生深遠的影響。
  • 最接近老子思想真相的《道德經》是《郭店楚簡·老子》甲骨文版
    老子《道德經》現在可見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郭店楚墓竹簡》中的《老子》篇章,此甲骨文版本最為原始、古樸,也是最接近老子思想的,在內容、章節順序上與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等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與現在的通行本差別更大,可以斷定現在的通行本是經過了不同朝代不少人的增刪修改之後形成的版本,已經失去了原本含義,其實與老子已經沒有多大關係了
  • 老子天下第一?老子願意?道家始祖「老子」之名,到底作何解釋
    老子為中華人文之始祖!「道」思想的開啟者,華夏民族最為偉大的思想導師!歷朝歷代追求高遠深邃思想、嚮往聖賢禮樂文化的燈塔!更是我們無法逾越的歷史巨人、思想界的泰山北鬥!·言歸正傳,下面快看君整理總結了有關「老子」得名的三個權威解釋,供大家參考。也順便從老子的名字的求證過程中,了解一下這位中華思想偉人的絢爛一生。
  • 走進老子故裡,聽老子講《道德經》(一)
    在河南鹿邑縣城東5公裡有在河南鹿邑縣城東5公裡有個太清宮鎮,這裡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道教鼻祖老子的誕生地。歷史上有名的《道德經》就是老子在此悟道撰寫而成的。踏著歷史的古蹟,尋找老子思想的真諦。三清大殿裡的三尊塑像玉清原始大尊、上清雲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他們分別代表了老子在天地形成不同的時期的三個化身。告誡人們「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聖母殿。公元666年,李淵認老子之母為祖宗;公元684年,武則天尊李母為先天太后。遊人焚香膜拜,以表孝道。
  • 司馬遷政治思想是屬於儒家還是道家?
    綜合分析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流露和反映,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思想既不屬於道家,也不屬於儒家,但對儒、道二家都有所繼承和吸收,從而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政治思想體系。先說司馬遷與道家。道家,從歷史的意義說,稱為「老學」;從時代的意義說,稱為「黃老」;從學術的意義說,稱為「道家」。我們首先要弄清楚道家的演變。在先秦時的道家,其代表者是老子、莊子。
  • 老莊思想有什麼不同
    簡單來說,老子關注天下,莊子關注個人;老子是救世哲學,莊子是心性哲學;老子希望建設文明的社會,莊子希望樹立自由的心靈。老莊之不同,從文本上也能至少發現三處:首先,拯救社會還是拯救個人?老子撰寫《道德經》著力於拯救社會,認為明白天道的人越多越好。所以,老子說:「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
  • 太初有道:孔子和老子
    太初有道,感恩有你孔子和老子都是謀道之人,老子為我們留下了《道德經》,探索道追求道,孔子編纂《四書》《五經》並且在《論語》中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老子的「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本體,是宇宙萬物的法則和規律。老子的「德」則是指依「道」而行,即符合規律、順應自然的思想和行為才可稱為「德」。可見,老子的「道德」就是依宇宙大道而行德。而《論語》之「道」有時也指天道,更多的則是為人之道和為政之道。
  • 尚建飛 |錢穆解讀老莊思想的「思想線索」
    從「思想線索」的角度來看,「真」「樸」被錢穆確定為老莊之道與老莊人性論之間的過渡環節,同時「神」「德」又成為錢穆揭示老莊人性論的專門術語。反觀「思想線索」的邏輯推演,由「道」向莊子之「神」、老子之「德」的轉化,也正是老莊立足於宇宙論建構其社會人生理論的過程。換句話來說,在澄清「神」「德」的人性論內涵之後,錢穆接著將要揭示出老莊的社會人生理論,而且焦點就集中在老莊的聖人、真人人格形象及其德性論。    如上所述,錢穆指出莊子的「道」意味著「天道」,其在政治實踐領域體現為崇尚個體自行其是、輕視教化和法度,但是卻並未否定或取消君主的存在。
  • 從「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解讀老子的思想
    「大道被放棄了,出現了所謂的仁義;聰明的智慧出現了,與之相對的虛偽狡詐也隨之出現;家庭關係不和睦了,才能彰顯出父慈子孝的重要;國家動蕩不安了,這才出現了所謂的忠臣。」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個相互辯證的問題,這些問題之間不僅有對立的矛盾,同時也存在統一的關係。
  • 45帛書《老子》第一章 老子不玩「捉迷藏」
    (第25章)】老子後來留下了一本書(對於這本書 是否是出自老子 還是後人的整理,我們一時間難以定論,我們只是從常規意義上 說這是老子的),裡面記述了他的思想,這本書的名字就被後人稱之為《老子》,也叫《道德經》。在中華民族眾多的的經典中,《老子》被譽為萬經之王,可見其備受推崇的程度。
  • 道家的興起|老子、莊子,誰是道家的創始人?
    先秦道家學派是由老子創立,或者道家學派以老子為宗。《莊子·天下篇》中說:「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老子也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 帛書《老子》被破譯:還原一個科學有為的老子
    一書作者肖鋼(左)做客「青少年國學大講堂」,講述《不一樣的老子》。中國青年網記者 陳宇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18日電 (記者 周圍圍) 一提及老子,稍有點國學基礎的人都會自然地聯想到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以至於中國歷史上的統治者和社會名流一度將「無為」視為圭臬,將老子和「無為」劃上等號。  「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人們誤讀了老子。」
  • 專家釋讀馬王堆帛書:「老子」思想疑遭篡改
    這套書將匯聚復旦專家做的釋文和注釋,以及湖南省博物館提供的全套帛書高清彩照,不少資料都是首次公開。  ■哲學  帛書《老子》與今本《老子》有差異  馬王堆帛書對國人了解中國古代思想有何價值呢?擔任該書主編的著名古文字學家、復旦大學教授裘錫圭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
  • 海德格爾對《老子》的現象學與存在論解讀
    這一現象似乎開啟了中國學者對於老子與海德格爾思想比較的興趣及信心。事實上,對老子思想的解讀歷史上本身就經歷了幾個階段,老子的道、有無等觀念原本包含著濃厚的宇宙生成論、辯證論意味。晚近西學東漸以來又普遍接受了對老子的本體論解讀。而海德格爾之後則開啟了現象學和存在論式的理解方式,這集中體現於對於老子「道」之「有」「無」和海德格爾存在與虛無的關係的相互詮釋。
  • 老子《道德經》:德語世界最熱的中國典籍
    老子學說在進入德語國家學術界之初並未引起學者們的太多關注,對老子及其學說的介紹主要散見於德語學者們所著哲學書籍的中國部分,如語言學家約翰·法布茨斯在《學識通史概論》中描述了道家思想在中國哲學中的重要性。康德在1794年發表的《萬物的終結》中也提及老子的思想。
  • 老莊思想與道家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三分暖意說生活,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老莊思想與道家的介紹。老子與道家道家形成於先秦時期,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所以其學說又稱「老莊思想」。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所以其學派稱為「道家」。
  • 《老子》是怎樣被後人誤讀的?
    本文作者在此基礎上,以錢鍾書等著述為據,擇取《老子》的「一切可疑之處」,也提醒了我們另一個不該迴避的現實問題——後人讀經,十分容易滑入賦魅的極端,結果便是令名言泛化、雞湯化的誤讀和誤用。那麼,有哪些「疑點」可供反思?
  • 郭齊勇:老莊之道論及其異同
    老莊"道"範疇的基本涵義及"道論"之基本架構是相同或相近的,但有不同的偏重。相比較而言,老子道論更富有原創性,更為簡約,莊子的自由精神的境界論更為圓熟與活潑。道遍在於每一物的思想是宋儒"理一分殊"的濫觴。
  • 老莊思想
    華夏族,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士,今河南鹿邑縣,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逝世於公元前471年,是道家思想的創始人。      莊子,姓庒,名周,戰國時期,蒙人,是不是宋國的還有待考證,今安微一帶。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 從《道德經》中看老子的宇宙觀、本體論和辯證法
    老子的《道德經》是先秦道家學說的集大成之著作。是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哲學思想的重要典籍之一。他以精煉的語言體現了宇宙觀,本體論,辯證法等諸多哲學思想內容。宇宙觀方面,老子用「道」這個哲學主體看成是萬物本源,把「道」看成人和天共同的終極根據。在老子的哲學中,「道」既是宇宙論的範疇,又是一個本體論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