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政治思想是屬於儒家還是道家?

2020-12-04 曉盡春風顧

從《史記》中看出,他對儒、道二家的推崇比比皆是,如果單純地從某一方面摘取資料,證明其說,他是道家亦是儒家,這是長期以來形成他的政治思想是屬於道家還是儒家之爭的根源,小編本次就來解析一下司馬遷。

綜合分析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流露和反映,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思想既不屬於道家,也不屬於儒家,但對儒、道二家都有所繼承和吸收,從而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政治思想體系。先說司馬遷與道家。道家,從歷史的意義說,稱為「老學」;從時代的意義說,稱為「黃老」;從學術的意義說,稱為「道家」。我們首先要弄清楚道家的演變。在先秦時的道家,其代表者是老子、莊子。

其思想核心是:「老子修道德,其學以無為自隱無名為務」;「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而莊子「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散道德,放論,要亦歸之自然。」這時的道家是狹義的道學,其要是取法自然,無為而治。其中老子亦談自然無為,亦談政治:而莊子只談自然無為,不談政治。到了漢初,道家學說成了治政的主導思想,稱之為「黃老道學」。

這種黃老道學,因推崇黃帝和老子而得名,其內核是老子的清靜無為但就其全部內容來說,則是吸取了其他各種學說中有益於治的成分,成為一種以道家為主體,兼容並包的「新道學」,其代表之言要算是可能作於漢景帝末、漢武帝即位初的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其中說:「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

這種新道學由老子的清靜無為轉而強調因循為用,無所不為,採百家之長以經世致用、治國安邦。對於治政,比老莊道學更具有積極的意義。那麼,司馬遷對這兩種道學的態度是什麼呢?可以說,他都是比較贊成的。但推崇的程度則於新道學勝於老莊道學。對於新道學,司馬遷對漢初實行黃老政治的高祖、惠帝、高后文帝、景帝都十分稱道;對積極推行黃老政治的漢初輔臣蕭何、曹參陳平、張良以及漢武帝時的汲黯等都極為讚賞,流露出敬仰之情。

漢興七十餘年中實行黃老政治所取得的政績,在《平準書》等篇中嘖嘖稱讚,認為是國家無事,人給家足,財貨豐餘,等等。而對先秦時的老莊道學,司馬遷取其積極的一面,批判其消極的一面。他在《曹相國世家》《伯夷列傳》《管晏列傳》《扁鵲蒼公列傳》《酷吏列傳》《劉敬叔孫通列傳》等篇中引用老子之言或是運用老子道學之精神來評論世事人物;在《齊卓惠王世家》《魏世家》《五帝本紀》

《韓長孺列傳》《準南衡山列傳》《張儀列傳》《孟嘗君列傳》《齊太公世家》《儒林列傳》等篇中比較重視自然、客觀、地理的力量,有時甚至認為這種力量是不可抗拒的,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對一些有悖於老子之道的思想進行一定程度的抨擊,如對漢武帝的多欲政治,對方土迷信神仙之說

對「天雨粟,馬生角」、「罪地脈」、「天亡我」,「昆倉之體泉瑤臺」等,都是持批判態度的。對先秦老子道學中的消極成分,司馬遷給予嚴厲的批評。在《貨殖列傳》中,他開宗明義地說:「《老子》日:『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為務,挽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對老子的這種小國寡民、「孤島」而治的消極治世的論調,他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綜上可見,司馬遷對道學,有繼承吸取,有批判,其繼承的成分多,批判的成分少。於先秦道學與漢初道學,尤其推崇漢初道學。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甚至清代的考據學都曾經自我標榜是儒家的繼承人,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仁義很好理解,為人不仁枉為人,而為君不仁枉為君。
  • 都是道家,魏晉玄學的老莊思想和漢初黃老思想有何不同?
    這在一定程度上還限制了君權的發展,所以後來漢武帝選擇了更能神化君權的儒家思想。漢初的黃老之說,並不是一切都不去做的,實際上道家的黃老之說是能夠隨著事物改變而改變的,有點類似現在的實事求是。它根據時事變化來理解事物現在的面貌,而不是一味的保守。黃老之說本身就有集眾家之長的味道。
  • 儒家哲學思想與中醫學的關係
    但經孔子整理的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卻是儒家的經典,後世也以孔子為儒家宗師。儒家在漢初之前只是諸子百家中之一,並不佔統治地位。漢初統治者的治世哲學崇尚黃老哲學,信奉自然無為,這和秦朝暴政有一定的關係,漢高祖劉邦說,天下苦秦久已,故漢初統治者以道家老子的無為哲學治世。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散養天下子民,無為而治。
  • 「內聖外王」的說法出自《莊子》,為何會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1956年,熊十力於《原儒》中,明確地指出「儒學總包內聖外王」,更加明確地指出「內聖外王」 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內聖外王」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儒家關於人格理想和政治理念的基本命題,這在學術界上並沒有太大爭議。
  • 墨家——與儒家、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
    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諸子百家之一,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墨家被古代大家認為是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響。法家代表韓非子稱其和儒家為「世之顯學」,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墨子)」等語,證明了墨家思想曾經在中國的輝煌。楊墨本是硬幣的兩個面,故楊墨互補,然古往今來人們都以孟子「距楊墨」的一般思維方式評價楊墨,這是有失公允的。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
  • 道家思想學說,它是我們心靈與精神,最後的庇護所與棲息地!
    道家思想上一期,梓馨已經和大家大概的了解了一下儒家思想,今天梓馨就來告訴大家什麼是道家思想?這樣的政治思想一定程度上貫穿了中國社會進程的始終,譬如西漢初年棄法家而用「黃老」,倡導與民休息進而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社會政治經濟。因此,在中國政治中有「外儒內道」的說法。
  • 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現代思考
    司馬遷曾對他有所評價:「叔孫通希世度量,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可見他的法家思想滲透被世人認可,成為後世儒家的經典了。 比它稍晚的董仲舒儘管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但操作上卻汲取了法家與道家的經驗,客觀上促成了儒法道歷史上第一次結合,儘管有的方面只是簡單的嫁接。
  • 道家:「老莊思想」與「黃老思想」師出同門,為何還要分門別述?
    道家思想最早追溯可以到上古時期。春秋時,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後來演變出了莊子學派和黃老學派。究其根本,二者師出同門,卻為何又要另當別論呢?他們的思想宗旨是貴因、重生;貴無為、任自然;貴清、貴虛。其思想傾向基本上是反儒非墨的。
  • 為何說儒家進取而道家無為?一文看懂儒道人生哲學的不同
    相較於西方追問宇宙起源和物的問題,中國哲學更重視人的問題,無論儒家道家還是墨家,無不把人的價值的問題放在首位,所以,一部中國哲學史其實就是關於人生的哲學史。人需要追問的問題太多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人如何處理與宇宙與人與自我的關係?人是否自由?人能否突破命運的限制?如何面對不可避免的死亡?
  • 儒家經典思想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們各自為新興的地主階級設計了一套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治國方案,為秦漢以後社會治國思想的選擇奠定了基礎。圍繞這個問題而進行的思想交鋒,儒、法兩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們旗鼓相當,針鋒相對,英者雲集,皆為顯學。另外還有墨家、道家、陰陽家、兵家等等學派,可謂學派林立,學術與言論的開明為儒家思想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 論儒家和道家有哪些不同?但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國家統一
    論儒家和道家有哪些不同?但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國家統一老子,說到老子的話,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們在學習語文和歷史的時候都有提到過。老子對於政治方面的事情也是非常的有研究的。老子和孔子其實他們兩個有很多的共同之處的,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並且他們兩個是出生在同一個時期的,他們兩個人都是非常有名的思想家,也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交流,可以說也是一段非常有名的歷史佳話。他們兩個有非常多的共同語言,交流起來也不費勁,孔子他稱老子為老師,兩個人真的是非常好的師生關係。
  • 道家哲學是中國哲學的根基嗎?
    另外一個就是道家衍生出來的道教在民眾中影響廣大,有群眾基礎。這個大概也是魯迅先生的意思。我不用根基說,我還是尊重陳鼓應先生提出的道家主幹說,要給陳先生的觀點作一個具體的論證。不能說是總體的,總體的,儒家也不能接受,好像也不完全對,不確切。
  • 道家價值觀:入世思想體現為政治觀 出世為人生觀
    這一進一退反映了道家各學派價值觀體系的共通結構。就道家思想學說而言,入世思想體現為政治價值觀,出世思想體現為人生價值觀,而政治價值觀和人生價值觀的形上根據在於道氣論。基於此,我們以「價值實現」為核心,從道氣論、政治價值觀、人生價值觀三個方面深入探討道家價值觀體系的變遷。  老子作為道家學派的開創者,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的價值觀體系。
  • 多重維度中的儒家仁愛思想
    我們知道,梁啓超和孫中山在不同場合的表述有很大的差異,從此一點便可看出,即使梁啓超和孫中山對於中國人公私觀念的認知各有其文獻和事實上的依據,但基於不同的政治訴求,他們對於同一問題的認識截然相反。  相較於墨家、道家等思想傳統,儒家的價值在近代中國受到的爭議最大,墨家和道家經常被視為是符合現代中國社會需要的「進步」因素。
  • 老莊的儒家思想是想表達什麼情感呢?
    從文藝的形成與發展影響看,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比儒家更為深刻。大體來說,儒家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文學藝術的社會功用,文學藝術與現實關係的外部規律方面;而道家的影響則主要集中在文學藝術的內部規律中,如風格的形成、美學的特徵與審美的傾向等方面。
  • 「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出世的道家何以能治世?
    道家,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其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莊子,而老子和莊子主張無為自化,逍遙處世,所以道家給大家的印象就是出世,不適應現實社會。事實上,如果對道家做深入的了解,我們會發現對道家和老子莊子的理解都太狹隘,我們很多時候誤會了道家。
  • 老莊之學,老子和《老子》,《老子》的政治思想
    這兩本書都把「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所以歷史上稱這一學派為「道家」。後來的道教、道士、道學,都受道家思想的影響。玄學家也奉《老子》《莊子》為經典。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在漢代,博學的司馬遷已經弄不清他是誰了。他舉出三個人,其中第一個是孔丘曾經問過禮的周守藏史老聃,又叫李耳,春秋時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東)厲鄉曲仁裡人。
  • 此人對道家思想的貢獻並不次於老莊,但卻遭到了時代的唾棄與批判
    道家影響雖然較儒家較小,但其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亦是為人所稱道,被稱為一代聖人。但和老莊可歸為一類的楊朱卻鮮少為人所知,甚至遭到了一些大家的唾棄批判,這究竟是為何呢,歷史漫談君將會在下文詳細道來。道家這個概念是在西漢才被提出來的,所以老子楊莊和莊子也並不知道自己是道家中人,說楊莊是道家中人是因為他的一些觀點和老莊相似。
  • 南懷瑾: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
    2、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中國文化歷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後,換了一家,成為儒釋道三家。這三家又籠罩著中國文化思想,一直到中華民國立國初期。迨發生了五四運動,當時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國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陣漪漣,一度有所變化,又影響了幾十年。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老子之後,道家思想大體沿兩個方向展開:一是以個人生命為中心,關切的是自我、自由與本真(楊朱、莊周);一是以社會政治為中心,最終落實到為君人南面之術(稷下學派)。 前者無疑是屬內在精神生命追求,後者則屬於外在事物建設,故在形式上類似儒家所講的「內聖」「外王」之學,不過內容極不相同罷了。 按老子思想,其實還包括一個宇宙論的架構,這種宇宙論架構對兩漢思想亦甚有影響並直接導出了道教的神仙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