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對道家思想的貢獻並不次於老莊,但卻遭到了時代的唾棄與批判

2020-12-04 歷史漫談君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無數思想家在這個洪波裡閃閃發亮,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儒道墨三家。道家影響雖然較儒家較小,但其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亦是為人所稱道,被稱為一代聖人。但和老莊可歸為一類的楊朱卻鮮少為人所知,甚至遭到了一些大家的唾棄批判,這究竟是為何呢,歷史漫談君將會在下文詳細道來。

道家這個概念是在西漢才被提出來的,所以老子楊莊和莊子也並不知道自己是道家中人,說楊莊是道家中人是因為他的一些觀點和老莊相似。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曾提到:

「楊朱為我、輕物重身,老子知天道以養身,莊子逍遙、無我,逃入彼世界以重身。」

他把楊莊這個後來人歸作是道家的第一階段,認為道家在楊莊,老子和莊子中順序發展。楊莊的思想到底何如,為什麼只有他受到了如此的批判被世人所唾棄呢?

楊莊的思想大致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解讀,分別是生死觀,貴己和保全真性。

1、生死觀,楊莊曾道:

「有生便有死,人人皆如是。生有賢愚、貧賤之異,而死皆歸為腐骨,蕪舜與桀紂沒有不同」。

他還說過:「聖人深慮天下,莫貴於生」。這兩句話無不體現了楊莊對於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他覺得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是最為尊貴的財富,超過聖人眼中的天下。這和「為了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時代精神必然是相悖的。

2、貴己,楊莊有一句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話:「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這是古今中外許多人曾分析議論過的一個觀點。楊莊認為每一個人只要管好自己就可以,我既不會為了天下的安定去拔自己的一根腿毛,也不會為了自己去損害他人的利益。

一毛不拔和墨子的兼愛有相似之處,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損人利己也不損己利人,這是一種十分超然的萬全自由觀念。但是這個觀念受到了儒家當代的很多人的批判,連孟子都認為楊莊是一個十分自私不可能再回頭的人了。但歸其根本,楊莊也不過是想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安穩境界罷了,只不過更加務實了一點兒而已。

3、保全真性,這個和老莊的思想最為接近,他認為所有人都應該順應人最自然的真正性格,只要有吃有喝,能滿足最基本的需求就可以了,千萬不要為外物所傷為外物所累。不羨慕別人,不存在貪婪,不沉於利益,不害怕威嚴,不怕虛無的鬼也不擔心總會到來的死亡,只要在活著的日子順從自己的心意,保持自己的自然之性,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心自己的行為和自己命運就可以。

楊莊思想必然是在古代存在不下去的,這裡有幾個原因。

第一,歷史在消逝,以前哲人的思想寶庫我們也只能從書中尋得,而且尋到的也不過幾成。但楊莊是一個極度自由極度放空的人,他沒有著過書,甚至我們連他的生平都不知道,只能從別人傳記中尋找他的影子,即使研究也難以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第二,楊莊受到了統治者的禁止和批判,更加沒有人敢提及。楊莊為國家一毛不拔,他強調個人利益,告訴我們自己好才是真的好,從而就會導致無君論。秦漢以後是儒家的天下,楊莊和流行思想整個相反,危害了統治階級的利益,本來已經十分有限的傳播更一步逼仄。

楊莊思想真的極度自私極度沒有營養沒有價值嗎?歷史漫談君並不這樣認為,相反在歷史漫談君的眼裡,楊莊所傳遞的價值觀甚至要勝過理想中的儒家思想。楊莊的自私自利是想通過個體的自我完善來達到整個社會的一片安穩和諧,正所謂「一毛不拔以利天下」。

而且楊莊應該是目前已知的歷史上第一個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在當代已經不能屬於一個貶義詞,各個國家都在強調人權都在保護每一個公民的利益,我國法律就規定「要尊重人民,保護人民的合法權益。」楊莊的思想是那個時代的早產兒,他的思想已經超過人民的普遍認知,使一大波有權勢之人感到了危機。

對於楊莊的否定既不是楊莊的錯也不能全歸在那個時代,但站在2020讀史的我們應該拋去歷史的煙雲細品其中的精華,也許你就會發現你忽視了一個大家。

相關焦點

  • 世人皆知老莊,卻忽視了楊朱,淺析楊朱思想對道家的貢獻
    老莊是耳熟能詳的道教代表人物,楊朱卻鮮為人知,為何同屬道教卻有如此不同的境遇,且聽筆者在下文細細道來。◆道教的發源時刻道教這一概念更是在西漢時提出的,老莊和楊朱因在思想上有貫通之處所以被歸為一家,但當事者本人是不知道的。
  • 老莊思想與道家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三分暖意說生活,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老莊思想與道家的介紹。老子與道家道家形成於先秦時期,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所以其學說又稱「老莊思想」。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所以其學派稱為「道家」。
  • 司馬遷政治思想是屬於儒家還是道家?
    從《史記》中看出,他對儒、道二家的推崇比比皆是,如果單純地從某一方面摘取資料,證明其說,他是道家亦是儒家,這是長期以來形成他的政治思想是屬於道家還是儒家之爭的根源,小編本次就來解析一下司馬遷。綜合分析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流露和反映,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思想既不屬於道家,也不屬於儒家,但對儒、道二家都有所繼承和吸收,從而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政治思想體系。先說司馬遷與道家。道家,從歷史的意義說,稱為「老學」;從時代的意義說,稱為「黃老」;從學術的意義說,稱為「道家」。我們首先要弄清楚道家的演變。在先秦時的道家,其代表者是老子、莊子。
  • 老莊與道家的關係
    長期流行一種觀念,認為老子、莊子為道家,這是不嚴謹的,其關係要具體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只有老子學派、莊子學派。老子與莊子沒有直接的傳授關係。老子或莊子從未自稱為「道家」,只有儒家自稱為儒,墨家自稱為墨。儒墨兩家各有自己的傳承關係。
  • 都是道家,魏晉玄學的老莊思想和漢初黃老思想有何不同?
    無為之治也體現在最初的君權上,這是學習堯舜時代的垂拱而治,皇帝儘可能地約束自己的權力,不要想起一出是一出地去做改革。這在一定程度上還限制了君權的發展,所以後來漢武帝選擇了更能神化君權的儒家思想。漢初的黃老之說,並不是一切都不去做的,實際上道家的黃老之說是能夠隨著事物改變而改變的,有點類似現在的實事求是。
  • 「老莊思想的多樣性與道家文化的多元化」學術研討會在我校成功舉辦
    2016年5月7日-9日,「老莊思想的多樣性與道家文化的多元化」學術研討會在我校新落成的老莊文化研究中心成功舉行。
  • 道家:「老莊思想」與「黃老思想」師出同門,為何還要分門別述?
    道家思想最早追溯可以到上古時期。春秋時,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後來演變出了莊子學派和黃老學派。究其根本,二者師出同門,卻為何又要另當別論呢?其時代處於戰國中期至後期,其思想傾向既有反對或貶斥儒、墨、名、法的一面,又不同程度地表現出兼容或吸收儒、法思想的一面,但尚未形成黃老學「以道為宗,兼採百家」的綜合特色。
  • 老莊思想
    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下《老莊思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讀:dān),一字或曰諡伯陽。      莊子,姓庒,名周,戰國時期,蒙人,是不是宋國的還有待考證,今安微一帶。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繼老子之後繼承道家思想學術學派之一。
  • 老莊思想對魏晉文學的影響
    老莊思想在魏晉時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與當時動蕩的社會環境脫不開關係。當時司馬代魏,推行以孝治國,推崇名教、儒家思想。然而實際上名教成為了司馬氏爭權奪利的遮羞布。這極大地引起了廣大士子、名士的憤慨,因而大多名士選擇崇信玄學而抨擊儒學。這就使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與文人形象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老莊氣息。
  • 以西方近代思想,解讀「老莊道家哲學」,嚴復發現了什麼?
    >我們都知道,嚴復是我國近代極具影響力的啟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尤其對道家哲學情有獨鍾。其中兩部是道家最主要的經典。而嚴復註解《老子》、《莊子》最大的特點,就是以西方近代思想學說,來與老莊哲學相觀照、相印證。
  • 專家學者熱議老莊思想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亳州8月20日電(記者李陳續、陳雪 見習記者李睿宸)8月19日至20日,中國·老莊思想與協調發展學術論壇在安徽省亳州市召開。該論壇由光明日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老莊思想學術論壇始辦於2013年,已成功舉辦三屆。
  • 老莊的思想為什麼會稱「道家思想」?為什麼就是這個「道」字呢?
    近兩日在看莊子《齊物論》,說心裡話太長了,看得有點頭大,看的途中想到了「道」字,我喜歡老莊的道家思想,突然的就對這個「道」字產生了興趣,眼見的一個「走之旁」加一個「首」,想知道具體的意思呀?這種因為奇妙的興趣學習是動力,若是覺得無趣的話,枯燥的古文是不想看的,但我不一樣,我完全就是好奇興趣,特別想知道老莊的思想為什麼會稱為「道家思想」?
  • 老莊思想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討會舉行
    11月2日,中國·亳州老莊思想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術研討會在亳州舉行,與會人員共同探討了老莊思想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淵源、影響和相互聯繫。光明日報社總編輯何東平,省委宣傳部、省社科院、亳州市委有關負責人出席會議。  中國·亳州老莊思想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術研討會由光明日報社、省社會科學院主辦,亳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承辦。
  • 胡適論老莊道家
    [2]胡適論道家吸收眾家之長,而為「集大成的學派」。當秦漢之際,儒墨之爭雖已消滅,儒法之爭卻變得激烈。秦始皇焚書坑儒,便是儒法之爭的結果。法家戰勝,儒家大敗。直到漢初,儒生才有點緩過氣來。那個時代,只有與人無忤、與世無爭的自然派哲學,不曾受政治上的影響。這個自然哲學就是道家。
  • 思想是這個時代的當務之急
    這是一部千古奇書,作為道家的至高典籍,完整闡述了老子的思想,而且包羅萬象。追求「無用」的隱士隨著時代的發展,老子的思想分化成很多個流派。其中一個流派的傳承人,是莊子。莊子本名莊周,生於公元前369年的宋國。不同於老子生活的春秋時代,莊子生活的戰國,徵戰更為激烈,亡國滅家已是常態。
  • 先秦時,老莊並無自覺的學派歸屬,而是後人的歸攏
    首先,將老莊歸入道家,並不是他們倆人的自覺自愿,而是後人的自行搭配。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想狀況,如今常說是百家爭鳴。但其實「百家」這個說法是虛詞,就是有些誇張:一是當時並沒有那麼多思想流派,二是先秦時代根本就不存在稱某個思想流派為「家」的概念。當時記述各種思想,乃至思想家互相批判的時候,都是直呼其名,或稱某某子曰,例如老聃如何,莊周如何。
  • 老莊思想的憤世嫉俗,對世俗的鄙夷,在茶人身上是如何表現的?
    前面講到茶人的以茶養廉、胸襟廣闊虛懷若谷、與自然為友的氣質修養,是受到老莊思想的影響。都說茶文化吸納了佛家、儒家、道家的思想主張,其實道家老莊的思想對茶人的影響還有以下兩點。
  • 老莊思想有什麼不同
    談到道家文化,要麼說老莊,要麼說莊老,似乎二者本是一體。實際上,兩人的差別還是很大的。簡單來說,老子關注天下,莊子關注個人;老子是救世哲學,莊子是心性哲學;老子希望建設文明的社會,莊子希望樹立自由的心靈。老莊之不同,從文本上也能至少發現三處:首先,拯救社會還是拯救個人?
  • 茶與老莊,乍一看沒啥關係,老莊思想卻影響著茶人的氣質和修養!
    茶人們這種特殊的氣質和修養,與老莊思想的影響有很大關係。表面看來,老莊主張「無為」,實際上,無為之中包含有為,包含著個闊大無邊的大宇宙觀。莊子的思想往往是天上地下,無邊無際的遨遊。抱著樂觀的飲茶思想,使許多茶人十分注意從茶中體悟大自然的道理,獲得一種淡然無極的美感,從無為之中看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機。
  • 尚建飛 |錢穆解讀老莊思想的「思想線索」
    在現當代道家思想研究領域,錢穆以極力主張《老子》成書在《莊子》內篇之後的觀點而聞名於世,但其用「思想線索」解讀老莊思想的方法卻往往被一筆帶過。例如,在《錢穆學術思想評傳》中,汪學群先生將「思想線索」解釋為「每一家的思想都有前後承傳的關係」、藉助「已經知道一個思想線索」進行推理【1】,但另一方面只是把「思想線索」當作錢穆考證《老子》晚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