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無數思想家在這個洪波裡閃閃發亮,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儒道墨三家。道家影響雖然較儒家較小,但其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亦是為人所稱道,被稱為一代聖人。但和老莊可歸為一類的楊朱卻鮮少為人所知,甚至遭到了一些大家的唾棄批判,這究竟是為何呢,歷史漫談君將會在下文詳細道來。
道家這個概念是在西漢才被提出來的,所以老子楊莊和莊子也並不知道自己是道家中人,說楊莊是道家中人是因為他的一些觀點和老莊相似。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曾提到:
「楊朱為我、輕物重身,老子知天道以養身,莊子逍遙、無我,逃入彼世界以重身。」
他把楊莊這個後來人歸作是道家的第一階段,認為道家在楊莊,老子和莊子中順序發展。楊莊的思想到底何如,為什麼只有他受到了如此的批判被世人所唾棄呢?
楊莊的思想大致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解讀,分別是生死觀,貴己和保全真性。
1、生死觀,楊莊曾道:
「有生便有死,人人皆如是。生有賢愚、貧賤之異,而死皆歸為腐骨,蕪舜與桀紂沒有不同」。
他還說過:「聖人深慮天下,莫貴於生」。這兩句話無不體現了楊莊對於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他覺得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是最為尊貴的財富,超過聖人眼中的天下。這和「為了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時代精神必然是相悖的。
2、貴己,楊莊有一句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話:「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這是古今中外許多人曾分析議論過的一個觀點。楊莊認為每一個人只要管好自己就可以,我既不會為了天下的安定去拔自己的一根腿毛,也不會為了自己去損害他人的利益。
一毛不拔和墨子的兼愛有相似之處,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損人利己也不損己利人,這是一種十分超然的萬全自由觀念。但是這個觀念受到了儒家當代的很多人的批判,連孟子都認為楊莊是一個十分自私不可能再回頭的人了。但歸其根本,楊莊也不過是想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安穩境界罷了,只不過更加務實了一點兒而已。
3、保全真性,這個和老莊的思想最為接近,他認為所有人都應該順應人最自然的真正性格,只要有吃有喝,能滿足最基本的需求就可以了,千萬不要為外物所傷為外物所累。不羨慕別人,不存在貪婪,不沉於利益,不害怕威嚴,不怕虛無的鬼也不擔心總會到來的死亡,只要在活著的日子順從自己的心意,保持自己的自然之性,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心自己的行為和自己命運就可以。
楊莊思想必然是在古代存在不下去的,這裡有幾個原因。
第一,歷史在消逝,以前哲人的思想寶庫我們也只能從書中尋得,而且尋到的也不過幾成。但楊莊是一個極度自由極度放空的人,他沒有著過書,甚至我們連他的生平都不知道,只能從別人傳記中尋找他的影子,即使研究也難以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第二,楊莊受到了統治者的禁止和批判,更加沒有人敢提及。楊莊為國家一毛不拔,他強調個人利益,告訴我們自己好才是真的好,從而就會導致無君論。秦漢以後是儒家的天下,楊莊和流行思想整個相反,危害了統治階級的利益,本來已經十分有限的傳播更一步逼仄。
楊莊思想真的極度自私極度沒有營養沒有價值嗎?歷史漫談君並不這樣認為,相反在歷史漫談君的眼裡,楊莊所傳遞的價值觀甚至要勝過理想中的儒家思想。楊莊的自私自利是想通過個體的自我完善來達到整個社會的一片安穩和諧,正所謂「一毛不拔以利天下」。
而且楊莊應該是目前已知的歷史上第一個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在當代已經不能屬於一個貶義詞,各個國家都在強調人權都在保護每一個公民的利益,我國法律就規定「要尊重人民,保護人民的合法權益。」楊莊的思想是那個時代的早產兒,他的思想已經超過人民的普遍認知,使一大波有權勢之人感到了危機。
對於楊莊的否定既不是楊莊的錯也不能全歸在那個時代,但站在2020讀史的我們應該拋去歷史的煙雲細品其中的精華,也許你就會發現你忽視了一個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