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書君 編:kuang、李強
道家,是中國歷史最悠久,也是最絢爛的思想流派。由它衍生出執政理念,引影響了許多朝代;由它生發的宗教體系,本土化流傳數千年。
老子的《道德經》
道家公認的集大成者,是老子。
老子姓李,公元前571年在楚國出生。傳說他天生耳大,所以取名李耳,字聃。
李耳從小就很聰明,喜好鑽研。他看到天地運行,要問為什麼,看到君王施政,也要問為什麼,但是身邊的人都給出答案。
他的老師自認為已教不了他,就推薦他進京求學。
少年李耳離開偏僻的家鄉,來到當時的文化中心,學習各種知識。因為成績優異,他被推薦到王室典藏室的做官,類似於今天的國家圖書館管理員。
在浩瀚的書海中,李耳如魚得水,瘋狂地吸收各種知識。因為表現出色,他被升為守藏室史,也就是館長。
這時他已名聲大振,被人們尊為老子。但他不滿足於埋首書齋,還十分關注現實。
春秋時期,周王室勢力衰微。各諸侯互相徵討,人民長期生活與戰亂之中。
通過研究過歷史,老子找到了如此的原因。
他發現:上古時期,人們的生活平靜。因為當時的人沒有知識,也缺乏欲望,只遵循天地間的自然規律生活。
然而,從黃帝開始,君主用人為製造出來的仁義理論治理人民,扭曲了人的天性。因此人心亂了,世道崩壞。想恢復上古時的完美生活,就要拋棄建構出來的大道理,遵循自然規律。
依照天性生活,清心寡欲。君主存在,卻感受不到他在起作用。國家小而人民少,雞犬相聞,卻到死也不會交往。沒有欲望,就不會有爭鬥。人們順其自然地活著,就活得很好。
至此,道家的思想開始成型。
雖然開創了學派,但老子秉承「清淨無為」的原則,沒有大肆授徒。他最著名的兩次知識傳授,都是別人主動求教。
第一次是孔子聽說老子精通周禮,前來求教。老子耐心講授,講述天地的大道。
後來孔子興辦平民教育,打破文化壟斷,為百家爭鳴奠定了基礎,都受老子影響。所以有學者說:諸子百家,皆出道家。
第二次是《道德經》的撰寫。
周敬王四年,王室內亂,老子受牽連,被罷官,心灰意冷,往西遊歷。
在函谷關前,他被守將尹喜攔住。原來,天象顯示,紫氣東來,有聖人到訪。
尹喜懇求老子傳授知識,老子談笑中寫下了《道德經》。這是一部千古奇書,作為道家的至高典籍,完整闡述了老子的思想,而且包羅萬象。
追求「無用」的隱士
隨著時代的發展,老子的思想分化成很多個流派。其中一個流派的傳承人,是莊子。
莊子本名莊周,生於公元前369年的宋國。不同於老子生活的春秋時代,莊子生活的戰國,徵戰更為激烈,亡國滅家已是常態。
身處其中,莊子悲哀地意識到,時代傾覆,個人如浮萍,還不如專注自身的價值。
他全盤繼承了老子「清淨無為」的思想,相信順應規律生活。又提出擺脫物的限制,就能擁有逍遙的內心世界。
他講過兩個很著名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山中筆直的樹因為有用,早早被木匠伐倒,做成家具。長得奇形怪狀的樹木因為無法使用,反而能活得長遠。可謂無用方為大用。
另一個著名的故事,是莊周夢蝶。
有天他夢見變成蝴蝶,醒來之後,十分迷茫。不知道是蝴蝶夢中變成莊周,還是莊周夢中變成了蝴蝶。萬物相通,且變化無常。
後來,莊子的名聲越來越大,引來統治者的關注。楚王想讓他做楚相,莊子卻拒絕了。他認為統治者只是爭權奪利,根本不考慮人們的死活。
無力改變統治者的行為,但也不能與之同流合汙。
後來他去了梁國,宰相惠施受人挑撥,以為莊子是來奪權,下令搜捕莊子。
莊子覺得十分可笑,他告訴惠施:「你的宰相之位在我看來是腐爛的死老鼠,不是我的志向。」
莊子的志向,是悠遊世間。他崇拜大鵬鳥扶搖九萬裡的宏大氣魄,嚮往姑射真人無欲無求的逍遙生活。
他追求至情至性,不為人間的繁文縟節所束縛。妻子死後,他認為妻子回到天地之間,是件喜事,便擊打瓦盆唱歌。自己將死,他告訴弟子,有天地做棺材,有萬物做陪葬,已十分滿足。
他生在亂世,又一生貧窮,卻不在乎外界的黑暗和艱難,只追求內心的安寧自在。他的思想被稱為老莊流派,給後世的隱士文化帶來深遠影響。
治世黃老
宋國的道家傳人莊子在專注於內心,齊國的道家傳人卻致力於治世。他們發展出一個新的學派—黃老之說。
公元前386年,齊國大臣田和驅逐了原國君齊康公呂氏,篡權成為齊侯。為了給自己的行為以合理合法性,田和煞費苦心尋根溯源到了黃帝時代。
他認為,黃帝曾經取代了炎帝,自己取代了呂氏,是再現祖先光榮。同時,田和設立稷下學宮,搞學術交流,收攏有知識者之心。道家思想,作為當時的熱門思想,在稷下學宮有不小的力量。
有君主做支撐,有黃帝事跡為旗幟,有道家思想為素材,再吸收其他學派的智慧,黃老之說漸漸成型。
它從一開始就表明立場,是「君人南面之術」。它繼承了老子的順應天道思想,卻要求天道為己所用。
黃老創造出了「氣」的概念,認為道是理論,氣才生發萬物。由道生法,以法治國。與法家講究的嚴刑峻法不同,黃老的法,是規則,是政治秩序。
君王要遵守規則,限制權力。群臣也要遵守規則,為君王服務。君臣不胡亂作為,與民休息。黃老之說不僅滿足君王的統治需要,又能滿足民心,在窮兵黷武的戰國,顯得難能可貴。
齊國推行了黃老之術,經濟很快繁榮起來。呂不韋也曾在秦國推行過黃老之術,經濟文化一度十分繁榮。
可惜秦國強大以後,溫和的黃老之說配不上秦王嬴政的野心。他選擇了嚴厲的法家之書,集大權於一身,統一六國,建立秦王朝。為了控制思想,焚書坑儒,諸子百家迅速衰落,爭鳴局面瓦解。
老子一脈的思想因其強大的生命力,流傳了下來。老莊流派經過魏晉名士等人的繼承,形成了中國獨特的隱士文化,成為很多士大夫的精神飛地。黃老學說則因其收攏民心的作用,被很多開國之君所採用,開創盛世。
直到今天,道家思想依然對我們有積極意義。得意時借鑑黃老思想,謙和審慎;失意時以老莊思想為開解,莫自怨自艾。
而在全世界讀《道德經》的人,也不少。二次大戰前,德國大學生讀尼採。大戰後,必讀老子。《道德經》的英譯、法譯、德譯,版本不斷更新。最近美國的書店又請人重譯老子,李老先生就有這點魅力,世界忘不了他。
老莊思想是中國最經典的哲學與智慧,古今中外,有無數人研究老莊,幾乎每個人都受到過老莊的影響。他們認為人的行為應該取決於「道」的自然性與自發性;政治權利不幹涉人民生活;消除戰爭的禍害;摒棄奢侈的生活;上者引導人民返回真誠樸質的生活與形態。
但老莊思想用語的殊異性,很容易產生誤解:一般人卻認為老子思想是消沉的、厭世的;老子思想含有陰謀詐術,權詐的意味。這只不過是因為讀者的不求甚解,也是草率附會的理解。
本期誠薦: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與《莊子今注今譯》
市面上書籍版本繁雜,質量參差不齊,或內容不完整,或詞不達意,甚至誤讀老子本意。這個版本是國內最權威版本,本書一經問世,行銷四十餘年,豆瓣評分9.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