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儒家進取而道家無為?一文看懂儒道人生哲學的不同

2020-12-04 好玩的國學

哲學上有三個著名的追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三個追問,構成了人生哲學的總框架。

相較於西方追問宇宙起源和物的問題,中國哲學更重視人的問題,無論儒家道家還是墨家,無不把人的價值的問題放在首位,所以,一部中國哲學史其實就是關於人生的哲學史。

人需要追問的問題太多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人如何處理與宇宙與人與自我的關係?人是否自由?人能否突破命運的限制?如何面對不可避免的死亡?人是否可以不朽?哲學史家將中國哲學的這些追問,歸納成四種關係,即天人關係、物我關係、人己關係和身心關係,這四種關係其實也可以分成五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是人的本性即人性的問題;第二是人生是否值得的問題,也就是人生的價值論;第三是什麼樣的人生才是理想的人生,這叫做人生境界論;第四是我們推崇什麼樣的人的問題,這是人格論;第五個是如何達到理想人格與理想境界的問題,這叫做人生的修養論。

儒家與道家是中國哲學的主流,它們一熱一冷、一進一退,共同構成了中國人生哲學。但儒家與道家對人生的認識差別非常明顯,比較儒道人生哲學的不同,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這能讓我們更透徹地探索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人生價值是人生哲學的核心問題。人生價值觀其實可以分成兩個問題,第一是人在自然中地位的問題,因為人必須要搞清楚,同樣是自然中的一員,人與禽獸有何區別?第二個問題是人存在的價值是什麼?從人與自然的關係來看,儒家強調人是自然的中心,或者說認識五萬的尺度,雖然儒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但更注重是人的主體性,孔子認為人與禽獸不能同群,孟子認為人有良知良能和道德觀念,這是人優於禽獸的最大的優勢。

道家與自然的關係更為密切,因為道家相信「道法自然」是人與萬物普遍的法則。因此,他們更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與統一,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莊子更是提出了「齊物我」、「齊萬物」的齊物論,試圖擺脫儒家關於人的傲慢和與自然的對立,將人放在更遼闊的天地境界中去。

從人與社會的關係上來看,儒家強調個人價值,但更重視群體價值,儒家認為個人是演員,而社會是舞臺和觀眾,個人價值只有在社會中才能體現,所以,儒家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積極入世的人生價值觀。

道家更重視自我價值的實現,發源於道家的隱士哲學,就是道家個人主義最鮮明的體現。國家興衰社會安定與自我無關,只求個人心靈的安靜與逍遙,「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儒家的人生價值觀在於你為社會做了什麼,道家的人生價值觀在於我的心靈否獲得了自由與滿足。

從人生境界上來看,儒家追求人與人、人與社會普遍和諧的境界,因此「仁者愛人」是最高人倫理想,將「仁者愛人」思想推廣到政治的「王道」,是最高政治理想。儒家除了講「仁者愛人」,還強調禮,追求一種大愛而有序的生活。道家更強調個人與自然萬物的融合,道家嚮往的是人與物、人與人、人與我、身與心自然完滿和諧的境界。儒家講愛和道德,道家講真與自由。老子崇尚嬰兒的「見素抱樸」的境界,莊子則從齊物和逍遙的理論出發,提出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人生理想境界。儒家強調改造自然,而道家則追求超越自然,拋棄社會文明帶來的一切異化,「順物而不傷物」「物而不物於物」,乃至達到與「造物者同流」「與天地合一」的逍遙境界。

理想人格是人要追求成為什麼樣的人。儒家和道家都不約而同地認為,人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所以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說「塗之人可以為禹」,王陽明更認為「滿街都是聖人」,所以聖人是儒家的理想人格。道家認為只要「見素抱樸」無情無欲無所待,也可以成為聖人。

儒家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內聖外王」的境界,「內聖」是內心的道德修煉,「外王」是外在的事功與實踐,簡而言之,就是對國家與社會做出不朽的功勳、具有極高的道德境界的人,才能成為聖人。道家更注重內心的自由,他們鄙視堯舜禹那樣的聖人,認為他們為名為利殉身活得太累,沒有自由與逍遙,他們追求超脫的境界。道家認為,人生最快樂的事,是「適其意、遂其情、安其性」,身心才能達到最大限度的自由。他們眼中的理想人格從小說是隱士,從大的說是絕情無欲無功無名無己的至人神人和聖人。

從人生修養來說,儒家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積極有為的人生精神。孔子說「知其不可為」,也要「為之」。孟子強調做充滿浩然之氣的大丈夫。而道家則「守弱貴柔」。老子說人生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強調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為而不爭的處世態度。而莊子則是在逍遙遊的理想之下,設計出「心齋」與「坐忘」的養生方法,提出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順人而不失己」的處世方略。

儒家有為熱情奔放,道家無為清靜自然;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強調群體價值;道家強調個人自由。如同太極圖案,一冷一熱的人生態度,構成了中國人生哲學的奇妙底色。

相關焦點

  • 道家哲學是中國哲學的根基嗎?
    孫以楷(安徽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傳統哲學既是多元互補的,又是有其主幹的。至於這個主幹是什麼,學術界有不同意見。我們今天聚到一起,也是為了探討這一問題。我想,不能與中國傳統社會共始終的哲學,至少從時間上講,是不能成為中國哲學的主幹的。
  • 老莊哲學的一脈相承
    所以,從歷史文獻上說,老子的生卒年代不詳。據說,他是春秋時期的楚國人,關於老子是不是李耳,是不是李聃,學術界還有某些不同的觀點,但幾乎所有學者都認同這樣的史實: 老子曾經擔任了周朝的守藏室之史,這個職務相當於今天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和檔案館館長。老子的基本主張是無為,後世之人都把老子看作道家的始祖。那麼,老子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 道家老子為什麼說上善若水?老子從水的身上學到了哪些人生哲學?
    老子的道家哲學,給中國人的人生哲學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提供了另外一條道路。總的來說,中華民族的人生哲學是積極進取的,是昂揚向上的,用易經中的話說,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說,我們的人生,要學習天地自然萬物,他們無時不刻不在向前運行,沒有停息的時刻。所以,人活著就要奮鬥。就像是孔子那樣,知其不可而為之,無論前路如何,我們總要把事情幹好,無路能否成功,先幹了再說。
  • 儒家哲學思想與中醫學的關係
    但經孔子整理的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卻是儒家的經典,後世也以孔子為儒家宗師。儒家在漢初之前只是諸子百家中之一,並不佔統治地位。漢初統治者的治世哲學崇尚黃老哲學,信奉自然無為,這和秦朝暴政有一定的關係,漢高祖劉邦說,天下苦秦久已,故漢初統治者以道家老子的無為哲學治世。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散養天下子民,無為而治。
  • 道家:「老莊思想」與「黃老思想」師出同門,為何還要分門別述?
    正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思想最早追溯可以到上古時期。春秋時,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後來演變出了莊子學派和黃老學派。究其根本,二者師出同門,卻為何又要另當別論呢?
  • 西漢之前的道家學說中無為之治的概念,到底經歷了什麼樣的變化?
    文丨宋書秘史(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西漢初年經濟凋敝,社會殘破,劉邦為了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發展生產,改善人民生活鞏固統治,採納了士人陸賈的建議,用無為而治的思想來指導政治,制定適應當時的社會形勢的政策
  • 佛教與道家哲學的十大區別
    我發現佛教哲學和道家哲學差別太大,甚至相反。為此,我從十個方面把佛教哲學(主要是中國佛教哲學)與道家哲學(主要是《道德經》哲學)作了對比,供大家參考。這十個方面是: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人生哲學、生命觀、認識論、因果關係、人生修煉的方法論、人生修煉的結果,以及政治哲學(當然包含管理哲學)。   畢竟由於水平有限,難免錯漏,萬望包涵。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夢裡花落知多少。美夢成真。其實,剛才說的全是夢話。 其實今天要說的「莊子」,並不是遊戲中的莊子,而是王者榮耀手遊「莊周」的原型——中國古典哲學中的思想家、哲學家:莊子。總之一句話:榮耀玩莊周,猥瑣發育,別浪!在玩遊戲的同時,還要懂點莊子哲學。
  • 都是道家,魏晉玄學的老莊思想和漢初黃老思想有何不同?
    黃老思想的主張的是「無為而治」,但這個「無為」在司馬遷看來也是「無不為」。對於黃老之說的崇尚自然來看,過多的幹涉反而會讓事物改變本來的發展受到束縛,所以不去幹涉能夠更好地讓事物發展。反映到國策上就是儘可能地讓老百姓自己發展自己,只需要輕徭薄賦,廢除苛法就能夠讓百姓自己發展起來。
  • 「哲學」一詞源於古希臘文,由「愛」和「智慧」兩個單詞所組成
    「哲學」一詞源於古希臘文,由「愛」和「智慧」兩個單詞所組成「哲學」一詞的由來「哲學」一詞源於古希臘文,由「愛」和「智慧」兩個單詞所組成,意思就是「愛智慧」,這是一門使人聰明、給人智慧的學問。黑格爾認為,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首次使用「哲學」一詞。後來,哲學的「愛智慧」的含義在世界各國中得到廣泛的認可和使用。
  • 司馬遷政治思想是屬於儒家還是道家?
    從《史記》中看出,他對儒、道二家的推崇比比皆是,如果單純地從某一方面摘取資料,證明其說,他是道家亦是儒家,這是長期以來形成他的政治思想是屬於道家還是儒家之爭的根源,小編本次就來解析一下司馬遷。綜合分析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流露和反映,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思想既不屬於道家,也不屬於儒家,但對儒、道二家都有所繼承和吸收,從而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政治思想體系。先說司馬遷與道家。道家,從歷史的意義說,稱為「老學」;從時代的意義說,稱為「黃老」;從學術的意義說,稱為「道家」。我們首先要弄清楚道家的演變。在先秦時的道家,其代表者是老子、莊子。
  • 道家價值觀:入世思想體現為政治觀 出世為人生觀
    中國哲學所關注的首先是人的價值實現問題。而「價值實現」通常又是通過入世與出世這一矛盾展示出來的。在馮友蘭先生看來:解決入世與出世的矛盾,是中國哲學的精神;「專就中國哲學中主要傳統說,……它既入世而又出世」(《中國哲學簡史》)。所謂「既入世而又出世」,即「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閒」(《莊子·天地》)。
  • 中西哲學如何對話
    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在根基上不同,我今天主要說這個不同。   哲學是無處不在的。近100多年來,我們努力向西方學習,不僅引進來了器物、技術、制度,還引進了科學和西方的哲學。我們很多大學都有教授康德、黑格爾哲學的課程,但是我們不可能在西方哲學裡安身立命,原因何在?根源在語言。如果對地球上不同的民族在文化上進行分類,劃分出最大的文化單位,這個劃分標準是什麼?
  • 墨家——與儒家、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
    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諸子百家之一,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墨家被古代大家認為是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響。法家代表韓非子稱其和儒家為「世之顯學」,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墨子)」等語,證明了墨家思想曾經在中國的輝煌。楊墨本是硬幣的兩個面,故楊墨互補,然古往今來人們都以孟子「距楊墨」的一般思維方式評價楊墨,這是有失公允的。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仁義很好理解,為人不仁枉為人,而為君不仁枉為君。
  • 中國人生哲學的高階管理哲學,一篇文章帶你全面認識中國哲學
    關於人生修養,儒家、老子、莊子、佛教都是大家,至於管理別人與管理組織的高階管理,則墨家、儒家、老子、莊子、法家、佛教、易經、人物誌、菜根譚都有涉及,可以說中國哲學沒有哪一部是沒有高階管理的觀點的,雖然如此,各家立場有別,價值不同,角度互異,因此,了解各家高階管理的思維,互相彌補,正可建立高階管理的終極圓融智慧。
  • 道家思想——中國功夫理論之源
    《易經》我國文化史上少有的一本同時得到儒道兩家尊崇的古代典籍,其最初雖是一部佔卜之書,但它的價值不止在佔卜方面,更在於它提出了一套關於宇宙萬物的生成、發展及相互關係(陰陽、八卦)的宇宙體系,包括「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樣影響深遠的哲學思想。這套理論影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武術也不例外。
  • 秦漢道家,一群不好好修仙,卻喜歡出來治國的人
    說到道家,我相信你的腦海裡浮現的一定是這樣的畫面:或者是這樣的畫面:當然,這樣的「蜀山修仙」或是「茅山捉鬼」的道士卻是道家一脈,或者說是「道教」,但這並非是今天的主題。道家,作為一個思想學派其實也擁有許多的分支,其中最主要的兩個方向分別可以稱為「黃老學派」和「老莊學派」。以道家哲學而言,前者為陽,後者為陰。「老莊」即,老子與莊子,莊周夢蝶,不知是蝴蝶夢到自己還是自己夢到蝴蝶,這一學派更加注重自我的「修行」,但並不是後世那些道家的煉丹,服符等宗教行為。他們的「修煉」是感悟哲學,並以此思考人生,闡述自己對於世界的理解。
  • 胡適論老莊道家
    法家戰勝,儒家大敗。直到漢初,儒生才有點緩過氣來。那個時代,只有與人無忤、與世無爭的自然派哲學,不曾受政治上的影響。這個自然哲學就是道家。「這一派的哲學,當秦漢之際,不但沒有消滅,還能吸收各家的長處,融會貫通,漸漸的變成一個集大成的學派。」胡適認為:漢初一百年的道家哲學,算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大結束。古代的學派,除了墨家一支之外,所有精華,都被道家吸收進去,所以能成一個集大成的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