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2020-12-04 騰訊網

所有文章特地還做成了語音版的,可在喜馬拉雅FM搜索浪兄筆記或哲學筆記收聽。

來源:哲學漫步集

《新編中國哲學史》| 著作

郭齊勇 馮達文 | 作者

中國哲學史筆記 | 欄目

———————————

莊子·道家哲學 | 中國哲學史筆記

導言

提到莊子,時下火爆的手遊《王者榮耀》中也有一位遊戲人物——莊周,是一個騎在魚鯤上的男子。Gank起來時,可肉可輸出,大招打保護,又能抗傷害。

遊戲裡莊周的「口頭禪」:蝴蝶是我,我就是蝴蝶。(呼嚕聲)呃~呃~。你在做夢,哼!就是那個做夢的做夢(挑釁)。美妙的長眠,值得高歌一曲,啦~。一群人在人家夢裡打來打去,有意思嗎?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夢裡花落知多少。美夢成真。其實,剛才說的全是夢話。

其實今天要說的「莊子」,並不是遊戲中的莊子,而是王者榮耀手遊「莊周」的原型——中國古典哲學中的思想家、哲學家:莊子。總之一句話:榮耀玩莊周,猥瑣發育,別浪!在玩遊戲的同時,還要懂點莊子哲學。

請開始你的表演,因為,我也要開始了!

莊子其人與精神追求

《史記 老子韓非列傳》記載: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漁父、盜蹠、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汙我。我寧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老子之後,道家思想大體沿兩個方向展開:一是以個人生命為中心,關切的是自我、自由與本真(楊朱、莊周);一是以社會政治為中心,最終落實到為君人南面之術(稷下學派)。

前者無疑是屬內在精神生命追求,後者則屬於外在事物建設,故在形式上類似儒家所講的「內聖」「外王」之學,不過內容極不相同罷了。

按老子思想,其實還包括一個宇宙論的架構,這種宇宙論架構對兩漢思想亦甚有影響並直接導出了道教的神仙追求。

第一節:《太一生水》

一、「太一生水」對老子宇宙論的展開

「太一」是天地萬物之本源,「太一」最先產生水,水生成後又反過來輔助「太一」,產生了天;天生成後反過來輔助「太一」,從而產生了地。天地形成以後,情況有所變化,被輔助的對象已不再是「太一」,而是天地自身。結果由天地的相互輔助,便一步步地生成了神明,陰陽,四時,寒熱,溼燥,最後完成了一個歲時的周期。

因此,「太一」一方面是萬物的本源(母),另一方面也是萬物運動變化所依據的準則或規律(經)。

二、「太一生水」說與老子宇宙論的差別

1、《太一生水》提供了比老子更具體更系統的宇宙生成論

2、《太一生水》在「尚氣」之外,提出了「尚水說;

3、《太一生水》的宇宙論有一個術數背景:一方面它描述的是一種宇宙生成圖式,這當然不可懷疑;另一方面,它又和當時的一些技術性的知識有關;

4、《太一生水》與易學傳統亦有相互影響的痕跡。

它與《老子》宇宙論的區別:一是主張生成物對本源有一種「反輔」的作用;二是強調天地、神明、四時、寒熱、溼燥等許多範疇之間的相反相成。

總的來說,在道家發展史中,《太一生水》代表了一種努力方向,那就是把老子學說與民間術數結合起來。這種嘗試雖游離於先秦道家的主流,但卻成了後來道教的思想源頭之一。

第二節 莊子的「齊物論」

莊子把老子的思想發展到以個人本我、本真與自由為價值取向的一種內在精神生命的追求,並對我國傳統文化人的心理性格產生過重大影響。

一、經驗事物的相對性、不確定性辯證

莊子之學之所以被認為「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固因為他也如老子一樣,以「道」為最高範疇,同時還因為他亦如老子一樣,大量的接觸到經驗世界,經驗事物存在的矛盾性問題。所不同的是,老子捕捉到了事物的矛盾性,許多時候會被轉化為人生處事的一種巧智。

老子認為只有首先處於矛盾的被動、次要、柔弱的一方,最終才能轉化為矛盾的主動、主導、剛強的另一方,這就是巧智。莊子則不然,莊子暴露事物的矛盾,是為了暴露事物存在的相對性,不確定性,引出「萬物齊一」的齊物」之論

二、經驗知識的人為性、主觀性辨認

莊子的「齊物論」,不僅致力於暴露經驗事物的相對性,不確定性以引出「齊物」之論,更且致力於暴露經驗知識的相對性、不確定性而引出齊同種種物論。(不同認知主體所發出的···)

認知的一般特點:認知總是從人的特定角度,特定需要出發,抽取客觀事物的某一方面、片段而形成的。這無疑是「主觀的」,在人把這種主觀認識加給客觀世界,對象化為外界時,外部世界無疑成為「人為的」。從社會變動的角度看,人們往往以擁有的知識,特別是價值性的認知判定,便不得不失去事實的依據。

第三節 莊子的「道通為一」說

「齊物」之論與齊同「物論」表現了莊子對經驗世界與經驗知識的否定看法。那麼,莊子從何建立其形上學呢?

一、「道」從消解經驗事物的分判而確立

《齊物論》中,莊子有「道通為一」的提法。顯然,莊子借「道通為一」的途徑構建自己的形上學的。

「道通為一者」,即在「道」的層面上,在「道」的審視下,萬物在經驗世界,經驗事物範圍內的分判都沒有本真意義,沒有「真確」價值的,都可以化去。在莊子看來,把它們的分判化去,將它們看作是齊同的,就合於「道」,進達於「道」。

莊子的「道」一方面化去經驗世界,經驗事物的對待性及由對待性引發的種種差別與區分而建立;另一方面,亦借拒斥作為宇宙本源本始的實存性而證成。顯而易見,它不是作為本源的實有論意義上的「道」,而是形上境界之道。

1.物物者非物

「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知北遊》)這就是說,產生物質的東西是非物質的。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大宗師》) 說明道是產生萬物的根源,天地鬼神也受到道的支配。

2. 道與德

德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德概念。莊子認為」全德」才能保持內心之德而不使之搖蕩。

與儒家所說的」德」不同,莊子說的」德」是要忘掉儒家德仁義、禮樂等。

3. 道與物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 (《齊物論》)相對於道來說,物只是次一等的境界,是對道的虧損。

4.心齋

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 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人間世》)相對於形體的」實」,心是可以虛的,而且這應該是它的本性。

5. 坐忘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 「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 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 「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大宗師》)

二、「道」借剝離經驗知識的不真而凸顯

在莊子那裡,「道」不僅借消解、化去經驗事物的種種差別、區分而建立,同時亦借消解、超越經驗知識及其給出的種種判定而建立。

莊子甚至認為,存在世界的種種差別,其實即出自人認知上的分判,是人的認知強加給世界的。因而,消解經驗知識凸顯的「道」,實即以未落入經驗判斷之前的一種自然——本然性的存在狀態為「道」。

莊子的「道」與老子的不同,它是境界性的。莊子建構的形上學為境界形上學。莊子以來落入經驗分判之前的自然本性的存在狀況為「道」,所顯示的境界追求,為以回歸自然為特徵的一種精神追求。

四節 莊子「逍遙遊」

一、「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出世追求

莊子以至人、神人、聖人稱謂那些得以成就逍遙遊的人,顯示了莊子的理想人格與儒家的重大區別:後者以聖賢論人格,透顯了對世間道德生活與秩序生活的關愛;前者卻以出離世間汙濁為所願,嚮往漂泊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

二、「不遣是非以與世俗處」的遊世意識

莊子之道講求齊同萬物,齊一是非,不僅消解了物與物、人與物的對待關係,也消解了世間與出世間、鬧市與山林的分割對待關係。因此,莊子實際上是以世間為出世間的。

在莊子看來,在世與世俗處,卻不將世俗的是非、善惡區分當真,即可出世。

故莊子有強烈的荒誕意識、嘲世與自嘲精神

在莊子看來,人一旦視世間為荒誕,便可以通過遊戲人間的方式出世。莊子對世間生活有一種濃厚的遊戲意識。

三、莊子的自由境界與傳統中國的自由精神

莊子是極看重人的本真和自由的

莊子的遊戲人生實為消解矛盾對待,消解知識理性的肢解與遮蔽而所取的一種人生策略,人生藝術。要做到這一點,甚至需要相當好的修為,相當高的精神心境。

在中國思想史上,莊子開啟的這種對自然——本然,對本真與自由的追求,曾對知識精英心理產生過深刻的影響。

莊子思想之所以在不同時代能夠產生影響,就在於莊子學說並不僅僅源自於對特定社會生存環境的焦慮、反省,更根自於人作為社會與文化的存在這種具有「一般」、「普遍」意義的焦慮與反省。

相關焦點

  • 以西方近代思想,解讀「老莊道家哲學」,嚴復發現了什麼?
    #道家哲學#,尤其對道家哲學情有獨鍾。他一生手批過四部書,即《〈老子〉評語》、《〈莊子〉評語》、《〈王荊公詩〉評語》、《〈古文辭類纂〉評語》。其中兩部是道家最主要的經典。而嚴復註解《老子》、《莊子》最大的特點,就是以西方近代思想學說,來與老莊哲學相觀照、相印證。
  • 老子和莊子的道家的思想,講述的是什麼道理?
    科學和道家的影響不衝突也不在一個維度上。你是想說用科學技術來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用道家思想來作為為人處世的指導思想?或者是我沒理解清楚這個維度是什麼?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當年清政府也是想拆分的玩耍,結果你也知道。
  • 道家的興起|老子、莊子,誰是道家的創始人?
    最早記載孔子向老子問禮之事的是戰國末期的著作《呂氏春秋》和《莊子》。 《莊子·天運》篇中記載:「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呂氏春秋》則記載:「孔子學於老聃、孟蘇、夔靖叔。」莊子好言寓言,其說多不屬歷史事實,《呂氏春秋》更是晚出的著作。這樣,我們可以推測,孔老相會是道家興起之後的附會之說,它大概只是一個傳說。
  • 北冥沒有大魚,也沒有海棠,有的是莊子逍遙的道家人生觀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出自《莊子》的開篇《逍遙遊》。今天,我就和大家談談《逍遙遊》中,莊子的人生觀。先說說莊子是何許人也。莊子,姓莊,名周,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他同樣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與老子並稱老莊,他在老子哲學的基礎上又有所發揚,雖也主張道家思想,但與傳統的道家思想又有所不同,獨稱莊學。
  • 「老莊思想的多樣性與道家文化的多元化」學術研討會在我校成功舉辦
    大會由北京大學哲學宗教學系、北京大學道家研究中心主辦,河北大學哲學與國學經典文獻研究中心協辦,我校作為承辦單位圓滿完成了會議接待工作,受到與會專家一致好評。本次研討會是我校東方文化大講壇的第四次大型學術活動,也是我校在學術交流、硬體設施方面的一次裡程碑式的盛會。  5月7日下午,「老莊思想的多樣性與道家文化的多元化」學術研討會開幕式在正成國際報告廳舉行。
  • 老莊思想與道家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三分暖意說生活,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老莊思想與道家的介紹。老子與道家道家形成於先秦時期,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所以其學說又稱「老莊思想」。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所以其學派稱為「道家」。
  • 胡適論老莊道家
    那個時代,只有與人無忤、與世無爭的自然派哲學,不曾受政治上的影響。這個自然哲學就是道家。「這一派的哲學,當秦漢之際,不但沒有消滅,還能吸收各家的長處,融會貫通,漸漸的變成一個集大成的學派。」胡適認為:漢初一百年的道家哲學,算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大結束。古代的學派,除了墨家一支之外,所有精華,都被道家吸收進去,所以能成一個集大成的學派。這是漢代道家的特色。
  • 道家的無神論思想為什麼產生了道教的有神論?
    道家作為一門哲學系統,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來個人與社會,社會與文化,文化與自然,自然與宇宙的方方面面。要說明一點的是,道家並非道教,道教更不能代表道家,無論是傳統意義上還是現今道教生存發展的微弱之勢,道教都是指一種由神仙體系組成的宗教信仰,類似於現在的偶像崇拜。
  • 老莊與道家的關係
    長期流行一種觀念,認為老子、莊子為道家,這是不嚴謹的,其關係要具體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只有老子學派、莊子學派。老子與莊子沒有直接的傳授關係。老子或莊子從未自稱為「道家」,只有儒家自稱為儒,墨家自稱為墨。儒墨兩家各有自己的傳承關係。
  • 道家價值觀:入世思想體現為政治觀 出世為人生觀
    中國哲學所關注的首先是人的價值實現問題。而「價值實現」通常又是通過入世與出世這一矛盾展示出來的。在馮友蘭先生看來:解決入世與出世的矛盾,是中國哲學的精神;「專就中國哲學中主要傳統說,……它既入世而又出世」(《中國哲學簡史》)。所謂「既入世而又出世」,即「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閒」(《莊子·天地》)。
  • 道家思想對西方超心理學的影響
    大家有沒有這樣一個感覺,一提到中華道家文化,就覺得是迷信。但是一說起西方文化,就是科學的代名詞。尤其是現代西方超心理學、量子糾纏理論的研究與崛起,更讓很多人覺得,這是科學的解釋了心中難解之謎,而本土文化,都是迷信的解釋。
  • 道家哲學是中國哲學的根基嗎?
    以前,我們認為中國哲學的主幹是儒學,這似乎是大家約定俗成的看法,只是沒有多少學者明確說出來而已。因為沒有學者提出疑義,也就沒有論證的必要。換言之,儒學是中國哲學的主幹,還不成為問題。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周玉燕、吳德勤首次提出道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陳鼓應先生隨後於90年代初提出道家哲學是中國哲學的主幹,凸顯道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哲學中的地位。
  • 「內聖外王」的說法出自《莊子》,為何會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然而,「內聖外王」的說法卻來自道家的莊子。《莊子·天下》中說: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這就是「內聖外王」一詞的出處。1927年,梁啓超這樣概括儒學:「儒家哲學,其學問最高目的,可以《莊子》『內聖外王』一語括之,儒家千言萬語,各種法門,都不外歸結到這一點」 。1956年,熊十力於《原儒》中,明確地指出「儒學總包內聖外王」,更加明確地指出「內聖外王」 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 道家思想——中國功夫理論之源
    《易經》我國文化史上少有的一本同時得到儒道兩家尊崇的古代典籍,其最初雖是一部佔卜之書,但它的價值不止在佔卜方面,更在於它提出了一套關於宇宙萬物的生成、發展及相互關係(陰陽、八卦)的宇宙體系,包括「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樣影響深遠的哲學思想。這套理論影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武術也不例外。
  • 道家思想學說,它是我們心靈與精神,最後的庇護所與棲息地!
    因此,了解這些思想流派的內核與影響,對我們認識傳統文化,對我們明了過去、省察當今、思考未來,都有不可估量和無法替代的重要意義!其中道家思想對我們人生具有重要意義。道家思想基本概況道家以「老莊」為代表,以虛靜衝淡、清靜無為為基本特點,其核心思想是以「自然」之道作為宇宙和自然的本原,並以此解釋天地自然的運行規律。
  • 道家人物:黃帝、莊子、成玄英、鍾離權、呂洞賓、王重陽
    道家代表人物——黃帝 黃帝,中華民族之共同始祖。如今所說的「炎黃子孫」中的「黃」即指黃帝。《史記》稱其「以土德王,故號黃帝。」傳說他擊敗炎帝神農氏八世,遂代神農氏為天下共主;涿鹿再戰,擒殺蚩尤,天下始定。大定後有很多發明創造,如紀時、數學、軍隊、音樂、衣服、醫藥、文字、鑄造、舟車、弓矢、房屋等。 黃帝生而靈異。漢代緯書中已有不少有關黃帝的內容。
  • 老莊哲學的一脈相承
    莊子與老子一樣,都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所以他往往與道家的開山始祖老子一起,並稱為「老莊」,由他們兩人創始並傳世的哲學體系,受到後世思想界和哲學界的高度重視,尊稱其為 「老莊哲學」,他們在書中的文採,顯示出高度的思辨特色,閃耀著人類智慧的熠熠光輝,有些義理與範疇達到人類思維的極致。
  • 道家造句和解釋_道家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道家(dào jiā)。中國古代的一種思想流派,以老子、莊子為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但是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朱自清《「好」與「妙」》:「道家是逃避現實提倡隱逸的,老子和莊子更用詩來寫他們的哲學。」]
  • 竹林七賢中這三人,老莊哲學中的逍遙無為思想走到一起
    竹林七賢和老莊都算是文化名人了,可是可能許多人不知道,魏晉時期遠近為名的竹林七賢,其中至少有三人是因為老莊哲學中的逍遙無為思想走到一起,今天小編就說說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以我自己的觀點來看,我認為在當時惡劣社會環境的壓抑下,竹林七賢更加傾向於莊子的精神,嚮往莊子的「逍遙」,實現精神上真正的自由。所以開始由關注社會轉移到關注自身,更多的去享受人生,在享受生命的同時也意識到了生命的可貴,所以倍加珍惜生命,自然對功名利祿的追求就會有不同的選擇。在精神上他們渴望能有一個理想的世界去懷揣夢想,去追求他們嚮往的人生,所以他們在苦苦追尋中找到了老莊哲學。
  • 為何說儒家進取而道家無為?一文看懂儒道人生哲學的不同
    哲學上有三個著名的追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三個追問,構成了人生哲學的總框架。相較於西方追問宇宙起源和物的問題,中國哲學更重視人的問題,無論儒家道家還是墨家,無不把人的價值的問題放在首位,所以,一部中國哲學史其實就是關於人生的哲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