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學是中國哲學的根基嗎?

2021-01-13 光明網

我們不妨以大樹比喻中國哲學,其主幹是儒道互補,具有鮮明的中國哲學之樹的特徵,而樹根則是道家哲學。

 

我不用根基說,我還是尊重陳鼓應先生提出的道家主幹說。

 

我覺得這裡面恐怕有一個主要的分歧,這個分歧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這個思維方式是不是能夠說主要就是道家的。

 

中國傳統哲學的幾大典型形態都是藉助於道家的思維模式而建立起來的。

老子山

主持人:(安徽大學哲學系教授陸建華)

自從胡適先生、馮友蘭先生於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創立了中國哲學學科以來,數十年間,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好像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那就是,中國哲學有無主幹,如果有,這個主幹是什麼?以前,我們認為中國哲學的主幹是儒學,這似乎是大家約定俗成的看法,只是沒有多少學者明確說出來而已。因為沒有學者提出疑義,也就沒有論證的必要。換言之,儒學是中國哲學的主幹,還不成為問題。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周玉燕、吳德勤首次提出道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陳鼓應先生隨後於90年代初提出道家哲學是中國哲學的主幹,凸顯道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哲學中的地位。其後,關於中國哲學的主幹是什麼的問題的討論,遂成為熱點問題。今天在座的許先生、李先生當時都參加了討論,孫先生在其近著《道家與中國哲學》之先秦卷的「前言」中對道家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也特別加以了分析,提出了道家哲學「根基說」。今天,我們回顧學術界關於中國哲學的主幹問題的討論,進一步論述道家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影響,進而探討儒道之間的關係,請四位老師就今天討論的主題發表見解。

孫以楷(安徽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傳統哲學既是多元互補的,又是有其主幹的。至於這個主幹是什麼,學術界有不同意見。我們今天聚到一起,也是為了探討這一問題。我想,不能與中國傳統社會共始終的哲學,至少從時間上講,是不能成為中國哲學的主幹的。

許抗生(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在宇宙的生成論、宇宙的本體論上,把老子道家說成是主幹,我認為倒是可以的。因為道家的宇宙生成論和宇宙本體論一直影響著中國的傳統哲學。先秦道家建立了這個思想,漢代的《淮南子》、嚴遵、王充都受到老子生成論影響,到了魏晉玄學就更突出。佛教到中國來,就是道家接引的,也是走本體論的路子。程朱理學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它也是受道家思想影響。儒家在哲學上面有天人合一的觀點、天人感應說,儒家有豐富的人性論思想,這些可以說是儒家的。道家在宇宙本體論和宇宙生成論方面起主導作用,我想可以這樣提,這是我現在的觀點。

孫以楷:儒道互補,共同構成中國哲學的主幹,可能更準確些,更符合中國哲學的真實狀況。歷史地看,道家和儒家自春秋末期創立以來,一直沒有中斷。魏晉以後,道家以道教的形態頑強地生存發展下去。儒道並列而互補,構成了中國哲學發展的主線。我在《道家與中國哲學》的先秦卷的「前言」中說過,我們不妨以大樹比喻中國哲學,其主幹是儒道互補,具有鮮明的中國哲學之樹的特徵,而樹根則是道家哲學。因為道家哲學為中國哲學提供了本原本體論,提供了辯證的思維方式。這兩點,許先生剛才也談到了。道家哲學還為中國哲學提供了道、德、太極、有無等一系列基本範疇。這一點,陳鼓應先生有關「道家主幹說」的論文中也提到過。儒、墨、名、法、陰陽各家,都在這本原本體論的基礎上,運用辯證的思維方式,以道、德等基本範疇為構件,結合本學派學說的特定內涵,各自建構了自己的哲學體系,並在歷史發展中不斷反作用於道家哲學,共同推動中國傳統哲學的深入發展。魯迅先生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英國學者李約瑟先生說:「中國如果沒有道家,就像大樹沒有根一樣。」魯迅先生和李約瑟先生用根柢、根來比喻道家哲學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與作用,這是很深刻的。道家根基說是對中國哲學的準確把握。

主持人:如果說道家主幹說能成立的話,那麼根基說就更應該成立。

許抗生:根基說除了孫先生,其他學者也提過。為什麼叫根基呢?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就是從本體的角度來說,它是根基。另外一個就是道家衍生出來的道教在民眾中影響廣大,有群眾基礎。這個大概也是魯迅先生的意思。我不用根基說,我還是尊重陳鼓應先生提出的道家主幹說,要給陳先生的觀點作一個具體的論證。不能說是總體的,總體的,儒家也不能接受,好像也不完全對,不確切。

李存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道家主幹說的一個前提是把「推天道以明人事」作為道家的哲學思想,凡是「推天道以明人事」都是道家哲學。我當時就提出一個觀點,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是儒道兩家共同建構的。裡面包含著一個思想就是,如果沒有道家的話,儒家也可以產生這個哲學架構。

我現在有一個想法,就是認為中國哲學有一個普遍的模式,這個普遍模式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它講天道,目的是要明人事。這個明人事,就是要講我們這個人事應該怎麼辦。道家推天道,建立宇宙論或本體論,最終也是要講人應該怎麼辦。人性論是天人之學的樞紐,是天道和人道的交結處。所謂「性即理也」,性是屬於人道,理是屬於天道,「性即理也」是天人之學的一個樞紐。道家裡面,我好像記得馮先生說的,道家道與德的關係類似於儒家講的性與理的關係,德相當於性,道相當於理,德是人之得於道者,也可以說德即道也。所以道家也是這樣一種方式,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我後來在《哲學動態》上發表一篇文章,題目叫《「知人則哲」:中國哲學的特色》,我認為中國哲學是「推天道以明人事」,是天人之學,「知人」是中國哲學的重點,為治與原善是中國哲學的宗旨,戴震有《原善》篇,「為治」出自司馬談。司馬談說先秦六家儒、墨、名、法、陰陽、道德是「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即是說,六家的言路雖然不一樣,但是「務為治」是一樣的;原善就是要追究什麼是善,怎麼達到善。

從漢初黃老之治以後,也就是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和社會體制、政治體制結合在一起的,恐怕主要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社會上的影響是為主的。道家自黃老之治讓位於獨尊儒術,基本上沒有進入政治體制、社會體制,它通過批判牽制著這個社會。由此而說,在文化上我是認為儒家的思想還是佔主幹。

許抗生:這個,陳鼓應先生後來也接受。文化上,儒家為主幹。

主持人:如果說這種普遍模式或結構是在根基上由儒道兩家共同建構起來的,那麼誰在前,誰在後?

許抗生:《易經》裡就有這方面的思想,儒家道家都受《易經》思想的影響。

李存山:很難說《易經》屬於哪一家的,只能說是西周初期慢慢形成的一部著作。這是大家現在比較普遍接受的。

李霞(安徽大學哲學系教授):道家哲學主幹說是否成立,我認為對這個問題不能籠統地回答,而應具體分析。

從思維模式上看,道家的思想模式在中國傳統哲學中佔主導地位。因為中國傳統哲學的建立和發展始終貫穿著道家思維模式的深刻影響,或者說,中國傳統哲學的幾大典型形態都是藉助於道家的思維模式而建立起來的。那麼,道家的思維模式是什麼呢?剛才李老師談了,我是非常贊同這個觀點,許老師也贊同這個觀點,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我是這麼表述的,我認為道家思維模式的根本特徵是具有本體性特徵。剛才,李老師說「推天道以明人事」是儒道共有的,我也贊同,但這種思維模式在儒道兩家中的成熟程度有所區別。先秦儒家對天道問題論之不詳,所以「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維方式在先秦儒家那裡沒有成熟而成為一種思維模式。而這種思維模式在道家那裡已經格式化。其原因在於道家特別關注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聯,其天道觀相當系統成熟,其人道觀別有特色,有根基,而儒家則更多地關注人與社會的關聯。也就是說,道家不僅有比較完整成熟的天道觀和人道觀,而且高度重視兩者的關聯。將其高度地統一起來,是道家一以貫之的思維方式。道家不僅由天道推出人道,而且又主張人道要復歸於天道。正是道家這種由本體推衍現象、由天道推衍人道,同時又返現象歸於本體、返人道歸於天道的思維模式深深地影響了漢代哲學、魏晉玄學和宋明儒學,成為這些哲學理論體系的方法論基礎。

從價值取向方面來說,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格局是表現為儒道互補。儒道互補主要是一種價值互補,儒道互補是中國哲學乃至中國文化價值體系的基本格局。儒家價值觀的核心觀念是仁義禮樂,道家價值觀的核心觀念是自然無為。證諸儒道理論,兩者確有實際上的互補關係。就儒家而言,仁義禮樂是其根本價值信念,此信念的實現則需主體具備自然無為之境界,即要求價值主體無私慾、不造作、不妄為;就道家而言,自然無為是其根本價值信念,此信念的建立不是基於對社會的冷漠遺棄,而仍是出於對社會的特殊方式的關切。此外,儒道價值取向的互補還表現為陽剛與陰柔、進取與退守、守常與尚變、重群體與重個體、強調等級與崇尚平等、肯定現實與超越現實、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等等之間的相異與互補。儒道之間這種既相異又互補的關係構成了中國傳統哲學價值取向的基本格局。

再從中國傳統哲學的具體結構來說,儒道兩家各有所重,分別在不同領域構成中國哲學的主流。儒家重在倫理道德哲學和社會政治哲學,道家重在自然宇宙哲學和生命主體哲學。換言之,儒家在倫理道德哲學和社會政治哲學方面構成中國傳統哲學的主流,而道家則在自然宇宙哲學和生命主體哲學方面構成了中國傳統哲學的主流。這方面學術界論之較多,我就不展開了。

從動態來說,從縱向發展的過程來看,關於道家哲學是不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主幹,或者說中國傳統哲學的主幹究竟是什麼,我認為應該分階段來看。如果我們著重以西方哲學的特定內涵來考察,那麼魏晉以前,道家是中國哲學的主流;隋唐時期,佛教差不多完成中國化的改造,發展到鼎盛時期,佛教哲學構成了中國哲學的主流;宋明以後,儒佛道走上融合之路,並形成宋明理學這一成功的融合形態。宋明理學的價值觀念以儒家為主,是儒學新形態。所以,宋明以後的中國哲學以儒家為主。但這個儒家顯然不是純粹的儒家,而是融儒道佛及諸子百家思想資料於一體的新儒家。

李存山:我覺得這裡面恐怕有一個主要的分歧,這個分歧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這個思維方式是不是能夠說主要就是道家的。把它作為主要是道家的東西,那麼,道家哲學佔主要地位。因為我剛才講了「推天道以明人事」是中國哲學的普遍模式,但是,我認為它是儒道兩家共同建構的。老子建造它時,不可能說是完全清晰的,完全格式化了。從孔子開始,到後來的孔孟之間的郭店儒簡,郭店儒簡特別講天人之學,《五行》篇說:「德之行五,和謂之德;四行和,謂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五行》篇還說:「聖人知天道也。知而行之,義也;行之而時,德也。」我認為是儒道兩家的互動逐漸地把「推天道以明人事」這個模式建立起來。中國的哲學家幾乎沒有不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如果說「推天道以明人事」屬於道家的話,這裡面就有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千載無真儒,全都是道家。

許抗生:中國哲學主幹,說是道家,那肯定是不行的,太籠統。

主持人:四位老師都談了自己獨特而深邃的思想、看法,都根據中國哲學發展的歷史以及發展的線索、脈絡作了分析、論證。由於時間的限制,只能談到這裡,希望以後還會有這樣的機會。最後,謝謝四位老師奉獻了自己精彩、深刻的思想。

相關焦點

  • 佛教與道家哲學的十大區別
    我發現佛教哲學和道家哲學差別太大,甚至相反。為此,我從十個方面把佛教哲學(主要是中國佛教哲學)與道家哲學(主要是《道德經》哲學)作了對比,供大家參考。這十個方面是: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人生哲學、生命觀、認識論、因果關係、人生修煉的方法論、人生修煉的結果,以及政治哲學(當然包含管理哲學)。   畢竟由於水平有限,難免錯漏,萬望包涵。
  •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寫給現代人看的中國哲學
    其中影響力較大和廣受好評的有:鍾泰的《中國哲學史》、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以及《中國哲學簡史》、任繼愈的《中國哲學史》、牟宗三的《中國哲學十九講》、蔡仁厚的《中國哲學史》與勞思光的《新編中國哲學史》等。  胡適先生的「大綱」是用現代學術方法系統研究中國哲學史的第一部著作,其創舉與缺陷自不必多說。
  • 墨家——與儒家、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
    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諸子百家之一,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墨家被古代大家認為是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響。法家代表韓非子稱其和儒家為「世之顯學」,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墨子)」等語,證明了墨家思想曾經在中國的輝煌。楊墨本是硬幣的兩個面,故楊墨互補,然古往今來人們都以孟子「距楊墨」的一般思維方式評價楊墨,這是有失公允的。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
  • 中西哲學如何對話
    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在根基上不同,我今天主要說這個不同。   哲學是無處不在的。近100多年來,我們努力向西方學習,不僅引進來了器物、技術、制度,還引進了科學和西方的哲學。我們很多大學都有教授康德、黑格爾哲學的課程,但是我們不可能在西方哲學裡安身立命,原因何在?根源在語言。如果對地球上不同的民族在文化上進行分類,劃分出最大的文化單位,這個劃分標準是什麼?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所有文章特地還做成了語音版的,可在喜馬拉雅FM搜索浪兄筆記或哲學筆記收聽。郭齊勇 馮達文 | 作者 中國哲學史筆記 | 欄目 ——————————— 莊子·道家哲學 | 中國哲學史筆記 導言
  • 哲學本體在中國,不是與西方哲學「亮劍」,而是與西方哲學的融合
    哲學的本體在中國,不是與西方哲學的「亮劍」,而是與西方哲學的融合與統一哲學不是西方的。哲學是人類的,哲學是人類的思維。哲學作為人類思維的方式,人類思維的直接對象,人類思維的間接對象,人類思維的內容物的到達方式的人類認識自然與社會和改造自然與社會的「科學之母」的精確科學的哲學,由西方哲學建制為哲學體系以後,出現了幾次關涉哲學體系的根基和基礎的變革,人們都在疑問,西方哲學出了什麼樣的哲學問題,為什麼停滯不前。
  • 你知道什麼是道教哲學嗎?
    宗教信仰展示的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深層面,追求的是某種神聖的體驗,這種體驗的升華與結晶就是宗教哲學。道教哲學的個性是由其特徵體現的,它有何特點?它的特點是在與道家、儒家和佛教哲學的比較中顯現出來的。通過比較,可以更加看清道教與道家的同異,認識什麼是道教哲學。道教繼承了老莊哲學的特點,受儒家思想和佛教哲學影響,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 為何說儒家進取而道家無為?一文看懂儒道人生哲學的不同
    哲學上有三個著名的追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三個追問,構成了人生哲學的總框架。相較於西方追問宇宙起源和物的問題,中國哲學更重視人的問題,無論儒家道家還是墨家,無不把人的價值的問題放在首位,所以,一部中國哲學史其實就是關於人生的哲學史。
  • 以西方近代思想,解讀「老莊道家哲學」,嚴復發現了什麼?
    #道家哲學#此外,在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水師學堂任教期間,還培養了中國近代第一批海軍人才。,尤其對道家哲學情有獨鍾。其中兩部是道家最主要的經典。而嚴復註解《老子》、《莊子》最大的特點,就是以西方近代思想學說,來與老莊哲學相觀照、相印證。
  • 對中國佛教哲學內涵的全面探索
    著名學者黃心川認為,這本書總結了解放以後乃至近現代研究佛教義理的歷史經驗,從中國文化的宏觀角度,探討了中國佛教文化的精髓,繼承和發揚了老一輩佛學研究家湯用彤、呂澂、陳垣、任繼愈等的優秀傳統,「用歷史比較的方法和角度對中國佛教哲學做了全新的解釋,堪稱我國佛學界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力作。」
  • 哲學的「個性」與「個性」的哲學
    「哲學」一詞源自古希臘文「philosophy」,其詞根意為「愛智慧」,由日本「哲學之父」西周翻譯成中文並傳入中國。哲學的「個性」,是指作為智慧之學的哲學,隸屬特定的認知主體,從產生伊始便具有特定的民族性和時代性。「個性」的哲學,則是指不同的認知主體基於自身的學思體悟和生命情趣,構思出的具有差異性的哲學流派。
  • 道家陰陽哲學與宇宙演化密碼
    想當年,鄒衍利用陰陽哲學,來推演宇宙演化。當時人不理解,送給他一個外號,叫做「談天衍」。如今科學技術發展了,對於宇宙了解加深了。本人就試著用道家陰陽哲學,來推演一下宇宙演化吧。本人才疏學淺,有不當之處多多包涵。
  • 《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研究》出版
    丁四新教授主要從事先秦兩漢哲學、出土簡帛思想、儒家哲學與經學的研究。現為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學科負責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曾任武漢大學哲學學院與國學院二級教授,哲學系主任。丁四新表示,《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研究》是一部綜述性的書稿,目的是追蹤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的研究。這個項目從2006年起,迄今已屆十年。
  • 沒有哲學的國度——胡適,經學壓制了哲學的發展,中國只有思想!
    但是在近代,中國的很多文人卻對傳統的哲學思想產生了巨大疑問。雖然胡適先生在中國哲學方面樹立了很多學術典範。也確立了很多標準,建立起了一套哲學化的體系。第一次將中國的很多傳統思想納入了哲學體系當中。但是其間的分歧與疑問,甚至連胡適本人也沒能完全一一解答。胡適建立的中國哲學的學術典範和哲學化的體系,並不是由其一人單獨創建的。
  • 世界上著名的哲學名著有哪些,中國著名的哲學著作有哪些?
    對稱關係是宇宙的最深層本質,對稱規律是社會的最根本規律,對稱原理是科學的最基本原理,主體與客體(包括思維與存在)的對稱關係是人與自然的最根本關係,所以哲學嚴格來講就是對稱哲學。 哲學是非常具有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會對各種問題進行研究,以更為合適的方式將其闡述出來,涉及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 黑格爾說中國沒有哲學,這幾部書籍算得上哲學著作嗎?
    平實而論,中國不是沒有哲學思想,而是缺乏系統的哲學理論體系,沒有用概念重新組建一個新的世界,往往是有結論,無推理過程,如《道德經》《論語》,書中告訴你世界是這個樣子,卻沒有論述為什麼是這個樣子,或許中國古代的這些哲人們覺得沒有必要吧!黑格爾雖然認為中國沒有哲學,但是筆者認為下面這幾部著作足以反擊其尚有偏頗的觀點。
  • 哲學,真的無用嗎?
    但它們又共同提供了今天中國主流文化的形態與結構,它們就是:1.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理論為核心邏輯,以儒家文化的社會倫理與政治倫理為土壤根基,所構成了執政黨的價值觀與政治倫理體系。
  • 老莊哲學的一脈相承
    我們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構成,就是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文化,儒道佛三家融會貫通。因此,道家文化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道家和儒家、佛家在很多方面是互補的。道家文化隨後在漢代形成中國唯一土生土長的有重大影響的宗教——道教。道教在中國和東亞一些國家與地區有很大的影響。
  • 道家老子為什麼說上善若水?老子從水的身上學到了哪些人生哲學?
    老子的道家哲學,給中國人的人生哲學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提供了另外一條道路。人跑得太快,連靈魂都跟不上身體的腳步,所以,中國人的人生哲學,需要另外一種哲學來調劑,讓我們的人生不至於崩潰,讓我們在努力奮鬥的時候,有可以停下來休息的精神家園。這種人生哲學,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產生,這就是老子和莊子的道家哲學。最終,道家哲學和儒家哲學,一陰一陽,成為中國文化的兩種精神,源遠流長。
  • 儒家哲學思想與中醫學的關係
    漢初統治者的治世哲學崇尚黃老哲學,信奉自然無為,這和秦朝暴政有一定的關係,漢高祖劉邦說,天下苦秦久已,故漢初統治者以道家老子的無為哲學治世。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散養天下子民,無為而治。然而這個狀態在漢武帝掌權後被改變。為什麼漢武帝要用儒家治世?這應該有很多原因,但在筆者看來,這是漢武帝的個人經歷所產生的心裡變化導致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