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必須先從宗教哲學談起。
宗教哲學,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可以有不同的內涵。從宗教主體自身去考察,所謂宗教哲學就是宗教信仰的理論基礎。
宗教在本質上是種信仰,宗教信仰具體表現為教義,要使這些教義讓人相信,就必須有思辨的哲學論證,即成系統的哲學理論。宗教信仰展示的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深層面,追求的是某種神聖的體驗,這種體驗的升華與結晶就是宗教哲學。
道教哲學的個性是由其特徵體現的,它有何特點?它的特點是在與道家、儒家和佛教哲學的比較中顯現出來的。通過比較,可以更加看清道教與道家的同異,認識什麼是道教哲學。道教繼承了老莊哲學的特點,受儒家思想和佛教哲學影響,發展出自己的特色。這些特色總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以人生哲學為主,以宇宙本體論為輔。以個人為本位,追求個體生命的永恆性。
徐復觀在《中國人性論史》中說:"老學的動機與目的,並不在於宇宙論的建立,而依然是由人生的要求,逐步向上推求,推求到作為宇宙根源的處所,以作為人生安頓之地。因此,道家的宇宙論,可以說是它的人生哲學的副產物。他不僅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來發現人的根源,並且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來決定人生與自己根源相應的生活態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點。"AB道教繼承了道家的這一"動機與目的",並發展為一套宗教的生命哲學。這種生命哲學不僅要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點",而且要求的生命的永恆。
長生不死是道教解決人生問題的最終途徑,這在道教中體現為"神仙不死"學。神仙學從人的生命衝動出發,企圖突破死亡局限,將自我生命從死亡的現實中超拔飛升,飛升到與宇宙精神--永恆之"道"同一的位置,再從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把握自我的生命存在,以體究人生真諦。老莊的"道"是非人格的、自然運作的宇宙本體,道教則將其人格化、神聖化、超自然化,成為化生宇宙現象的最高神祇,具有永恆不滅性。
這樣,得道者即與道同體的人便具有道的不死屬性,飛升成仙。人生的終極關懷就是肉體生命的不死,為達此目的就須效法神仙之"得道"。這就是道教之"道"與道家之"道"的根本不同處。另外,道家之道本具有超越性且內在於萬物,這樣一種有神秘韻味的"道"為道教的重塑提供了方便。在仙化"道"的同時,道教又將老子本體化,將他雕塑成天本體與人本體合一,具有神仙性的典型,作為人效法的楷模。
老莊的生命觀與道教這套神仙學實在是迥異其趣的。老子曾講:"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莊子要人喪我,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尤顯出肉體之不足道,並主張齊一死生。老莊養生法是取法天地自然而歸於自然無為。這些和道教修煉肉身不壞,講究我命在我等都不大相同。但道家某些修養法如莊子的"心齋"、"坐忘",老子的"滌除玄覽"以及長生久視等神秘語句又被道教沿襲下來。
總的來說,道教以對人生不死的信仰作為基本觀點,循此去證取宇宙本體論的解釋。道教構造的宇宙模式無非是為其人生的終極追求大開方便之門,找到一塊生命的安頓之地。故在道教哲學裡,宇宙論和認識論是其人生論的裝飾品和論證工具,而人生論的核心就是神仙學。中國哲學有重人生哲學的傳統和特色,道教與此相同,所不同的是對人生的終極追求獨樹一幟。
(二)從成仙不死之目的出發解決人生問題,以積極探索自然界奧秘的精神,發展了我國古代的自然哲學,從而推動了古代自然科學的進步。
中國哲學不重視純知識的追求,基本上以政治倫常為本體。儒學關心人,深究人倫關係,但對大自然並不重視,不像古希臘人那樣在對自然奧秘的深入探求中發展哲學。這種缺陷在道教哲學中多少有些彌補。道教把人生、社會和自然都置於"道"的大系統中加以認知,在認識不死之道中,歪打正著,發展了中國古代的自然哲學和科學。道教的自然觀和生命觀緊密相連,認為自然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自然界的陰陽和人身上的陰陽氣脈息息相關,生命就是陰陽的變易,人類生命不能離開萬物自然而完成永久的形態。
道教從神仙不死的生命觀出發去認知自然,試圖用道術駕馭自然徵服自然,找到控制自身生命的方案。這種精神推動道教到自然界去尋找不死的藥方,尋找中的副產物便是前科學形態的產生。因此,道教對前科學的追求源於其生命觀。神仙學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它把老莊、周易和古代天文、地理、化學、醫藥等糅為一套身心修煉理論,雖不免體系龐雜,但卻既有古樸的實證手段(如外丹),又有形上意義的玄理(如內丹理論),這些穿著神秘主義外衣的內外丹正是前科學形態的表現。道教煉內外丹推進了古代化學、醫藥學、養生學、礦冶學、生態學等科學的發展,深化了對人體自身生命現象的認識。
道教與道家都重視自然,承認自然規律存在。但道家是"順天"即順其自然,是自然主義,而道教則是"逆天",試圖通過自我修煉戰勝自然,主宰人的自然生命,是超自然主義。不過,道教所謂"我命在我不在天"面對死亡採取主體性精神,似乎又有荀子"人定勝天"的意蘊,在某種程度上克服了道家消極的自然無為觀,是種積極的生命觀。
(三)自然與名教結合是道教政治哲學的特徵,這是儒家倫理型哲學和道家自然型哲學結合的產物。
道家從人的自然本性去構築理想社會,希圖超越社會禮教倫常,以虛靜復歸自然真實。老子把道作為世界本原時,也把道規定為人生道德修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