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經典《道德經》的三個要點是什麼?帶你走進道教

2021-01-15 沐離君

道教是以「道」為核心思想的宗教,「道」最早是由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提出來的,因此,老子在道教被稱為太上老君,為道教祖師之一。現在的大多數道教派系都源自於老子。老子最偉大的著作是《道德經》,他在《道德經》第一章就說:「道可道,非常道」,提出了「道」的概念。

《道德經》對道教的貢獻只是提出了「道」的概念嗎?當然不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另外三個重要的理論,被道教奉為思想核心。

一、自然

無論是老子還是現在的道教,都崇尚自然之道。老子在《道德經》中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這句話闡述了宇宙的屬性和天地間的真理,即萬事萬物都遵循「道」的自然規律,不可強行改變,也不主宰萬物。

道教把自然之道奉為思想核心之一,在做事上講究順應自然,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不強行改變別人的意志,也不幹擾事情發展的趨勢,進而將自然之道引申為順勢而為,做事為人因勢利導。

在生活上,講究親近自然,許多道士都在深山中的道觀修煉,自古以來,道士都將有山有水之地奉為寶地,並長期在此修煉。在行為上,道教講究與自然相互融合,和諧相處,他們不推崇改造自然,崇尚與自然融為一體,相互依存,共同發展。這就是自然之道。

二、清靜

清靜是一門學問,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到:「致虛極,守靜篤」。我們只有做到清靜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如果做事百般浮躁,什麼事也做不成。對於道教而言,修行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克制欲望,人有了欲望就會「擅動」,動就會被欲望左右,被欲望左右還談什麼修行呢?

對於克制欲望,《道德經》中的清靜是最好的法寶,唯有靜能制動,做到「致虛」,才能「守靜」。老子為了讓弟子在大道與欲望面前意志堅定,還著有《清靜經》,如果道士被世間的繁華擾亂,會通過念經使自己的心清靜下來。這是清靜。

三、無為

我們知道,老子的治國之道乃「無為而治」,老子強調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無為而無不為」,即做該做的事,不做不該做的事,這與上文的順勢而為很像。老子治國講究順應大勢而為,在特定的時間做特定的事,其他為了一己私心而做的事堅決不做,這便是無為而治。

無為是道教核心思想之一,他們認為,有「道」的存在,萬事萬物自然在既定的軌跡上發展,自己不必多加幹擾,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而且自己也要效法天道,順應自然,化有為為無為,這才合乎「道」。這就是無為。

《道德經》是道教經典,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其中許多人生哲理等待著我們探尋,其中自然之道、清靜之道和無為之道是道教三大核心思想,也是《道德經》的三個要點。

相關焦點

  • 領悟道家精髓——道教協會會長解讀《道德經》
    東方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中國文化巨匠魯迅先生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然而,道教的基本經典是老子的《道德經》,道教的最高信仰是老子的「道」。這說明,道教的根柢是闡道論德的《道德經》。據史書記載,《道德經》一書為老子在陝西周至樓觀臺所著。秦始皇因篤信老子養生之道,在樓觀建老子祠,供奉老子像。樓觀遂被道教尊奉為祖庭。秦漢以降,不少道家隱士在此修煉學道,代不乏人。以「黃老之學」而言,老子與黃帝齊名,黃帝為政治代表,老子則為學術代表。以儒道兩家而論,孔子問禮、訪道於老子,喻老子為「猶龍」,發出了「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感嘆。
  • 什麼是道教經韻?
    道教也是以經韻唱誦的方式來傳教布道。道教唱誦之經韻既是一種藝術形式,同時也蘊育著豐厚的宗教內涵。換句話說,道教經韻是音樂藝術與宗教信念的有機結合。就歷史淵源而言,經韻音樂幾乎與道教一樣古老。在東漢魏晉南北朝的近600年間,道教經韻漸次歷經了初步萌生、基本成形和系統發展三個歷程。此後,在信仰支撐和儀式依託下,道教經韻承載著士族官吏得道成仙的嚮往和追求,並以趨於凝固的傳承模式而流於後世。
  • 道教四大天師,除了張天師,知道另外三個的都算道教入門了
    佛教有四大菩薩、四大天王,道教作為我國的本土宗教,也有四大天師之說,那麼這四大天師是誰呢?作為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張天師為一般大眾所熟知,但是另外三大天師,知道的一定是對道教有相對了解的人了。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下這四大天師。
  • 道教的九大經典書籍
    道家經典——《道藏》 《道藏》者,道教一切經書之總集也。夫生天地,和陰陽,包囊萬物,亙古不易者,道也;弘道德,正紀綱,成就仙業,利樂群生者,教也。總而謂之曰經,聚之於室曰藏。誦經者足以勸善植福,聚藏者足以積德累功。仙真聖人所以美教化,移風俗,自度而度人者,莫不以經教為津梁也。
  • 道教道德經中的心性修行,如何上善如水?
    出品方|道教九龍道學研究院今天本道長和各位同修,講述一下什麼是道家的心性修養,祝願各位道眾六時吉祥,證悟大道。道教修煉一本道德經就是一部深奧的經文,如何達成上善如水的境界,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就是在一種眾生世人作惡多端,整天被貪嗔痴等欲望,財色名利控制自己的心性最終做下種種惡業,源自於內心的貪慾,導致種種殺盜淫妄隨之而生,一個人能夠放下欲望,就能夠形成大善若水,身歸自然,清靜無為。
  • 道教神仙——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太上老君,又稱太清道德天尊,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的第三位神。道德天尊的神形實際是根據先秦時代老子的形象演變而成的。據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道家學派的創始者,(所以在《崆峒問答》中老子又被稱作道祖,黃帝為始祖,張道陵為教主)曾經擔任周王朝的守藏室吏(相當於國家圖書館和博物館的館長,副部級待遇),後來見周朝衰微,便辭職西去,不知所終,著有道、德上下篇五千餘言,流傳於世,稱為《老子》(即《道德經》)。
  • 道教經典書籍:《三皇經》、《靈寶經》、《上清經》
    在道教史上,東晉南北朝是重要的轉折時期。道教由於門閥士族階級的改造,經歷了一番重大的變革,從早期傳播於民間的道團,直接上升為官方承認的正統宗教,在上流社會普遍流行,同時湧現新的道經,以《三皇經》《靈寶經》《上清經》這三組道經最為重要,即三洞真經。《三皇經》在元朝被焚,現已失傳。
  • 為什麼要舉辦道教玄門講經
    第三,玄門講經在道教內部形成了一種良好的風氣,讓更多的優秀的經師在玄門講經中湧現出來,促進年輕的道長們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對大眾來說,玄門講經讓更多人了解到道教豐富的優秀的文化內涵,同時看到道教的新風貌和新氣象。本屆玄門講經的經師所表現出的水平,讓我非常敬佩。騰訊道學:《三官經》在道教經典中的地位是怎樣的?
  • 「經功浩力不思議」,道教為什麼極為重視誦經功德?
    《玄門日誦早壇功課經》中有一段「小贊」韻,其韻詞寫道:「誦經功德,不可思議,諸天諸地轉靈機。」意思是說,通過恭誦祖師經典,可以達到不可思議的奇妙功效。如果誦經之人願力虔誠,就可以得到天地神明的護持,從此消災解厄、保命延年。道教中諸多具有祈福禳災的科儀法事,皆是以誦經作為行法的客觀載體。
  • 道教文化發展大綱!
    亦有三個要點值得注意!第一,內容要精練,分類要系統,道教刊物,既然是以弘揚道教文化為主,就應該把道教文化的精髓部分展現出來,不能像社會上一般的小說或者讀物那樣,為了大眾化而導致低俗化,如此則有失本來意義。分類亦需要系統化,哪一類是什麼內容,主講什麼意思,一定要明確,不能含糊遢等,草草以置之。
  • 道教:與道有緣的人,身上往往具有這三個特徵,你有嗎?
    正所謂「甘露不潤無根草,大道不渡無緣人」,道教認為與道有緣並不是外在的表現,而是自己身上體現出來的某些特徵。與道有緣的人,身上往往具有這三個特徵,你有嗎? 01 齊同慈愛 道經《度人經》有云:「齊同慈愛,異骨成親」。
  • 道教的核心「道」,「道」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與道並提的是德,「德」和「道」是一個整體,成為道教教義的核心,道之在我者就是德。學道而得道,這就是德。德是道的體現和作用。《道德經》中所說的「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貴」的「德」指的是這個「德」。《清靜經》中說:「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道教將「德」按態度區分為「陰德」和「陽德」二類。
  • 阿彌陀佛,請問,道教所說的長生不死藥是否存在?
    無量天尊,您老人家拜錯家門了,當然,也就討不到什麼長生不老藥啦。嘴裡念叨著阿彌陀佛,卻詢問著道教的不死金丹,這麼幹,是不是屬於不講武德呢?去到道教主持的場景詢問仙藥,總得事先做點兒功課才行。否則,不是嘴欠,就是皮痒痒了。佛道兩家,雖然長期相安無事,不過,你張冠李戴,隨口亂叫尊號,也幾乎等同於挑事兒啦。阿彌陀佛,按照佛教的說法,是西方極樂世界(淨土)的教主。民間俚語上西天,就是直奔阿彌陀佛那裡去的意思。阿彌陀是梵語,意思是無量。
  • 幾千年洗禮的道教「經書」都經歷什麼?
    可見在晉時道教經書便已很多了。《抱樸子·遐覽》記載的道教經典圖符共有一千二百餘卷。以後道教經書一天比一天增加,《隋書·經籍志》記載有經戒三百○一部,九百○八卷,服餌四十六部,一百六十七卷;房中十三部,三十八卷,符籙十七部,一百○三卷,共三百七十七部,一千二百十六卷。
  • 道教的語義學解釋
    什麼是道教?這是解讀道教文化基本含義之前所必須說明的一個問題。按照學術界的一般看法,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要了解道教,應該從宗教意義陳述入手。對於「宗教」這兩個字,人們向來也有不同見解。就中國傳統文字學的角度看,「宗」與祖廟是密切相關的。
  • 揭秘:道教祖師三清天尊的原型分別是什麼?
    揭秘:道教祖師三清天尊的原型分別是什麼?「道家三清」是指太清太上老君、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
  • 慈悲體道心 慈善顯道行 |道教 慈悲 濟世 利民 行善 積德_鳳凰佛教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其「尊道貴德、天人合一、抱樸守真、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的主張,時時彰顯著「慈善為本、濟世利人」的慈愛精神,既是道教的基本教義,也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精神信仰與核心價值。以下試從七個角度談談對道教慈善文化及其理論之思考。說是思考,究其實也是個人從道30餘年的一些體驗與感悟,與各位同道同參共勉。
  • 道教祖師-三清祖師
    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徵。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由無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第十四章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認為一化為三,三合為一,「用則分三,本則常一」。
  • 道教三清道祖指哪三清?
    三清道祖就是『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上清-靈寶天尊』,統稱:「三清道祖」。三清是玉清、上清、太清的全稱,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為道教用語。指神仙所居的玉清、上清、太清三個最高仙境。也指居於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號雖殊,本同為一,都是道的化身。其中所謂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區別,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是所統天界的劃分,而天尊的意思則是說,極道之尊,至尊至極,故名天尊。
  • 道教教義理論——「道」的含義
    什麼是「道」? 「道」原是道教思想的最高哲學範疇。「道教創始形成,奉老子為教祖和天神,尊稱為」太上老君「,以《老子道德經》為經典,將」道「加以改造,成為道教的信仰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