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以「道」為核心思想的宗教,「道」最早是由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提出來的,因此,老子在道教被稱為太上老君,為道教祖師之一。現在的大多數道教派系都源自於老子。老子最偉大的著作是《道德經》,他在《道德經》第一章就說:「道可道,非常道」,提出了「道」的概念。
《道德經》對道教的貢獻只是提出了「道」的概念嗎?當然不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另外三個重要的理論,被道教奉為思想核心。
一、自然
無論是老子還是現在的道教,都崇尚自然之道。老子在《道德經》中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這句話闡述了宇宙的屬性和天地間的真理,即萬事萬物都遵循「道」的自然規律,不可強行改變,也不主宰萬物。
道教把自然之道奉為思想核心之一,在做事上講究順應自然,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不強行改變別人的意志,也不幹擾事情發展的趨勢,進而將自然之道引申為順勢而為,做事為人因勢利導。
在生活上,講究親近自然,許多道士都在深山中的道觀修煉,自古以來,道士都將有山有水之地奉為寶地,並長期在此修煉。在行為上,道教講究與自然相互融合,和諧相處,他們不推崇改造自然,崇尚與自然融為一體,相互依存,共同發展。這就是自然之道。
二、清靜
清靜是一門學問,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到:「致虛極,守靜篤」。我們只有做到清靜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如果做事百般浮躁,什麼事也做不成。對於道教而言,修行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克制欲望,人有了欲望就會「擅動」,動就會被欲望左右,被欲望左右還談什麼修行呢?
對於克制欲望,《道德經》中的清靜是最好的法寶,唯有靜能制動,做到「致虛」,才能「守靜」。老子為了讓弟子在大道與欲望面前意志堅定,還著有《清靜經》,如果道士被世間的繁華擾亂,會通過念經使自己的心清靜下來。這是清靜。
三、無為
我們知道,老子的治國之道乃「無為而治」,老子強調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無為而無不為」,即做該做的事,不做不該做的事,這與上文的順勢而為很像。老子治國講究順應大勢而為,在特定的時間做特定的事,其他為了一己私心而做的事堅決不做,這便是無為而治。
無為是道教核心思想之一,他們認為,有「道」的存在,萬事萬物自然在既定的軌跡上發展,自己不必多加幹擾,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而且自己也要效法天道,順應自然,化有為為無為,這才合乎「道」。這就是無為。
《道德經》是道教經典,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其中許多人生哲理等待著我們探尋,其中自然之道、清靜之道和無為之道是道教三大核心思想,也是《道德經》的三個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