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4年11月25日至26日,以「行道立德濟世利人」為主題的第三屆「國際道教論壇」在江西省鷹潭龍虎山舉辦,來自世界各地的和高道大德近百位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就道教文化與當代社會的人文發展與融合進步展開討論。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黃至安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慈悲體道心慈善顯道行———道教慈善文化及其理論之思考》的文章,黃至安提出「中國道教始終以道教慈愛精神,以行善積德、濟世利人的優良傳統,不斷踐行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的觀點。以下為論文全文。
道先天地而生,乃天地之源,亦為萬物之奧。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其「尊道貴德、天人合一、抱樸守真、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的主張,時時彰顯著「慈善為本、濟世利人」的慈愛精神,既是道教的基本教義,也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精神信仰與核心價值。以下試從七個角度談談對道教慈善文化及其理論之思考。說是思考,究其實也是個人從道30餘年的一些體驗與感悟,與各位同道同參共勉。
一、道教慈善的民本基礎
中華民族是一個慈悲為懷、樂善好施的民族。慈善為本、行善積德、濟世利人的思想源遠流長。慈善為本、行善積德與濟世利人是我國宗教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道教的最基本的教理教義。道教更是從創立伊始,就把行善積德、濟世利人的思想,作為了教徒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道教的許多典籍與善書中,都對善惡慈慳是非有著明晰的標準,與百姓起居生活息息相關,深入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民間行為尺度、道德規範的準繩。道教的慈善觀念,推動了人們對慈善的認識和追求,倡導了良好和諧的社會風氣,同時也展示了道教慈善為本、行善積德、濟世利人的教理教義。對我國古代社會民風民俗、國民心理、社會價值等,無疑產生十分重大的影響。
二、無私忘我的崇高境界
道祖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闡述做人的道德情操與慈愛精神。《道德經》第三十八章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道教行善積德、濟世利人的慈愛精神,還包括「不爭」、「無私」、「忘我」、「忠信」、「寬容」、「知足」、「節儉」等諸多方面。《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老子把慈愛精神放在三寶之首。道教認為有道者,非慈悲寬容無以度世,非樸實節儉無以立身,非謙卑低下無以居上而臨下。
三、齊同慈愛的濟世情懷
東晉道教靈寶派經典《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云:「全其本年,無有中傷,傾土歸仰,鹹行善心。不殺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綴。言無華綺,口無惡聲。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國安民豐,欣樂太平。」這裡描述的是一個多麼理想的和諧社會,可謂人間仙境。這裡的「十不兩無」、這裡的「齊同慈愛,異骨成親」,不僅是道教理想社會之縮影,也是當代社會核心價值理念之雛形。齊同慈愛的思想理念告訴我們,要樂人之吉、憫人之苦、救人之危、賑人之急。要以道教的慈愛之情,慈心於物,善待一切生命。道教慈愛的對象是廣泛的、平等的。不論貧富貴賤、不分親疏遠近,齊同慈愛,異骨成親。「慈者,萬善之根本。心若不慈,善何以立。」道教要求人人有慈愛之心,人與人之間要互尊重、相互幫助、和睦相處,倡導一種「齊同慈愛、異骨成親」的濟世情懷。
四、行善積德的修仙路徑
《抱樸子·內篇》說:「人慾地仙者,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當立一千二百善。」《抱樸子·對俗》又說:「欲求仙者,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單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
《文昌帝君陰騭文》(簡稱《陰騭文》),也是道教勸善之著名經典,言簡意賅、深入淺出、膾炙人口,有「善世第一奇書」之美譽。《陰騭文》通篇都是講止惡行善、濟世利人的理念。它告誡人們不僅在行為上要斷惡修善,更要在內心深處,在暗室屋漏中也要慈悲心腸,不可產生惡的念頭。《陰騭文》開篇說:「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什麼是陰騭?陰騭就是陰德的意思。什麼是陰德?我們做善事別人都知道,都來讚嘆、表揚你,這不叫陰德,這叫陽德。不求美名,做善事不宣揚、不讓人知道。做善事沒有人知道是不是沒有福報?不是,福報會更多,這就叫陰德。陰德就是做善事不求人知,只求默默無聞地奉獻。古人講「陰德天報之」,天來給你報,這個報更加豐厚。不僅我們自己得到善報,我們的子孫後代都能夠得到好的報應。這是自利,也利家人;利他人,也利社會。
東晉《太微靈書紫文仙忌真記上經》,其中說到:「夫學道者,第一欲得廣行陰德,慈向萬物。救人艱厄,度人危難。輕財重道,施惠布德。不悋財寶,投之窮地。啟誓真氣,虛心跪請。是以古之至言,謂耕種福田,以取登仙者也。」道祖把「廣行陰德,慈向萬物。救人艱厄,度人危難」列為學道第一要務,作為得道成仙的必要條件,把行善積德與修道成仙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五、獎善罰惡的承負標準
《太平經》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經典,其中許多篇章都講濟世救人、行善積德。它主張互敬互愛、周窮救急;它反對剝削壓迫、聚斂財物;它主張扶養弱者、敬養老人;它反對以強凌弱、以壯欺老。它追求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勞動、有難共濟、有福同享的大同世界。它認為行善積德決非一日之功,關鍵是要日積月累,長期堅持。倘能人人行善,「順善不止」、「為德不止」,就能淨化世俗人心,就能改變社會風氣。「小為德,或化千數百人;大為德,或化萬人以上;因使萬人轉為德師,所化無極。」《太平經》認為,財物乃天地中和之氣,任何人都不能獨自佔有。應當周窮救急,賜飢者以食,送寒者以衣。天地是公正、仁慈的,天地賜民眾以財物,使其能夠自由自在地生活。 「善自命長,惡自命短」;「天見其善,使可安為」;「努力為善,子孫延年」;「其過不止,便見鬼門」;「惡惡不止,禍及未生」。這裡獎善罰惡的「承負」觀,已經表達得非常清楚。
六、濟世利人的歷史傳統
道教創立於東漢,彼時社會動蕩、貧富懸殊,民不聊生。祖天師張道陵在鶴鳴山修道傳教時,恰逢當地瘟疫肆虐,生靈塗炭,十室九空。為拯救蒼生於水火,祖天師自創金丹術,將藥浸於酒中送於百姓,因藥入酒,酒帶藥行,瘟疫得以袪除。後專以符水咒法為民治病,療效卓著。其子孫承其舊制,更增設義舍,以米肉置其中,以供行人。早期道教慈善布施的義舉,深得人心,崇道者甚眾。道教嗣衍發展至今1800餘年,香火連綿、生生不息。
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二月,全真龍門派祖師丘處機,應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詔,帶弟子18人前往西域雪山,今阿富汗境內。丘祖以74歲高齡,歷時3年,行程萬裡,絕糧沙漠,備嘗艱辛,會見成吉思汗,勸其清心寡欲,敬天愛民。並望大汗體念天下黎民百姓的疾苦,戒殺護生,以應上天好生之德。大汗「深契其言」,口封「神仙」。在丘祖的影響下,成吉思汗頒詔「止殺」,不再「屠城」。後命丘祖掌管天下道教,盡除道徒賦役。丘祖曾持旨釋放淪為奴隸的漢人和女真人3萬有餘。還通過入全真道即可免除差役的方式,解救大批漢族學者,入道避難者不下數萬人。這是一次偉大而艱險的西行,比佛教唐玄奘西行取經需要更大的勇氣與毅力。想一想,74歲高齡,遠踰萬裡的徵途,感化一位橫跨歐亞、習於殺伐的異族軍事統帥,其艱難、其風險不言而喻。丘祖慈悲為本,一言止殺,人間大愛,功德無量。他為中國道教樹立了一座行善積德、濟世利人的豐碑。
歷朝歷代的道祖前輩們,無一不是以慈愛為本,行善積德、濟世利人。他們淡泊名利、寡慾清心;或立派開宗,著書立說;或降妖伏魔,為民除害;或語咒畫符,懸壺濟世;或誦經解過,排憂去煩;他們各有不同,各有所長。但共同的特點都是以慈為本,以道為宗,道充德備,敬天愛民。他們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典範,我們學習的榜樣。
七、慈愛和諧的現代理念
中國道教始終以道教慈愛精神,以行善積德、濟世利人的優良傳統,不斷踐行社會公益慈善事業。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道教慈善事業也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我們要建立完善的道教慈善工作體系,廣泛傳播道教慈善理念。我們要全面提升道教慈善的社會公信度,積極探索道教服務社會的新途徑。積極做好社會慈善公益事業,將道教慈善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慈善是道教聯繫信眾的紐帶;慈善是道教融入社會的重要途徑;慈善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根本;慈善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食糧;慈善是登仙成道的階梯;慈善是社會和諧的源泉;慈善是我們的責任;慈善是道教的榮光。
慈悲體道心,慈善顯道行———共行慈善之道,共登仙道之途,願與各位道友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