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體道心 慈善顯道行 |道教 慈悲 濟世 利民 行善 積德_鳳凰佛教

2021-01-20 手機鳳凰網

編者按:2014年11月25日至26日,以「行道立德濟世利人」為主題的第三屆「國際道教論壇」在江西省鷹潭龍虎山舉辦,來自世界各地的和高道大德近百位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就道教文化與當代社會的人文發展與融合進步展開討論。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黃至安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慈悲體道心慈善顯道行———道教慈善文化及其理論之思考》的文章,黃至安提出「中國道教始終以道教慈愛精神,以行善積德、濟世利人的優良傳統,不斷踐行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的觀點。以下為論文全文。

 道先天地而生,乃天地之源,亦為萬物之奧。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其「尊道貴德、天人合一、抱樸守真、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的主張,時時彰顯著「慈善為本、濟世利人」的慈愛精神,既是道教的基本教義,也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精神信仰與核心價值。以下試從七個角度談談對道教慈善文化及其理論之思考。說是思考,究其實也是個人從道30餘年的一些體驗與感悟,與各位同道同參共勉。

一、道教慈善的民本基礎

中華民族是一個慈悲為懷、樂善好施的民族。慈善為本、行善積德、濟世利人的思想源遠流長。慈善為本、行善積德與濟世利人是我國宗教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道教的最基本的教理教義。道教更是從創立伊始,就把行善積德、濟世利人的思想,作為了教徒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道教的許多典籍與善書中,都對善惡慈慳是非有著明晰的標準,與百姓起居生活息息相關,深入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民間行為尺度、道德規範的準繩。道教的慈善觀念,推動了人們對慈善的認識和追求,倡導了良好和諧的社會風氣,同時也展示了道教慈善為本、行善積德、濟世利人的教理教義。對我國古代社會民風民俗、國民心理、社會價值等,無疑產生十分重大的影響。

二、無私忘我的崇高境界

道祖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闡述做人的道德情操與慈愛精神。《道德經》第三十八章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道教行善積德、濟世利人的慈愛精神,還包括「不爭」、「無私」、「忘我」、「忠信」、「寬容」、「知足」、「節儉」等諸多方面。《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老子把慈愛精神放在三寶之首。道教認為有道者,非慈悲寬容無以度世,非樸實節儉無以立身,非謙卑低下無以居上而臨下。

三、齊同慈愛的濟世情懷

東晉道教靈寶派經典《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云:「全其本年,無有中傷,傾土歸仰,鹹行善心。不殺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綴。言無華綺,口無惡聲。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國安民豐,欣樂太平。」這裡描述的是一個多麼理想的和諧社會,可謂人間仙境。這裡的「十不兩無」、這裡的「齊同慈愛,異骨成親」,不僅是道教理想社會之縮影,也是當代社會核心價值理念之雛形。齊同慈愛的思想理念告訴我們,要樂人之吉、憫人之苦、救人之危、賑人之急。要以道教的慈愛之情,慈心於物,善待一切生命。道教慈愛的對象是廣泛的、平等的。不論貧富貴賤、不分親疏遠近,齊同慈愛,異骨成親。「慈者,萬善之根本。心若不慈,善何以立。」道教要求人人有慈愛之心,人與人之間要互尊重、相互幫助、和睦相處,倡導一種「齊同慈愛、異骨成親」的濟世情懷。

四、行善積德的修仙路徑

《抱樸子·內篇》說:「人慾地仙者,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當立一千二百善。」《抱樸子·對俗》又說:「欲求仙者,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單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

《文昌帝君陰騭文》(簡稱《陰騭文》),也是道教勸善之著名經典,言簡意賅、深入淺出、膾炙人口,有「善世第一奇書」之美譽。《陰騭文》通篇都是講止惡行善、濟世利人的理念。它告誡人們不僅在行為上要斷惡修善,更要在內心深處,在暗室屋漏中也要慈悲心腸,不可產生惡的念頭。《陰騭文》開篇說:「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什麼是陰騭?陰騭就是陰德的意思。什麼是陰德?我們做善事別人都知道,都來讚嘆、表揚你,這不叫陰德,這叫陽德。不求美名,做善事不宣揚、不讓人知道。做善事沒有人知道是不是沒有福報?不是,福報會更多,這就叫陰德。陰德就是做善事不求人知,只求默默無聞地奉獻。古人講「陰德天報之」,天來給你報,這個報更加豐厚。不僅我們自己得到善報,我們的子孫後代都能夠得到好的報應。這是自利,也利家人;利他人,也利社會。

東晉《太微靈書紫文仙忌真記上經》,其中說到:「夫學道者,第一欲得廣行陰德,慈向萬物。救人艱厄,度人危難。輕財重道,施惠布德。不悋財寶,投之窮地。啟誓真氣,虛心跪請。是以古之至言,謂耕種福田,以取登仙者也。」道祖把「廣行陰德,慈向萬物。救人艱厄,度人危難」列為學道第一要務,作為得道成仙的必要條件,把行善積德與修道成仙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五、獎善罰惡的承負標準

《太平經》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經典,其中許多篇章都講濟世救人、行善積德。它主張互敬互愛、周窮救急;它反對剝削壓迫、聚斂財物;它主張扶養弱者、敬養老人;它反對以強凌弱、以壯欺老。它追求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勞動、有難共濟、有福同享的大同世界。它認為行善積德決非一日之功,關鍵是要日積月累,長期堅持。倘能人人行善,「順善不止」、「為德不止」,就能淨化世俗人心,就能改變社會風氣。「小為德,或化千數百人;大為德,或化萬人以上;因使萬人轉為德師,所化無極。」《太平經》認為,財物乃天地中和之氣,任何人都不能獨自佔有。應當周窮救急,賜飢者以食,送寒者以衣。天地是公正、仁慈的,天地賜民眾以財物,使其能夠自由自在地生活。 「善自命長,惡自命短」;「天見其善,使可安為」;「努力為善,子孫延年」;「其過不止,便見鬼門」;「惡惡不止,禍及未生」。這裡獎善罰惡的「承負」觀,已經表達得非常清楚。

六、濟世利人的歷史傳統

道教創立於東漢,彼時社會動蕩、貧富懸殊,民不聊生。祖天師張道陵在鶴鳴山修道傳教時,恰逢當地瘟疫肆虐,生靈塗炭,十室九空。為拯救蒼生於水火,祖天師自創金丹術,將藥浸於酒中送於百姓,因藥入酒,酒帶藥行,瘟疫得以袪除。後專以符水咒法為民治病,療效卓著。其子孫承其舊制,更增設義舍,以米肉置其中,以供行人。早期道教慈善布施的義舉,深得人心,崇道者甚眾。道教嗣衍發展至今1800餘年,香火連綿、生生不息。

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二月,全真龍門派祖師丘處機,應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詔,帶弟子18人前往西域雪山,今阿富汗境內。丘祖以74歲高齡,歷時3年,行程萬裡,絕糧沙漠,備嘗艱辛,會見成吉思汗,勸其清心寡欲,敬天愛民。並望大汗體念天下黎民百姓的疾苦,戒殺護生,以應上天好生之德。大汗「深契其言」,口封「神仙」。在丘祖的影響下,成吉思汗頒詔「止殺」,不再「屠城」。後命丘祖掌管天下道教,盡除道徒賦役。丘祖曾持旨釋放淪為奴隸的漢人和女真人3萬有餘。還通過入全真道即可免除差役的方式,解救大批漢族學者,入道避難者不下數萬人。這是一次偉大而艱險的西行,比佛教唐玄奘西行取經需要更大的勇氣與毅力。想一想,74歲高齡,遠踰萬裡的徵途,感化一位橫跨歐亞、習於殺伐的異族軍事統帥,其艱難、其風險不言而喻。丘祖慈悲為本,一言止殺,人間大愛,功德無量。他為中國道教樹立了一座行善積德、濟世利人的豐碑。

歷朝歷代的道祖前輩們,無一不是以慈愛為本,行善積德、濟世利人。他們淡泊名利、寡慾清心;或立派開宗,著書立說;或降妖伏魔,為民除害;或語咒畫符,懸壺濟世;或誦經解過,排憂去煩;他們各有不同,各有所長。但共同的特點都是以慈為本,以道為宗,道充德備,敬天愛民。他們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典範,我們學習的榜樣。

七、慈愛和諧的現代理念

中國道教始終以道教慈愛精神,以行善積德、濟世利人的優良傳統,不斷踐行社會公益慈善事業。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道教慈善事業也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我們要建立完善的道教慈善工作體系,廣泛傳播道教慈善理念。我們要全面提升道教慈善的社會公信度,積極探索道教服務社會的新途徑。積極做好社會慈善公益事業,將道教慈善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慈善是道教聯繫信眾的紐帶;慈善是道教融入社會的重要途徑;慈善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根本;慈善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食糧;慈善是登仙成道的階梯;慈善是社會和諧的源泉;慈善是我們的責任;慈善是道教的榮光。

慈悲體道心,慈善顯道行———共行慈善之道,共登仙道之途,願與各位道友一路前行。

相關焦點

  • 道教:與道有緣的人,身上往往具有這三個特徵,你有嗎?
    道教的修煉秘訣:性命雙修,返璞歸真 道教的核心宗旨:仙道貴生,濟世度人 有人問,什麼樣的人才是與道有緣呢?正所謂「甘露不潤無根草,大道不渡無緣人」,道教認為與道有緣並不是外在的表現,而是自己身上體現出來的某些特徵。與道有緣的人,身上往往具有這三個特徵,你有嗎? 01 齊同慈愛 道經《度人經》有云:「齊同慈愛,異骨成親」。
  • 佛教:處處行善時時積德,發菩提心修一世善緣,這便是學佛的意義
    佛陀教育我們,不要去傷害眾生,且為了讓所有眾生都能成佛,而且無私奉獻,付出慈悲,到最後我們自己也會有所成就。佛陀在世時,眾生沒有跟隨著佛陀的慈悲、智能來修行,導致現在還是處在輪迴當中,繼續被煩惱、業障所捆綁。所以,現在眾生應當多學習佛的精神,多發菩提心,處處行善,時時積德,修出一生的善緣。
  • 別傻傻的分不清道教的天道承負論和佛教的三世因果論?
    對國人影響最大的兩個宗教,一個是道教,一個是佛教,兩教在民間有廣大的信眾。究竟所有問題,就像愛因斯坦所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宗教是人類社會影響最大的一個方面,是人類社會生息繁衍生存,最有力的強大精神支柱。從人類文明開始便伴隨著人類一直發展到今天。
  • 道教講「承負」,佛教講「因果」,儒教講什麼?
    ,道教講「承負」即佛教中的「因果」,但又不同於「因果」。比如說前輩行善,後人得福;今人行惡,後輩受禍。因為有「承負」,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貫行善,但卻經常得禍;有的人一直行惡,但卻經常得福。道教認為,這是由於「承負」使人蒙受的。即本人如果造惡,子孫就會得禍;本人如果行善,子孫就會得福。同樣,本人的命運是在為祖先承擔後果,祖先如果造惡,本人就會得禍;祖先如果行善,本人就會得福。
  • 道教究竟是什麼樣的宗教?
    因此,長生久視、與道合真是對道的信仰與實踐的結果。誰是道母生天地,誰是教父傳玄妙。一丈騰篆演洞章,九天生神宣教法。道盡挹真玄精粹,德屢演秘要詮諦。賑窮補急行苦行,迴風混合列高真。《道德經》指出,「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 鳳凰佛教臺灣行第四日隨筆:楠西萬佛寺傳奇
    (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法藏法師設立禪意茶席,招待鳳凰佛教一行。(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然雅精舍禪意園林(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法藏法師在鳳凰佛教巡禮報導團橫幅上簽名留念(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2015年12月19日,今天是鳳凰佛教通訊員臺灣行的第四天。
  • 佛教的和諧思想及其服務於和諧社會的途徑
    「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是當代佛教立足自身、服務社會的宗旨,莊嚴國土,為使我們的國家不斷走向繁榮昌盛、文明富強,使全國人民都有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以獨立自主、繁榮富強的嶄新面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利樂有情,就是行於善業,化導人心,在教內教外廣結善緣,創建慈善、仁愛、安定、祥和的社會關係,促進發展、改革和穩定的大局,保障國家和社會的長治久安。
  • 佛教:因果不饒人,這6件事損耗「陰德」,別再做了!
    就是暗地裡偷偷行善做好事,不是為了行善而行善,而是單純的慈悲心起,利益眾生、不求回報。「凡為善而人知之者,即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者,即為陰德」,時時處處行善積德,即是功德。「行善之可嘉,不在於別人誇讚,而在於自己安詳;作惡之可怕,不在於別人知道,而在於自己不安」,人生在世,可以做不到天天行善,但一定要日日持戒不作惡,作惡之可怕,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 都說「積德行善」可以得福報,到底要積什麼「德」行什麼「善」?
    現如今,人們經常把「積德行善」這四個字掛在嘴邊,都知道這樣做可以得福報,可是卻並不了解到底要行什麼善才可以積德,而真正能夠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可是人們卻開始盲目的抄經念佛,或者是去市場買幾條魚放到綜合裡面去放生,這樣算是在為自己記得嗎?或許算吧,但是卻絕不絕對。
  • 道教、佛教的千年鬥爭
    道教這邊主辯手是清通觀的姜道長,佛教那邊主辯手是融覺寺高僧曇無最。姜道長引用《太上老君開天經》,說佛陀本是老子的侍者,自然是佛教在道教之下。大概是道家太令人失望,順便連道教也一起整。令佛教道教的和尚道士還俗為民。據說很多高僧不能接受這個政令,竟以死相諫。南北朝分裂局面結束,及至隋朝。隋朝兩代皇帝對佛道都比較寬容,也並不偏心任何一方,佛教的高僧、道教的道長都曾經被皇帝所重用過。
  • 涇渭分明的道教與佛教,為何在素食文化上達成統一的意見
    道教追求自由修行得到「成仙」,道徒們相信萬事萬物皆有生命,都是有靈的個體不能受到殺害和侵犯,修道者要愛護花草樹木、不能傷害動物、有憐憫之心,在修行中積善成德心懷善意、不隨意殺生才能做到真正的「道」這些準則在道士的遵守下成為了道士修煉的信條,在信條的指引下道教的道徒飲食逐漸變得清淡並且不見葷腥。
  • 道教道德經中的心性修行,如何上善如水?
    出品方|道教九龍道學研究院今天本道長和各位同修,講述一下什麼是道家的心性修養,祝願各位道眾六時吉祥,證悟大道。道教修煉一本道德經就是一部深奧的經文,如何達成上善如水的境界,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就是在一種眾生世人作惡多端,整天被貪嗔痴等欲望,財色名利控制自己的心性最終做下種種惡業,源自於內心的貪慾,導致種種殺盜淫妄隨之而生,一個人能夠放下欲望,就能夠形成大善若水,身歸自然,清靜無為。
  • 中國人的根性最適合大乘佛教,那麼大乘佛教的特點是什麼呢?
    第五才為大乘的菩薩道,所謂「菩薩」,是梵語「菩提薩睡」(覺悟有情)的譯音,它包括自利、利他以及佛果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意義,如用中文直譯的意義來說,菩薩便是「覺有情」,又名為「大士」或「開士」,用現代語來說,便是多情的慈悲救世的得道者,後來中國文學上有「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的句子,實在是辭藻美麗的恰當寫照。大乘菩薩道,復有三種行徑:(1)先求自利,如從小乘出世修行等入手。
  • 梁慶華臺灣手記:佛門龍象與佛法慈悲
    普渡慈航(圖片來源:鳳凰佛教攝影:梁慶華) 報導團參訪臺南楠西萬佛寺(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 2015年12月19日,團隊的小夥伴們早早的就出發了
  • 佛教:一個人開始走運,會出現這5大徵兆,看看你有嗎?
    有些人會選擇到寺院佛前燒香磕頭,祈求佛菩薩慈悲加持自己。也有些人信奉「風水」易學,期望通過調理外在的「風水」來幫助自己轉運。這些方法有沒有用呢?小編告訴大家,能究竟真實地改善命運的方法是懺悔消業、行善積德,用佛教「六度波羅蜜」來說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 新聞神:道教和佛教在宇宙中是什麼樣的存在?
    以遵循源頭純正高頻的能量為指引、為準則,而進行繁衍生息與進化它們屬於過去舊有的工作小組,將被改善與重整您好,新聞神,想請教一下您,道教和佛教在宇宙中是什麼樣的存在呢您好,關於道教和佛教在地球的地位與意義,我也是略有耳聞,雖然它們的創立與教義都是宣揚善與愛,但我還是要進行說明的是,在宇宙的空間之中是鮮少有這樣單一立教,而作為個體平臺,以不同位面解說並宣揚善、忠、義、禮,等符合宇宙規則與意識,而進行具有針對性與特徵性獨立存在發展的宗教體系的。
  • 佛教中所說的「積陰德」,是什麼意思?
    陰德的福報要遠超陽善,是陽善還是陰德,全取決於我們自己的這顆心。這個世界上不缺善良的人,我們在網絡上也可以看到許多故意打著慈善的旗號行著所謂的善事,但有許多經不起推敲。真正行善而無功利之心的人屈指可數,有多少人表面行善,其實更深的層面是為了牟取自身的名氣或利益。這種行善雖然也間接利益到他人,也有福德,但是因為發心不純,貪求利益而損失功德。
  • 人類圖|智慧|行善積德能夠改變命運嗎?
    搜索「鼎心人類圖」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取 房鼎容老師的最新文章。積德不一定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搞不好會對自己造成心理、能量甚至身體層面的傷害。真正改變你的方式只有從內在接納自己。了解自己的設計,接納自己、成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