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會好奇,學佛到底學什麼呢?其實就是學習佛的精神。佛陀教育我們,不要去傷害眾生,且為了讓所有眾生都能成佛,而且無私奉獻,付出慈悲,到最後我們自己也會有所成就。
佛陀在世時,眾生沒有跟隨著佛陀的慈悲、智能來修行,導致現在還是處在輪迴當中,繼續被煩惱、業障所捆綁。所以,現在眾生應當多學習佛的精神,多發菩提心,處處行善,時時積德,修出一生的善緣。
佛家講慈悲,慈悲之心是世間萬物生生不息的泉源。慈悲就是佛性,心懷慈悲之心,世人皆可成佛。慈悲猶如陽光、淨水、花朵,可以帶給世人光明、清淨、歡喜。
有一次,釋迦牟尼外出說法。在路上,他看到一隻飢餓的老鷹正在追捕一隻弱小的鴿子。鴿子央求老鷹說:「求求你放過我這一次吧,你現在是在捕食,錯過我還有下一個食物;我現在是在逃命,我的命可只有一條呢!」
老鷹無奈地說:「我很清楚你說的道理,但我現在餓壞了,不吃了你我也沒辦法活。這個世界大家活著都不容易,不被逼到絕路上我也不會緊追不捨的。」
釋迦牟尼聽了它們的對話,頓生慈悲之心,就伸手把鴿子握住,藏在懷裡。老鷹見狀,頓時怒火中燒,便跟釋迦牟尼理論道:「老和尚,你大慈大悲,救了這鴿子一條命,難道就忍心讓我餓死嗎?」
釋迦牟尼雙手合十,道:「我佛慈悲,我不忍心你傷害這無辜的鴿子,也不想你白白餓死。有道是:我不人地獄,誰入地獄。」說完,釋迦牟尼就取了一個天平和一把刀子,他把鴿子放到天平的一端,然後從自己身上割下肉,放到天平的另一端。
可是,這鴿子看上去雖小,沒想到卻十分重,無論釋迦牟尼割多少肉似乎都無法託起它。直到釋迦牟尼割下身上最後一塊肉時,天平終於平衡了。天地風云為之變色,真正的佛祖誕生了。
佛家認為,慈悲之心的源頭,是一個人的愛心。就像詩人但丁在《神曲》裡讚揚道:「唯愛也,移太陽而動群星。」佛愛眾生,不離眾生。慈悲心懷是闡釋佛教和禪宗的一個最基本的出發點。
在佛的眼裡,世間沒有不可度之人,世間也沒有不可化解之事。善良的人可以度,邪惡的人更可以度。因為越是出於汙泥,就越是能夠結出清淨的蓮花;越是手握屠刀,就越可以一念放下,立地成佛。
正所謂「善惡是法,法非善惡」,這句話就是告訴世人,人之本心皆為善,無人不可度:
一位小沙彌曾向無名禪師問道求法:「您告訴我們學佛就是要普度眾生,那麼如果是壞人該怎麼辦呢?壞人已經犯下了惡孽,已經失去做人的資格,還要度他們嗎?」
無名禪師聽完後拿起筆來,在紙上寫了一個「我」字,但這個「我」卻是反方向寫出來的,就像是印章上的文字。禪師寫完後問道:「這是什麼?」
小沙彌回答說:「這是一個字,只不過寫反了。」
禪師又問:「那你能看出這是個什麼字嗎?」
小沙彌回答說:「是個「我』字。」
禪師又說:「那麼寫反的『我』字算不算字呢?」
小沙彌說:「寫反的字怎麼還能算字呢?」
禪師說道:「既然不算,那你為何會說這是個『我』字呢?」
小沙彌立刻改口說:「算。」
禪師又說:「既然算個字,那你為什麼又說這個字反了呢?」
小沙彌無言以對。
無名禪師微笑著說道:「正寫是字,反寫也是字,你既然說它是個反寫的「我』字,就說明在你心裡是真正認識『我』的原字的;相反,如果你不知道原來的字是什麼模樣,就算我寫反了,你也無從知曉,只怕當人告訴你這是個「我』字後,遇到正寫的『我』,你倒要說是反寫的了。」
小沙彌若有所悟地點點頭,禪師接著說道:「同樣的道理,好人是人,壞人也是人,你只需明了人的本性,能一眼辨出善惡,那麼度化壞人又有何難呢?」小沙彌因此頓悟。
其實無名禪師旨在告訴眾生,世間萬物皆有其本相,只要明悉本相,那麼心中就不會有迷惘疑惑。任其正反,都可不失其道,不亂其規,心如明鏡,本相可照。
所以,對於一些誤入歧途之人,我們應當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只有如此,他們的心才會受到感懷,他們才有悔過之意,才有知返之心。
總之,我們要學習佛菩薩寬廣慈悲的心胸。菩薩利益眾生,最後得度的是自己。如果我們隊從諸佛菩薩的願力和行誼得到啟發,知道「利益眾生,到最後被利益的是自己」,心懷一顆慈悲之心,很快我們也可以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