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處處行善時時積德,發菩提心修一世善緣,這便是學佛的意義

2020-12-02 歷史國學教堂

人們常常會好奇,學佛到底學什麼呢?其實就是學習佛的精神。佛陀教育我們,不要去傷害眾生,且為了讓所有眾生都能成佛,而且無私奉獻,付出慈悲,到最後我們自己也會有所成就。

佛陀在世時,眾生沒有跟隨著佛陀的慈悲、智能來修行,導致現在還是處在輪迴當中,繼續被煩惱、業障所捆綁。所以,現在眾生應當多學習佛的精神,多發菩提心,處處行善,時時積德,修出一生的善緣。

佛家講慈悲,慈悲之心是世間萬物生生不息的泉源。慈悲就是佛性,心懷慈悲之心,世人皆可成佛。慈悲猶如陽光、淨水、花朵,可以帶給世人光明、清淨、歡喜。

有一次,釋迦牟尼外出說法。在路上,他看到一隻飢餓的老鷹正在追捕一隻弱小的鴿子。鴿子央求老鷹說:「求求你放過我這一次吧,你現在是在捕食,錯過我還有下一個食物;我現在是在逃命,我的命可只有一條呢!」

老鷹無奈地說:「我很清楚你說的道理,但我現在餓壞了,不吃了你我也沒辦法活。這個世界大家活著都不容易,不被逼到絕路上我也不會緊追不捨的。」

釋迦牟尼聽了它們的對話,頓生慈悲之心,就伸手把鴿子握住,藏在懷裡。老鷹見狀,頓時怒火中燒,便跟釋迦牟尼理論道:「老和尚,你大慈大悲,救了這鴿子一條命,難道就忍心讓我餓死嗎?」

釋迦牟尼雙手合十,道:「我佛慈悲,我不忍心你傷害這無辜的鴿子,也不想你白白餓死。有道是:我不人地獄,誰入地獄。」說完,釋迦牟尼就取了一個天平和一把刀子,他把鴿子放到天平的一端,然後從自己身上割下肉,放到天平的另一端。

可是,這鴿子看上去雖小,沒想到卻十分重,無論釋迦牟尼割多少肉似乎都無法託起它。直到釋迦牟尼割下身上最後一塊肉時,天平終於平衡了。天地風云為之變色,真正的佛祖誕生了。

佛家認為,慈悲之心的源頭,是一個人的愛心。就像詩人但丁在《神曲》裡讚揚道:「唯愛也,移太陽而動群星。」佛愛眾生,不離眾生。慈悲心懷是闡釋佛教和禪宗的一個最基本的出發點。

在佛的眼裡,世間沒有不可度之人,世間也沒有不可化解之事。善良的人可以度,邪惡的人更可以度。因為越是出於汙泥,就越是能夠結出清淨的蓮花;越是手握屠刀,就越可以一念放下,立地成佛。

正所謂「善惡是法,法非善惡」,這句話就是告訴世人,人之本心皆為善,無人不可度:

一位小沙彌曾向無名禪師問道求法:「您告訴我們學佛就是要普度眾生,那麼如果是壞人該怎麼辦呢?壞人已經犯下了惡孽,已經失去做人的資格,還要度他們嗎?」

無名禪師聽完後拿起筆來,在紙上寫了一個「我」字,但這個「我」卻是反方向寫出來的,就像是印章上的文字。禪師寫完後問道:「這是什麼?」

小沙彌回答說:「這是一個字,只不過寫反了。」

禪師又問:「那你能看出這是個什麼字嗎?」

小沙彌回答說:「是個「我』字。」

禪師又說:「那麼寫反的『我』字算不算字呢?」

小沙彌說:「寫反的字怎麼還能算字呢?」

禪師說道:「既然不算,那你為何會說這是個『我』字呢?」

小沙彌立刻改口說:「算。」

禪師又說:「既然算個字,那你為什麼又說這個字反了呢?」

小沙彌無言以對。

無名禪師微笑著說道:「正寫是字,反寫也是字,你既然說它是個反寫的「我』字,就說明在你心裡是真正認識『我』的原字的;相反,如果你不知道原來的字是什麼模樣,就算我寫反了,你也無從知曉,只怕當人告訴你這是個「我』字後,遇到正寫的『我』,你倒要說是反寫的了。」

小沙彌若有所悟地點點頭,禪師接著說道:「同樣的道理,好人是人,壞人也是人,你只需明了人的本性,能一眼辨出善惡,那麼度化壞人又有何難呢?」小沙彌因此頓悟。

其實無名禪師旨在告訴眾生,世間萬物皆有其本相,只要明悉本相,那麼心中就不會有迷惘疑惑。任其正反,都可不失其道,不亂其規,心如明鏡,本相可照。

所以,對於一些誤入歧途之人,我們應當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只有如此,他們的心才會受到感懷,他們才有悔過之意,才有知返之心。

總之,我們要學習佛菩薩寬廣慈悲的心胸。菩薩利益眾生,最後得度的是自己。如果我們隊從諸佛菩薩的願力和行誼得到啟發,知道「利益眾生,到最後被利益的是自己」,心懷一顆慈悲之心,很快我們也可以有所成就。

相關焦點

  • 佛教:因果不饒人,這6件事損耗「陰德」,別再做了!
    就是暗地裡偷偷行善做好事,不是為了行善而行善,而是單純的慈悲心起,利益眾生、不求回報。「凡為善而人知之者,即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者,即為陰德」,時時處處行善積德,即是功德。「行善之可嘉,不在於別人誇讚,而在於自己安詳;作惡之可怕,不在於別人知道,而在於自己不安」,人生在世,可以做不到天天行善,但一定要日日持戒不作惡,作惡之可怕,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 慈悲體道心 慈善顯道行 |道教 慈悲 濟世 利民 行善 積德_鳳凰佛教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其「尊道貴德、天人合一、抱樸守真、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的主張,時時彰顯著「慈善為本、濟世利人」的慈愛精神,既是道教的基本教義,也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精神信仰與核心價值。以下試從七個角度談談對道教慈善文化及其理論之思考。說是思考,究其實也是個人從道30餘年的一些體驗與感悟,與各位同道同參共勉。
  • 濟群法師:學佛發心兩大誤區 佛子應當盡力避免
    那麼學佛者的發心是否就正確呢?其實也不盡然。很多學佛者的發心,並沒有擺脫原有的心行習慣,也不屬於正確的發心。  一、基於某種貪著而發心 學佛者的發心,往往存在兩種誤區。一是從開始發心就不對,是帶著某種貪著開始學佛。深究起來,可能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以此作為起點。
  • 佛教中所說的「積陰德」,是什麼意思?
    陰德的福報要遠超陽善,是陽善還是陰德,全取決於我們自己的這顆心。這個世界上不缺善良的人,我們在網絡上也可以看到許多故意打著慈善的旗號行著所謂的善事,但有許多經不起推敲。真正行善而無功利之心的人屈指可數,有多少人表面行善,其實更深的層面是為了牟取自身的名氣或利益。這種行善雖然也間接利益到他人,也有福德,但是因為發心不純,貪求利益而損失功德。
  • 道教講「承負」,佛教講「因果」,儒教講什麼?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便是中華的三大「教派」。比如說前輩行善,後人得福;今人行惡,後輩受禍。因為有「承負」,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貫行善,但卻經常得禍;有的人一直行惡,但卻經常得福。道教認為,這是由於「承負」使人蒙受的。即本人如果造惡,子孫就會得禍;本人如果行善,子孫就會得福。同樣,本人的命運是在為祖先承擔後果,祖先如果造惡,本人就會得禍;祖先如果行善,本人就會得福。
  • 佛教:施藥觀音,以佛法為眾生消除苦痛
    佛教中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三「應身相」最受民間推崇,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其中的施藥觀音,首先請看這施藥觀音顯靈的歷史故事:寂靜施藥觀世音,尋聲救苦難思議;諦觀圓照三千界,楊枝淨水洗凡塵。相傳,這便是施藥觀音顯靈。〝施藥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九尊,〝化身相〞既是〝毗沙門身〞!常見形象為菩薩坐於池邊,右手託頰,倚於膝上,凝視著面前的蓮花。佛經有云:「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施藥觀音〞代表著菩薩無時不在惦念世間疾苦,考慮拯救眾生。又常施予良藥,除治眾生身心兩面病苦。施藥觀音因能施予良藥,除治眾生身心病苦而得名。
  • 佛教:什麼是陰德?怎樣積陰德?
    就是說我們做了好事,若懷著讓別人知道、讓別人稱讚的發心,雖然也利益了他人,但是也很大程度上利益了自己,這種行善有福德,而無功德。但若一心為他人做好事,不圖任何回報,這種行善最有功德。「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我們行善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的,「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幫助他人就是幫助我們自己。
  • 佛教:「與佛有緣」之人,身上有這4大特徵,看看你有嗎?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心中有佛的人,時時處處都有敬畏。佛不是神明,佛是大智慧、大慈悲的象徵,我們信佛不是搞個人崇拜,信佛是相信佛的智慧,做一個像佛那般善良智慧的人。內心善良的人,即使不信佛,也是與佛有緣之人。這「緣」在善根、在覺性。佛說一切眾生皆具有佛性,只是眾生業力不同,所以佛緣深淺有無不一。障深慧淺、福報不夠的人是暫時聞不到正法的。
  • 佛教:有這9大特徵,說明你與佛有緣!
    有這9大特徵,說明你與佛有緣!一、心中有佛是佛緣學佛不是做樣子,學佛是對自己良心的交代,不是做給別人看的。佛不是要我們去崇拜他、模仿他,修佛不在表象,而在內心。許多人執著於佛的外相,反而越修越迷失。心中有佛佛無處不在,心中無佛,你再拜也不過是自欺欺人。
  • 人類圖|智慧|行善積德能夠改變命運嗎?
    這也是人類圖的創始人RA經常提到的一點,當你在解讀的過程中,對方連連稱讚你說得準的時候,這恰恰說明了對方是活在制約狀態中。「說的準」不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就像有人說「幸福的家庭各不相同,但是不幸的家庭都是那麼相似」。同時,坊間也有另一個說法,「修道人的命是算不準的」。
  • 佛教:一個人開始交好運,往往有這四大徵兆,你有嗎?
    一個人開始交好運,往往有這四大徵兆,你有嗎?一、不嗔怒、不抱怨當一個人開始放棄嗔怒、抱怨,而選擇平心靜氣、善解人意的時候,就是開始交好運的預兆。佛教裡總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怒是最消損福報,最易召感不順的。一切都是我們的心念在起作用,我們的心是什麼樣的,世界就呈現出什麼樣子。當我們的心如佛菩薩般平和慈善,心放平了,心靜了、順了,智慧就顯現,好運也就接踵而至。
  • 都說「積德行善」可以得福報,到底要積什麼「德」行什麼「善」?
    現如今,人們經常把「積德行善」這四個字掛在嘴邊,都知道這樣做可以得福報,可是卻並不了解到底要行什麼善才可以積德,而真正能夠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可是人們卻開始盲目的抄經念佛,或者是去市場買幾條魚放到綜合裡面去放生,這樣算是在為自己記得嗎?或許算吧,但是卻絕不絕對。
  • 從因果和承負來看為什麼學佛人也要修道
    小時候,經常聽到有人做壞事時,就有人站出來訓斥對方,說要為子孫積德。誰家遇到什麼好事後,就有人說這是祖宗積德了。那麼,祖宗積德到底有多重要?真的和後人子孫有很大的關係嗎?首先,禮多人不怪,以下只代表我個人的理解,不作聖解,大家看看即可。
  • 宗教存在的最大意義是什麼
    其實這只是一個小的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個人的修為修養離不開宗教信仰。雖然社會上的宗教派別很多,但是無論哪一種宗教,首先解決的都是心靈的問題。心靈的問題不解決,宗教的存在是沒有根本意義的。每一種宗教都有它的目標和相對應的起點。我們今天就講佛教的心靈起點、心靈環保、心靈淨化。佛教是如何淨化我們的心靈呢?
  • 佛教:聰明人都會說這3種話,一生友情堅固,時時貴人相助!
    佛教提倡「廣結善緣」,以方便法度眾生,是非常有智慧的法門。佛教中的修菩薩行者,都有善巧方便的智慧,懂得說話的技巧與藝術,所以他們說出來的話,多是娓娓動聽,令人喜愛的,這也是菩薩說法度人常用的「四攝法」之一的「愛語」,常說愛語不僅有利於提高自己的人格修養,而且還可以攝化眾生、引人入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