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中有一句經典的話: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什麼是陽善?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即為陰德。陽善可以享受世人的讚嘆,但是如果名不副實,那就不是福而是禍了。積陰德的人自有天道正義護佑。陰德的福報要遠超陽善,是陽善還是陰德,全取決於我們自己的這顆心。
這個世界上不缺善良的人,我們在網絡上也可以看到許多故意打著慈善的旗號行著所謂的善事,但有許多經不起推敲。真正行善而無功利之心的人屈指可數,有多少人表面行善,其實更深的層面是為了牟取自身的名氣或利益。這種行善雖然也間接利益到他人,也有福德,但是因為發心不純,貪求利益而損失功德。
給大家舉個佛門中經典的例子。我們都知道南北朝梁武帝信仰佛教,他建寺安僧、助印經書、弘揚佛法,在世人看來可以說是做了無盡的功德。禪宗菩提達摩祖師從南印度東渡我國傳法,被梁武帝請到宮中開示佛法。梁武帝自覺自己這幾年為佛教做了不少貢獻,認為自己應該會積攢不少功德,於是興致勃勃地問及達摩祖師自己所作之事是否有功德?
本以為會受到達摩祖師的稱讚,誰知達摩祖師思慮一番卻說,梁武帝所作諸多善事,利益他人有福德,而無功德。為何沒有功德?梁武帝自感失望。因為他所作的一切帶有功利之心,是為了求取功德,而不是完全的發善心,目的不純粹,故而沒有功德。越貪求功德越是沒有功德,一切功德皆在心地。
我們可以為子孫積攢萬貫家財,但是須知錢財是流水,窮轉富、富轉窮,哪有百世富家翁?與其留萬貫家產,不如給子孫積陰德,給子孫留下改善命運之良方。如何積陰德呢?
首先,我們要在心念上改變,凡事要懂得換位思考,多為別人著想,少計各人得失。要有寬廣的胸懷,不要總想著自我的狹窄小願,而是要發利益眾生之大願、行大善。真心為他人好,真心隨喜讚嘆別人的福報,而不是嘴上抹蜜,暗地裡生嫉妒嗔恨之心。要真心祝願一切眾生遠離病苦災厄,早日成就無上菩提。這是正確的發心。
那麼在行動上該怎麼做?以自身之力,給予他人力所能及的幫助,可以是物質上的饋贈,也可以是弘揚佛法,或者是幫助他人解脫心靈的困惑,遠離恐懼,以正能量真正利益他人。甚至對他人一個善意的微笑,給人帶去歡喜和溫暖,這也是一種無量布施。
還要做到持戒不殺生,不傷害有情眾生,不造惡業、不結惡緣,多放生護生,這既是對自我的善待,更是對眾生的慈悲。做善事就是要在無形中利益眾生,隨緣救助,廣結善緣,行善而不宣揚,做好事而不留名,只為了心中的正義和良知,這樣的人功德無量!
除此之外,我們也要守好自己的口業,不要說些髒話惡語,令人心生厭惡。也不要在背後說人是非,愛說是非者,即為是非人,「近墨者黑」,不要和愚痴的人深交。《吉祥經》云:言談悅人心,是為最吉祥。說善語、吉祥語,也是一種無量布施。
行善要出於至誠,不是為了成為大家心中的善人而行善,更不期望獲得他人的讚譽或者回報,這才是真的積陰德,也才會有真正的大福報。
要相信,你所失去的,終究會以另一種方式得到補償。凡我們對他人做的,其實就是對自己所做的。因為世間有一個最公平的法則,那便是因果。你只管善良,福報已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