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是什麼意思?《金剛經》中2句經文洞明其義

2020-12-05 墨易塵

想必每一位了解或是不了解佛教的朋友,都聽說過「如來佛祖」 的名號,大家也許知道這是對釋迦牟尼佛的稱謂,但你知道「如來」的意思嗎?

在佛教經典《金剛經》 中有一句「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句經文的意思是說,如來,便是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所以被稱作如來。那麼按如此理解,如來即無來處也無去處,便是沒有了。難道如來代表的是虛無嗎?

而在《金剛經》另一段經文中說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這一句的意思是說,凡是我們能夠感受到的相,都是虛幻的,這裡包括所有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還有腦海裡幻化的相。如果將這一切虛幻假象都看通透,那麼便能見到如來。這便是佛家所說的無相。

所以如來便無相,什麼是無相呢?無相便是無分別心的境界,分別心是指我們主觀意識上產生的論斷,比如高矮胖瘦,長短多少,好壞美醜,還有天地山河等等我們所認知的一切。這些都是通過人的主觀思維去定義的。

我們拿天與地來打個比方,什麼是天?什麼是地?也許我們會這樣回答,抬頭望到的是天,腳下踩著的是地。但通過現代科學的進步,我們對宇宙的認知越來越多,如果站在宇宙的角度再來看天地的問題還能這樣定義嗎?所以說這只是我們人類主觀上的定義,這便是分別心。

既然如此,宇宙的概念也是我們的主觀定義,它是否也是虛妄的呢?如果站在主觀角度來講,宇宙便是真實存在。而現在客觀角度來講,宇宙也不過是一個定義而已。如果認為的宇宙是一個整體,那麼萬事萬物都將包含其中,人也是宇宙的一部分,那麼便沒有個體的意義存在。那麼主觀上的「我」也是宇宙的一部分,這個所謂的「我」便融入到了整體當中,既然是一個整體便沒有了個體的分別心,所以便進入了「無我無相」的境界,即無我相也無眾生相的概念,這便是如來的意義。

理解了以上這些,那麼「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便很好理解了。所以如來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如來的意思便是能夠通透這一切的智慧,無形無相,無處不在又無所得見。而如來佛祖,便是對達到這種智慧的釋迦牟尼的尊稱。

相關焦點

  • 《金剛經》中的2句名言,明白了可以看透人生,活得更加坦然自在
    《金剛經》中的兩2名言,明白了可以看透人生,活得更加坦然自在。《金剛經》在我國很是流行,這大概和六祖慧能大師是分不開的。六祖慧能大師就是從這部經開悟的,所以從六祖慧能大師開始,就用《金剛經》來驗證開悟的人境界的真假。
  •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很多人覺得,這裡的意思是說,只要看到所有的相都是假的,就能看到如來。那麼,這種理解對不對呢?這裡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金剛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耶
    又如來也應自知自證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既然如此,他老人家又何必明知故問呢?世尊的葫蘆裡到底是在賣什麼膏藥呢?佛弟子於此萬萬不可輕易放過,應當用心思惟才好。意識在佛法的修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學佛修行完全不可能沒有意識覺知心;若是沒有意識心,則學佛修行也不可能進行。如來藏不會修行,如來藏是無為法性,不會生起一念想修行,也不會修行;因為如來藏離見聞覺知,不能了別六塵萬法。
  • 《金剛經》中有兩句處世名言,悟透了,受益終生
    佛教有繁多經典,但是有這麼一本經被稱之為「經中之經」,那就是《金剛經》。《金剛經》不是講述四大金剛的經文,《金剛經》的全稱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洋洋灑灑八千多字,裡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值得單獨為之研讀的,我們今天就只是從裡面挑選出兩句經典,來做一個研讀。佛法廣大,但又具在細微,昔時六祖慧能,從一句《金剛經》中就證得了佛性,所以只要能明淨慧根,兩句佛語,也可以讓人大增益處的,我們就來先看看《金剛經》中的這兩句話。
  • 《金剛經》中的無相說的是什麼?
    今天,我們來說說《金剛經》中的「無相」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還是那句話,說的不對的地方請大家多多包涵。作為一部專門討論「空的智慧」的寶典,《金剛經》中的許多地方都提到了一個名詞:「相」,那麼「相」是什麼意思呢?「無相」又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 佛教經典《金剛經》: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般若一念如是
    我們常在生活中禮佛的過程,經常稱呼「我佛如來」,但是如來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在我們生活裡經常將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語下意識地忽略,其實我們就真正意思而言,並不清楚為什麼佛祖稱呼為「如來」。如來,其實並不如是狹義上的「佛祖」,而是佛的十大尊號之一。
  • 佛教:《金剛經》中的五大名句,越讀越開悟!
    《金剛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意思是,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金剛經是佛教裡非常重要的經典,是一部般若智慧經。它和《心經》一樣,為大乘般若品的經典。如今社會上流傳的版本以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居多。
  • 金剛經:釋迦牟尼講法49年,核心內容只有一個字!
    特別是看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這個字,這個字就是空字。佛教因此被稱為「空門」,出家人有時也被稱為「空門弟子」。在大乘佛教的經典中,金剛經是針對上根人說的一部經。我們熟知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就是聽聞金剛經而悟道。而金剛經,就是佛經核心內容中,般若部經的核心。金剛經的核心內容,就是一個空字。
  • 《金剛經》:何以故?如來所說法……非法、非非法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為什麼呢?因為如來在四十九年中所說的種種法,都不可執取、不可執說:如來所說法不可執說沒有說佛法,也不可執說一定有說佛法。」「何以故?所以看到《金剛經》的說法方式,千萬不可批評、毀謗,謂佛說法「自相矛盾」。眾生應當反求於己,為自己看不懂《金剛經》而感到慚愧,所以不要說佛說法「自相矛盾」,要自我懺悔。大乘見道極為困難,住持宗門正法更是困難,因為善根福德深厚者不多,尤其是末法時期的今天倍加難覓。
  • 無住生心——《金剛經》系列導讀之四十三
    清淨心的「心」,指什麼心?結合《金剛經》後邊的經文,這個心指的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通俗地講,就是成佛的心。當然大乘佛法的成佛,不是自我的成佛,而是度一切眾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這個心是世俗諦菩提心。什麼是「清淨」?佛教說清淨,對應的那個詞叫「染汙」或「雜染」。那什麼是清淨、不染汙?基於空性而發的菩提心,就是清淨的心。所以生清淨心,就是生起菩提心。
  • 金剛經的思想重心是什麼?
    般若與"空"本無必然關係,"空"是在般若發展中重要起來的。《金剛經》說"無相"而沒有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二、著重"無我"的菩薩行:如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 《地藏經》五句經文,看破善惡果報,了悟因果輪迴!
    《地藏經》在經文中強調了地藏菩薩的功德,讚揚了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為菩薩」的宏大誓願。經文以故事的形式講述佛家所說的因果輪迴論,勸人潛心向善免除業障之苦,佛家認為世人的所作所為都遵循種因得果的邏輯,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業障,在世間的作為都將於輪迴之道得報。
  • 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三個詞都有什麼殊勝含義?
    02金剛——其體最堅,其相最明,其用最利我和《金剛經》的結緣非常非常早,就在我小時候看86版《西遊記》最後一集的時候,如來佛祖就讓阿難和摩柯迦葉兩位侍者把唐僧師徒取走的佛經報一遍名字兩位尊者就提到《金剛經》一部——這也是我唯一記住的佛經的名字,當時我很小,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意思,只是覺得這個名字聽起來很親切,似乎有種熟悉的感覺。
  • 《金剛經》中人們喜歡的三句話,讀懂了快樂一生,體悟了成就佛道
    《金剛經》譯成漢文以來,受到世人的喜愛,有人每日讀誦,有人已經熟記在心,受持讀誦此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縷暖陽。經中般若妙義頗深,給世人帶來了無量的智慧。經中貼近世人生活,受人們喜歡的三句話:「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三句話看起來很簡單,通俗易懂,其實蘊藏著很深的智慧,讀懂了快樂一生,體悟了成就佛道。世人的一切心思無非是追憶過去的悲歡離合、執著現在的名聞利養、攀緣未來的榮華富貴,心的著落主要是在這三個方面。
  • 金剛經名字的含義你知道嗎?
    佛法對我們的影響是很大的,其中有一本經典的佛經就是金剛經,相信很多的人都是聽說過這本經書的,而且有很多的人也是通過這本經書開悟的,甚至是修行成佛,但是大家知道金剛經名字的意思是什麼嗎?一:般若,般若代表了智慧,但是這個智慧不是我們平常看見的智慧,更加不是聰明,它是我們真如本性中的智慧,同時智慧也是觀照般若。除了智慧之外,還有一個本性,本性和智慧是一體的,所以就叫般若。二:金剛,金剛是這個世界上最鋒利最尖銳的物質,它能夠破壞一切,但所有的一切都不能破壞它。
  • 《金剛經》對現代人的啟示 - 18
    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云何?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
  • 什麼才是「外道」?
    聽起來好像有點貶義的意思,其實這個詞一點貶義都沒有。什麼是外道呢?「於佛教之外立道者,行於至理之外者,皆名外道」,佛門之外的道,就是外道。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佛教是心內求法,是向裡求,不是向外求,大乘經教上經常說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從內心裏面去求,這是佛道,從心外求法,那就是外道,是這個意思。
  • 事物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所以,生命的奧秘,成為所有事物研究中,最具神秘性、持續性的一個話題。隨著人類的知識不斷地豐富,各種不同文化不斷地交融,人們對於各種事物的現象,已經能研究得很透徹了。但是相對於更龐大的宇宙中存在的事物,人類所能知曉的,可以說連一粒塵埃都算不上。
  • 《金剛經》十句名言,感悟佛法智慧
    《金剛經》是知名度最高的一部佛教經典,很受大眾歡迎。但並不太適合初學者去讀,因為此經闡釋的是佛教最高深的智慧,即佛教的空性,相當於佛教的大學課程。如果一個人沒有從基礎學起,直接去研究《金剛經》,就好比小學中學都沒讀過,卻直接上大學,不但很難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還會增長浮華和傲慢,陷於空談。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佛經中常講八萬四千法門,這不是具體數字,只是形容法門之多。法門為什麼沒有高下?
  • 金剛經到底講什麼?
    佛:「那麼是不是有三十二相的人,就是我如來呢?」答:「不是的,因為我知道您明著說三十二相,暗著說的其實是非相,這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只是方便說法的名相,所以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佛:「有人,用生命來布施。這樣的功德大嗎?」答:「極大!」佛:「可是卻不及說上幾句《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