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十句名言,感悟佛法智慧

2020-12-03 國學雜談

《金剛經》是知名度最高的一部佛教經典,很受大眾歡迎。但並不太適合初學者去讀,因為此經闡釋的是佛教最高深的智慧,即佛教的空性,相當於佛教的大學課程。如果一個人沒有從基礎學起,直接去研究《金剛經》,就好比小學中學都沒讀過,卻直接上大學,不但很難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還會增長浮華和傲慢,陷於空談。

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佛經中常講八萬四千法門,這不是具體數字,只是形容法門之多。法門為什麼沒有高下?因為任何一個法門,就如對治眾生疾病的藥,藥不分貴賤,只要能對症,能治好病,就是最好的藥;不對症,再昂貴的藥,也沒有用。

二,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世尊講經,都是契機說法,這句話可不是對一般人說的。很多人喜歡拿這句話指責別人執著佛法,其實很可憐,人家好歹還有個佛法執著,你連佛法是什麼都還不知道呢,還談什麼捨棄佛法?佛法是修行必不可少的工具,你修好了,當然要捨棄工具,不要成為自己的負擔,但你現在還沒有修好,甚至根本都沒有修,就直接把工具扔掉,你這是學佛嗎?

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這句話確實是真理,但不能因為這句話就執理廢事。很多人或許看到這句話就開始想,反正都是虛妄的嘛!什麼都無所謂了,還不如放任自己的欲望,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了,守什麼戒律呀,這就徹底玩完了。相是假相,但要借假修真,不然的話,佛也就不用弘法四十九年了。

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是修行的最高標準,是大學時期的課程,可我們現在是初學,還是小學階段,根本就無法做到,不可能做到無所住。所以想要無所住,還得先有住,住什麼?住善法,用善法代替惡法,用善的念頭代替不善的念頭,從這開始,循序漸進,這才是修行。

五,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不取於相」,不是什麼都不幹了,而是在認清事實真相後,該幹的還是要幹,只是心中不留痕跡,沒有掛礙,不再執著結果。「如如不動」,不是身不動,而是心不動,心裡不再有妄想。這也是修行的目標,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

六,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布施是學佛修行的必經之路,只要修布施,就有福德。但是呢,你以怎樣的心態去布施,福德大小是不一樣的,「不住相布施」是布施的最高境界,既不著有,也不著空,這個很難,但是一旦做到了,福德大到不可思量。

七,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這句話表面看起來不難理解,其實含義很深。在理論上,我們也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承認這是真理,但也僅僅是知道而已,並沒有切身悟透,一到生活實際當中,就把這句話拋到腦後了,原來怎麼樣,現在還怎麼樣,照樣執著其中。如果真的能在一切時、一切事當中,都能清楚地觀察到「諸相非相」,那就是真的見性了。

八,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如果真的以為佛沒有說法,那世尊七七四十九年講法都是幹什麼?豈不是白講了嗎?這裡是講,佛講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契機說法,是對症下藥,他並沒有講法的念頭,不是他主動要給大家講個什麼法,他講的任何一法,都是針對當下一類眾生來說的,講完即修,沒有一絲痕跡。

九,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時間在不斷的過去,我們的心念也在不停的變化,根本抓不住,得不到,現在剛萌發的一個念頭,轉瞬之間就已經成為過去。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這三種心,我們都抓不住,我們唯一能把握的,就是管好當下這一念,一念善就是天堂,一念惡就是地獄。

十,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妄語是佛家大戒,釋迦牟尼佛講的都是最真實可信的,不可能講妄語,但總會有一些人不相信,總以為佛是在騙大家。那請想想,佛到底有什麼理由騙大家呢?為名還是為利?國王的地位都放棄了,整個國家本來都可以是他的,他還稀罕那些名和利嗎?他還稀罕弟子的那點供養嗎?

相關焦點

  • 《孟子》10句經典名言,感悟聖人的智慧!
    下面挑選了其中的10句經典名言,讓我們共同感悟一下聖人的智慧!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感悟:大丈夫要能屈能伸,在人生得意之時,就要多為天下眾生著想,多做利益天下蒼生的善事;在人生不得志的時候,更要堅守道義,做好自己,為世人做個榜樣。
  • 《莊子》10句經典名言,感悟莊子的智慧!
    今天分享莊子的十句名言,與大家共同感悟和學習聖賢的智慧。一、人生天地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齊物論》有大智慧的人豁達大度,小聰明的人才斤斤計較。與道相應的言論如醍醐灌頂,讓人心悅誠服,耍小聰明的言論,廢話連篇,根本說不到點子上。七、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 《道德經》十句名言,感悟人生大智慧!
    今天和大家分享《道德經》的十句名言,共同學習老子帶給我們的人生智慧。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越是正直的人,越是經常委曲求全;越是有智慧的人,越是顯得很笨拙;越是口才好的人,越不輕易發言。六、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人生最大的災禍,源自不知足;最大的罪過,來自於貪慾。
  • 《金剛經》中有兩句處世名言,悟透了,受益終生
    所謂的金剛,不是四大金剛,而是一種原產於印度的金剛石,這種石頭異常的堅硬,被印度人視為世間至堅之物,般若則是一種大的智慧,是成佛之人具有的一種智識,可以看透世間的無上道理,波羅蜜是一種修行的道,是從此岸到彼岸的結果。《金剛經》就是一本讓人能夠斬斷煩惱,去掉妄執的佛教經典。
  • 《金剛經》中的2句名言,明白了可以看透人生,活得更加坦然自在
    《金剛經》中的兩2名言,明白了可以看透人生,活得更加坦然自在。《金剛經》在我國很是流行,這大概和六祖慧能大師是分不開的。六祖慧能大師就是從這部經開悟的,所以從六祖慧能大師開始,就用《金剛經》來驗證開悟的人境界的真假。
  • 無住生心——《金剛經》系列導讀之四十三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在中國很出名,因為禪宗六祖惠能就是在這句話上見性大悟的。惠能禪師和《金剛經》這句話很有緣。他老人往昔相似相續的多生累劫的修行,在這一生即將見道了,《金剛經》這句話觸發他老人家見性,這是惠能老人家與《金剛經》這句話的緣分,因此這句話出名了。但是,我們看這句話法義的時候,不要因此對這句話作過度詮釋,把這句話解釋出很多原本沒有的法義。
  • 美國心理學哲學之父威廉·詹姆斯十句名言,句句大智慧,值得收藏
    2006年,美國權威雜誌評選的影響美國100人之中,第一位美國哲學家,又是美國心理學教父的威廉·詹姆斯排名第62位,今天,我們一起來感悟他的哲學思想,看是否受用。
  • 《金銀島》作者斯蒂文森十句經典名言,充滿哲理和智慧,建議收藏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史蒂文森的十句名言,來體會童話般又充滿哲理與智慧文字背後的深意。看完史蒂文森一生經歷,用「瀟灑」來形容非常貼切。他出生在一個背景非常複雜又強大的家庭,他父親、祖父、曾祖父都是大名鼎鼎的燈塔設計師或者工程師。他母親這邊背景同樣靚麗,是第一代明託伯爵的後裔,還與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著名將領阿瑟·聖克萊爾有血緣關係。
  • 《呂氏春秋》中十句智慧名言,句句經典,回味無窮!
    《呂氏春秋》中十句智慧名言,句句經典,回味無窮!1. 義博利則無敵。出自秦·呂不韋《呂氏春秋·審分覽·慎勢》。廣施道義,就不會有人與之為敵。在人的一生中,要與很多人交往,有些人是朋友,有些人是陌生者,有些人則是對手,甚至是敵人。2.
  • 佛教:《金剛經》中的五大名句,越讀越開悟!
    《金剛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意思是,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金剛經是佛教裡非常重要的經典,是一部般若智慧經。它和《心經》一樣,為大乘般若品的經典。如今社會上流傳的版本以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居多。
  • 金剛經名字的含義你知道嗎?
    佛法對我們的影響是很大的,其中有一本經典的佛經就是金剛經,相信很多的人都是聽說過這本經書的,而且有很多的人也是通過這本經書開悟的,甚至是修行成佛,但是大家知道金剛經名字的意思是什麼嗎?一:般若,般若代表了智慧,但是這個智慧不是我們平常看見的智慧,更加不是聰明,它是我們真如本性中的智慧,同時智慧也是觀照般若。除了智慧之外,還有一個本性,本性和智慧是一體的,所以就叫般若。二:金剛,金剛是這個世界上最鋒利最尖銳的物質,它能夠破壞一切,但所有的一切都不能破壞它。
  • 《莊子》十句名言,精闢通透,道盡人生哲理!
    《莊子》十句名言,精闢通透,道盡人生哲理!一、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辯者,辯其所不能辯也。語出《莊子·庚桑楚》。學習就是要去學習那些不能夠學到的知識。去除那些小的聰明,這樣才能夠顯露出大智慧,去除那些表面的善行,這樣才能夠回歸到自善的天性。四、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語出《莊子·駢拇》。小的困惑會使人迷失方向,大的迷惑可能改變人的本性。五、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
  • 《金剛經》:佛法只是「藥方」而已,其實並沒有真實的佛法
    就現在的佛弟子來說,我們所學的佛法是二千多年前釋迦世尊於四十九年中所宣說,後來結集成經典,這就是我們所修學的佛法。但是這些佛法的本質,就像醫藥一樣,是為對治眾生的心病而開出來的藥方。其實,佛法只是藥方而已,並沒有所謂真實的佛法。我們所學的種種佛法,本質上也只是宣說出來的語言,以及在經典上的文字而已。然而,語言是聲塵,經典是色塵,都不是常住、真實的法,因為聲音說出來就馬上消失,經典上的文字也不是真實不壞的東西,經不起風吹、雨打、火燒,終歸會壞滅。語言、文字的佛法並不是真實不壞的法,所以佛弟子並沒有真實的佛法可得。得法的時候,明自本心,見自本性。
  • 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三個詞都有什麼殊勝含義?
    這裡的「金剛」指的並不是四大金剛等護法神,也不是我們常說的珍貴的金剛石(鑽石),而是佛法中所說的一種寶物——金剛玉。在佛法中有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體相用」,這個比較深奧,這裡咱們就以這個「金剛玉」為例簡單說明一下,各位師兄有個大概印象就行。
  • 大哲學家黑格爾十句名言,揭示理想與真理,句句經典,值得牢記
    在世界哲學史上,黑格爾的名字一定是最為重要的幾個之一。 1770年8月27日,黑格爾出生,今天是這位偉大的哲學家250周年誕辰,我們就用他筆下十句最具代表性的哲理名言,來紀念這位為世界哲學史奉獻一生的偉大哲學家吧!
  • 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超級愛他這十句名言
    1859年10月18日,柏格森出生於巴黎,今天是他誕辰161周年,讓我們用十句柏格森的經典名言,來紀念這位優秀的哲學家,在他的這些智慧語錄中,體會柏格森的哲學思想,從中得到啟發和借鑑。
  • 佛法僧三寶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經常講的佛法僧三寶,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一,佛。「佛」這個字,是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翻譯過來是「智慧、覺悟」的意思。那為什麼不直接翻譯成「智慧、覺悟」,而採用音譯呢?佛這一個字,有體有用,它的本體是「智慧」,但它的外在表現,也就是它所起的作用,就是覺悟。佛的這個覺悟還不是一般的覺悟,是究竟圓滿的覺悟,不但自覺,而且覺他,也就是在自覺之後,能夠主動的去幫助一切機緣成熟的眾生,使他們也能夠做到自覺到究竟圓滿的覺悟。佛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和他一樣的智慧德能,也就是佛性,一切眾生本來都具足。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後便說:「奇哉!奇哉!
  • 《金剛經》中2句經文洞明其義
    在佛教經典《金剛經》 中有一句「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句經文的意思是說,如來,便是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所以被稱作如來。那麼按如此理解,如來即無來處也無去處,便是沒有了。難道如來代表的是虛無嗎?而在《金剛經》另一段經文中說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
  • 《金剛經》中人們喜歡的三句話,讀懂了快樂一生,體悟了成就佛道
    《金剛經》譯成漢文以來,受到世人的喜愛,有人每日讀誦,有人已經熟記在心,受持讀誦此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縷暖陽。經中般若妙義頗深,給世人帶來了無量的智慧。這三句話看起來很簡單,通俗易懂,其實蘊藏著很深的智慧,讀懂了快樂一生,體悟了成就佛道。世人的一切心思無非是追憶過去的悲歡離合、執著現在的名聞利養、攀緣未來的榮華富貴,心的著落主要是在這三個方面。可是,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尚未到來,現在的即將過去,三種心都不可執著,無論哪一種心,都是有相的。
  • 慧律法師:佛法的重點在哪裡?念佛法門要注意什麼問題?
    學誠法師諸位,佛法不是什麼法門的問題,法法是平等的,念佛也好,誦經也好,持咒也好,拜懺也好,任何的法會也好,問題在於解決我們生命的迷茫,就是破除無明,斷除煩惱,心入於真如的心性,這個才是最重要的。佛法是要降伏我們的心的,是借用這句佛號,善巧方便,讓我們作一個依靠。所以我們念佛,重要的是要念到一心不亂。但是,如果你沒有開智慧,你怎麼一心不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