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佛法只是「藥方」而已,其實並沒有真實的佛法

2021-01-10 老傑說道

就現在的佛弟子來說,我們所學的佛法是二千多年前釋迦世尊於四十九年中所宣說,後來結集成經典,這就是我們所修學的佛法。但是這些佛法的本質,就像醫藥一樣,是為對治眾生的心病而開出來的藥方。

眾生的心病就是無明妄想所產生出來的煩惱習氣,由於這些種種的煩惱習氣,會讓眾生在三界六道中輪轉生死,很難有脫離的時候。其實,佛法只是藥方而已,並沒有所謂真實的佛法。我們所學的種種佛法,本質上也只是宣說出來的語言,以及在經典上的文字而已。

然而,語言是聲塵,經典是色塵,都不是常住、真實的法,因為聲音說出來就馬上消失,經典上的文字也不是真實不壞的東西,經不起風吹、雨打、火燒,終歸會壞滅。語言、文字的佛法並不是真實不壞的法,所以佛弟子並沒有真實的佛法可得。

得法的時候,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本心內含有恆河沙稱性功德,有智慧、禪定、六度萬行等,無量功德本自具足,此乃性德,雖然具見,但還要運用,要練習,所謂莊嚴者,於清淨心中練習禪定、智慧等功德,以禪定智慧等功德,莊嚴清淨心,亦稱為修道。

得法後,必須從性起修,修定修慧,莊嚴佛性,定與佛性相合,能千百億化身,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度之,慧與佛性相合,能說一切法,應以何法得度,即說何法而度之。所以菩薩必定先要見佛性,然後從佛性修定修慧,以定慧莊嚴佛性,現種種身,說種種法,佛性就是佛土,佛土亦是心土,莊嚴佛性者,亦即是莊嚴佛土。

是故釋迦佛得法後修六度萬行, 莊嚴清淨心,究竟是有莊嚴抑或是無莊嚴?因此世尊問須菩提:「菩薩有莊嚴佛土之心否?」須菩提明白到, 得法是無得而得,是以無心得法,是故莊嚴也是無心,所以云:「不也,世尊。」莊嚴佛土者,不見有莊嚴而莊嚴,若見有莊嚴而莊嚴,即有莊嚴之心可得,有能莊嚴,所莊嚴,是有為法,不見有莊嚴之心可得,是無為法,與般若相應。

莊嚴佛土,依六祖解釋,有三種莊嚴:

1、莊嚴世間佛土。如築塔建寺、印經、布施供養三寶等。

2、莊嚴見佛土。見者, 知見,如見要正,正知正見,見一切眾生是未來佛,普行恭敬,是為莊嚴見佛土。

3、莊嚴心佛土。明心見性後,從自性修定修慧,以定慧莊嚴自性,定慧是能莊產,自性是所莊嚴,然而定與慧等功德是自性本具,以自性定慧莊嚴自性,無能莊產,以自性出生定慧莊嚴自性, 無所莊產。無能莊嚴,無所莊嚴, 即非莊產,是名真莊嚴。

例如用黃金塑佛像,以佛像莊嚴黃金,但佛像本來就是黃金,故無能莊嚴,黃金亦即是佛像,故無所莊嚴,若離佛像以外有黃金,便有能莊嚴,若離黃金以外有佛像,便有所莊嚴,惟是離黃金無佛像,離佛像亦無黃金,黃金就是佛像,佛像就是黃金,所以佛像不是能莊嚴,黃金也不是所莊嚴,沒有能莊嚴、沒有所莊嚴,其實不是「莊嚴」,只是叫「莊嚴」。

菩薩修行也是這樣,從性起修六度萬行,莊嚴佛性,六度也是佛性,無能莊嚴,佛性也是六度,無所莊嚴,名非莊嚴,是謂真莊嚴。

凡夫喜歡以衣裳飾物莊嚴身體,衣裳不是身體,衣裳為能莊嚴;身體不是衣裳,身體為所莊嚴;有能莊嚴、所莊嚴,靠不住,若遇到賊人,所有衣裳飾物都被奪去,那時便沒有莊嚴,所以有能莊嚴所莊嚴,是假莊嚴,不名莊嚴。

真莊嚴者,如如來俱生三十二相,莊嚴身體,三十二相就是身體,身體就是三十二相,離開身體就沒有三十二相,離開三十二相就沒身體。無能莊嚴,無所莊嚴,即非莊嚴,是謂真莊嚴。

相關焦點

  • 《金剛經》十句名言,感悟佛法智慧
    《金剛經》是知名度最高的一部佛教經典,很受大眾歡迎。但並不太適合初學者去讀,因為此經闡釋的是佛教最高深的智慧,即佛教的空性,相當於佛教的大學課程。如果一個人沒有從基礎學起,直接去研究《金剛經》,就好比小學中學都沒讀過,卻直接上大學,不但很難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還會增長浮華和傲慢,陷於空談。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佛經中常講八萬四千法門,這不是具體數字,只是形容法門之多。法門為什麼沒有高下?
  • 為什麼愛因斯坦說時間和空間只是人們的一種錯覺?佛法告訴你答案
    愛因斯垣曾經說過,時間和空間並不存在,它們只是人們的一種錯覺而已。而且過去、現在和未來是同時存在的。而這,正是佛法早已提出的觀點。在佛教大乘經典《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意思是說,整個宇宙皆是虛妄不實的。
  • 經典:佛法的精髓
    我們能夠有今天這個機會,聽聞佛法的精髓,然後在自己的內心樹立起正見,這就是法要。六祖的法要是超出大乘之上的最上乘法要,就是「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講到這十六個字,讓我們來看一看整部的《六祖壇經》。儘管六祖說他「字即不識」,可是我們看《壇經》中的記載,六祖回答問題引用最多的是最了義、最根本的經典《大般若涅槃經》,它是佛陀涅槃前的一天一夜講述的。
  • 佛法僧三寶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經常講的佛法僧三寶,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一,佛。「佛」這個字,是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翻譯過來是「智慧、覺悟」的意思。那為什麼不直接翻譯成「智慧、覺悟」,而採用音譯呢?法就是佛法,狹義上講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法,廣義上講就是覺了宇宙人生一切的萬事萬法。佛教中經常講佛法無邊,所覺的對象沒有邊際,能覺的智慧也沒有邊際,其實這就是我們的本能,也就是佛性。再簡單一點講,法就是從此岸到達彼岸的方法,也就轉迷為悟、恢復本能的方法。
  • 佛法裡的不著相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裡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如果有一定的章程、規矩可循,那麼這個法必定不是佛法。禪宗就是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的。這個小故事寓意深刻的告訴我們研習佛法的人,真正佛法是不著相的道理。一切無相,不著相才是佛。如果落在鬼神相裡,一天到晚鬧那些境界,自己走入著相的路線,其實就是已經落入了魔道。什麼叫做佛法?悟道,悟道沒有一個具體東西。這裡說的沒有東西,不是斷見,沒有就是沒有。
  • 兩個常用詞就讓你相信佛是真正的覺悟者 佛法真實不虛
    對於大多數人來講佛法過於玄妙,所以大家不僅很難看懂而且就是看懂了也難以相信。佛陀所揭示的道理和宇宙真相太深奧了,太宏大了,以眾生的智慧怎麼才能了知並相信呢?不同智慧的人看佛經,他所理解和看到的東西是完全不同的。
  • 法藏法師:略談佛法修行與佛教學術的分野
    而不會擺出一副「我也很有學問」的高傲樣子來,那種專捧「白衣學者」的作風,在他們身上是看不到的,甚至他們進去聽講,也只是當作是在聽師父的「開示」而已。 其實這種氣氛是對的,我們不就是要這樣子嗎? 我們要做的不就是要弘揚佛法嗎?
  • 「鬼擋牆」常有,如果遇到,「佛法」如何化解?
    我們聽到這樣的方法,首先會想到「呸」就將邪法給趕跑了,其實不是,學佛人要有正知正見,其實這個「呸」字在密宗是咒語中的一個字,所以力量非常的大。以前就曾與諸位說過,有佛法即有辦法,那麼像我們念佛人,遇到這樣的事情該如何辦呢?遇到這類事情不要怕,僅僅是一場惡作劇,或者它們有求於你,如果別人求你,你卻還害怕求你的人,這不成笑話了嗎?
  • 南懷瑾:禪宗佛法在達摩祖師之前,就已在中國本土流行
    佛教源自印度,所以很多人將中國本土禪宗佛法的開創歸於來自印度佛教的達摩祖師。其實,這不過是人們的刻板印象與認知錯誤。現代佛學大師南懷瑾指出,其實禪宗佛法在達摩祖師到來之前已在中國本土流行。很多人或許會辯論,達摩與梁武帝不投契是因為梁武帝不通佛法,所作所為不能為達摩認可。其中真假已經無從考證,連同達摩此人身份的真實性一樣,不過都是自稱而已。但作為歷史上明確記載的帝王——梁武帝,並不是昏庸無才之輩。史書記載,他才思敏捷,經史詩文無一不通,對於禪宗佛法的詩作更是不勝枚舉。不論他的治國功過,他的才學與領悟力都是毋庸置疑的。
  • 《金剛經》中有兩句處世名言,悟透了,受益終生
    佛教有繁多經典,但是有這麼一本經被稱之為「經中之經」,那就是《金剛經》。《金剛經》不是講述四大金剛的經文,《金剛經》的全稱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就是一本讓人能夠斬斷煩惱,去掉妄執的佛教經典。《金剛經》在佛教的地位是第一無二的,對於剛入佛門的人來說,想要了解佛法,是必須要從《金剛經》著手去通讀,但是對於一個修為高深的佛教高僧來說,一本《金剛經》還是讀不完,讀不盡。哪怕對於一個沒有皈依佛門的世俗人來說,《金剛經》也可以讓人領悟到人生不一樣的真諦和智慧。
  • 金剛經丨印光大師永懷錄有聲書 連載184
    明昌佛法,潛挽世風,折攝皆具慈悲,語默無非教化,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金剛經》教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廣行六度萬行,上求下化,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究其實質,並沒有一開始的那個「失」;一旦得佛點化,妄心回歸真如,無邊的煩惱業苦,即成無餘涅槃,因此,實在也無所「得」。比如喝醉的人自以為見到房屋在轉動,其實屋子沒有轉,旁人不過為他指出,讓他恢復常態而已。所謂「但盡凡情」,只是去除眾生眼裡的翳,並非另外開啟而得到光明。  布施是六度萬行之首。若能不住相而廣行六度萬行,則心無所執著,清淨離相,徹底證得常樂我淨的真如妙心。
  • 不知佛法中定和慧的作用,想要獲得解脫比較難,看看定的作用吧
    為什麼佛法修行中需要定呢?沒有定力你在面對惡緣之時沒法把握自己的心性。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如果沒有定力,你本來清淨的心,可能會隨著外界的惡緣而同化,不在清淨安詳。就好像世俗之中本來安分守己的人,突然面對外界巨大的誘惑,做出違背本心的違法之事。這就是沒有定力,阻擋不了外界的惡緣。定的作用就是培養你的定力,抵禦外界的惡緣。沒有定功不能即身解脫。
  • 佛法是什麼?淨空法師還原你一個真實的佛法
    世尊成道之後,三十歲成道之後,一生都在教學,這是我們從經典裡面都能看得出來的,每一天講經教學,沒有中斷過。所以佛法是教育,佛法不是宗教,這一點一定要認識清楚。可是佛法變成宗教,被人誤以為是宗教,而且以為是低級宗教,給我們的印象很深。
  • 吉祥「三寶」棕胸佛法僧、藍胸佛法僧、三寶鳥
    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是佛法僧科(Coraciidae)約12 種東半球鳥類的統稱,成員體型大小不一,生活方式多種多樣,多數種類以昆蟲和小動物為食,有些種類食魚,還有些種類食果實。在中國我拍攝到了3 種—— 藍胸佛法僧、棕胸佛法僧和三寶鳥。
  • 聲音|佛法沒必要跟科學一致 也不可能一致
    這樣的話,使佛教跟科學會有一定矛盾的,比如地水火風四大種性,比如因果輪迴,那些東西到現在科學都沒有辦法證明。然後,末學認為《起世經》裡的四大部洲,以及裡面說人類的壽命現在是在不斷縮短的。 另外,這些東西末學都覺得很有問題。假如說四大部洲是沒有的,或者只是佛陀的方便說法,那麼六欲天甚至佛教的一切世界觀都有可能成為方便說法。那麼方便說法跟佛陀所謂的真相就沒有辦法分別了。
  • 《金剛經》:何以故?如來所說法……非法、非非法
    因為如來在四十九年中所說的種種法,都不可執取、不可執說:如來所說法不可執說沒有說佛法,也不可執說一定有說佛法。」「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世尊說話絕對不會自相矛盾,說法更不可能自相矛盾。
  • 《金剛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耶
    學習世間法是如此,而佛法的修學也不例外。在五蘊、十八界當中,意識覺知心是很重要的一界,是攝屬於識蘊。意識在佛法的修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學佛修行完全不可能沒有意識覺知心;若是沒有意識心,則學佛修行也不可能進行。
  • 佛法開示:佛非拜、法非善、僧非乞、戒非縛,修行四法
    在禪林釋疑中,常常遇到有很多人常以問佛法的空性,經過對話中的了解,實際上這些人連佛法最基礎的法義都不曾明白。對於無常義理,四聖諦,八聖道,這些佛法的基石都不曾明白。對於講佛法空性來說,這是對於入清淨菩薩行的修行人來講的。而講佛法空性的前提,也必須是在了悟佛法法印的基石上,並且有八聖道的基石,正信、正知、正見這是最基礎的。
  • 佛法實相是不能以思維認識和分析方法來理解的智慧
    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邊,無障無礙,如來有住寂然而不動的正定妙境,有涅槃解脫的自在定力,有深入實相本體無際無涯的智慧,如來成就了一切佛法,一切前所未有的佛法。「舍利弗!佛以種種智慧應機分別,巧說一切妙法,字字句句柔和親切,眾生無不心悅誠服。舍利弗啊!概要言之,那無量無邊的真實智慧,那前所未有的精妙法門,佛已全都成就盡證。
  • 慧律法師:佛法的重點在哪裡?念佛法門要注意什麼問題?
    學誠法師諸位,佛法不是什麼法門的問題,法法是平等的,念佛也好,誦經也好,持咒也好,拜懺也好,任何的法會也好,問題在於解決我們生命的迷茫,就是破除無明,斷除煩惱,心入於真如的心性,這個才是最重要的。煩惱有沒有斷除?脾氣有沒有改一改?碰到執著的事情,能不能做到不生氣?如果我們念佛,貪心也不改,脾氣很暴躁,跟別人百般的計較,那麼,你念佛的意義不大。佛法是要降伏我們的心的,是借用這句佛號,善巧方便,讓我們作一個依靠。所以我們念佛,重要的是要念到一心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