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15年9月,由鳳凰佛教主辦的線下文化沙龍「鳳凰智慧課堂」在北京海澱體育館開課。國內外13所著名高校青年學子,鳳凰佛教熱心網友等170餘人參與了這堂具有先鋒精神和古老文化氣場的公開課。在課堂上,智慧課堂導師明賢法師對青年學子十分關心的佛法與科學的關係做了精彩回答,以下為現場文字實錄:
佛法沒必要跟科學一致也不可能一致(圖片來源:資料圖)
觀眾:頂禮法師,感恩法師!末學只想問如何把佛教與科學的稜角進行消磨的問題。眾所周知,佛教發源於古印度,而且受古印度影響很大。這樣的話,使佛教跟科學會有一定矛盾的,比如地水火風四大種性,比如因果輪迴,那些東西到現在科學都沒有辦法證明。然後,末學認為《起世經》裡的四大部洲,以及裡面說人類的壽命現在是在不斷縮短的。
另外,這些東西末學都覺得很有問題。假如說四大部洲是沒有的,或者只是佛陀的方便說法,那麼六欲天甚至佛教的一切世界觀都有可能成為方便說法。那麼方便說法跟佛陀所謂的真相就沒有辦法分別了。所以,末學認為假如佛教能跟科學進行很好的圓融,就可以度化更多的人,讓更多信奉科學的人同樣能夠信奉佛教。所以,末學希望請法師解決一下這個問題。
明賢法師:好,你先請坐。世界觀的話題,我們彼此都饒有興趣。我自己也剛剛對佛教的世界觀做了一個說明,有一本書叫作《佛教世界觀》,你可以搜索一下,剛剛印刷出來。這就是談佛教的世界觀與當代科學意識之間的關聯性的一個主題。
佛教的世界觀裡存在一些概念,就像你剛才所說的地火水風、四大部洲。這些概念的存在,以我個人對於佛教這麼多年的理解,我認為有兩大原則:
第一大原則,佛教沒有必要跟科學論完全一致,這是不可能一致的。第二大原則,既不必要用科學去統一了佛教的世界觀,也不必要用佛教的世界觀去徹底解讀了科學的這一切看法。
為什麼呢?這兩個原則的原因是什麼?因為站在了不同的理解機制上。
我們知道科學的第一大原則就是可以反覆驗證,而且脫離開主觀的情緒和觀察者對於研究結果的影響。佛教的第一大原則就是一人一世界,一切唯心所造,所側重強調的是人心對於境界的幹預。所以它們彼此的立足點,已經天生的不同了。
現在有人的確在做這樣的探討,說科學和佛教已經越走越近了,量子物理快要可以解釋空性了。這絕對不可能!這是研究科學專門站在科學的思維角度,而對於佛教基本的精神還是不了解。
為什麼不可能?因為空性見的決定是由主觀的覺悟過程來造成的。如果脫離開了主觀覺悟的過程,實物上的空性研究就完全是妄說,是毫無理由、毫無道理的。因為從佛教的角度講,比如佛經裡講一切唯心所造,是說一切的外境跟心是密切相連的。
如果是心生則一切法生,心不生一切法不生。那麼在一切法不生的情況下,心有沒有可能單獨生起來呢?不可能。在一切法不生的環境下,有沒有可能心單獨生起來呢?也不可能。這就導致了科學研究的一個必然依據的缺失,或者說佛法跟科學的一個必然的鴻溝——研究科學所必要的一個基礎條件已經把佛法研究的基礎條件給排除了。
科學研究不需要個性、思維、意識的參與,可是佛法所研究的就是人參與後環境所存在的一切現象。(人和世界)彼此之間的關聯性,佛法認為是不可切割的。科學研究的基礎就是先切割了這種關聯性,再去進行研究。所以,科學所認可的物質世間、外部環境的獨立存在的實有性的共同基礎,佛法可能從一開始就不承認了。
《金剛經》裡面講什麼?講的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離開心的獨立外部現象界的實物完全沒有發生過。而科學研究認為這些完全沒有發生過的實物永恆存在。
這是各說各話。佛法不是認為外部世界的萬物沒有研究的價值,而是說它們根本都沒有發生過。但科學家說不僅發生過,而且發生得非常徹底,非常精密,科學家就不斷地研究,佛學家就不斷地修行。
當然,研究的結果和修行的結果有可能會最終衝撞。是哪些性質的衝撞呢?比如說,科學家發明的飛機大炮可以殺人了,炮彈可以炸到修行人的身邊了。那麼修行人是否還能夠忽視這些研究成果?
忽視研究成果不見得是佛教的主張。佛教是不否認這些研究成果的,這些成果完全可以在佛教界得到承認。可是現象界裡物化的研究成果即便是非常卓越,也仍然是在脫離心的外境上獨立研究,這跟佛法的研究方向還是不同。佛法的任何一個研究方向都是基於我們的心、來用心的這種研究。
因此,可以承認所有科學研究的成果,但佛法還是一個修行的宗教,還是一個修行的法門,還是跟科學研究的方向和路數沒辦法完全相同。
所以,彼此之間相互比附,或者相互證成,這些都沒有必要。我們這個世界的世界觀既沒有必要完全統一成一個,也沒有必要徹底一樣。既然科學家的研究方向是那樣的,那它的世界觀就肯定是物化的。佛教的世界觀既然是以一切唯心所造來觀空外境的,那麼就以觀空外境為核心。
世界觀可以是各人存在各人的,可以每人一個世界,可以各自相互,各自獨立,都可以。但沒有辦法一定要去兼併,這是沒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