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實相是不能以思維認識和分析方法來理解的智慧

2020-12-06 普通人看世界

在法華會上,釋迦摩尼佛告訴舍利弗說:「諸佛的真實智慧,深奧微妙,無邊無際,諸佛的智慧大門,難於理解,難於進入,一切聲聞、緣覺弟子,都不能完全明了。為什麼這樣說呢?佛曾親近過百千萬億的無數諸佛,根據諸佛的無量道法逐一修行,勇猛無畏,精進不懈,聲名遍聞,無人不知。佛成就了深廣精妙的佛道,成就了前所未有的佛法,佛儘管隨其所宜施教說法,其義諦旨趣仍難明了。

「舍利弗!我從成佛以來,以種種的善惡因緣。種種的巧妙譬喻,廣泛說法,遍施教化,用無數的方便法門,無數的善巧權智,攝引眾生,誘導眾生,使眾生脫離迷悟,脫離貪著。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佛從真如實相之道而來,以種種方便善巧應機說法,佛有通曉一切諸法的廣大知見,有到達涅槃彼岸的修行方法。無論真如實相還是方便權智,無論智慧知見還是修行實踐,佛無不圓融一體,完滿具足。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邊,無障無礙,如來有住寂然而不動的正定妙境,有涅槃解脫的自在定力,有深入實相本體無際無涯的智慧,如來成就了一切佛法,一切前所未有的佛法。

「舍利弗!佛以種種智慧應機分別,巧說一切妙法,字字句句柔和親切,眾生無不心悅誠服。舍利弗啊!概要言之,那無量無邊的真實智慧,那前所未有的精妙法門,佛已全都成就盡證。佛所成就的是第一義的不二法門,是稀少罕見並難以理解的微妙法門,只有釋迦牟尼佛及其他佛,才能徹底窮究一切存有的實相本體,恰當解釋一切存有為什麼會有如此的相狀,如此的性質,如此的理體,如此的潛能,如此的造作,如此的業因,如此的業緣,如此的結果,如此的應報,以及由相狀之本至應報之末,一切存有的因果變化為何如此的平等無別。」

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說:「這種實相妙法,古佛如來時才見宣講,猶如優曇缽花,偶爾一現而已。舍利弗!你們應當相信佛陀所說的妙法,句句真實而不虛妄。舍利弗!諸佛觀機施教,隨宜說法,其中的義理真諦仍難暢曉,什麼緣故呢?我以無數的方便法門,種種的因緣果報,種種的巧言妙語譬喻,來演說實相諸法。這種法不是思維認識和分析方法所能理解的,只有諸佛才能掌握。原因何在呢?因為諸佛世尊,他們是由於唯一的大事因緣的緣故,才出現於世的啊!」

「舍利弗!為什麼說諸佛世尊是由於唯一的大事因緣,才出現於世的呢?因為諸佛世尊要使眾生打開佛的智眼,獲得清淨果位,才出現於世的。要指示眾生佛的智慧,才出現於世的。要使眾生覺悟自性本有的佛道知見,才出現於世的。要使眾生證得佛智佛見,才出現於世。舍利弗,這就是諸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的緣故!」

釋迦牟尼佛繼續對舍利弗說:「諸佛如來,他們只是教化眾生發菩薩心,行菩薩道。他們的所作所為,常常是為了這個大事因緣,也就是用佛智佛見,開示悟導眾生。舍利弗!佛僅僅以這唯一的佛乘,為眾生說法,不再有別的其他佛乘,譬如大乘、小乘等二乘的區分,又如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的區分。舍利弗!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他們所說的佛法無不如此。

「舍利弗!過去世諸多古佛以無量無數的方便善巧,以種種因緣果報,以種種言辭巧譬妙喻,為一切眾生演說種種佛法,而種種佛法都是為著這個唯一佛乘。一切眾生跟從諸佛聞法,歸根結蒂也都能獲得佛的一切種智。

「舍利弗!未來世諸佛將來出現於世,也會以無量無數的方便善巧,以種種因緣果報,以種種言辭巧譬妙喻,為一切眾生演說種種佛法,而種種佛法都是為了這個唯一佛乘。當然,一切眾生跟從諸佛聞法,歸根結蒂也都能獲得佛的一切種智。

「舍利弗!現在世十方世界數百千萬億的無量佛土中的諸佛世尊,他們都在灌溉利益眾生,使眾生安泰快樂。他們也在以無量無數的方便善巧,以種種的因緣果報,以種種言辭巧譬妙喻,為眾生演說種種佛法,而種種佛法都可歸結為這唯一佛乘。當然一切眾生跟從現代世諸佛聞法,歸根結蒂也都能獲得佛的一切種智。

「舍利弗!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只是教化眾生發菩薩之心,行菩薩道,以佛智佛見指示眾生,以佛智佛見覺悟眾生,使眾生證得佛的智慧,證得佛的見識,證得佛道真理。

「舍利弗!我如今也是如此教化眾生。我知道一切眾生有種種欲望,這些欲望膠著深印於內心,因此就根據個人的本性,以種種因緣果報、種種巧譬妙喻、種種方便力量,為眾生演說佛法。

「舍利弗!這種種做法都是為了使眾生獲得唯一的成佛妙法,獲得佛的一切種智的緣故。舍利弗!十方世界尚且沒有大、小二乘的區別,又何能分為聲聞、緣覺、菩薩三乘!

「舍利弗!諸佛出現於五濁惡世即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這樣,舍利弗,在劫濁惑亂時期,眾生蒙受深重的罪垢,自私慳吝,貪婪無厭,嫉妒賢能,養成了種種惡劣根性。諸佛就是為著這個因緣,才開方便法門,以善巧的智慧力量,把這唯一的佛乘,分別說成聲聞、緣覺、菩薩三乘。

「舍利佛!假如我的弟子,自稱已證得阿羅漢果位,或者自稱已證得了緣覺乘果位,他們不曾聽到這唯一的佛乘,也不知道諸佛如來教化眾生只是使他們發菩提心而成佛,這就不是佛的弟子,不是阿羅漢,不是緣覺乘

「還有,舍利弗,那些比丘、比丘尼,自稱已證得阿羅漢果位,自稱已是生死界的最後一個報身,自稱已得到了大滅度大解脫,於是不再發願追求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那麼應當知道,他們都是自吹自擂、輕慢他人的流輩。原因何在呢?假如他們又不相信唯一佛乘的教法,這就無理可言,一無是處了。除非古佛圓寂後,現在已沒有了佛。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佛滅度之後,像《妙法蓮華經》等一類大乘經典,能夠受持、讀誦、解釋其義理的人,已極難找到。只有遇到別方世界的其他佛,對於這唯一佛乘才能決然明了

「舍利弗!你們應當心志專一,信奉、了解、受持佛陀的演說。諸佛所說,句句真實,絕無虛妄。沒有其他三乘,只有這唯一佛乘。」

相關焦點

  • 全文5000餘字沒有一個空字,討論的卻是空性成佛的智慧
    《金剛經》自古至今就以言簡意賅、內涵豐富而著稱,其中所說的乃是佛祖以即立即破的問答方式,和「解空第一」的長者須菩提為大眾開示了般若性空的智慧。《金剛經》中所說的性空幻有,掃相破執之道,被後世公認為是獲取佛法正見的基礎,也是建立佛教信仰和開展修行實踐的前提條件,只要信解受持,深信不疑,自然可以當下開悟,成就無上菩提大道。
  • 《金剛經》十句名言,感悟佛法智慧
    但並不太適合初學者去讀,因為此經闡釋的是佛教最高深的智慧,即佛教的空性,相當於佛教的大學課程。如果一個人沒有從基礎學起,直接去研究《金剛經》,就好比小學中學都沒讀過,卻直接上大學,不但很難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還會增長浮華和傲慢,陷於空談。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 對辯證唯物主義的自我認識和理解
    先將辯證唯物主義拆開來理解:辯證,可簡單理解為辯論並且確證;唯物主義,自我理解為應該是以事物本質的客觀存在和發展為核心的一種認知準則。那麼辯證唯物主義就是:以事物本質的客觀存在和發展變化為核心原則,對所有的可能性理念,通過辯論,排除違背以上核心原則的可能性,最終確證某一理念正確的方法,認識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一種理念原則。可能還是有些含糊,下面就來詳細談談我的一點見解。
  • 佛法是智慧的寶藏,我們要去開發,尋找無限的美
    各種想法和情緒決定了我們對人生的選擇,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狀態。凡夫的生命是以迷惑、煩惱、貪嗔痴為基礎,從本質上說就是痛苦的,是在不斷地製造輪迴。要改變這樣的生命狀態,必須從改變內心入手。事實上,生命有兩個層面。除了有限的層面,還有無限的層面,只是一般人執著並止步於有限,沒有能力認識無限。
  • 不知佛法中定和慧的作用,想要獲得解脫比較難,看看定的作用吧
    沒有定功不能即身解脫。只有慧沒有定,只能在中陰身【死亡到重生的階段,定義為中陰】階段解脫。即身解脫和中陰解脫會有差別,因為一個是明心見性後努力實修的人,一個是明心見性後不努力實修的人,二者會肯定會有不同。即身證悟者能抵擋惡緣並且渡人廣大,而且證悟最徹底。只明心見性不努力實修者,不能抵擋惡緣渡人也有限,證悟也不像實修的人,那麼徹底。當然明心見性,是指真實見到報身光明。
  • 理解右腦思維與左腦思維的差別
    人的大腦分為負責意識的上層和負責潛意識的下層,同時還分為左、右半球。有的人是左腦思維者,有的人是右腦思維者,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羅傑.斯佩裡因這個發現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左腦思維與右腦思維的差別簡單來說就是:左腦左腦按順序推理,分析細節,並擅長線性分析。「左腦型」或「線性」思考者分析能力強,現實感據主導地位,有計劃有條理,專注於事實,他們通常被形容為「明智」。
  • 想成為一個哲學家,這個最基本的思維方式不能不會
    今天的文章主要介紹下最基本的形式邏輯,即從亞里斯多德的《工具論》問世以來而漸漸被廣為人知並以「三段論」的形式得到傳播的思維方法。本文結合已有的對形式邏輯的定義和先驗邏輯的提出者康德的理解,試圖把康德以前的形式邏輯歸結為"反省—分析"式的邏輯。在這種邏輯中,大前提已經包含在分析前業已形成的觀念中了,因而觀念的正確與否實際上並不僅僅是邏輯正確那麼簡單了。
  • 佛教:無常、無我、法印、般若、諸法實相,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在佛教教義中,無常指的是世界萬有(包括切事物和思維意識)都有生有滅,沒有長存不變的。佛教認為,任何事物或現象都不是永存的,它們從生到無,只是剩那間的事,因此把這叫做「剎那無常」;而在這剎那之中,它將要經歷「生、住、異、滅」四個階段,這叫做「有為四相」,也就是指一切事物必有的四種特徵。
  • 聲音|佛法沒必要跟科學一致 也不可能一致
    在課堂上,智慧課堂導師明賢法師對青年學子十分關心的佛法與科學的關係做了精彩回答,以下為現場文字實錄: 佛法沒必要跟科學一致也不可能一致(圖片來源這是研究科學專門站在科學的思維角度,而對於佛教基本的精神還是不了解。 為什麼不可能?因為空性見的決定是由主觀的覺悟過程來造成的。如果脫離開了主觀覺悟的過程,實物上的空性研究就完全是妄說,是毫無理由、毫無道理的。因為從佛教的角度講,比如佛經裡講一切唯心所造,是說一切的外境跟心是密切相連的。 如果是心生則一切法生,心不生一切法不生。
  • 佛教「智慧」的內涵和現實意義的探討
    ,來揭示佛教「智慧"的內涵。「智慧」一詞,屬漢語語彙。《墨子·尚賢》:「若使之治國家,則此使不智慧者治國家也。」《孟子·公孫丑下》:「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這裡的智慧,有聰明、才智的意思,是指對事物能認識、辨析、判斷處理和發明創造的能力。佛法所說的智慧與世間的智慧卻不一樣,區別在於得沒得到「正覺」。正覺必須是對宇宙人生斷見思煩惱的了悟,若還有是非人我、貪嗔痴慢,就不能成正覺。
  • 法藏法師:略談佛法修行與佛教學術的分野
    許多出家人甚至不知道出家離俗,為的就是要走一條實修實證之路,對於世俗的學術方法,不但不知道要去導引它趣向佛法的正見與解脫,反而還隨俗地與世人一同追逐文字的考據戲論,甚至還藉此而以世俗的名位誇耀於人,這就像出家人還參加選美一樣,實在是可笑之至!
  • 一個學員對時空平衡法的理解和認識
    通過半年多的學習以及老師在QQ群裡的解答,我基本掌握了使用該方法分析市場的要領,堅定了以此方法為主,其它分析方法為輔的分析思路來指導自已今後的交易。為何會作此決定,下面我將自己多年來在技術分析道路上不斷學習,不斷尋找自己心目中最貼切市場的分析技術的過程與體會和大家分享,看能否為仍在這條路上前行的朋友們提供一點參考。  開始交易是在股票市場。
  • 智慧法語:釋迦牟尼成佛後為何不願廣說佛法
    真正的佛法不可言傳(圖片來源:資料圖) 《妙法蓮華經》「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因為,如來世尊所成就的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只有諸佛與釋迦牟尼佛才能窮究盡底,領悟諸佛法實相非實非虛,無相而不相的微妙理趣。而諸法實相則是從諸法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十幾個方面來把握的。所謂相即外觀形相;性即本性;體既眾生之質伴;力即事物所具有的功能;作即身、口、意三業的作為;因即因、根源;緣即輔助原因;果即結果;報即報應、果報,如是本來究竟等指本末皆空。
  • 兩個常用詞就讓你相信佛是真正的覺悟者 佛法真實不虛
    對於大多數人來講佛法過於玄妙,所以大家不僅很難看懂而且就是看懂了也難以相信。佛陀所揭示的道理和宇宙真相太深奧了,太宏大了,以眾生的智慧怎麼才能了知並相信呢?不同智慧的人看佛經,他所理解和看到的東西是完全不同的。
  • 佛法僧三寶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經常講的佛法僧三寶,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一,佛。「佛」這個字,是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翻譯過來是「智慧、覺悟」的意思。那為什麼不直接翻譯成「智慧、覺悟」,而採用音譯呢?佛這一個字,有體有用,它的本體是「智慧」,但它的外在表現,也就是它所起的作用,就是覺悟。佛的這個覺悟還不是一般的覺悟,是究竟圓滿的覺悟,不但自覺,而且覺他,也就是在自覺之後,能夠主動的去幫助一切機緣成熟的眾生,使他們也能夠做到自覺到究竟圓滿的覺悟。佛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和他一樣的智慧德能,也就是佛性,一切眾生本來都具足。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後便說:「奇哉!奇哉!
  • 大數據的力量來自「大成智慧」資訊時代大數據的再認識 | 網際網路...
    首先從「資訊時代新階段」、數據文化和認識論的高度闡述了對大數據的理解;接著通過對驅動效益和大成智慧的解釋,探討了如何正確認識大數據的價值和效益,並從複雜性的角度分析了大數據研究和應用面臨的挑戰;最後對發展大數據應避免的誤區提出幾點看法。
  • 數學思維方法概述 ---數學思維方法得產生,發展與層次性
    數學思維方法應當與思維的創造性相聯繫,而不是把數學思維方法作為一種新的程式化教學來要求。數學思維方法與非邏輯思維,創造性思維的聯繫,對數學教師的教學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哲學意義上思辨的數學思維方法對數學的認識,理解與思考的不同,形成數學的思維方式就不同。這些不同的思維方法就構成了具有哲學意義的數學思維方法即基本的或重大的數學思維方法。
  • 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
    就向您所說的那樣,由於不能見到身體內部的緣故,所以心不在身體裡面;又由於身心相知,不是分離的,可見心並不在身體外邊,我現在再仔細考慮,已經知道心在一個地方了。」「我今思維,知在一處」,有兩點錯誤,第一是思惟;第二是處。「思惟」是心在想,這就是第六意識妄想心的分別作用。
  • 巨人思維:你的頓悟只是別人的基本功,真正的「悟」在於這四點
    佛法中的頓悟VS現代科學中的頓悟 頓悟是什麼? 頓悟是指人思維的突變與飛躍。人類幾乎所有創造性思維都具有突發性。因此,凡創造性思維都可稱為頓悟,例如我們常說的靈感、直覺。
  • 如何覺察未知的實相 【未知的實相】709.2
    可是,為了要研究「未知的」實相,你必須試著看看你的意識還能做些別的什麼,這真正意謂著你必須學會去重獲對你自己的真實感受。    試著發現實相的本質有兩個主要方法——一個外在的方法及一個內在的方法。當然,這些方法可以被一起用,而從你的觀點看來,必然是為了最大的效率。你們對外在的方法都很熟悉,它涉及了研究客觀的宇宙,以及搜集事實,並在其上做成某些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