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為現實中的一切,其實都是虛妄的,我們認為自己活在現實中,其實是活在念念相續的心念中。各種想法和情緒決定了我們對人生的選擇,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狀態。
凡夫的生命是以迷惑、煩惱、貪嗔痴為基礎,從本質上說就是痛苦的,是在不斷地製造輪迴。要改變這樣的生命狀態,必須從改變內心入手。
事實上,生命有兩個層面。除了有限的層面,還有無限的層面,只是一般人執著並止步於有限,沒有能力認識無限。
因為凡夫所見的一切都是有限的,有生有滅的。不論世間萬物的存在,還是我們擁有的家庭、事業、人際關係等,無不如此。
包括我們這一期的生存,也不過短短幾十年。如果說人死如燈滅,那就意味著生命是沒有意義的。這使很多人對生死產生焦慮,想到死亡會結束這一切,頓感生命的虛無。
西方哲學崇尚理性,試圖通過理性探索世界和人生。理性本身是有限的,由此獲得的經驗也是有限的。
現代社會科技發達,對微觀世界的剖析日益深入,對宏觀世界的探索日益遼闊,但這一切依然停留在有限的層面。和浩瀚的宇宙相比,依然是微不足道的。
從佛法角度來說,對無限的認識,需要有無限的智慧。這種智慧不是來自經驗或知識,而是每個人本自具足的。只是眾生被無明所縛,使寶藏隱沒不現,雖有若無。
佛陀對世界最大的貢獻,就是發現了這一寶藏,並將開啟寶藏模式方法和盤託出,引導我們明心見性,體會生命的無限。
涅槃就代表對無限生命的體認。佛陀當年因為看到老、病、死的痛苦,才出家修行,去追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無憂、無惱的最解脫--涅槃。
事實上,佛陀已經體認到生命的無限性。在這個層面,法身常存,不生不滅。但從有限的層面來看,色身的無常生滅只是一種自然現象,眾生如此,佛陀也如此示現。
但是凡聖的生滅是有區別的。區別在於,眾生是在業力推動下,無奈被動地流轉生死。生,不能自主;死,也不能自主。
但對體悟了無限生命的覺者來說,生死只是外在形式的改變,是緣生緣滅的。不只是佛陀,就是我們看到那些坐脫立亡的歷代祖師,也是因為體會到生命的無限,而能自在地面對死亡,顯現出無數令人景仰、激發道心的瑞相。
我們修行能以佛法智慧來觀察世界,指導生活,很多感性、無所謂、粗重的煩惱已經減少。但是在心的相續中,無明、妄念的力量依然在作用。真正的修行,就是要重新選擇並改變我們的心念。
選擇心念就意味著重新選擇我們的世界,重新選擇生命的未來。怎麼改變執著生命特質?就是要學會培養正知正念。正知正念在哪裡?就在每個當下。只是常人、凡夫都活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引發妄知妄念,使生命處於顛倒妄想之中。
經行是培養正知正念的有效方式。我們每天都要走路,這是生活中最簡單的運動。但我們雖然走了幾十年路,可能很少去注意,每天走路時,腿是怎麼抬起,又是怎麼放下的,是先邁左腿還是先邁右腿?因為心往往不在當下的走路上,而是想著過去的事,想著未來的事,想著身邊各種各樣的事。
正知正念的訓練,是把心帶回此時此刻,學會專心走路,只是走路。當心靜下來了,我們才能對自己的動作和心理狀態清清楚楚。這是內心本來具備的明的力量,觀照的力量,是開啟智慧的重要前提。
用正念走路,當下就是修行。每一步,都走在覺醒的路上。經行的目的,就是對心的訓練,把心帶回覺醒家園。
我們從任何微小的事物上,從微細的感知中去發現自己的心,這就是修行,凡夫所見的一切都是有限的,是有生有滅的。不論世間萬物的存在,還是我們擁有的家庭、事業等。只有我們去發現,去覺知,只要找到正確的方法,循序漸進地落實下去,我們大家都可以成為自己的佛,治癒自己,照亮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