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將辯證唯物主義拆開來理解:辯證,可簡單理解為辯論並且確證;唯物主義,自我理解為應該是以事物本質的客觀存在和發展為核心的一種認知準則。那麼辯證唯物主義就是:以事物本質的客觀存在和發展變化為核心原則,對所有的可能性理念,通過辯論,排除違背以上核心原則的可能性,最終確證某一理念正確的方法,認識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一種理念原則。可能還是有些含糊,下面就來詳細談談我的一點見解。
要正確處理或解決所有問題,首先找到引起一個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從牽涉其中的所有事物本身出發,再根據事物的客觀存在和發展變化規律,對每個事物,以及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和作用加以分析,最後選擇符合實際的解決方式或者方法。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仿佛就是一臺機器,參照指令執行了一段程序,思維是受這些事物牽制的,這就是「物質決定意識」的一種體現了,或者說是事物決定了思維,比如,餐桌上放了一籃蘋果,其中有一個壞了一部分,我們一般都會選擇好的拿來吃或者將壞的部分削去再吃,無論如何,我們都只選擇了好的部分,其中的意識實際上是被支配了的。
如果不是按照以上的方法解決問題呢?的確,之所以會有這種疑問,是因為我們有時候以自我為中心的方法依然解決了不少問題,但是這通常只是偶然,或者正好就是正確的解決方式,用錯誤的方法得到正確的答案這種情況也是常有發生的,卻並不能一直都奏效或放之四海而皆準,還是上面的蘋果,有人會說,我就要連壞掉的蘋果一起吃了,是的,當然是可以吃的,雖然暫時可能不會有什麼後果,但是如果一直吃壞掉的東西,我想自己的身體可能就要罷工了。
對於同一個事物或者問題,很多人都會有不同的認識或者理解,就很多主觀問題來說,並沒有確定的答案,因為不會對其正常生活有什麼影響,比如,喜歡的衣服顏色款式或堅持跑步等這種愛好或習慣,但是在客觀問題上,往往都是有一個確定的原則的,如果違背了這一原則,就可能會對自己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雖然有時候影響較小不易發覺。而至於哪種認識或理解是正確的,就是需要所謂的用實踐來證明理論的正確與否,將自己的理論放在實踐當中,觀察其是否放之四海而皆準,否則就需要考慮自己的理論是否哪裡存在謬誤。
我們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一無所知的,所有的認識,知識和思想都是受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所影響的,在這裡就不死板的套用關於「認識與實踐」關係的模板了,因為涵蓋範圍過於狹窄了,比如原來不知道螃蟹是否能吃,有人說不能吃有人說應該能吃,然後真有人吃了之後大家都知道了螃蟹能吃,這就是實踐對認識的影響;而在我們的認識,知識及行為的參與下,會改變事物的發展甚至是本質屬性,比如樹木嫁接,轉基因等,最常見的就是經人工培育出的很多新品種的狗了,這都是因為我們根據自己的知識和認識,通過實踐,改變了事物發展或是屬性的例子。
實際上我並沒有讀過相關著作,只是接觸過一些零散的知識,但是我卻在生活中反覆的運用著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認識和處理幾乎所有問題,而且其他人也一樣,因為這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方法,即使沒有人以語言或文字的方式總結,描述出來,我們依然會用這種方法來解決問題,而且不光是人類,動物甚至植物都在用,只不過很多屬於無意識的本能,生活習慣或者經驗,只能解決基本生存或生活問題,我們如果想要有更大的發展和進步,解決更多更複雜的問題,就需要有意識的去認識和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