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論即個體的知識觀,也即個體對知識和知識獲得所持有的信念,是哲學的重要分支。我國所認同並堅持的認識論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它是辯證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於人類的認識來源、認識能力、認識形式、認識過程和認識真理性問題的科學認識理論。
一、重要地位
黨的思想路線又稱作「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在中國共產黨的確立,是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為哲學基礎的,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過程中的運用、豐富和發展。
二、重要內容——「三觀」
三、真題演練
1、(2020上海A)荀子的「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明代王夫之的「知行相資以為用」,從哲學的角度,這裡主要強調的是:
A、物質與意識 B、認識與實踐
C、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 D、靜止與運動
【答案】B
【國正解析】荀子這句話的意思是:沒有聽到的不如聽到的,聽到的不如見到的,見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實行,學問到了實行就達到了極點。王夫之這句話的意思是: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可見兩句話強調的是認識與實踐的關係,故選擇B選項。
2、(2016吉林乙)成功就是把「不可能」變成「不!可能」,把「Impossible」變成「I'm possible」。這一說法的合理性在於:
A、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
C、真理具有條件性 D、意識具有主動創造性
【答案】B
【國正解析】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將頭腦中「不可能」的事情變成現實「可能」的事情,體現了實踐的直接現實性,故選擇B選項。A項,思維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是用於區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與題幹無關。C項,真理具有條件性表述正確,但與題幹無關。D項,表述正確,但意識只是人腦中的想法,要想成功,必須要通過實踐,所以D項排除。
3、(2020聯考)《荀子·儒效》中寫道,「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關於這句論述反映的思想,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知行合一 B、實踐出真知 C、人定勝天 D、實踐決定認識
【答案】C
【國正解析】荀子這句話的意思是:沒有聽到的不如聽到的,聽到的不如見到的,見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實行,學問到了實行就達到了極點。其中「行」就代表實踐,「知」就代表認識,這句話強調的是認識和實踐的關係,即A、B、D項均正確;C項,人定勝天是指通過個人努力可以改變命運,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不符合題幹,當選。
4、(2019上海A)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大橋路線呈「S」型曲線,切合了水流走向。從結構力學的角度來看,彎度明顯更穩定,跨海大橋受到的海浪衝擊遠遠大於普通橋梁,設計「S」型曲線,能讓水流通過引導減少對橋梁造成的傷害。同時,由於海底也和地面一樣,是凹凸不平的地形,把橋梁修成彎曲的形狀是為了避開這些起伏的地形,保障橋梁的穩定和安全。這表明:
A、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可以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B、人能夠創造條件,改變規律起作用的具體方式
C、人的意識能夠創造出自然界所沒有的客觀事物
D、人能夠通過想像將觀念中的對象變成現實的東西
【答案】A
【國正解析】題幹中描述了港珠澳大橋根據實際的地理情況進行設計,體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對應A項。B項表述正確,但題中只是人們通過認識利用規律,沒有改變規律,故沒有體現;C項表述錯誤,意識本身不能創造事物,要通過實踐才行;D項表述錯誤,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可以將部分人腦中的東西變成現實。
5、(2012北京)從古代的「把酒問青天」、「嫦娥奔月」,到今天的「神舟」號系列對太空的探索,再到「天宮一號」的發射,我們對太空的了解越來越深入,這說明:
①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②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是一帆風順的
③實踐鍛鍊並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
④實踐決定認識,認識是實踐的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國正解析】「越來越深入」說明追求真理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對應①。從古代到今天,人們的實踐能力提高了,伴隨而來的是對太空的深入了解,也就是認識太空的能力提高了,對應③,故選擇B選項。②④表述錯誤,②認識具有反覆性和無限性,所以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並不是一帆風順的。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而非認識是實踐的目的。
6、(2019吉林)1798年,拉普拉斯曾根據牛頓引力理論預言宇宙中存在一種類似於黑洞的天體。1939年,奧本海默等根據廣義相對論,進一步證明,一個無壓的塵埃球體,在自引力作用下將能坍縮到它的引力半徑的範圍以內,這就形成黑洞。2019年4月10日,黑洞研究開創性成果——「虛擬望遠鏡」在2017年拍攝的黑洞照片在全球同時發布,人們對於黑洞的研究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這一過程蘊含的哲理是:
A、聯繫具有普遍性和條件性 B、實踐具有客觀性和歷史性
C、認識具有反覆性和上升性 D、世界具有統一性和多樣性
【答案】C
【國正解析】從1798年到1939年再到2019年,科學家對於黑洞的研究逐步深入,說明了認識具有反覆性和上升性,對應C項。A項、D項均表述正確,但題幹中並未體現;B項,實踐的客觀性是指實踐的主體是客觀的人,使用的是客觀的、物質的工具,作用的對象是可感知的客觀物質世界。實踐的歷史性是指人類的社會實踐貫穿於歷史發展的始終。題幹均未體現,排除。
7、(2017聯考)下列語句與哲學原理對應錯誤的是:
A、橫切牛羊豎切豬,要省力氣看紋路——辦事要按客觀規律
B、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觀能動性發揮受客觀條件限制
C、破屋更遭連夜雨,漏船又遇打頭風——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實踐是真理來源
【答案】C
【國正解析】A項,「橫切牛羊豎切豬」體現了要按客觀規律辦事;B項,「欲善其事」體現了想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先利其器」表明是有條件的,所以體現了主觀能動性發揮受客觀條件限制;C項,「破屋」「連夜雨」「漏船」「打頭風」均為曲折,所以C項對應錯誤;D項,「登高山」體現了實踐,「天之高」即為真理,所以不實踐無法知道真理,即實踐是真理來源,D項正確。
8、(2018湖北選調)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是實事求是。毛澤東同志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
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角度看,實事求是的哲學內涵是:
A、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B、從客觀存在著的「實事」中找到事物運動發展的規律
C、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和富於創造性
D、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答案】B
【國正解析】題幹中已經明確指出「實事求是」是要我們去研究客觀事物的規律性,對應B項。A項新情況、新問題,C項時代性,D項群眾均未體現,排除。
9、(2015湖北選調)任何科學理論都不能窮盡真理,而只能在實踐中不斷開闢認識真理的道路,這說明:
A、真理具有絕對性 B、真理具有相對性
C、真理具有客觀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答案】B
【國正解析】任何科學理論都不能窮盡真理,在一定條件下對事物的客觀過程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總是有限度的,即真理具有相對性,對應B項。
10、(2018吉林甲)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提出:「三角形內角之和等於180度。」19世紀,德國數學家黎曼提出:「在球面上,三角形內角之和大於180度。」後來,俄國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又提出:「在凹面上,三角形內角之和小於180度。」這一認識過程說明:
A、真理具有絕對性 B、真理具有唯一性
C、真理具有客觀性 D、真理具有相對性
【答案】D
【國正解析】三角形內角和在不同的條件下結論不同,說明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超出了其適用條件就會轉化為謬誤,這主要體現了真理具有相對性,對應D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