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通俗而準確的方式詮釋毛澤東的哲學名篇《實踐論》《矛盾論》,是李達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一大貢獻;他在這方面的代表作《〈實踐論〉解說》《〈矛盾論〉解說》(以下簡稱《解說》),被毛澤東讚譽為「極好」,早已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經典。陶德麟教授在青年時期曾長期擔任李達的學術助手,對李達的有關著述和思想有著獨到而深刻的體悟和理解,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也由此開始向幹部群眾作包括講解《實踐論》在內的哲學輔導報告,形成了自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闡釋方式。他的近著《〈實踐論〉淺釋》(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簡稱《淺釋》),就是他在半個多世紀裡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工作的結晶。
陶德麟對於李達的兩部《解說》和毛澤東為此寫給李達的書信作過認真思考,從中總結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作通俗化闡釋的基本原則,認為:「這種解釋性的通俗讀物,既要注意學理闡述的精確性,不能違背原文的本意、有損原文的理論深度,尤其不能為了片面追求通俗而陷於庸俗;又要注意行文的曉暢生動,力戒艱深晦澀,使廣大幹部和青年學生易於看懂,樂於接受。」他的《淺釋》一書正是依據這一原則寫作的,一方面對《實踐論》哲學思想作了明白易懂的闡發,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實踐論》理論體系的嚴謹性和深刻性。因此,該書既是一本哲學通俗讀物,又是一本認識論專著。其中有三個特點,尤為值得重視。
其一,系統闡釋了《實踐論》的基本思想。《淺釋》雖然直接承繼了李達兩部《解說》的傳統,但卻選擇了與《解說》不相同的闡釋方式:不是像《解說》那樣,以對原文逐段解說的方式闡釋《實踐論》;而是從邏輯思路入手,對《實踐論》的基本思想進行系統疏釋。《淺釋》從哲學認識論的基本問題出發,指出認識論主要探討認識的來源、認識的能力、認識的過程、認識的真理性、檢驗認識的標準、認識的功能等問題,兩千多年來哲學家們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反覆探討,而只有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所闡發的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才造成哲學認識論的根本變革,《實踐論》所要闡發的就是這個新的認識論,以解決中國革命的認識論問題。《淺釋》進而指出,《實踐論》對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的闡發,在於以實踐觀點和辯證觀點來說明和把握這個反映論:在實踐觀點上,《實踐論》通過界定實踐概念的科學內涵,闡明了實踐是認識的動力、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諸問題,強調了認識對實踐的依賴性;在辯證觀點上,《實踐論》認為一個認識活動包括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兩個階段,通過對這兩個認識階段的考察和論析,闡發了認識無限發展的總規律。這樣一來,《淺釋》就對《實踐論》基本思想的內在邏輯作了系統梳理,使其中的各個理論環節及其關聯清清楚楚地呈現出來。由此來理解和把握《實踐論》,由於緊扣了總體的邏輯思路,當然就更加準確、更為深入了。
其二,深入論析了《實踐論》的理論難點。陶德麟在長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工作中,十分注意抓住幹部群眾學習中容易產生困惑、出現誤解的理論難點,通過深入淺出的闡釋作出回應和解答。在《淺釋》中,他並未因追求易讀易懂,而放棄或削弱對理論難點的深入論析;恰恰相反,在這些地方他往往下了更大的功夫。例如,在《實踐論》中,實踐概念無疑是全篇的中心概念,但也是人們不容易弄清楚的概念。這是因為,實踐概念並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所獨有的,哲學史上的許多哲學家都對實踐概念做出過自己的解釋,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同時代的其他哲學思潮也有強調實踐概念的,而一般的人們又往往把日常生活中的吃飯睡覺也當作實踐看待。正是這樣,《淺釋》特地提醒人們:「要理解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首先要準確地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實踐概念的內涵及其特點。如果我們不弄清楚這個問題,而按照唯心主義或舊唯物主義的解釋來了解這個概念,就不能正確地把握認識依賴於實踐的原理,從而也不能正確地把握全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由此出發,《淺釋》用一個小節專門論析實踐概念的科學內涵,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所理解的實踐,在內涵上是指人們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動、社會的歷史的活動、群眾的活動,在外延上包括生產活動、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科學實驗,從而對實踐概念作了準確的說明。
其三,深刻揭示了《實踐論》的偉大意義。對於《實踐論》的意義,人們往往只看到《實踐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中國化闡發,或者只看到《實踐論》對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問題予以了正確的解決。而《淺釋》則對此有自己的理解:「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一個整體的基石是什麼呢?就是科學的實踐觀。由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全部理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所以科學的實踐觀也理所當然地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石。離開了這塊基石,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乃至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就一定會發生偏差。」由此,《淺釋》提出了一個重要見解:「實踐的觀點不僅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也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而且也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可以說,不吃透這個觀點就無法學懂馬克思主義。」為什麼實踐的觀點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乃至整個馬克思主義如此之重要呢?這就在於,馬克思主義作為普遍真理,必須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把中國共產黨人引導到勝利之途。不從哲學上了解實踐觀點,不從哲學上懂得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是難以實現好這個結合的。
《淺釋》的這些鮮明的特點,也是該書突出的優點,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啟示:在21世紀的今天,若要做好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工作,除了著力於論述的通俗易懂、語言的喜聞樂見、風格的多姿多彩外,更重要的還是要說清講透思想的邏輯、理論的難點、哲學的意義。當年,20多歲的艾思奇寫作《大眾哲學》時,就稱這是一件「吃力」的工作;而今,陶德麟教授以80多歲高齡完成《〈實踐論〉淺釋》一書,更是如他所說感到「非常吃力」。因此,從這本書中,我們不僅可以讀出關於對《實踐論》的深刻理解,可以讀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有益啟示,還可以讀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代代相傳的那種肯於「吃力」的奮鬥精神。
(作者:李維武,系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駐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