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思維:你的頓悟只是別人的基本功,真正的「悟」在於這四點

2020-12-07 騰訊網

佛法中的頓悟VS現代科學中的頓悟

頓悟是什麼?

頓悟是指人思維的突變與飛躍。人類幾乎所有創造性思維都具有突發性。因此,凡創造性思維都可稱為頓悟,例如我們常說的靈感、直覺。

佛教認為,佛是已醒人,人是未醒佛,人人都是有待頓悟的個體,只要通過正確的修行方法,就可以迅速地領悟佛法,從而指導正確的實踐而獲得成就。

當然這不是唯一途徑,頓悟更主要的是通過靈感來完成,就時間來說就是瞬間的功夫。

二十世紀初出現的「天才靈感論」,與佛教對頓悟的理解不同,天才靈感論並不認為人人都具備頓悟的能力,而認為這是天才人物獨有的屬性。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發現,頓悟這種創造性思維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形態。現代心理學家也通過實驗(即黑猩猩可以通過幾次學習和觀察後,開始掌握一項技能——用木箱當成梯子登高,摘香蕉),論證了頓悟這種創造性思維,是人類普遍都具有的本能的事實。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開始有目的的對頓悟開展研究,並深入探討創新性思維的內在信息機制,很快「格式塔理論」出現了。

格式塔理論認為,頓悟就是人們思維中的舊邏輯被打破,同時新邏輯被創建的過程。同時,格式塔理論還通過實驗證明了相同的結論,即人的頓悟功能具有普遍性、先天性,是無師自通的。

在研究過程中,心理學家們還發現了一個重要的現象,那就是任何頓悟都是以思考一個問題為大前提;在頓悟之前,人們必須對一個問題有長期、認真、甚至艱難的思考之後,頓悟才可能出現。

在持續深入的研究和總結後,頓悟這一人人具備的先天性思維特徵不斷被人們發現和驗證。人們將頓悟的特徵總結如下:

1. 頓悟具有突發性、誘發性、偶然性、獨特性、不穩定性、情緒性的特徵

2. 頓悟與人的潛意識有緊密關聯

3. 學習中克服困難的過程就是一個頓悟的過程

頓悟的原理

如前所說,既然頓悟能力人人皆有,那麼如何快速頓悟就成為了人們追求的目標。怎樣才能快速頓悟呢?

前面我們已經講過,雖然頓悟常常發生在突然間、一瞬間,但實際上,在頓悟發生之前,人們往往已經對一個問題有過長期、認真、甚至艱難的思考。

所以,不思考不頓悟是一定的,現在就是縮短時間的問題。

因為頓悟往往跟隨在一個階段的嘗試與錯誤之後才發生,所以我們可以適當地啟動「行為假設」程序。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嘗試去實驗一下自己頭腦中的多種假設情況,如果一種假設不成功,就立刻拋棄它們,再去嘗試另外的方向。

雖然人們可能會遭受多次失敗,但很顯然,這些失敗往往是頓悟的前奏。而在這個試錯過程中,最為寶貴的就是時間。

頓悟,既然是人突然覺察到問題解決的辦法,那麼,從原理上來講,其實就是人們在實踐中的一種領會。這種領會的內涵包括:自己的行動為什麼是這樣和怎樣進行,自己的行為特別是和目標之間是什麼關係等等。

只有當人們清醒認識到在整個問題情境中,各種行為決策結果之間的關係時,頓悟才可能真正發生。

所以,頓悟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覺察和認知重新組織的過程。

從最開始模糊的茫然的無組織狀態,到有結構、有組織、有目的的有意義狀態,其過程就是認知的重組,而這一認知重組就是頓悟產生的基礎。表現在外部現象上就是,人的連貫行為在停頓之前,往往是在嘗試錯誤,而停頓下來之後,人的行為往往就變得有序而目標明確了。

這也就意味著,人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頓悟與心靈成長

從前,我們會以為頓悟是天才才具備的獨特屬性,現在,我們明白了,頓悟是每一個人都天生具備的屬性。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頓悟並不總是發生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呢?

這就要提到一個非常普遍的社會現象:心靈的成長。而心靈的成長包括知識性成長和智慧性成長。只有心靈得到全面成長,頓悟才可能成為常態。

什麼是知識性的成長呢?就是應用所學知識得到的成長,人從小學,中學,大學,然後進入研究所,這樣的知識性學習過程我們稱它為知識性成長。

而一個人智慧的成長則不像知識性成長這樣明顯。一個人的智慧性成長從哪裡看出來呢?

1. 價值觀的改變

2. 志向的改變

3. 人待人處事態度的變化

4. 性格個性的變化

5. 判斷事情的方式的改變

當一個人的智慧性成長到了一定階段,他對萬事萬物的覺知和覺察能力就變得非常敏銳,可以更為快速的抵達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聯,並快速牽引事物之間形成聯繫,達到自己的目標。

因此,當我們說你的頓悟只是別人的基本功時,我們真正要表達的是,不要寄望於靈光突顯,而要對某一事某一問題進行長期的思考、推演,並在生活、工作、學習中不斷積聚經驗。

這些,才是一個人實現頓悟的基本功。

實現頓悟的步驟

我們前面講過,頓悟其實就是邏輯思維上的一種創新。舊邏輯被新的邏輯替換了,人們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式也完全不同了,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那麼實現頓悟的具體步驟到底是怎樣的呢?

1、準備階段

問題意識是創新思維的關鍵,提出問題後就要是為解決問題做充分準備,如人力物力資料收集經驗儲備及調動等等

2、醞釀階段

對此前所收集和準備的資料做分析和消化,明確問題的關鍵,並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假設和方案。

這個階段非常重要,因為有些問題在這個階段雖然反覆思考和醞釀卻仍然無法獲得完美解決,思維中會經常出現中斷和想不下去的現象。這個時候千萬不能停止思考和行動,因為這種積累過程會逐漸轉化為潛意識,為第三階段的頓悟打下良好基礎。

這個頓悟之前的醞釀階段有可能非常漫長,有時是一瞬間,有時可能長達幾年。只是等到恰當的時機才甦醒和醒悟過來。

3、頓悟階段

也叫豁然開朗階段。經過長期的思考和醞釀,突然出現的創新觀念會讓思考者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通常會表現為靈感。而靈感就是突然的,不期而至的。

4、驗證階段

思維豁然貫穿之後,並不是就萬事大吉了,解決問題的方案和辦法還要經過理論與實踐上的反覆論證和試驗,以驗證其可行性。總之,通過頓悟和靈感而來的構想,是一定要經過檢驗的。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1] Mae, L., Carlston, D. E., & Skowronski, J. J. (1999). Spontaneous trait transference to familiar communications: Is a little knowledge a dangerous th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2), 233–246.

[2]Wolf, J. R., & Arkes, H. R. (2016). The power of touch.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3(6), 476–482.

相關焦點

  • 巨人思維:你的茅塞頓開,可能別人早就明白
    生活中一定也有這兩種思維模式的朋友,有的朋友覺得看書才是收穫更多的成長方式,有的朋友覺得只有自己行程萬裡才能自我頓悟獲得成長,有時候退一步看一下其實這種頓悟可能已經早就被別人摻破在書中。即便是現在提倡的創新也是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進行改善,並不是完全的百分之百的頓悟出來的。頓悟的人還在苦思冥想去親身經歷所有事情,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已經提前領悟了巨人的頓悟,這就是書籍文字之所以可以流傳的原因。
  • 同在會議上,別人的發言比你更精彩?原因在於這四點
    同在會議上,別人的發言比你更精彩?原因在於這四點在每個公司裡,少不了要一周開一次,或者一個月開一次會議總結。這樣,也免不了領導對你點名發言的時候,如果發言的含糊不清,磨磨蹭蹭,只會讓領導失望,認為你根本沒有認真聽他講話。而聰明的人就會抓住這個機遇,除了對領導想法的支持,還會藉此暢所欲言,獲得領導的賞識,當你發現別人的發言比你更加精彩時,都是他們掌握了這四個發言的關鍵點。
  • 《天道》:要想出人頭地不是學多少知識,而在於這3層覺悟的境界
    一、悟到自覺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天道》裡面,芮小丹剛開始認不清自己,但後來遇到丁元英,丁元英敏銳的洞察出了芮小丹的資質,分析出她適合的發展之路。芮小丹起先是不認可的,她認為不管丁元英也好,導演父親也好,他們只是希望自己能按照他們的意志存在,讓自己成為他們所期望的那種人。
  • 從心理學看頓悟,什麼是頓悟,怎樣才能頓悟
    人們總是有時候會不自覺地陷入某件事情中難以走出,或被這件事情拖累,或被那件事情左右,遲遲的百思不得其解,真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這時候,就需要頓悟。比如就拿衡量國民貧富差距的房子來說,你的同學朋友中,大部分人都買了房子車子,就你還沒買的時候,是不是你的心裡會陷入貧窮自卑的對比痛苦中?
  • 佛陀究竟證悟了什麼?
    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其它的經書當然也有類似的記載,那麼,佛陀所證悟的這些內容,究竟是什麼呢?大多人都把佛陀的這段話總結為「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並認為佛陀所證悟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 思維深度決定你能走多遠,真正厲害的人,大都擁有這四種思維深度
    這是關於如何成為真正厲害的人系列文章。對於很多人來說,我們或許要知道,真正厲害的人,並不是能力很強的,相反他們身上有一種處事的智慧與良知,這是他們能夠成就自己的關鍵。在這個專欄中,重點闡述的是如何從心知行三個角度讓自己變得更為厲害,歡迎更多的讀者訂閱與閱讀。
  • 真正悟透的人,不愁混不出頭,你悟透了幾條?
    如果你注意觀察,就不難發現,社會上那些混得好的人,多少都掌握一些狼道生存法則,而那些混得不如意的人,並不一定是能力上差多少,恰恰是因為不懂狼道。以下分享行走社會,你不可不知的12條狼道生存法則,勝讀10年書!真正悟透的人,不愁混不出頭,你悟透了幾條?
  • 反洗腦:洗腦常用的四大心理效應,一旦悟透,你就不會輕易中招!
    無數讓人中招的謊言背後,到底存在什麼樣思維和邏輯?在哪些情境下,你容易被人不知不覺地洗腦……在未被洗腦之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自己不可能被洗腦。事實上,關於洗腦這件事情,不能想當然,你得理解它的心理機制和常用的心理手段,才能做到真正的反洗腦。以下就分享洗腦常用的四大心理效應,一旦悟透,你就不會輕易中招!
  • 比勤奮更重要的,是認知覺醒,這2種思維希望你能早些頓悟
    賺大錢,還是要靠思維。思維改變了,眼界打開了,你的財富才有可能實現倍速增長。最近在讀一套《財富自由》的書,它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想賺錢,比勤奮更重要的,是認知覺醒,有2點很重要,希望你能早些頓悟。1先做有價值的事情一個人能有多大成就,和他在某一個領域的付出是成正比的。我們對於時間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未來能夠做出什麼樣的行為決策。
  • 「天才」與普通人的差距不在於智商,而在於思維
    我相信是有的但我也相信大部分人生下來都只是一個普通人但往往有人漸漸變成了「天才」1每次看完《最強大腦》《了不起的孩子》等節目,我都感覺自己的智商被碾壓,更讓我驚訝的是越來越多的小學生、初中生都已經開始展現其強大的思維能力
  • 真正拉開人生差距的,不是能力,而是「指數型思維」
    如今我才頓悟,所謂「1萬個小時」背後的專注理論,只能幫助你在原有的賽道裡比周圍人強,但不能幫助你在平行競爭中取得「裂變式成長」。 比如這位同學剛剛創業的時候,我畢業先去做了廣告設計,我每天刻苦努力工作超過12個小時,2年多的時間就積累了1萬個小時,但收入也只不過是從四位數變成五位數。
  • 《天道》:只要不是我覺到,悟到的,你就給不了我,給我也拿不住
    擺一道茶,我們一起聊聊關於《天道》中的那些不易被常人理解的想法和思維每次看完《天道》都會不自覺的去思考。更多是一種反思的狀態下,一次自我思想式的革命。有時候會認為自己很對,但有時候又讓自己陷入一種迷茫。像小丹說的那句話:只要不是我覺到,悟到的,你就給不了我,給了我也拿不住。
  • 人生進步的根本驅動力:思維的維度
    再然後,看到有個比較經典的留言,讓自己稍許有些釋懷:你的回答有1萬個人看,1千個人點讚,1百個人留言,10個人噴你;你不去為有1萬個人看了你的回答而高興,也不去感激有1千個人點讚,卻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那10個噴你的人身上,傻不傻!這個經典留言從感性的角度,很大程度上疏導了我的消極情緒。
  • 你一事無成,在於你違背這條金錢定律!
    如此功利性的被動物腦主宰著的人,是幾乎不可能走出這一關的。我說:「我所有的專欄組合起來,就是來讓你看明白一切的,這還要結合你的悟性!悟到了,或許在這輩子結束的時候,你會心滿意足的走開,而不是如此焦慮不安」苦難困境是過去積累惡報的結果,惡業呈現,抵消掉過去的惡業,接下來,多結善果,努力工作,多行善事,回報社會……自然會有好未來。不要憤憤不平,接受就是重新的起點,苦難是難得的修煉機會。
  • 兩個牛人的例子 告訴你什麼是科學家思維和工程師思維
    國家曾經發文要把土豆納入主糧範疇,可是由於飲食習慣等多種原因,並沒有真正實現。背後其實有科學原因。比如,作為主糧的土豆,澱粉含量高,可是化學家們進一步研究發現,澱粉是一種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但土豆中直鏈澱粉含量低而支鏈澱粉含量較高,這是導致土豆很難加工成長條形食品(如麵條)的內在原因。
  • 點讚!我市這位教師擬獲數學最高獎!安徽僅2位入選!
    點讚!我市這位教師擬獲數學最高獎!安徽僅2位入選!>「誤中悟」方式就是在適切的情境下,從誤區出發,激疑生惑,通過問題驅動,思維引擎,大膽試誤,慎思繩誤,明辨頓悟,篤行深悟,反思悟道的深度學習過程。
  • 認知升級:真正厲害的人,都有這3個思維,你身上有嗎?
    記得馬雲曾經有一句話叫做倒立看世界,一切皆有可能,可見思維模式的重要性,而在現實當中,我們也可以很深刻地認識到,思維高的人和思維普通的人,兩者之間的差距絕對是鴻溝一般的。有人說香水95%都是水,剩下5%是它的原料,而恰恰是這剩餘的5%,決定了它的特點,與此對應我們也可以看到掌握高思維的人,不管做什麼都更有可能達到出其不意,達到顛覆勝敗的效果,而認知普通的人則很容易後知後覺,只有當事情有了結果之後,才能夠緩慢的從結果去推敲原因,但這樣的思維很明顯是頹廢的,因為多數時候思維拼的就是快。
  • 真正的聰明人擁有這四點特徵,你都有嗎?
    通常情況,真正的聰明人都擁有下面四個特徵,這些特徵你都具有嗎?大家不妨把這篇文章看完,對照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一個真正的聰明人。【1】應而不明,明而不斷。真正的聰明人,他們的態度一定是在自己的心裏面,所以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對別人的回應不會有太明確的態度,這叫做應而不明,如果總是想在別人面前顯示自己的聰明,你啥事都想急於給別人下結論,想表達自己對這個事情的看法,看似是一種聰明,實際上是一種自作聰明,大家可以對照一下,具有這個特徵的人才是真聰明。【2】佔而不控,控而不強。
  • 學習是一個頓悟,這是理解的產生瞬間,頓悟會讓同學們受益良多
    但是如果想要有很大的突破,那麼在學習上必須有所頓悟,什麼是頓悟呢?就是說一個同學,突然間感覺到自己有一些與眾不同,或者是發現了一些自己在學習上和生活上的優點。然後不斷地去擴大這些優點,把這些頓悟會通過學習的方式,去運用到自己的學習當中去,形成自己一些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然後不斷地擴大自己的頓悟方面,直到到達一個理解的臨界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