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拉開人生差距的,不是能力,而是「指數型思維」

2020-11-25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墨多先生」(ID:mrmoduo),作者 墨多先生。36氪經授權轉載。

然而問題在於,當你面對的是一個原本能力相當,出身不比你優越,天賦也並不過人,機遇也少於你的人時,為什麼如今他的成就卻高於你10倍,甚至幾十倍呢?

這個疑惑一直伴隨我很久,直到前日,我終於從一個老朋友身上找到了答案。

他是我北大的同學,年長我幾歲,卻與我同級,因為是退役士兵考的研。

用他的話說,他出身湖南一農村,無論天賦還是成長背景,都與優越二字無緣,甚至放到人堆裡都難以被發現。

但他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懂得「順勢而為」。

他從不安於現狀,一直在尋求改變。這並非意味著他情商高,相反,他不苟言談,即使在創業過程中,也從不有意識地進行任何主動社交。

坦白講,在他剛創業那會兒,周圍很多人都像我一樣,壓根兒並不認為他能做到多大,也不覺得他有什麼超出常人的能力。

可直到前天,我和他進行了3個小時的談話後,才發現我倆之間的差距,已不是10倍而已。

首先,這種差距體現在了事業的格局上。

他如今操盤了一個年入現金幾億的公司,利潤率竟也高達50%以上(別亂想,這絕對是個陽光生意),關鍵五六百人的規模卻沒拿過一毛錢投資。更讓人羨慕的是他還有大把時間,至少看上去很「閒」。

其次,如果說單純是事業做的大,我認為沒什麼好探討的,因為有錢的企業家多了去,屌絲逆襲的故事也到處是。

真正讓我震撼,甚至產生一絲焦慮的,不是他的刻苦與能力,而是他甩我十條街的思維格局。

換句話說,我的成長路徑是「線性的」,而他的成長路徑是「指數級的」。

之前我還一直在想,同樣是讀一所學校,在一個教室,認識的都是同一批人,而且他未必有我「聰明」,為何他能積攢更多的勢能?

如今我才頓悟,所謂「1萬個小時」背後的專注理論,只能幫助你在原有的賽道裡比周圍人強,但不能幫助你在平行競爭中取得「裂變式成長」。

比如這位同學剛剛創業的時候,我畢業先去做了廣告設計,我每天刻苦努力工作超過12個小時,2年多的時間就積累了1萬個小時,但收入也只不過是從四位數變成五位數。

與此同時,我的同學當時情況並不比我好,他成了家還要帶娃,壓力負擔也比我大。他做的同樣是廣告,只不過他是在那時剛興起的微博上,通過運營帳號給人做廣告,收入比我好不了多少。

但你要知道,趨勢的力量從來不會在當下呈現,它一般會在未來的3~5年現形。

如今,我們已畢業7年,途中我換了3個領域,最後才紮根到現在行業。但他一直在被「內容風口」推著跑,於是乎,我倆之間被「天時」拉開了巨大的差距。

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放到今天已不是真理。

這個時代最厲害的就是「天時」,天時就是趨勢,只有趨勢才能帶來最有爆發力、殺傷力以及指數級的增長。

01.真正能拉開人與人距離的,是「指數型成長」。

不妨再來回答一個問題:10年後,你的身價可能是多少?

顯然,這個問題很難預測,因為這其中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我們無法判斷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以及什麼時候它會發生。

不過,如果你真的嘗試了去思考這個問題,那麼多半的回答,很可能是基於你現在的能力和資源而判斷的。

就好比你現在年薪10萬,也許你會猜自己未來每年多賺10萬,十年後興許你每年就可以賺到110萬。

這,就是典型的「線性思維」,本身沒有對錯。

線性思維,本質上是一種從自我認知而出發的思維模式,比如在生活、工作中,倘若你想要做大10%,完全可以通過努力換得。

反之,如果你想要做大10倍、甚至100倍,那你就不得不擺脫這種線性成長,讓自己重新思考,跳入一種叫做「指數型」的成長模式。

那究竟什麼叫做「指數型成長」呢?

舉個例子。假設你正走在一條馬路上,你每一步都能邁出1米的距離,你走了6步,也就前進了6米,然後你再走24步,那麼就離原點有30米的距離。你很容易知道這30步能把你帶到多遠,這就是簡單地線性成長。

但是現在,請你再想像一下,如果你可以將自己的每一步都擴大一倍距離(無論這在科學上是否成立),當你走了6步時,實際上你已經走了32米(1、2、4、8、16、32)。而當你走完全部的30步時,你猜自己走了多遠?

答案是10億米,這個距離相當於你繞地球走了26圈!

因此,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線性成長是有局限的,因為單靠個人或一個組織的努力,遲早會遇到天花板。

而指數型成長是爆發性的,它會拉著你把你拖到自己都無法想像的距離。

這個道理很簡單,可一個人若想獲得指數型成長,首先要做到的是「順勢而為」。

02.所謂「順勢而為」,就是在確定的大方向裡找概率。

記得若干年前,我做了一個針對特定人群的在線培訓產品,試運營了一段時間後,感覺用戶黏度和利潤都不錯,所以就想要複製。

於是,我興奮地找到一個做投資的朋友,完整地闡述了我的這個創業想法。

沒想到,還沒等我說完,他就硬插了一句話:「這事情的市場潛力太小,沒有想像空間。如果你真有興趣,可以做成『小而美』,但沒有投資會感興趣的。」

起初我認為這朋友真特麼不夠意思,可後來,當我冷靜思考,才發覺了很多之前自己都未曾考慮到的問題。

其實,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與投資一樣,若想獲得超預期的回報,重點並不在於我們能力有多少、把事情做的有多好,而在於你是否真的懂得「借勢用力」。

這就好比有一次,雷軍對傅盛說:「一個人要做成一件事情,其實本質上不在於你多強,而是你要順勢而為,於萬仞之上推千鈞之石。」

換句話說,一個人的能力再大,也無法穿越平臺的優勢;而平臺的能量再大,也無法抵擋趨勢的力量。

就如我的那位同學,當他回過頭來總結自己的成功時,從來不會談自己的能力,而是把成功的「運氣」歸功於勢,說自己擅長的是利用並適應那些已形成的「勢」。

比方說他早期創業做內容,微博火他就做微博,微信火了他就做微信,如今抖音、快手、小紅書火了,他就去做短視頻。

在他看來,自己團隊能力再大,也比不過平臺花幾十億上百億去砸一件事情,他總結自己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找到平臺崛起的機會,然後跟著趨勢一起爆發式增長。

換到個人角度,這讓我想起之前很多讀者給我的留言:究竟是選擇一個自己擅長的事情做,還是先「混」進一個好的行業去適應環境呢?

如果你理解了以上文章的意思,就很容易給出答案。

相對個人前途的「不可預見性」而言,增加自己成功概率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先要跳到趨勢中,然後利用大方向的確定性來抵抗自己小波動的不確定性。

這就像《孫子兵法》一書中所描述的一段話,「凡善戰者,求之於勢,不擇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03.那些善於把握趨勢的人,他們的思維往往是「有限多元」。

前陣子,一位朋友聊天時說了一句話:

「這個時代,如果還有人自稱是『專家』,那他一定是在假裝什麼;如果你聽他說別人『業餘』,那一定是某些人在看不起另一些人。」

這句話,我覺得既好笑又中肯。

因為在我個人看來,有些「專家」,往往就是那些告訴你這件事情不可能實現的人。

可趨勢,往往具有不可測量的未知性。當你聽到有些人慣用「絕對」、「一定」、「必然」這些詞彙的時候,就要開始提高警覺。

從另一個角度說,那些真正能把握趨勢的人,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不會被單一的專業規則和思考方式所限。

我管它稱之為「有限多元」,即不局限於某一特定規則,但又能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專注。

比如騰訊這家公司,之前有篇文章《騰訊沒有夢想》,指出騰訊早已不是一家科技公司,而成了一家投資公司。但我個人認為這只是表象,一葉障目而已。

目前的網際網路巨頭,沒有一家是不做投資的。投資的意義不只是增加股價,更是一種填補自己生態短板的手段。

所以,騰訊本質上還是一家靠科技產品驅動的公司,雖然它也需要通過投資布局生態,但你從沒見過騰訊投身過重工業、製造業或者房地產吧?

因此,「順勢而為」意味著不能被過去經驗束縛、被已有資源裹挾,而是告訴我們要學會「有限多元」的思維方式,也就是先確定一條賽道,然後不斷地切換分道線路。

只有這樣,你才能實現「彎道超車」,真正與別人甩開差距。

再比如,我大學時學的是工業設計,很多和我同專業的人理想都是造汽車,所以經常會琢磨著未來能靠設計汽車實現抱負。

就在這群人裡,我有個同學,他家境不太好,所以天天還想著怎麼靠課外時間賺點小錢。

有一次,他在校門口看到一則駕校的招聘廣告,於是歡天喜地跑回宿舍說自己萌生了個賺錢的好主意,結果沒人搭理他。

後來,他自己聯繫上了一個駕校,說可以幫助他們在大學裡招生,條件是每個人頭返10%的回扣,並且由於學生沒啥錢,所以通過他介紹的學員還要打85折。

如果事情放到今天,很難說有幾個駕校願意跟一個小屁孩合作。

可我上學那會兒,家庭購車剛開始普及,人們的消費水平提高了,汽車價格也下降了,導致了一大波的學車潮。

再者,由於大學生在校時間很閒,而且開車還屬於個技能,對找工作是加分項,所以大學生考駕照便成了個新興起的小風口。

基於以上兩種原因,這個同學通過幫駕校招生,不到一年時間賺足了100萬,依靠的方式僅僅是在宿舍門口貼小傳單,於是很快成為了所有人眼中的「小土豪」。

後來,這個同學又幹了兩年,風口也過去了,他拿著自己掙的錢,跑到德國一所設計學院讀了個研究生,回來搖身一變,成了大眾汽車的設計總監。

而其它像我一樣空有抱負的人呢?99%自打畢業就轉了行。

所以,回過頭來看,我這同學的成功並不是他有多大的能力,而是他剛好藉助了東風,更重要的一點,是他從來不會被單一的規則和思考方式所限。

這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有限多元」的思維。

04.機會從來不會自己消失,錯過是因為缺少改變的勇氣。

常常聽到有人說,「為什麼機會總是如此的不公平」,這句話完全是誤解。

機會從來不會挑三揀四,也不會無緣無故到你跟前消失。

比如,有一個故事想必很多人聽過:

一個有錢的商人來到一個小島上度假,僱傭了島上的一個漁夫當導遊。

幾天相處下來,商人發現這個漁夫很勤快,於是打賞給他一筆錢,並說:「你何不拿這筆錢買一艘漁船,這樣你就可以捕更多的魚,賺更多的錢?」

漁夫聽罷,說:「然後呢?」

「這樣你就可以把賺來的錢買第二艘、第三艘漁船......然後擁有自己的船隊啊。」

「再然後呢?」漁夫不耐煩地問。

「那你就可以像我一樣,每年可以有一個月悠閒的時間在小島上度假,享受自己的人生了。」

漁夫抿了下嘴,回答商人說:「可我現在已經天天在這座小島上享受人生了啊。」

說完,二人沉默不語。最後,商人臨走前留下了一句話:「或許,你覺得自己早已在這座小島上度假,但這樣的生活,對我而言只是一年中很小的一部分。」

這個故事,在許多文章中都出現過,但很多人並沒有談到商人的最後一句話。

換言之,漁夫看似過著天天度假的「理想生活」,但實際上並沒做出任何主動選擇,他對於未來沒有任何抵禦風險的能力。

俗話說,不進則退。無論是小到個人,大到商業,趨勢是這個世界上我們唯一無法人為改變的事情,並且它會重複上演。

比如工業革命,讓一些效率低下的人員失業;網際網路的演變,讓眾多傳統企業瀕臨倒閉;而人工智慧的出現,又讓更多人感到岌岌可危,甚至焦慮......

因此,所謂的機會與趨勢,並不在於你如何理解它,而在於你是否真的具備改變的勇氣。

很多時候,即便機遇來了,但你如果一味地迷戀於現狀,就極有可能會躲在原有的舒適區裡裹足不前。

比如該選擇升職後的日夜操勞,還是待在原本熟悉的崗位?

比如該面對創業的機遇和風險,還是朝九晚五等待年底加薪?

比如該接受棘手的業務拓展,還是守住自己門前的一畝三分地?

如果說,趨勢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機會,那麼機會從來不會偏袒任何一個人。然而,你若想要把握住它,就不得不時刻拿出迎接的勇氣,因勢而動。

所以,回過頭來再看,兩個能力相當的人之間如何拉開差距?

我個人的看法是:學會掌握一種「指數型思維」,即站在概率論的角度,從自己過去的5~10年中尋找未來5~10年的規律,認清人生的大方向,用趨勢的不可逆性去抵抗個人風險的不確定性。

畢竟,無論是創業還是混職場,無論你面對的是一個市場還是一家公司,刻苦努力這些統統是基本條件,它不是決勝的關鍵,因為真正的機遇總是在趨勢中上演。

因此,一個人若想在未來獲得爆發式成長,就不得不掌握「指數型思維」。

作者簡介:公眾號 @墨多先生,作者墨多先生,北京大學碩士,英國國際互動英才獎得主,連續創業者,專欄作家,關注職場與個人成長。

相關焦點

  • 真正拉開人生差距的,不是能力,而是「指數型成長」
    真正讓我震撼,甚至產生一絲焦慮的,不是他的刻苦與能力,而是他甩我十條街的思維格局。 換句話說,我的成長路徑是「線性的」,而他的成長路徑是「指數級的」。 之前我還一直在想,同樣是讀一所學校,在一個教室,認識的都是同一批人,而且他未必有我「聰明」,為何他能積攢更多的勢能?
  • 真正拉開人生差距的,是你的第一份工資
    真正拉開人生差距的,往往就在關鍵的幾次選擇能夠讓你獲得指數型成長。如果第一份工作能夠選擇較高的工資,無疑意味著如虎添翼,若干年後,正如本文開頭,身價會有天壤之別。那究竟什麼叫做指數型成長呢?舉個例子,有一個經典故事,說的是:阿基米德與國王下棋,國王輸了,國王問阿基米德要什麼獎賞。
  • 創辦指數型組織,從建立指數思維開始
    第一個重點是,指數型組織與線性組織的區別是什麼?第二個重點是,如何建立指數型組織?第三個重點是,傳統組織如何轉變成為指數型組織?今天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重點內容:指數型組織與線性組織的區別是什麼?指數型世界中,唯一不變的就是不斷的變化,你今天所持有的任何觀念都會很快的過時,所以你不得不持續刷新對技術和組織能力的認知。傳統的線性思維是不適用於指數型世界的,因為它沒有競爭力。
  • 心理學:決定你的人生層次,不是金錢,而是這三種深度思維模式
    心理學:決定你的人生層次,不是金錢,而是這三種深度思維模式你和牛人之間差的不是你們的出生,也不是你們的智商差多遠,而是你們思維模式不一樣,同樣一個問題,思考的角度不一樣,最後得到的結果就不一樣在事情的結果上,思維模式會有一定的影響。決定你的人生層次,不是金錢,而是三種深度思維模式。1.成長型思維。人生下來就一直在學習,小時候我們要學習說話,學習走路,學會怎麼拿筷子。在學校裡我們要學習理論知識, 增長我們的見識,學習最基本的生存套路,培養我們讀書的習慣。 人生的前幾十年我們都在學習,不幹別的就是學習。
  • 聰明人必備思維:比努力更能決定你一生的,其實是複利思維
    人與人之間差距並不是一步步拉開的,往往讓人形成差異的就是複利思維所帶來影響: 一、複利思維是世界最偉大的奇蹟 這就是複利思維,複利思維往往影響很大,他是拉開財富與財富之間的重要差距,更告訴我們人生中,你需要早點具備這個思維,你才會做到未雨綢繆,更能做好人生的布局與規劃,不會迷惘,更不會朝秦暮楚,而是學會做好選擇,和時間做朋友,等待自己人生綻放。
  • 真正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是格局
    別的小動物問獅子,「你不是百獸之王嗎?怕它作什麼?」獅子回答說:「它影響不到我什麼,如果我對它攻擊,就會背負和老鼠計較的罵名,而它卻能獲得挑戰百獸之王的殊榮。」 人吃五穀雜糧,有憤怒是正常的。如何處置憤怒,就是弱者與強者的分水嶺。強者控制情緒,弱者被情緒控制。發脾氣是本能,化解脾氣是本事。真正聰明的人都明白:人,要爭氣,不要生氣。
  • 成功的終極奧義:成長型思維顛覆傳統成功學,讓你的人生積極向上
    01辨別思維模式,初識成長型思維當代智力研究領域的權威羅伯特·斯騰伯格(Robert Sternberg)寫道,人類的某項專長「並不是固定的先天能力決定的,而是通過有目的的鍛鍊獲得的」。下面我們從成長型思維的核心及與固定型思維的區別來初識「成長型思維」。1、成長型思維的核心即使我們從「成長型思維」幾個字中也不難看出,成長型思維的核心可用一個詞概括——「成長」。當然卡羅爾·德韋克教授並不是告訴我們個體生理髮育過程中的成長,而是具有相信自身能力及未來「可持續成長」的思維模式。
  • 創造了眾多獨角獸公司的指數型思維到底是什麼?
    大家好,我是湛廬文化的創始人韓焱,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指數型組織之路。一、什麼是指數型思維指數型思維是未來發展必須要具備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思維,那我們就來說一說到底什麼是指數型思維。那麼現在指數型思維的威力就好像是另一顆小行星撞擊了我們這個世界,只不過它撞擊的是我們的組織和企業的世界,死去的將會是老舊龐大的企業,新形式的組織也將會像人類在地球上成為新的霸主一樣而崛起。我們是時候跟線性思維說再見了,也是時候來熱情擁抱指數型思維了。
  • 窮人和有錢人的差別在於思想——談談指數思維
    ,以及薇婭、李佳琪電商賣貨等內容型組織。 視頻電商給傳統電商帶來了降維打擊,連微信都開通了視頻號,如果再視而不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會越拉越大。 5G、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給這個世界按下了快進鍵,兩倍、四倍、八倍……指數級變化,而我們的上一代人,或者跟不上變化速度的這一代人,會越來越難以理解新出現的事務,以及新的賺錢的方式。
  • 《拆掉思維裡的牆》:真正的安全感,不是來源別人,而是強大自我
    《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本書的第一章,就提出了「你是不是安全感的奴隸?」這個發人深省的問題。作者古典是個不願被固定思維束縛的男人,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的他,先是進入了新東方,成為了一名講師,後自己創辦新精英生涯,致力於職業生涯規劃。
  • 真正拉開高中生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這10個字!高中班主任提醒
    決定成績的並不是在學習上花了多長時間,而是這些時間是否高效,是否都能集中注意力。那麼什麼是有效的努力呢?1.合理分配精力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何謂「合理分配精力」?就是選擇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時候做最重要的事,實現時間和精力的最佳匹配。很多時候我們說「一日之計在於晨」,大多數人都是在早上剛起床時狀態最好。
  • 豆瓣9.2高分紀錄片:拉開人與人高低的,不是技能,而是認知
    就像一部豆瓣高分紀錄片《人生七年》其實每個人擁有的技能相差不大,但是思維和認知具有差異,就拉開了人與人的差距。認知能力決定了技能發揮的程度如果把人的技能能力分層的話,要知道這個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是處於技能能力的中間水平,不低也不高。只有少數人處於最高層和最底層。
  • 你還沒看懂「指數型思維」 它已催生出一大群獨角獸
    那麼現在指數型思維的威力,就好像是另一顆小行星撞擊了我們這個世界,只不過它撞擊的是我們的組織和企業的世界,死去的將會是老舊龐大的企業,新形式的組織也將會像人類在地球上成為新的霸主一樣而崛起。我們是時候跟線性思維說再見了,也是時候來熱情擁抱指數型思維了。
  • 企業家為何青睞指數型組織?
    」和指數型組織和「獨角獸」之間的聯繫等問題。中國企業如何成為指數型企業?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勁:要使用指數性思維,不要線性思考。關注老齡化、城市化、氣候變化、全球化和數位化。第二點,優客工場不是提供辦公場所,而是新型職場再造。 聯合辦公跟uber的產生一樣,是共享經濟在人類社會,在技術進步下的產物,也是把擁有權變成使用權思維下的一個很有意思的產物。聯合辦公提供的根本不是辦公室,而是新型的職場情景再造。第三點,打造「雙指數公司」。
  • 拉開孩子間差距的並非智商,專注力才是孩子成敗的關鍵「籌碼」
    其實孩子在前期的時候與別人沒有太大的差距,可是在過程中就被慢慢超車甩到後面,其實拉開這種差距的真實原因往往不是智商,畢竟大部分人的智商水平在一個層次,產生這種差距的最主要原因取決於孩子的專注力。想想你的孩子是不是總會在學習寫作業時出「洋相」,其實這就是孩子專注力不夠的表現。
  • 再讀《指數型組織》
    Vaze沒有埋大量的傳感器,它的辦法是指數型的用戶量在不斷的增加,它所獲得的信息是指數級的增長,而對於Nokia而言這是多麼慘痛的經驗,這就是線性思維和指數性思維之間的區別。指數型思維最經典的理論就是針對手機晶片的摩爾定律,每隔18個月因為它的效能提高了一倍,它面積可以縮小一半。
  • 普通孩子和學霸的真正差距,竟然在這裡!(轉給家長)
    史丹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提出,人的思維方式分為成長型和固定型兩種。一個人擁有成長型思維,樂於接受挑戰,能夠積極地去擴展自己的能力,未來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 悅讀會指數型組織
    谷歌以 11 億美元買下的以色列小公司 Waze,看重的是它的 5000 萬用戶和這些用戶的共享信息。Waze 擁有的交通運動信號數量, 是 Navteq 通過實體傳感器所獲取信號數量的 100 倍。線性的諾基亞和指數的谷歌,早已分出高下。
  • 生命不是軀體,而是心性;人生不是歲月,而是永恆
    當我們最終順了自己的心,而不是遵循生活的習慣,自己選擇了方向與道路時,就算路途再難也不要抱怨。一個人只有承受得起旅途中的風雨,才能最終守得見彩虹滿天。真正的殘廢,不是外在的身根不全,而是心中沒有慈悲和包容;真正的缺陷,不是環境的困厄,而是自己喪失信心和勇氣。
  •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不是情商,不是智商,而是思維方式
    許多人問這位朋友為什麼每次參加同學會都這樣穿戴,而他卻說:「大部分老同學物質條件沒有自己好,不是因為他們不努力,運氣差,而是因為自己出生在上海,父母是上海第一批成功的商人,自己的起點就比許多同學起點高。選擇換下昂貴西裝,打車去跟同學聚會,是為了照顧更多同學的感受,讓他們不會有距離感,心理也不會有落差,不妄自菲薄,輕易否定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