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拉開人生差距的,是你的第一份工資

2021-01-08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作者:韓老白(富書籤約作者)「第一份工作不要在意工資」,這是我聽過最大的謊言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個事業單位,工資很低。

那時一個前輩對我說:「第一份工作不要在意工資,而要在意成長」。

我深信不疑。

那時的我捧著三四千塊工資,每天謹小慎微,掙扎在貧困線邊緣,表面上是個鐵飯碗,實際上就是隱形貧困。

每天加班到滿臉爆痘也只是在為銀行工作,發工資第一天就全部還給信用卡。

只能租著小隔間,還不通地鐵,買不起任何新電子產品;生怕聽見誰誰誰要結婚,因為結婚答禮的錢必須小心計算。

社交僅限於王者榮耀,不敢花掉任何超過一千塊的消費,更別說投資自己,連和男朋友親熱都怕吵到隔壁的房東。

可是和我一起畢業的大學同學,在通信行業工作,第一份工資是我四倍。很快,我就在她朋友圈看到了健身卡馬甲線,生日party、讀書會,還有一套帝都小居室。

那時我特別鬱悶。明明幾年前我們倆同一個大學畢業的啊!怎麼就漸行漸遠,產生了雲泥之別?

去年,我辭職創業,終於算清了一筆帳:

如果初期工資差3000,每年都增長10%,五年後會發生什麼?

短短五年,最初的三千塊差距變成了23萬多!如果是2倍,4倍,甚至更多呢?

而恰恰工作的前五年,年輕人是最需要錢的,因為租房、談戀愛、社交、培訓、學習、電子產品消費等原因,他們比以後任何一個階段更加需要現金流。

所以,第一份工作到底要不要在意工資?你要我回答,我告訴你:要的。

對等的薪水,就是對個人價值的尊重

蜜芽創始人兼CEO、《奇葩說》辯手、北大學子劉楠就斬釘截鐵地說過:

剛畢業的同學需要關注薪水,因為能付給你高薪的地方,往往說明:1.行業好。2.公司實力強或者利潤率好。3.崗位重要或者看中你。我們經常認為更要關注工作中積累的資源、鍛鍊的能力、做的事情的價值等等。但其實,薪水的高低往往恰是這些方面的市場定價。

這段話的潛臺詞,如果你的第一份薪水不高,幾種可能:

第一,個人能力與商業價值不符,說白了,企業覺得你不值這個價,或者說你所在的職位和崗位只有這個數,沒有更好的上升通道。

第二,你所處的行業並不在頭部,或者說知識不夠密集,比如,同樣是北航經管專業畢業,可以選擇去富士康還是中航工業,5K的起薪在富士康是高薪,但到了中航就是一個實習生工資而已。

第三,這家公司運營效率不夠高,例如:同樣是搜索公司,百度給不了谷歌的報酬,你什麼時候看到谷歌的員工在送外賣。

以上三種情況,新人在找工作的時候務必要擦亮眼睛了,評估到底是個人原因還是公司。

至於同工不同酬、性別歧視、缺乏公平等問題造成的薪酬差距,請趁早離開,三觀不符必然水土不服。

馬雲說過:「員工離職只有兩個原因:錢,沒給夠;心,受委屈了。」

其實工作的意義中包含著最重要的一點:首先是滿足生存。而薪資直觀地表明了你的「商業價值」。

你說你不在乎錢,一邊領著操蛋的工資一邊過著鹹蛋的人生。

逢年過節被七大姑八大姨問候:工資多少呀,存款多少呀,房子買了嗎,車子換了嗎,我給你介紹一個女朋友吧。

結果相親的「女朋友」一見面同樣的話題:工資多少呀,存款多少呀,房子買了嗎,車子換了嗎。

你覺得整個社會真拜金,只憑薪水論高下,其實你還會攝影、繪畫、一年能讀好多本書、懂得詩與遠方的浪漫、會寫詩、會講笑話,為什麼偏偏要看卡裡那些數字。

其實這是因為人性的本質,人們在對你個人價值評估的時候,會用到一個叫做「錨定啟發法」的統計學方法,簡單點說,就是根據聽到的社會平均值作為起始值,和你的薪酬進行對比參照,確定你定位,劃分你的階層。

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我們都是通過外部的反饋來對自己評定和判斷,如果周圍的人都覺得你不夠優秀,眾口鑠金,久而久之,難免產生自我懷疑,如果你連自己都不尊重,別人怎麼會尊重你?

梁寧在《產品思維三十講》裡提到:「驅動一個人的,其實是他的內在感受、他的情緒,那是他的底層作業系統。

比如:

一個人在一個地方持續投入一萬個小時,成為天才,是因為愉悅感的支撐;

一個人兢兢業業,一切以這件事為核心,徹底忘我,很多時候他是因為恐懼;

而一個年輕人,如果他在他的工作中,既沒有愉悅,也沒有恐懼,你基本可以判斷,他在這件事上,不會有什麼成就。

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興奮的,會產生源源不斷的動力,克服一切困難甚至飛蛾撲火,但如果你在薪酬上委屈自己,身心都不會愉悅,遲早要抑鬱,更別說幹出一番事業。

所以,年紀輕輕憑什麼要屈就自己找一份平庸的工作,領著不痛不癢的薪水混日子。切忌,不想被同齡人拋棄,就要從選擇一份對得起自己的高薪工作開始。

選擇更高的薪水,就能獲得指數型成長

為什麼每年招聘會上那些世界500強知名大公司讓畢業生擠破頭,因為,選擇更好的平臺,意味著更高的薪水,有了更高的薪水,就有了實現夢想的底氣。

哈維在《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中重提到一個致富原則:永遠不要給你的財富設上限。

人的發展其實遵循著一種馬太效應,你上升到的層級越高,就會發現機會越多,那麼也會越來越好。

而第一份工資的薪水,往往是你第二份工作的起點,如果你的第一份工資就很低,在跳槽之後,現任公司會懷疑你的價值,薪水往往是基於職位的,就算按照20%的幅度漲薪,漲完還是很低。

經濟學上有一個定律叫「卡尼曼尼風險定律」,它的大概意思是當人們面臨獲得時總是儘可能規避風險。這就意味著大部分人,總是傾向於選擇穩定、工資高的工作。

真正拉開人生差距的,往往就在關鍵的幾次選擇能夠讓你獲得指數型成長。

如果第一份工作能夠選擇較高的工資,無疑意味著如虎添翼,若干年後,正如本文開頭,身價會有天壤之別。

那究竟什麼叫做指數型成長呢?

舉個例子,有一個經典故事,說的是:

阿基米德與國王下棋,國王輸了,國王問阿基米德要什麼獎賞。阿基米德對國王說:我只要在棋盤上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二粒,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十六粒,按這個比例放滿整個棋盤就行。國王聽了以後,不以為然,認為用不了多少糧食就可以打發他。可是算完以後,卻是一個驚人的天文數字,整個國家的糧倉裡的米都不夠。

指數的力量是驚人的,大到無法預測。

同樣,假設你正走在一條馬路上,你每一步都能邁出1米的距離,你走了6步,也就前進了6米,你很容易知道走到30步能把你帶到多遠,這就是簡單地線性成長。

但是如果你可以將自己的每一步都擴大一倍距離,當你走了6步時,實際上你已經走了32米(1、2、4、8、16、32),而當你走完全部的30步時,你猜自己走了多遠?

答案是10億米,這個距離相當於你繞地球走了26圈。

因此,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線性成長是有局限的,遲早會遇到天花板,而指數型成長是爆發性的,它會拉著你把你拖到自己都無法想像的距離。

這就意味著,人生想要逆襲,獲得指數爆發式增長,有兩種辦法,要麼起點比一般人高,要麼每一次加碼更多的米粒。

顯然,對於普通人來說,生命的時間長度是有限的,唯有選擇比別人更高的起點,才能走得更快更遠。

雖然條條大路通羅馬,可有人出生在羅馬,不僅出生在羅馬,還拼了命地給自己棋盤裡面加碼,這樣的人,怎麼能不成功。

青山資本的創始人李倩說從小家裡人給了她一個思維慣性:

那就是在任何一個行業裡面,都要先知道這個行業裡最好的是什麼樣,他們擁有著怎樣的薪水福利、平均學歷和工作狀態。

這不是功利論,我們想要通過奮鬥跨越階層的壁壘,實現人生破局,需要順勢而為,借勢,正是社會生態叢林裡的第一生存法則。

所謂的高工資,以及能夠提供高工資的大平臺、大公司,就是你要借的第一個勢,在風口裡追逐,順勢而為,就能邁出指數型生長的第一步。

當我們在談第一份薪水時,我們在談什麼

看到這裡,我知道你可能會吐槽:我也想高薪,你這說的不是廢話嗎?

可是,你要知道,很多時候,是你的心態與認知決定了你與高薪無緣,而不是機遇的匱乏。

近日羅輯思維的CEO脫不花女士發了一篇萬字長文,敘述她人生實踐中11個必殺技,都知道鐵娘子如她每一次跳槽都令人大跌眼鏡,17歲高中肄業,18歲給企業家講課,19歲當董事長、虎嗅網專欄作者、羅振宇一句話就賣掉自己公司跟著他幹。

90年代,她的第一份薪水,才380塊錢,高中畢業的她,做的是實習生端茶送水列印資料的工作,就想牟足了勁兒證明家人看。

380塊能證明什麼?所以她根本不止步於此,而是死命地抓住每一次公司給予或者跟著客戶學習的機會,給自己不斷加碼,被老闆追著升職加薪。

她提到一個增量定律:不跟任何人討論存量問題,存量會綁架你,也是創新和變革的敵人,提醒自己,永遠保持增量思維。

所以她每一次都義無反顧,清零,投入下一段徵途,不是不在乎離職後的那一份薪水,而是因為她知道上一仗打得如此漂亮,沒有人敢怠慢她。

她是好運的,這種運氣,更多的來自於對自己清醒地認識:該談價值的時候千萬不要談跟我情懷。

高薪,就是對你個人價值的尊重,就是能幫助你指數型增長的籌碼,而我反覆強調的第一份薪水比較重要,並不是讓你斤斤計較,而是要你學會保護自己的利益,那麼新人如何正確的評估自己並制定薪酬目標呢。

通常你自己要提供三種薪酬區間:

兜底的最低薪資要求;具有現實意義的中等水平薪資要求;理想的薪資要求。

在跟HR談判的時候,有一條潛規則:誰先開價誰先死。在信息完全不對成的情況下,誰也不知道對方的底牌,這時候你叫低就虧大了。通常有兩種情況:

(1)如果你已經知道對方的底牌,還是你先叫合適,你可以交給對方上限附近的數值,給對方空間讓他慢慢降。

(2)如果在你確實不了解對方的薪酬體系,大方自然地詢問HR,那麼公司這個職位的薪酬通常在什麼範圍。

HR可能會給出一個具體區間,如果給了,就按(1)的標準,從高往低來,這樣不會一上來就讓HR看低你。

「一個人的來路,決定了他的去處。」與其說我們在爭論第一份工資高低是否能給予我們前進的底氣,不如說你何時能夠讓自己匹配這種好運氣。

所以,從現在開始,設定那條改變命運的及格線,努力向前衝刺,絕不認慫。

作者簡介:韓老白,富書籤約作者,獅子座正能量辣媽,小清新文案培訓師,讀研時擔任校報主編,畢業後工作五年從設計院裸辭,懂點心理學,專注塑造女性職場、婚姻幸福力,願我的文字,陪伴萬千女性共同成長,簡書、微博@韓老白。本文首發富書,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真正拉開人生差距的,不是能力,而是「指數型成長」
    人與人的差距,到底是怎樣形成的?是因為天賦還是努力?選擇還是運氣?基因還是能力? 人與人的差距,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是因為天賦還是努力?選擇還是運氣?基因還是能力?這些答案仿佛都對。
  • 真正拉開人生差距的,不是能力,而是「指數型思維」
    但你要知道,趨勢的力量從來不會在當下呈現,它一般會在未來的3~5年現形。 如今,我們已畢業7年,途中我換了3個領域,最後才紮根到現在行業。但他一直在被「內容風口」推著跑,於是乎,我倆之間被「天時」拉開了巨大的差距。 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放到今天已不是真理。
  • 真正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是格局
    別的小動物問獅子,「你不是百獸之王嗎?怕它作什麼?」獅子回答說:「它影響不到我什麼,如果我對它攻擊,就會背負和老鼠計較的罵名,而它卻能獲得挑戰百獸之王的殊榮。」 人吃五穀雜糧,有憤怒是正常的。如何處置憤怒,就是弱者與強者的分水嶺。強者控制情緒,弱者被情緒控制。發脾氣是本能,化解脾氣是本事。真正聰明的人都明白:人,要爭氣,不要生氣。
  • 平等的世界你喜歡嗎?差距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這時你可能會說,太嚴苛了點吧!好吧,我放低一下要求,就拿男生來舉個例子吧,你和別人必須找一個工資差不多的工作,找一個性格和容貌差不多的妻子,生一個性格和成績也和別人差不多的孩子……就這樣無限循環。你不能為了自己提升工資和提升職位或是說找一個性格溫柔容貌美麗的妻子,還是為了其他什麼的來比別人加倍的努力,你問為什麼?
  • 人生不如意,著急想改變現狀的,請你馬上按下面4點來做
    你整天都無所事事,還不夠靜嗎?你就是太安靜了,你要出去多活動,多去找機會,多去試錯。人家獨處叫修身養性,你那叫啥呀?你這獨處叫逃避現實,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有路。二、能做小生意就不要拿固定工資。創業和打工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這兩種不同的思維直接決定了你未來收入的天差地別。創業是為自己幹,人性本身就是自私的,你只有為自己幹,才會真正的全力以赴,才能不斷發揮自己的潛能。
  • 教師工資差別大,原來是職稱檔位不同,按標準你在第幾檔?
    教師的工資對普通人來說,一直是個迷一樣的存在,有看到網上吐槽自己工資只有兩三千的,工資待遇低到可怕,又有聽說身邊朋友月月都是七八千起步,還帶績效年終獎的。這到底誰說的才是真的啊。其實教師的薪資,兩三千的有,上萬的也有,這其中有地區不同的差別,也有學校不同的差別,但差別最大的,是職稱。
  • 你自律的程度,決定著你人生的高度
    不是優秀才自律,而是你自律了,才會變得優秀。越自律,越優秀,越自律,越有話語權,身體和人生都是如此。所有優秀背後,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人和人的差距,就是這樣逐漸拉開的。歌德說:「誰若遊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便永遠是一個奴隸。」如果你總是隨心所欲,講究及時行樂,那麼你會發現自己將越活越沒有自由,沒有選擇的資本。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沒有目標的人活著,其實都是在為有目標的人達到目標服務的」。
  • 在上海要拿多少工資才算正常?
    在上海多少工資算是正常水平?這個問題不好回答。拿最繁華的靜安區平均工資來看數據顯示淨到手8300多元,而最差的崇明區平均工資收入6000元不到。所以,即使是在上海,這16個區的平均工資差距也拉開得比較大。
  • 雙語閱讀:人生第一筆工資 怎麼花才最有意義?
    那些告訴你招聘信息、推薦你到這個職位或在面試過程中指導過你的人。你所需要的只是一聲免費的「謝謝」或一封感謝函,表示你記得他們的恩惠並表達感謝。但如果你單獨送給他們一份致謝禮物——糖果、巧克力、小禮品或請一頓飯——那會更特別。4.
  • 拉開孩子間差距的並非智商,專注力才是孩子成敗的關鍵「籌碼」
    其實孩子在前期的時候與別人沒有太大的差距,可是在過程中就被慢慢超車甩到後面,其實拉開這種差距的真實原因往往不是智商,畢竟大部分人的智商水平在一個層次,產生這種差距的最主要原因取決於孩子的專注力。想想你的孩子是不是總會在學習寫作業時出「洋相」,其實這就是孩子專注力不夠的表現。
  • D輪後差距快速拉開,中國電子籤名的淘汰真正開始?
    從「三足鼎立」,到第一名跑得越來越遠 在2019年,很多人聽到電子籤名的第一反應還是「黑人問號」,而到了2020年,隨著一場突發的疫情,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從「什麼是電子籤名?」,變成了「原來電子籤名還可以這樣高效使用」。
  • 周鴻禕不知道畢業生工資多少 那就讓大數據告訴你
    周鴻禕說:「我也經歷過,研究生畢業的時候找工作,去看誰工資高,我的同學都是按這個找的。」「你說你在我面前扔一張100塊錢的紙幣,扔一張1000塊錢的紙幣,我會撿哪張?」沒想到遇到足智多謀的同學們,竟然當場翻車,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100的。」周鴻禕隨即發問:「為什麼?」「1000是假的!」
  • 縮小上坡拉開的距離
    很多運動員都有這樣的感受:車手之間的距離往往是在上坡時拉開的。之所以上坡容易拉開距離,是因為上坡對運動員心肺功能和全身肌肉力量挑戰最大,任何體力、戰術的劣勢都會在爬坡過程中被放大。如果不及時趕上,極易被對手甩開。正因如此,高水平的車手尤其注重縮小上坡拉開的距離。同樣,軍營生活中,青年官兵普遍處於家庭「負重期」和事業「爬坡期」,其中遭遇的「爬坡路段」不在少數。
  • 生命是什麼 | 自律決定著你人生的高度
    點擊上方「開心世界」關注更多精彩♬ 點上方綠標 收聽開心世界主播 林琳娜 朗讀音頻自律決定著你人生的高度不是優秀才自律,而是你自律了,才會變得優秀。越自律,越優秀,越自律,越有話語權,身體和人生都是如此。所有優秀背後,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人和人的差距,就是這樣逐漸拉開的。
  • 人生的「第一曲線」
    第一曲線的發現與挖掘時間,決定了未來,如果沒有找到「第一曲線」,那麼我們就一直幫別人在做事。它就像「漫無目的的工作一樣」,你只能充當單個的零件角色,隨著組織的分配,去做相關的填充。等到自己毫無價值之時,也就慢慢的淘汰了,你會發現創業的本質是找第一曲線的過程,職業的規劃,個人的成長,也是尋找第一曲線的過程。01.
  • 退休工資6000和2300都調百分之五,貧富差距不是越拉越大嗎?
    天天討論這個實在沒意思,問題是行業之間差別太大,比如近期自願擇業的退役軍人一次漲3000元左右,地方退休同職人員漲200元左右,你漲十次也趕不上人家一次,以前在部隊幹了十年轉業費不到千元,現在呢?退休金有差距,你們就想法縮小,上班的人工資有差距你們怎麼不想辦法縮小差距尼?
  • 讀完研,你的工資可能還沒本科同學高
    每到九月底,一道重大又隱秘的人生選擇題都會擺在當代大學生面前:讀研或者工作,我該選擇哪個?除去保研和計劃出國的同學,讀研的前提只能是考研。研究生考試預報名在即,很多人還在糾結,到底是進入高考狀態奮戰幾個月拼一把心儀的院校呢,還是爭取在秋招的時候就拿到滿意的工作offer。
  • 老僧告誡:深夜,思考人生,不要停止
    一位老僧告誡:深夜,思考人生,不要停止,你思考的內容,決定了你的未來!業餘時間拉開了人生的差距。時間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一天24每個人都有,8個小時工作,8個小時睡覺,還有8個小時有人用來發呆,有人用來打遊戲,有人用來刷短視頻,有的人卻利用這8個小時開創自己的第二份事業,實現自己的財務自由。
  • 別被騙了,平均6千才是中國人的工資真相
    別急,這篇文章,給你揭露真相,治癒你的焦慮。你每天工作八小時划水摸魚拿幾千還有雙休,人家每天工作16個小時周末加班拿幾萬,好像也不過分。/ 03 /正確認識自己的工資看了這些數據,你也應該明白。中國國民基數太大,人們的收入分級就像是一個金字塔,那些真正超月入過萬都是金字塔上層的人,更別說那些年入百萬,實現財富自由的人,都是站在金字塔尖尖上的極小數一部分人。他們要麼是名校學歷,佔據整個社會生態的少數高級職位:程式設計師、王牌銷售、關鍵技術人員、自媒體大咖……所以在網上跟別人比工資沒意思。
  • 十年職場人在第一份工作中的真實案例,總結了8個經驗教訓
    在我們那個時候,如果沒有師傅的指導,想在第一份工作中得到很多很多的經驗教訓或者人生哲理,幾乎是不可能的。而如今網際網路時代的福利,讓大量的職場經驗呈現在網絡上供大家借鑑,實在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