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為你解讀的是《指數型組織》,我會用三天時間為您講述書中的三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是,指數型組織與線性組織的區別是什麼?
第二個重點是,如何建立指數型組織?
第三個重點是,傳統組織如何轉變成為指數型組織?
今天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重點內容:指數型組織與線性組織的區別是什麼?
大概在1985年左右,手機出現了,既昂貴又笨重.
於是大名鼎鼎的諮詢組織麥肯錫預測,2000年手機的使用數量不會超過100萬部。
實際上,2000年的時候,手機數量達到1億部。
麥肯錫的預測數字出現了99%的錯誤,導致美國電報組織錯失了一個商業良機。
2002年,專家預測移動行業的年增長率平均為16%,而實際上,到2004年,移動行業實現100%的增長;
2004年,專家再次預測增長率為14%,但到2006年,再次增長100%;
2006年,專家預測這次銷量只能增加12%,但是結果又實現了翻倍;
專家預測失敗了3次,但在2008年的時候,專家們還是給出10%的增長率的預測,最後眼睜睜的看著數字又一次100%的跳躍。
預測數字與實際結果出現了10倍的差異,這種差異的產生就在於專家們用線性變化在預測行動電話行業的指數級增長。
線性變化的特點是加法式的變化,一點一點的變化,然而指數級變化卻不是這樣,或許剛開始會很慢,但一旦達到某一個曲線的拐點,就會出現匪夷所思的增長。
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基因測序的案例,或許能夠很好的說明這一點。
1990年,人類基因組織啟動了,目標是要完成人類基因組的測序。最初的預測是,這個計劃需要15年時間,花費60億美元左右。
但是到1997年,時間已經過了一半,僅有1%的基因組完成了測序。專家們以為這個計劃失敗了,7年才完成1%,那麼完成整個基因測序就需要700年!
研究基因測序的核心研究人員文特爾接到同事電話,勸他中止這個計劃,把資金退回,以免丟掉了飯碗。
但是文特爾卻並不同意這一點,他說我們已經成功了一半,因為測序量每年都在成倍的增長,1%只要翻倍7次,就是100%了。
他說得沒有錯,實際上該計劃在2001年就提前完成了,經費也綽綽有餘,專家們的預測整整算錯696年。
在全球經濟中,類似的指數變化的案例真的太多了。不過這些意義深遠的指數變化,已經由過去的實體基礎轉向信息基礎。
也就是說指數級的變化大都發生在數字和信息技術領域,比如說半導體晶片、網際網路、社交網絡。
在《奇點臨近》這本書裡提到:當你朝著一個以信息為基礎的環境轉移時,發展的速度就會跳躍到一條指數級增長曲線上,增長速度每年翻番。
當然,實體世界並沒有消失,只不過它與我們的關係正在發生變化,我們很多人的記憶不再依靠大腦,而是依靠智慧型手機。
因為社交網絡的出現,我們的關係也越來越數位化,網絡中反而建立了更強大的連結關係。
我常常跟朋友開玩笑,說我們是活在網絡上的人,我們的視角已經漸漸的從實體和物質轉向信息和知識。
可以想像一下,我們會從如今的80億網際網路設備來到2025年的500億,2035年的一萬億,從這個數量尺度來看的話,我們才走了1%的路。
在這個過程中,一切都會被顛覆,如網站消滅了傳統的報業。我們很難找到沒有遭到根本性顛覆的行業了。
不但對組織如此,對於職業來講也是如此,過去的一些前途光明的職業,在不經易間就成為了昨日黃花,連傳統的建築從業人員都遭受著3D列印的衝擊。
從遠古到現在,人類有一個本能就是對「擁有」的渴望,擁有更多的錢、更多的資產等等。「擁有」是在資源稀缺的環境中,自我保護的策略,「擁有」可以讓線性思維的人具有安全感,但同時也會限制指數思維的發展。
儘管自動化、大規模生產、機器人等改變了線性增長的速度,但是它依然是線性的,比如說一個機器人頂100個工人,那麼兩個機器人就頂200個工人等等。
類似的,很多社會資源也是用線性思維的方式衡量的,比如工人的薪資按月支付,房屋的售價按平方米計算。
當你的思維是線性的,你的行為是線性的,你的視角是線性的,那麼你衡量世界和成功的方法也是線性的,你就會走向線性組織的結局。
線性組織很少會顛覆自身的產品或服務,因為缺少這麼做所需要的工具、態度和觀念。他們所做的就是不斷的擴張,追求線性規模。
而規模與靈活是背道而馳的,無論線性組織如何努力,擁有大量設備和數萬員工的大型企業,都難以敏捷的應對這個高速前進的世界。
指數型世界中,唯一不變的就是不斷的變化,你今天所持有的任何觀念都會很快的過時,所以你不得不持續刷新對技術和組織能力的認知。
傳統的線性思維是不適用於指數型世界的,因為它沒有競爭力。雅虎是一家主流的網絡組織,但是運作模式卻是線性的,每次發布新產品或改舊產品,背後的團隊就必須越過好幾道關卡,比如說品牌、法律等等。
這也就意味著產品到達消費者的網絡空間時,已經太晚了,總有別的組織佔了先機,這家組織的組織結構與這個產業就是對立的。
所有這些都在告訴我們,若不改變組織的本質,就不可能改變組織的任何一個部分。
這些年出現了新的組織架構,我們稱之為指數型組織,因為它代表了加速的、非線性的結構,運用以信息為基礎的技術的倍增指數型規律,實現指數級的增長。
對於指數型組織來講,並不需要擁有實體資產,信息就是最重要的資產,而且比其它任何資產都更可靠,具有持續成倍增長的潛力。
成功的關鍵並不是聚焦資產,而是從現有的信息中獲取有價值的部分。
--
我們可以通過問自己下面這些問題,來判斷我們所在的組織是傳統組織還是指數型組織,比如說你在實現商業功能時利用了多少外部資源?你是否主動的將一般的大眾轉變成為社群成員?你的產品基於信息的程度如何?你們核心組織之外的關鍵流程的可複製性和擴展性如何?......
如果嫌麻煩的話,其實最簡單的辦法便是回顧一下,你們在過去幾年的增長率是呈現一種什麼樣的走勢,就可以知道自己所在的組織到底是傳統的線性組織還是指性型組織了。
簡而言之,線性組織的增長就像做加法,一個一個的往上加,哪怕使了吃奶的力氣偶爾翻了一番,也無法持續;
而指數型組織的增長就像做乘法,翻倍的往上漲,而且,沒有上限。
或許每一個領導者都想將自己的組織打造成指數型組織,但是並沒有那麼容易,最起碼,你先要具備指數思維。
當你用線性思維發展組織時,得到的結果必然也是線性的組織。只有你發展出指數思維後,才有可能打造一個指數型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