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指數型組織,從建立指數思維開始

2021-01-21 匯華教練

本周為你解讀的是《指數型組織》,我會用三天時間為您講述書中的三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是,指數型組織與線性組織的區別是什麼?

第二個重點是,如何建立指數型組織?

第三個重點是,傳統組織如何轉變成為指數型組織?

今天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重點內容:指數型組織與線性組織的區別是什麼?

大概在1985年左右,手機出現了,既昂貴又笨重.

於是大名鼎鼎的諮詢組織麥肯錫預測,2000年手機的使用數量不會超過100萬部。

實際上,2000年的時候,手機數量達到1億部。

麥肯錫的預測數字出現了99%的錯誤,導致美國電報組織錯失了一個商業良機。

2002年,專家預測移動行業的年增長率平均為16%,而實際上,到2004年,移動行業實現100%的增長;

2004年,專家再次預測增長率為14%,但到2006年,再次增長100%;

2006年,專家預測這次銷量只能增加12%,但是結果又實現了翻倍;

專家預測失敗了3次,但在2008年的時候,專家們還是給出10%的增長率的預測,最後眼睜睜的看著數字又一次100%的跳躍。

預測數字與實際結果出現了10倍的差異,這種差異的產生就在於專家們用線性變化在預測行動電話行業的指數級增長。

線性變化的特點是加法式的變化,一點一點的變化,然而指數級變化卻不是這樣,或許剛開始會很慢,但一旦達到某一個曲線的拐點,就會出現匪夷所思的增長。

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基因測序的案例,或許能夠很好的說明這一點。

1990年,人類基因組織啟動了,目標是要完成人類基因組的測序。最初的預測是,這個計劃需要15年時間,花費60億美元左右。

但是到1997年,時間已經過了一半,僅有1%的基因組完成了測序。專家們以為這個計劃失敗了,7年才完成1%,那麼完成整個基因測序就需要700年!

研究基因測序的核心研究人員文特爾接到同事電話,勸他中止這個計劃,把資金退回,以免丟掉了飯碗。

但是文特爾卻並不同意這一點,他說我們已經成功了一半,因為測序量每年都在成倍的增長,1%只要翻倍7次,就是100%了。

他說得沒有錯,實際上該計劃在2001年就提前完成了,經費也綽綽有餘,專家們的預測整整算錯696年。

在全球經濟中,類似的指數變化的案例真的太多了。不過這些意義深遠的指數變化,已經由過去的實體基礎轉向信息基礎。

也就是說指數級的變化大都發生在數字和信息技術領域,比如說半導體晶片、網際網路、社交網絡。

在《奇點臨近》這本書裡提到:當你朝著一個以信息為基礎的環境轉移時,發展的速度就會跳躍到一條指數級增長曲線上,增長速度每年翻番。

當然,實體世界並沒有消失,只不過它與我們的關係正在發生變化,我們很多人的記憶不再依靠大腦,而是依靠智慧型手機。

因為社交網絡的出現,我們的關係也越來越數位化,網絡中反而建立了更強大的連結關係。

我常常跟朋友開玩笑,說我們是活在網絡上的人,我們的視角已經漸漸的從實體和物質轉向信息和知識。

可以想像一下,我們會從如今的80億網際網路設備來到2025年的500億,2035年的一萬億,從這個數量尺度來看的話,我們才走了1%的路。

在這個過程中,一切都會被顛覆,如網站消滅了傳統的報業。我們很難找到沒有遭到根本性顛覆的行業了。

不但對組織如此,對於職業來講也是如此,過去的一些前途光明的職業,在不經易間就成為了昨日黃花,連傳統的建築從業人員都遭受著3D列印的衝擊。

從遠古到現在,人類有一個本能就是對「擁有」的渴望,擁有更多的錢、更多的資產等等。「擁有」是在資源稀缺的環境中,自我保護的策略,「擁有」可以讓線性思維的人具有安全感,但同時也會限制指數思維的發展。

儘管自動化、大規模生產、機器人等改變了線性增長的速度,但是它依然是線性的,比如說一個機器人頂100個工人,那麼兩個機器人就頂200個工人等等。

類似的,很多社會資源也是用線性思維的方式衡量的,比如工人的薪資按月支付,房屋的售價按平方米計算。

當你的思維是線性的,你的行為是線性的,你的視角是線性的,那麼你衡量世界和成功的方法也是線性的,你就會走向線性組織的結局。

線性組織很少會顛覆自身的產品或服務,因為缺少這麼做所需要的工具、態度和觀念。他們所做的就是不斷的擴張,追求線性規模。

而規模與靈活是背道而馳的,無論線性組織如何努力,擁有大量設備和數萬員工的大型企業,都難以敏捷的應對這個高速前進的世界。

指數型世界中,唯一不變的就是不斷的變化,你今天所持有的任何觀念都會很快的過時,所以你不得不持續刷新對技術和組織能力的認知。

傳統的線性思維是不適用於指數型世界的,因為它沒有競爭力。雅虎是一家主流的網絡組織,但是運作模式卻是線性的,每次發布新產品或改舊產品,背後的團隊就必須越過好幾道關卡,比如說品牌、法律等等。

這也就意味著產品到達消費者的網絡空間時,已經太晚了,總有別的組織佔了先機,這家組織的組織結構與這個產業就是對立的。

所有這些都在告訴我們,若不改變組織的本質,就不可能改變組織的任何一個部分。

這些年出現了新的組織架構,我們稱之為指數型組織,因為它代表了加速的、非線性的結構,運用以信息為基礎的技術的倍增指數型規律,實現指數級的增長。

對於指數型組織來講,並不需要擁有實體資產,信息就是最重要的資產,而且比其它任何資產都更可靠,具有持續成倍增長的潛力。

成功的關鍵並不是聚焦資產,而是從現有的信息中獲取有價值的部分。

--

我們可以通過問自己下面這些問題,來判斷我們所在的組織是傳統組織還是指數型組織,比如說你在實現商業功能時利用了多少外部資源?你是否主動的將一般的大眾轉變成為社群成員?你的產品基於信息的程度如何?你們核心組織之外的關鍵流程的可複製性和擴展性如何?......

如果嫌麻煩的話,其實最簡單的辦法便是回顧一下,你們在過去幾年的增長率是呈現一種什麼樣的走勢,就可以知道自己所在的組織到底是傳統的線性組織還是指性型組織了。

簡而言之,線性組織的增長就像做加法,一個一個的往上加,哪怕使了吃奶的力氣偶爾翻了一番,也無法持續;

而指數型組織的增長就像做乘法,翻倍的往上漲,而且,沒有上限。

或許每一個領導者都想將自己的組織打造成指數型組織,但是並沒有那麼容易,最起碼,你先要具備指數思維。

當你用線性思維發展組織時,得到的結果必然也是線性的組織。只有你發展出指數思維後,才有可能打造一個指數型組織。



匯華教練∣專業致力於戰略績效、組織發展、領導力發展


相關焦點

  • 再讀《指數型組織》
    今天我們聽樊登老師講《指數型組織》這本書,正在或者將來要創業的人一定要看這本書,創業的核心就是要能夠學會打造指數型組織。1920年的時候500強企業平均的壽命是67歲,2015年的500強平均壽命只有12歲,而現在500強當中有一大部分的企業的立時間到現在還不到十年。那為什麼企業會發生這麼大的巨變?
  • 指數型組織的崛起
    Airbnb, Gustin, Square和Valve都有一個讓人稱羨的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是非常成功得指數型組織(Exponential Organizations,縮寫為ExO’s)。此外,它們會永遠地改變我們做生意的方式。指數型組織是迫使我們去徹底地重新評估我們運營公司的方式的催化劑。他們使用精益方法和動態組織結構促使公司快速及可持續的成長。
  • 悅讀會指數型組織
    他曾是美國ABC電視臺熱播系列電視劇《只此一生》(One Life to Live)的主編劇,他還是《紐約時報·書評周刊》、《新聞日報》、《國家》等雜誌的撰稿人,獲得過歐·亨利獎。 《指數型組織》是一本指數級時代企業行動手冊。作者奇點大學創始執行理事薩利姆·伊斯梅爾歸納了指數型組織的11個強大屬性,並提出了建立指數型組織的12個關鍵步驟。
  • 企業家為何青睞指數型組織?
    因為「指數時代」來了。「指數型組織(Exponential Organizations,簡稱ExO)」這個術語是在2014年由奇點大學創始執行理事薩利姆·伊斯梅爾(Salim Ismail)在他的書《指數型組織:打造獨角獸公司的11個最強屬性》中提出的。
  • 創造了眾多獨角獸公司的指數型思維到底是什麼?
    大家好,我是湛廬文化的創始人韓焱,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指數型組織之路。一、什麼是指數型思維指數型思維是未來發展必須要具備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思維,那我們就來說一說到底什麼是指數型思維。那麼現在指數型思維的威力就好像是另一顆小行星撞擊了我們這個世界,只不過它撞擊的是我們的組織和企業的世界,死去的將會是老舊龐大的企業,新形式的組織也將會像人類在地球上成為新的霸主一樣而崛起。我們是時候跟線性思維說再見了,也是時候來熱情擁抱指數型思維了。
  • 2年突破百萬用戶,看指數型組織是如何裂變的?
    最近發現一本書——《指數型組織》,針對上面一些人的困擾,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這些問題,並在對指數型組織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梳理之後,給出了相對清晰的發展框架和路線圖。並且指出新型的組織不僅比原有的組織形式更好更快、成本更便宜,這些效果幾乎是所有企業家和投資人的最期待的吧  網際網路思維和指數型組織有什麼關係?
  • 【領軍讀書會】《指數型組織》第一期
    作者奇點大學創始人、執行理事薩利姆·伊斯梅爾歸納了指數型組織的11個強大屬性,並提出了建立指數型組織的12個關鍵步驟。通過作者深入淺出的解讀,我們將理解為什麼蘋果公司、TED能進入「指數型組織世界100強」名單,也將見證可口可樂、谷歌這些知名企業通過「指數化」改造自身的變革過程。
  • 請認識指數型組織,它正在顛覆你的企業
    「指數型組織」的前世今生「指數型組織」在西方「指數型組織」概念最早由美國奇點大學提出,它是指在運用了高速發展的技術的新型組織方法的幫助下,讓影響力(或產出)相比同行發生不成比例的大幅增長(至少10倍)的組織。
  • 為什麼說指數型組織的產生是個必然? | 獵雲網
    諾基亞最初的產品是輪胎,三星原本是個貿易公司,英特爾一開始是做內存晶片的……這已經和我們後來印象中相去甚遠,而如今,它們甚至又已在遭遇新一輪進化的危與機。世界變化得太快,革新幾乎就是企業存在的意義。從Salim Ismail的《指數型組織》延伸開去,文章試圖弄清什麼樣的組織結構最能適應這個每分每秒都在自我進化的世界。
  • 為什麼說指數型組織的產生是個必然?
    指數型組織 《指數型組織》(薩利姆•伊斯梅爾) 精華解讀 創業的核心就是打造指數型組織,否則根本無法混到獨角獸這個行業當中去,混不進去的話,就會不斷的被獨角獸企業欺負死。
  • 企業組織模式變革——指數型組織到來
    企業組織模式變革——指數型組織到來作者:中天華溥高級諮詢顧問 程龑一、指數型組織的起源數千年以來,多數企業通過出售資產或勞動力的稀缺性來獲取利益,稀缺性銷售已然成為大部分企業的根基。在整個西方世界,大型公司在自身管理方面幾乎清一色採用矩陣組織結構的方法。我們現在正處在時代自我組織方式的根本性轉折點,新的現實並不是銷售稀缺性,而是專注於挖掘「富足性」。
  • 你還沒看懂「指數型思維」 它已催生出一大群獨角獸
    那麼現在指數型思維的威力,就好像是另一顆小行星撞擊了我們這個世界,只不過它撞擊的是我們的組織和企業的世界,死去的將會是老舊龐大的企業,新形式的組織也將會像人類在地球上成為新的霸主一樣而崛起。我們是時候跟線性思維說再見了,也是時候來熱情擁抱指數型思維了。
  • 圖「說」丨一分鐘讀懂指數型組織
    為什麼指數型組織能做到傳統組織做不到的指數型組織與傳統組織不同之處一:指數型組織的MTP三:指數型組織的5大內部屬性(IDEAS)利用開放的數據和API,指數型組織的社群就可以在平臺的基礎上,將公布的數據與自己擁有的重新結合起來,開發出有價值的服務、新的功能和創意。
  • 指數型組織——打造獨角獸公司的11個最強
    《指數型組織》是一本指數級時代企業行動手冊。作者奇點大學創始執行理事薩利姆·伊斯梅爾歸納了指數型組織的11個強大屬性,並提出了建立指數型組織的12個關鍵步驟。通過自己創建的一套「指數商」測試題,伊斯梅爾還測量出了指數型組織世界100強。 什麼使得ExO如此與眾不同?
  • 讀書會第四十九期 | 《指數型組織:打造獨角獸公司的11個最強屬性》
    一、指數型組織的11個屬性MTP,指數型組織的最重要屬性1、指數型組織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有一個崇高而熱切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宏大變革目標」(MTP)。5大內部屬性1、用戶界面:用戶界面是指數型組織連接和管理SCALE外部屬性的過濾和匹配過程。2、儀錶盤:讓組織內的每一個人都能了解所有關鍵的公司和員工的量化指標。
  • 谷歌:用指數型組織與創想重新定義公司
    來源:證券時報原標題:谷歌:用指數型組織與創想重新定義公司熊華喬什麼樣的一家公司,創立之初即罕見地獲得全球頂尖風險投資公司紅杉資本和凱鵬華盈同時垂青?什麼樣的一家公司,創立之初以整合全球信息、方便人人訪問為目標並從中獲益?什麼樣的一家公司,創立之初即深信自己的工作讓人類生活更富足、推動人類文明更進階?
  • 指數型組織宏大變革目標
    指數型組織的最重要屬性—宏大變革目標阿里巴巴: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騰訊:網際網路服務提升人類生活品質谷歌:管理全世界的信息TD演講:值得傳播的思想滴滴:讓出行更美好乍看起來這些聲明似乎都有趕時髦之嫌,因為近些年來把公司的口號改得更加簡短明了和一行廣泛已成為一種趨勢,但細細品味後,你會發現上面的每一句話,同時也透露著壯志豪情
  • 指數型組織的19個特點
    指數型組織是指信息化產業的發展以指數型的方式發展,例如小米的迅速崛起,阿里巴巴的商業帝國迅速擴張。2、社群與大眾,把大量充滿熱情的擁有專業技能的愛好者組織在一起:對於某些事情的熱情往往能夠讓人淡忘金錢的激勵,更全面的對產品提出意見3、獲取海量的數據利用海量的數據可以看出歸納潮流方向,釋放數據可以成為一個平臺。
  • 指數型組織建設的四大核心要素
    2、眾包實施指南:實施眾包的12個關鍵步驟1)調查他人如何做的;2)與他人密切交流;3)尋找專家和版主的幫助;4)提交明確的需求信息;5)準備好數據集;6)挑選符合條件的人手;7)簡單明確地界定職責;8)經常進行清楚、仔細的溝通;9)用開放的思維進行管理;
  • 窮人和有錢人的差別在於思想——談談指數思維
    ,以及薇婭、李佳琪電商賣貨等內容型組織。 富人和窮人在思維方式的差異體現在:一般人使用的是線性思維,而跟得上時代的人用的是指數思維。 線性思維,舉個例子:我開個店,或者上班,一年賺30萬,那這輩子幹30年,頂多能賺900萬,這就是線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