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華溥:狼來了?企業組織模式變革——指數型組織到來
作者:中天華溥高級諮詢顧問 程龑
一、指數型組織的起源
數千年以來,多數企業通過出售資產或勞動力的稀缺性來獲取利益,稀缺性銷售已然成為大部分企業的根基。在整個西方世界,大型公司在自身管理方面幾乎清一色採用矩陣組織結構的方法。我們現在正處在時代自我組織方式的根本性轉折點,新的現實並不是銷售稀缺性,而是專注於挖掘「富足性」。例如,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利用光纖電纜來實現寬帶網絡的家庭服務,其背後依然遵循著銷售寬帶稀缺性的運作模式。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許多產業在資訊時代背景下,已經從稀缺轉變為了富足。愛彼迎正在挖掘多餘臥室的富足量,滴滴旗下快車、專車正在挖掘汽車閒置時間的富足量,我們統稱這一類企業為「獨角獸」其主要思想即為「指數型組織」。
目前,發達國家的大部分公司都面臨著嚴重的結構性困境,報導表明,標準普爾500強公司平均壽命已經從20世紀20年代的67年降到了如今的10-12年,《財富》數據顯示,其中超過40%的企業成立時間不足十年。
對於中國企業來說,指數型組織意味著超乎想像的機遇。國內企業較西方世界企業而言,其規章制度並沒有達到徹底的完善,這一點將會促進國內企業組織模式的創新。因此,中國相比西方世界大部分國家,更有理由擁抱指數型組織的思維和行為方式。
二、指數型組織的發展狀況
指數型組織是指在運用了高速發展的技術的新型組織方法的幫助下,讓影響力或產出相比同行發生不成比例的大幅增長的組織。指數型組織誕生於2016年3月,亞馬遜關於「AmazonWeb Services」的發布會上,通過為中小企業提供低成本「雲」服務開始。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於麥肯錫對AT&T(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提出諮詢建議,不建議進入手機行業,導致美國電話電報公司錯失了現在商業領域最大的機會,在此過程中,麥肯錫諮詢在數字預測中,出現了99%的差錯。此時人們第一次注意到,線性組織是否適用於所有行業。
2009年,高德娜市場研究公司在對塞班系統進行預測後,結果同樣出現大幅度偏差,市場分析師進一步加深了對於此問題的探討研究。同時,通過對移動通訊行業之前十年增長情況進行研究後發現,過去十年中,之所以會出現預測誤差,是由於行動電話行業的增長是以指數形式增長,而分析師們確實通過線性進行分析變化因素。
在使用指數型組織結構的企業中,存在著明顯的成本垂直下降的現象。
新技術中成本垂直下降現象
三、線性思維與指數思維對比:諾基亞收購Navteq VS 谷歌收購Waze
2007年,蘋果公司宣布6個月之後,iPhone手機首度上市,距離蘋果公司發布會兩個月後,手機巨頭諾基亞81億美元收購Navteq,Navteq是一家導航和地圖公司,吞併原因在於Navteq公司是道路交通傳感器行業的主導者,諾基亞認為只要控制了這些傳感器,誰就控制了移動及本地在線信息,這些資產能夠成為諾基亞對抗谷歌和蘋果日益增長的市場佔有率的防禦壁壘。
Navteq公司在道路交通傳感器行業幾乎處於壟斷地位,同遊Navteq的傳感器,可以讓諾基亞有能力與谷歌在實時數據領域不斷壯大的實力相抗爭,同時抵擋蘋果公司革命性新產品。
同期,谷歌收購了一家名叫Waze的小公司,Waze的創始人選擇了將位置信息眾包出去的策略,利用其用戶手機上的GPS傳感器來獲取交通信息。,只有短短兩年,Waze的交通數據量就追趕上了Navteq。2012年6月,諾基亞市值從1400億美元跌至82億美元,全球最大的手機公司在喪失領先地位的同時,也永久地失去了領頭羊的地位。2013年6月,谷歌以11億美元買下了Waze,當時的Waze全部員工不到100人,沒有基礎設施和硬體,但卻擁有5000萬用戶。更準確的說其擁有5000萬用戶。
在此過程中,諾基亞遵循了老套的線性規劃,購買了實體的基礎設施,希望這些基礎設施能夠成為有效的防禦手段,然而這僅對道路傳感器的開發者有效、無法與活用信息的手機應用設計者抗衡。而Waze恰恰相反,只是簡簡單單地利用了用戶的智慧型手機,直接跳過了實體傳感器階段。
Navteq和Waze兩家公司的行為,反映了兩家公司對待「擁有」這一概念的根本差異。諾基亞耗費了大量的資源,併購數十億的實體資產,而Waze只是訪問了用戶手機中的信息,高下立判。
在商業中,大部分製造和服務的方式都表現出線性組織關係,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地推進,指數型組織在未來將會受到更多的企業家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