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深度、格調 | 湯先生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這兩句矛盾的話,不知道網友更加贊同哪一句?因為從本質上來說它們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生活中一定也有這兩種思維模式的朋友,有的朋友覺得看書才是收穫更多的成長方式,有的朋友覺得只有自己行程萬裡才能自我頓悟獲得成長,有時候退一步看一下其實這種頓悟可能已經早就被別人摻破在書中。
頓悟成長成本高:大部分人滿足不了高級的精神需求
你的頓悟就是你的自我反省,這種成長模式雖然可以更加深刻地探索自己的內心,探尋自己的在海面下深藏的潛意識。
但是古往今來在樹下頓悟成佛的只有釋迦摩尼一個,這種頓悟用了釋迦摩尼的幾十年。
心理學界也提倡對於個體自我的探尋和認知,哲學家認為人的終極目的也是認識自己尋找自己。不管哪個領域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做到對自我的極致投入才能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而我們的生命大部分時間都是吃飯睡覺一系列瑣事堆積而成,根本無法做到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深刻的自我反省和頓悟。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大部分人的生活還在滿足自己低級的生理需求,根本沒有多餘的成本耗費在對高級的精神需求的滿足中。
筆者上大學時期的院長對於佛學和心理學都有研究,並且經常以一種超脫的視角看待問題,其他老師就和院長截然不同,因為其他老師在忙著賺錢養家在忙著生存。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博採眾長的快速成長
魯迅這個名字大街小巷婦孺皆知,在嚴冬中為了能夠繼續看書,他生吃辣椒驅寒。
對於各種書籍愛不釋手,這些書籍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魯迅棄醫從文,成就了魯迅的文學地位。他看的不是書籍,更多的是書上前人經驗的總結和歸納。
正所謂「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變,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再來看我們的學校教育為什麼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因為課本上的知識是前人生活中的智慧的凝結,為什麼學校這種體制經久不衰,因為我們必須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社會學習理論也指出個體是通過學習和觀察來習得生活技能,我們從一出生就已經站在巨人肩膀上了,這種對他人的模仿與學習從某個程度來說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來成長。
筆者確實沒見過哪個父母把自己的孩子關在房間裡讓他自己頓悟,大多數父母還不是送孩子接受學校教育。因為站在很多巨人的肩膀上可以博採眾長的快速成長。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可以走得更遠
再來看世界五百強人物,去問他們對於前人經驗和頓悟持什麼態度,大部分人的成功都是借鑑前人的肩膀,進行合理的創新,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即便是現在提倡的創新也是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進行改善,並不是完全的百分之百的頓悟出來的。
頓悟的人還在苦思冥想去親身經歷所有事情,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已經提前領悟了巨人的頓悟,這就是書籍文字之所以可以流傳的原因。
快節奏的社會發展下沒有太多的時間給你頓悟的機會,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走更快,站在不同巨人的肩膀上會讓他有更加卓越的思維走得更遠。
我們應該打破固有思維,去試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自己創造更多的價值
首先,我們要拋棄自己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偏見,巨人之所以是巨人因為他站在了別人的肩膀上所以他是巨人。
在你看似無用的前人的規律與總結或許也是前人頓悟的結果,一味的排斥站在巨人肩膀上,一味的自我反思式成長其實就是自我封閉,這種成長看似深刻實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其次,多涉獵不同的領域,學而不止,一個巨人的肩膀可能不會讓你成長多快,但是很多巨人的肩膀就是另一片新天地。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博採眾長的學習不同領域的事物,對於你的發展空間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最後,實踐是探索真理的唯一標準,站在巨人肩膀上也得付諸行動,知行合一才會走得更遠。不要像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趙括一樣,只會紙上談兵最後輸得一敗塗地。
各位看官好,我是湯先生,假如看我文章讓您覺得臉上有光,說出去倍有面子,不妨留下您的點讚,有什麼指點的地方,也請在評論區留下建議,我都會看,求關注!